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形成的原因

  骨關節炎為一種退行性病變,系由於增齡、肥胖、勞損、創傷、關節先天性異常、關節畸形等諸多因素引起的關節軟骨退化損傷、關節邊緣和軟骨下骨反應性增生,又稱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等。臨床表現為緩慢發展的關節疼痛、壓痛、僵硬、關節腫脹、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等。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骨關節炎的相關知識。

  :

  根據有無區域性和全身致病因素,將骨關節炎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

  1.繼發性骨關節炎

  ***1***機械性或解剖學異常髖關節發育異常,股骨頭骨骺滑脫、股骨頸異常、多發性骨骺發育不良、陳舊性骨折、半月板切除術後、關節置換術後、急慢性損傷。

  ***2***炎症性關節疾患化膿性關節炎、骨髓炎、結核性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貝赫切特綜合徵、Paget病。

  ***3***代謝異常痛風、Gaucher病、糖尿病、進行性肝豆狀核變性、軟骨鈣質沉著症、羥磷灰石結晶。

  ***4***內分泌異常肢端肥大症、性激素異常、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減退伴黏液性水腫、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

  ***5***神經性缺陷周圍神經炎、脊髓空洞症、Charcot關節病。

  2.原發性骨關節炎

  其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高齡、女性、肥胖、職業性過度使用等因素有關。

  骨關節炎的臨床表現:

  主要症狀為關節疼痛,常發生於晨間,活動後疼痛反而減輕,但如活動過多,疼痛又可加重。另一症狀是關節僵硬,常出現在早晨起床時或白天關節長時間保持一定體位後。檢查受累關節可見關節腫脹、壓痛,活動時有摩擦感或“咔嗒”聲,病情嚴重者可有肌肉萎縮及關節畸形。

  骨關節炎與其他疾病的鑑別診斷:

  1.類風溼關節炎

  多發在20~50歲。嚴急性發作,全身症狀較輕,持續時間長。受累關節多對稱或多發,不侵犯遠端指間關節。關節早期腫脹呈梭形,晚期功能障礙及強直畸形。X線檢查區域性或全身骨質疏鬆關節面吸收骨性癒合強直畸形。實驗室檢查血沉增快,類風溼因子陽性。

  2.強直性脊柱炎

  多發於15~30歲男性青壯年。發病緩慢,間歇疼痛,多關節受累。脊柱活動受限,關節畸形,有晨僵。X線檢查骶髂關節間隙狹窄模糊,脊柱韌帶鈣化,呈竹節狀改變。實驗室檢查血沉增快或正常,HLA-B27為陽性。類風溼因子多屬陰性。

  骨關節炎的治療:

  本病主要的治療方法是減少關節的負重和過度的大幅度活動,以延緩病變的程序。肥胖患者應減輕體重,減少關節的負荷。下肢關節有病變時可用柺杖或手杖,以求減輕關節的負擔。理療及適當的鍛鍊可保持關節的活動範圍,必要時可使用夾板支具及手杖等,對控制急性期症狀有所幫助。消炎鎮痛藥物可減輕或控制症狀,但應在評估患者風險因素後慎重使用且不宜長期服用。軟骨保護劑如硫酸氨基葡萄糖具有緩解症狀和改善功能的作用,同時長期服用可以延遲疾病的結構性進展。對晚期病例,在全身情況能耐受手術的條件下,行人工關節置換術,目前是公認的消除疼痛、矯正畸形、改善功能的有效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物理療法

  蒸汽浴、溫泉浴、熱療器等對患者僵硬、疼痛症狀有短期緩解作用。鍼灸及推拿對減輕骨關節炎症狀也有一定療效。

  中藥外治敷貼法

  傳統黑膏藥的載藥量大,滲透力強,能夠長時間起效,而且對患者的副作用小。相比治標不治本的西藥療法,療效顯著,功效齊全,使用便捷、安全可靠的優勢。中藥外敷治療關節炎以祛風散寒,解痙通絡,活血化瘀為目的,同時還要溫腎助陽,扶正固本,達到強筋健骨、根除關節炎症的目的。

  手術法

  手術法適用於晚期出現關節痙攣萎縮、畸形、毀損的患者,手術風險較高,手術法的創傷面積比較大,由於關節炎患者多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要謹慎使用。

  輔助理療:

  急性期以止痛、消腫和改善功能為主;慢性期以增強區域性血迴圈,改善關節功能為主。注意:已做關節成形術和含有金屬元件的關節禁用透熱或超聲療法,以免深部灼熱傷。

  注意事項

  多食含硫的食物,如蘆筍、雞蛋、大蒜、洋蔥。因為骨骼、軟骨和結締組織的修補與重建都要以硫為原料,同時硫也有助於鈣的吸收。

  禁服鐵或含鐵的複合維生素。因為鐵與疼痛、腫脹和關節損傷有關。茄屬蔬菜,如西紅柿、土豆、茄子、辣椒等及菸草中的生物鹼能使關節炎症狀加重。

  關節炎患者不要經常使用鐵鍋烹飪。習慣用鐵鍋炒菜和類風溼風性關節炎病很容易舊病復發,發病後血清中的鐵含量下降。

  保持樂觀情緒:絕大多數患者的預後是良好的。單純X線有骨質增生者不一定出現症狀,髖或膝關節骨刺者10年發生關節間隙狹窄者機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