立冬各地吃什麼
現在,人們在高速運轉的生活之餘也越來越重視傳統節氣的繼承和發揚,因此,趕到立冬之日,家家戶戶也要慶祝一下。現在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立冬各地吃的食物吧。
立冬各地吃的食物
北京、天津
“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我國河東水西“老天津衛”聚居地,立冬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倭瓜又稱窩瓜、番瓜、飯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種常見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買的,存放在小屋裡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在冬至這天做成餃子餡,味道即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藮醋加蒜吃,別有一番滋味。
蘇州
蘇州立冬吃螃蟹:立冬以後螃蟹就越來越少,而這時候的螃蟹真正長足了,不論是雄蟹或雌蟹,蟹膏或蟹油都豐滿醇厚,咬一口滿口留香。當然,螃蟹不可以和柿子等涼性水果同吃,食用後可泡杯薑茶,養身又暖胃。
蘇州立冬吃霜打青菜:立冬到來,霜打過的青菜也格外清鮮,因此菜飯也是食補佳品之一。放上些鹹肉,倒入些素油,色澤鮮豔,口味濃郁。嘴饞的朋友若想來些堅果,可以吃些花生、栗子、或者熬些紅棗赤豆等,可以強身健體,補血健脾。
潮汕
潮汕人講究立冬進補,認為立冬日是進補的最佳日子。進補藥膳用的中藥材有人蔘、當歸、枸杞、西洋參、魚膠、鹿茸、冬蟲夏草、茯苓、黃芪等等,藥膳常用的食品有烏雞、鷓鴣、鴿子、鵪鶉、水鴨等。
立冬日,用花生、蘑菇、板栗、蝦仁、紅蘿蔔等做成的香飯,深受潮汕民眾喜愛。營養價值豐富,口感濃郁香脆的板栗,是炒香飯的上等佐料,也是市場上的搶手貨。
福建
農曆立冬,福建人俗稱“補冬”。在這一天,每一個家庭都要增加營養補品。福建俗語有講,一年補趟趟,不值補立冬。意思就是,這一年無論你吃了多少有營養的補品,也不如這一天吃的來得補。
根據福建人傳統,“補冬”是僅次於春節、元宵節的又一重大節日。認為在立冬時刻進補效果最佳,有“即使喝水也補”的說法。“補冬”的食物從豬、牛、羊、狗、兔、雞、鴨、鵝、火雞、鴿、鵪鶉等肉類,到鷓鴣、紅膏蟳、鱉、鰻以及水鴨等山珍海味,採用煎、熬、煮、燉等烹飪方式補身子。
南京
立冬是冬季的開始,南京人就愛在這一天吃肚包雞。說起來,這種用豬肚子包住整隻雞烹飪的菜餚,最早興於廣東且有悠久的傳統,但因為對身體有滋補作用,為女人坐月子必須吃的一種菜。
過去,南京人做肚包雞,採用的輔料多為:味精、白胡椒粒、黨蔘、姜、玉竹、五味子、熟地。而浙江嘉興一帶,則喜歡用水發黃豆、八角、小茴香、紹酒、蔥等之類,因此各地所謂的肚包雞,其做法與味道肯定是有差異的。
立冬養生細節
要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以保證充足的睡眠,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
衣著不要過少過薄也不要過多過厚,這是因為衣著過少過薄、室溫過低即易引起感冒、消耗陽氣,而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易使腠理開洩、陽氣不得潛藏、寒邪易於侵入。
中醫認為:“寒為陰邪,常傷陽氣”,人體中的陽氣好比天上的太陽,太陽賜予自然界光明和溫暖,失去它萬物無法生存。同樣,人體如果沒有陽氣,也會失去新陳代謝的活力。所以,立冬後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
飲食調養方面要遵循少食生冷的原則,但也不宜過食燥熱之物,可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如牛羊肉、烏雞、鯽魚、豆漿、牛奶,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如多吃蘿蔔、青菜等,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
立冬的習俗
立冬送寒衣
立冬這一天,人們也要給生活在陰間的祖先準備衣裳,即送寒衣。
《帝京景物略》上說,有專門的紙坊,用五顏六色的紙,剪出一尺多長的男女不同的衣裳。家裡人買回去,在門口燒了,嘴裡唸叨著,請祖先來拿,叫送寒衣。
立冬時節滿漢祭祀隆重
在清代,立冬時節,秋糧入庫,滿族八旗和漢軍八旗人家就要隆重舉行燒香祭祖活動。漢八旗的祭祀稱為“燒旗香跳虎神”,滿八旗稱“燒葷香”。
漢八旗“燒旗香跳虎神”的祭祖儀式熱鬧非凡,包括唱、念、做、打等,尤其虎神裝扮得栩栩如生,翻滾跳躍,甚至可以在房脊上滾動、翻躍。有的還光著腳穿著一層布的虎爪,跑跳著登刀***即在高梯子上一層層綁上鍘刀***而上房脊。如此壯觀的場景吸引著四面八方的人前來觀著,擺腰鈴、頂水碗、耍鼓等各種絕活也讓人拍手稱讚。此外,人們還能看到霸王鞭的各種翻滾跳蹦,鯉魚臥蓮,一根花棍玩耍於手掌、手背、左肩、右肩、左膝、右膝上,還有二郎擔山、腳踢花棍、軸轆毛就地十八滾、站打四面、臥打八方,這條棍耍出的花樣繁多,為此亦稱花棍。一般三鼓神匠可打39節,精悍神匠能打50-60個節數。
滿八旗的“燒葷香”遵照“薩滿教”原始規矩,莊嚴肅穆,一般要持續5-7天。祭祖燒香的頭三天,全家人一連十天吃齋,不吃葷腥。在頭三天“磕面子”,家庭主婦親自操作,不擦脂粉,就連雪花膏也不抹,不但不用香皂洗臉,而且連豬胰子都不用,只用熱水洗臉,用面鹼洗手,其他女眷同樣如此效仿。淘黃米時雙膝跪在地上,燦鯉***兄弟的妻子之間***接過也是雙膝跪接,再傳遞給晚輩少媳婦送到“哈什”***倉房***頂上,用日光晾晒,再淘二遍黃米後,放到小罐中,用薄羊皮扎罐嘴,富戶大家可放到二缸中,製作米酒,亦稱“糖黃酒”。此酒得在上供這天開罐,由香主東家打酒裝瓶,連斟9碗或9盅上供,再一連供上9盤子悖悖***用勃黃米麵做的a餅***,按照順序擺供。上供齊全,開啟蓮花香碟,此蓮花香碟系木製,中間有一道香槽,濾上達子香粉末***滿族名稱安素香,滿語土名叫迎山紅***。香粉末是用達子香花***山杜鵑花***的嫩葉或嫩枝尖,晒乾碾成的香末。槽底墊上香灰,香火燒不著木碟,如此可防火。最少可燒一個晚上,勤添香末,由此香菸繚繞不斷,芳香撲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