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形成的原因
牙周炎是累及四種牙周支援組織牙齦、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質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往往引發牙周支援組織的炎性破壞。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牙周炎的相關知識。
:
發病原因
微生物是引發慢性牙周炎的始動因子,堆積在齦牙結合部的牙面和齦溝內的菌斑微生物及其產物引發牙齦的炎症和腫脹,使區域性微生態環境更有利於一些在厭氧條件下生長的革蘭陰性牙周致病菌滋生,形成致病性很強的生物膜,由齦上向齦下擴充套件,並擴大到深部牙周組織,凡是能加重菌斑滯留的因素,如牙石、不良修復體、食物嵌塞、牙排列不齊、解剖形態異常等,均可成為牙周病的區域性促進因素,加重和加速牙周炎的進展。宿主對微生物的應答反應是決定牙周炎發生與否,以及病情輕重、範圍大小、發展速度等的必要因素。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也對牙周炎有負面影響。此外,環境和行為因素,如吸菸、精神壓力等也可能是危險因素。
侵襲性牙周炎是一組在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均與慢性牙周炎有明顯區別的牙周炎,按其患牙的分佈可分為侷限型和廣泛型,常表現為家族聚集性。特定微生物,主要是伴放線放線桿菌的感染,以及機體防禦能力缺陷如白細胞功能缺陷、牙骨質發育異常等是引起侵襲性牙周炎的兩方面主要因素。
臨床表現
牙周炎的主要臨床表現是牙齦炎症、出血、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槽骨高度降低、牙齒鬆動移位、咀嚼無力,嚴重者牙齒可自行脫落或者導致牙齒的拔除。牙周病患者牙齦顏色暗紅,由於水腫顯得比較光亮。不僅在刷牙時出現牙齦出血,有時在說話或咬硬物時也要出血,偶也可有自發出血。在炎症早期,輕探齦溝即可出血,探診出血可作為診斷牙齦有無炎症的重要指標。正常情況下,健康牙齦的齦溝深度不超過2mm,超過兩毫米則為牙周袋。牙齦病可能會由於牙齦水腫出現“假性牙周袋”,使探診深度超過2mm。而牙周炎患者,由於纖維變性破壞、結合上皮向根方增殖而形成“真性牙周袋”。牙周袋的形成說明炎症已從牙齦發展到牙周支援組織,使較深層的牙周組織感染,慢性破壞,膿性分泌物可以從牙周袋溢位。牙齦退縮也是牙周炎的症狀之一,但患者常不易察覺。當齦退縮造成牙根面暴露時,患者對冷、熱、甜、酸食物或機械性刺激都可能出現敏感的表現。早期的牙周炎牙齒不鬆動,只有在慢性破壞性炎症發展到一定的程度,牙槽骨大部分吸收,牙周組織支援力量大為減弱時,才可以導致牙齒鬆動甚至脫落。
牙周炎的特點
牙周炎的特點是牙齒周圍組織包括牙齦、牙周膜、牙槽骨慢性破壞,自覺症狀不明顯,所以常不為一般人注意。一旦發生牙齦出血、溢膿、口臭、牙齒鬆動、伸長、移位及疼痛發作,才引起患者重視。如不及時治療,其牙齒喪失的數目常不是單個而是多數牙,甚至全口牙同時受累。牙周炎發病的原因,有區域性也有全身的因素。一般說,口腔衛生不良,牙石和牙垢堆積,食物嵌塞,細菌和菌斑作用,不良補牙和鑲牙刺激,或壓迫牙齦等,都是引起牙周炎的重要區域性原因。有時,全身因素對牙周炎的發生和發展也起一定的作用,如年齡、性別、遺傳、內分泌、營養等因素,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以改變組織抵抗力以及口腔中共生菌之間的關係,使原來不能引起病變的區域性因素,變為可以致病的因素。任何單獨的因素,不可能造成牙周炎。
如何治療
一旦發生牙周炎應早期治療,因為其預後與病變嚴重程度有關。
牙周炎治療分四階段:
第一階段為基礎治療階段,目的在於選用牙周病常規的治療方法,清除或控制臨床炎症和咬致病因素,包括口腔自潔,拔除預後差和不利修復的牙,齦上潔治,齦下刮治以清除菌斑,牙石,選用抗菌藥控制炎症,咬頜調整等。
第二階段為牙周手術治療和鬆動牙固定。
第三階段為永久性修復治療,一般手術後2-3個月後進行。
第四階段為複查復治階段,每半年一次,包括檢查菌斑控制情況,衛生宣教,拍片檢查,以進一步擬訂治療計劃。
牙周炎治療成功與否關鍵有兩點:
一是周密的治療計劃和醫生細緻,精湛的治療。
二是病人堅持良好的自我菌斑控制。後者較前者更為重要,否則醫生的工作將是事倍功半,疾病也將再度發生。
冷、熱、酸、甜吃了都疼,牙周炎給許多人帶來痛苦。其實,牙周炎也有體育療法,絕大多數人長期堅持練習都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