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的治療辯證藥方

  麻疹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面板病,那麼蕁麻疹怎麼治療好呢?下面小編帶你瞭解,希望對你有幫助!

  

  ***1***風熱型:相當於急性蕁麻疹。皮疹色澤紅赤,受風加劇。面板灼熱、劇癢感,並覺手心發熱,心煩口渴。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治宜疏風清熱。方用疏風清熱飲、消風散加減:荊芥、防風、牛蒡子、苦蔘、蟬衣、石膏、知母、木通、銀花、連翹等。

  ***2***風寒型:相當於寒冷性蕁麻疹。皮疹淡紅或淡白,遇冷、遇水和吹風后症狀加重,得暖後減輕。自覺畏寒、惡風,冬重夏輕,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緩。治宜疏風散寒。方用麻黃湯或桂枝湯加減:麻黃、桂枝、白芍、羌活、赤芍、獨活、防風、荊芥、浮萍、炙草、生薑、白蘚皮等。

  ***3***脾胃溼熱型:相當於胃腸型蕁麻疹。皮疹多少不定,胃腸道症狀明顯,納差,脘腹疼痛,拒按或坐立不安,倦怠無力,大便祕結或溏薄。苔黃膩,脈滑數有力。治宜洩熱、利溼。方用除溼胃苓湯合茵陳湯加減:茯苓、蒼朮、白朮、厚朴、山梔、茵陳、防風、荊芥、香附、烏藥、枳殼、澤瀉、大黃、砂仁等。

  ***4***陰虛火旺型:多見於慢性蕁麻疹。皮疹多在午後或夜間發作,皮疹時隱時現,來去無常,經久不愈。神倦乏力,面色萎黃,頭暈目眩,口乾頰紅,手足心熱,舌紅苔光,脈數無力。治宜養血、滋陰、降火。藥用四物湯合青蒿鱉甲湯加減:當歸、生地、首烏、玄蔘、地骨皮、白芍、青蒿、龜板、鱉甲、勾藤、五加皮、白蘚皮、桑白皮等。

  ***5***衝任不調型:多見於女性,因月經紊亂而引起蕁麻疹。發疹有周期性,與月經有關,常有月經不調,經期超前或推後。經來腹痛,經色紫紅或有瘀塊。經來疹多,症狀加重;經清疹退,症狀消失。苔薄,舌有紫氣,脈弦數。治宜調理衝任。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桃仁、紅花、丹蔘、當歸、赤芍、川芎、香附、木香、菟絲子、仙靈脾、巴戟天、防風、荊芥、甘草等。

  ***6***熱毒燔營型:多為感染或藥物引起的急性蕁麻疹或血清病型蕁麻疹。發病突然,皮疹廣泛,全身大塊狀,色絳紅,灼熱感,奇癢。伴有發熱、噁心、心煩不安,口渴喜飲,面紅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祕結。舌紅苔黃,脈洪數。治宜清熱、涼血、解毒。方用清溫溫敗毒飲加減;黃連、黃芩、生石膏、知母、銀花、玄蔘、人中黃、蘆根、土茯苓、滑石、生草等。

  蕁麻疹的單方驗方

  ***1***荊芥12g、防風9g、蟬脫9g、烏梅9g、五味子9g、丹蔘9g,每日1劑,煎水沖服。

  ***2***紫草、刺藜蒺、苦蔘、土茯苓各15g,風熱患者加銀花、連翹、梔子、丹皮、薄荷、蟬蛻等。風熱夾溼者加白蘚皮、地膚子、茯苓皮。久病血虛者加四物湯或當歸、黃芪等,每日1劑,煎水口服。

  ***3***蒼耳子15g、刺蝟皮9g、桑葉9g、白蘚皮9g、丹皮9g、地膚子15g、甘草6g煎服,每日1劑。

  ***4***茯苓皮20g、陳皮、大腹皮15g、桑白皮9g、生薑6g煎水口服。並按風熱、風寒、胃腸溼熱3型加減。

  ***5***麻黃9g、蟬衣9g、川連4g、生甘草 3g、當歸9g、生熟地各12g,赤芍9g、川芎 10g、尤對慢性蕁麻疹有較好療效。

  蕁麻疹的型別

  1、膽鹼能性蕁麻疹

  多發生於青年期,在遇熱***熱飲、熱水浴***、情緒激動和運動後發生。皮疹的特點為1~3毫米大小的小風團,四面有紅暈,多在軀幹及四肢近端,倦瘙癢。有些病人伴有消化道症狀,如腹痛、腹瀉等。

  2、日光性蕁麻疹

  主要現象為面板暴露於日光數秒至數分鐘後,區域性迅速發生瘙癢、紅斑及風團、血管性水腫,持續1~2小時。以女士多發。

  3、壓迫性蕁麻疹

  面板在受到較重和較持久壓迫4~6小時後發生,受壓局部發生瀰漫性境界不清的水腫性疼痛斑塊,累及面板及面板組織。易發生於掌、跖和臀部,通常持續8~12小時。有時可伴畏寒、頭痛關節痛、全身不適等。發作機理與激肽有關。

  4、血清病性蕁麻疹

  是由於藥物***青黴素、痢特靈等***、疫苗或異體血引起。皮損以風團尤其是多環形風團最通常,還可有中毒性紅斑、結節性紅斑樣現象。

  5、慢性蕁麻疹

  發作起因不明,病程長且治療困難,是一種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面板病症。其發作起因可能是對熱過敏、冷過敏、或對藥物過敏、食品過敏、花粉過敏、酒精過敏或潛藏在食品中的過敏原如:食品色素、防腐劑、和自然的式樣酸鹽等引起面板、粘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發生的一種侷限性水腫反應。

  6、人工性蕁麻疹

  用手搔抓或用鈍器劃過面板後,沿劃痕發生條狀隆起,伴有瘙癢,不久消退。可單獨發生或與蕁麻疹伴發。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常無明顯的發作起因,也可由藥物***特殊是青黴素***引起。也有以為與面板肥大細胞存在某種功能異常有關。

  7、寒冷性蕁麻疹

  發作與冷刺激有關。患者受冷後,如面板浸入冷水中、接觸冷空氣或冰塊等,區域性面板出現水腫和風團,臨床上分為遺傳性和獲得性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