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育孩子的危害_家長***育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教育方式,而有的家長採取暴力的方式對待孩子,這種行為明顯是不可取的,不僅犯法,而且還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那麼家長該如何教育孩子呢?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家長***育孩子的危害,希望對您有用。

  家長***育孩子導致的後果的新聞

  一個16歲的北京中學生將母親殘忍地殺害後,平靜地從母親身上搜出600元錢,然後若無其事地去網咖上網。幾天後,被公安民警在網咖抓獲時,他一臉淡然,沒有絲毫的驚慌,也沒有半點悔意,讓見識過不少犯罪事件的公安民警們也直冒冷汗。

  後來,警察經過多方瞭解後得知:這名少年因為學習成績差,經常被母親打罵。越是被母親打罵,他就越是反抗,成績一直沒有提升。

  心理專家分析,這個孩子的性格非常內向,母親長期的打罵管教使他內心產生了一些病態的想法。當母親又一次打罵他時,他已被仇恨遮蔽了眼睛,所以最終做出了弒母的驚人舉動。這個悲劇的發生,和少年的母親長期採用打罵這種暴力方式管教他有著直接的關係。

  看到這樣的案例,真是讓人不寒而慄。事實證明,一味地打罵,並不能幫助孩子進步。有調查顯示,很多未成年犯人在走上犯罪道路之前就有不端行為,並且他們常常受到父母打罵。

  調查結果表明,父母經常打罵孩子,不僅會加劇孩子不良行為的產生,而且還會使孩子產生不良的性格特徵。要知道,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樣,一個脾氣暴躁、熱衷於用暴力方式教育孩子的人,怎麼可能教育出性格健全的孩子?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很有可能會走上父母的老路,將這種家庭教育悲劇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家長***育孩子導致的危害

  華東師大心理諮詢師、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專家陳默分析說,4歲左右的孩子正處在極為重要的心理建設階段,自我意識逐漸形成,這一階段的心理狀況將直接決定孩子長大以後的自主能力強不強,探索精神有沒有。對待這般大的孩子,不要說打,就連過多的約束都不行。“很多成人具有很強的自卑心理,知道為什麼嗎?就是四五歲時受到的打罵和約束太多,於是覺得自己這樣做不對,那樣做也不對。到後來便永遠失去了自信。”陳默說道。

  而她認為,打還會給孩子帶來另一種巨大的心理創傷,“4歲的小不點老是挨1.7米的大個子暴打,會讓他***她***覺得大人是多麼恐怖。”為了逃避這種恐怖,人最終會走向“精神分裂”。

  優成長家庭教育諮詢中心的羅老師則認為,打孩子將會禍害他的一生甚至他的下一代。“信不信,打孩子的習慣會遺傳。”

  有的家長通過自身經驗,認為適當地打確實可以讓孩子戒掉一些不良習慣,比如吮手指。但心理學家表示,從表象上看靠打解決了問題,但這種痛苦的記憶會一直留在孩子的潛意識裡,不知哪一天會爆發出惡果。

  而實際上,要幫助孩子改掉一些壞習慣,有很多種方法和技巧,完全可以替代打罵。

  家長正確教育孩子的方式

  1、不當“法官”,學做“律師”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問題,便迫不及待地當起了“法官”,這是很危險的。

  孩子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父母要積極地影響與教育孩子,不瞭解其內心世界便無從談起。而瞭解孩子的第一要訣是呵護其自尊,維護其權利,成為其信賴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對待孩子,要像“律師”對待自己的當事人一樣,瞭解其內心需求,並始終以維護其合法權利為惟一宗旨。

  2、不當“裁判”,學做“拉拉隊”

  在人生競技場,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無法替代孩子,也不該自作主張去當“裁判”,而應該給予孩子一種保持良好競技狀態的力量,即“拉拉隊”的力量。這樣更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隊”,既要善於發現和讚美孩子,還要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失敗,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戰友。

  3、不當“馴獸師”,學做“鏡子”

  孩子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戰勝自己,但他們通常只能依據他人的反饋來認識自己,這時父母的“反饋”作用即鏡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馴獸師”,學做“鏡子”,才能幫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識,才能讓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權威”,轉而和父母溝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們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會沒事,若總去撓,卻要很長時間才能好。原因就是人體有一定的自我治癒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會好,施加外力只會適得其反。

  教育也是這個道理。停下來,等一等,給孩子傾訴的機會,和孩子有效地溝通,不用教育就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