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學地種植火龍果

  火龍果有這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深受人們的喜愛,那麼火龍果怎麼科學種植呢?下面小編就為您提供一份火龍果的科學種植技術。

  火龍果的科學種植技術:園地選擇與規劃

  園地應選擇在無汙染源,遠離工礦廠區和公路主幹線,空氣、水分、土壤符合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要求,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區。由於火龍果耐熱不耐寒,宜在年均溫度為22~25 ℃、最低溫度不低於5 ℃、光照充足、坡度不大於20°的平緩地帶建園,土壤為pH值在5.5~7.5之間、透氣性良好、有機質豐富的砂質壤土。如利用水田種植,四周應規劃排水溝。

  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生產條件,因地制宜地進行道路系統、栽植小區、排灌系統、水土保持工程等規劃。一般生產用地佔土地總面積80%~85%,水源林、防護林、防護用地佔5%~10%,道路用地佔4%,其他用地佔4%左右;建環園溝,溝深50~80 cm、寬100 cm,行間排水溝深30~40 cm,以確保排水暢順。

  火龍果有紅皮白肉型、紅皮紅肉型等品種,由於紅肉型有自花不親和的生理特性,因此在種植紅皮紅肉型品種時,應配置授粉品種以確保其產量,授粉品種與主栽品種的比例為1∶8。

  火龍果的科學種植技術:定植

  由於火龍果為攀援性肉質植物,種植時需建四方水泥支柱輔助,水泥柱規格為250 cm×10 cm×10 cm。清除園地雜草後,按株行距300 cm×250 cm定標、立柱,定單柱式水泥柱1 200根/hm2,以鋼絲索固定,在柱頂加1個直徑為70 cm的鐵圈固定,以便肉質莖攀上柱頂後均勻排位、生長、開化、掛果。

  興寧地區3—11月均適宜種植火龍果,按每柱四方各種1株計算,共植1800株/hm2。選用品種純正、莖肉肥厚、苗高30 cm以上、根系完整發達、無病蟲害的扦插苗定植,宜淺植,以防水多阻礙生長,甚至造成爛根,植深為2~5cm,定植後覆蓋薄土,淋透定根水。如苗高超過30 cm,定植後應將苗莖綁縛在水泥柱上,以利種苗成活攀纏。

  火龍果的科學種植技術:苗期管理

  由於火龍果耐旱怕浸,定植初期每隔2~3 d澆水1次,保持土壤溼潤和良好的透氣性,促進新根的生長髮育,雨季應及時排水。火龍果初植新園可套種短期作物,既可提高地力、減少雜草,也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經濟收益,套種的品種有花生、大豆、綠肥等。當火龍果的

  肉莖爬上柱頂後,提倡生草法栽培管理,以利保水保土。在每次雨後,視根系裸露情況進行培土蓋根,新植園冬季也應培土護苗。

  火龍果的科學種植技術:科學肥水

  以腐熟有機肥為主,複合肥和微生物肥為輔,確保對環境和果品不造成汙染。用豬、牛欄肥或土雜肥30 t/hm2+花生餅或菜籽餅750 kg/hm2+鈣鎂磷肥225 kg/hm2混合堆漚,經50 ℃以上發酵7 d,充分混合、發酵、腐熟後才能使用。

  施肥可分為基肥、土壤追肥、根外追肥。在定植前30~40 d在水泥柱四周挖淺穴,施腐熟有機肥,並與種植穴的表土拌勻後迴穴,定植成活後7 d,淋施1次薄肥水,促進植株的營養生長;15 d後施促梢肥,每柱施混合有機肥10 kg;始花期每柱施混合有機肥10 kg、複合肥0.2 kg,促進花蕾的發育生長;開花結果期施壯花壯果肥,每柱施混合有機肥10 kg、複合肥0.1 kg,促進果實膨大,提高果實品質及恢復樹勢;在花芽分化期至果實膨大期除土壤埋施肥料外,可配合根外追肥,以促進花果生長,噴施0.3%尿素或磷酸二氫鉀溶液,每7 d噴1次,採收前15 d停噴。

  火龍果的科學種植技術:整形修剪

  火龍果肉質莖生長快速,分枝力強。為促進肉質莖的生長和結果質量,肉質莖在攀援至柱頂前只保留1條主莖,剪掉其他分枝。當肉質莖超過水泥柱高時截頂,把莖蔓分成3個以上的自然下垂枝,橫架在柱頂鐵圈上長成結果枝。每棵進入結果期的植株,保留2/3分枝為結果母枝,其餘分枝抹除花蕾,並縮小分枝的生長角度,促進營養生長,將其培養為強壯的後備結果莖蔓。每年收摘結束後,剪去產果後衰老的莖蔓及垂地遮陰的莖蔓,促進新莖生長。

  火龍果的科學種植技術:疏花疏果和果實套袋

  火龍果花期特性是分批開花、花量多,為保證果實的品質,現花苞7~8 d後應進行人工疏花,每條結果母枝留1~2個飽滿花蕾。在幼果期要進行人工疏果,每條水泥柱同一期掛果數不宜超過20個。若種植紅肉型火龍果,由於其自花授粉不親和、坐果率低,需輔以人工授粉,即開花時收集白肉型品種的花粉對紅肉型品種進行人工授粉。

  經選留果實後進行套袋,實踐證明,用牛皮紙套效果很好,其果實均勻成熟、商品性一致,果實套袋後可防止蟲、蜂叮咬,達到無公害食用安全標準要求。

  火龍果的科學種植技術:生草栽培

  火龍果生草栽培即在火龍果田間或全園種植對火龍果有益的特定品種的草***火龍果園專用草種或優質牧草品種***或豆科作物,是火龍果園保持水土、增加土壤有機質和肥力、改善火龍果生長環境的有效措施,也是果園耕作制度的改革,可以提高果業生產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火龍果的科學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

  火龍果病蟲害很少,而且果皮有蠟質保護,幾乎不使用農藥。常見病蟲害有蝸牛、蚜蟲、果實蠅、線蟲等,應以農業、物理及生物防治為主,輔以化學防治[4]。

  ***1***農業防治

  做好品種佈局,同一小區避免種植熟期差異大的品種;選用高抗或耐病蟲害的優良品種;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結構,增加樹體營養,提高抗病害能力;創造利於果樹生長和天敵生存、不利病蟲生長的生態系統,保持生物多樣化和生態平衡;及時疏除病蟲枝、花、果,並集中作無公害處理,做好清園工作,減少病蟲源。

  ***2***物理防治

  用誘殺劑全年誘殺果實蠅雄蟲,減少蟲口基數;植株抽出嫩芽時區域性進行人工捕殺蚜蟲;梅雨季節噴3%鹽水,當蝸牛從植株上跌落,放鴨捕殺蝸牛;施放茶籽餅殺治線蟲等。

  火龍果的科學種植技術:適時收穫上市

  夏、秋季***6—11月***是收摘火龍果旺季,果實自開花起40~50 d成熟,以果頂蓋口出現皺縮或輕微裂口、果皮上的萼片變短、顏色變淡時即可收摘,對同一批花的果實分5~6 d收完。採收時由果梗部位剪下並附帶部分肉莖,採運過程避免機械損傷和曝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