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的有效治療方法

  胃病實際上是許多病的統稱,涵蓋了上腹胃脘部不適、疼痛、飯後飽脹等。那麼胃病的發生,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治療方法呢?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一:

  1、太陽神經叢:這個穴位在腳底底部,二三腳趾掌關節下面,用手取尋找這個穴位的時候,可以摸到有一個凹陷的地方。找到位置之後進行按摩,按照從下往上的方向進行按摩。

  2、胃:按摩兩腳大腳趾下的第一骨節部位處的凹陷位置,左右腳的按摩方向稍微有些差別,左腳應從外往內按摩,右腳則從內往外按摩。

  3、腎上腺:太陽神經叢下面的最深處,用手指去尋找可以感覺有一小洞凹陷,腎上腺在腳底的位置是最深的凹陷部位,這個反射區比較難找到。在按摩的時候以一按一放的方式進行。

  4、胰臟:胰臟的反射區在兩腳腳底內側,胃的下面,用手觸控的時候可以感覺到有一些微凸的顆粒。左右腳按摩有差,左腳從外往內按,右腳從內往外按。

  5、十二指腸:十二指腸的反射區在兩腳腳底內側,胰臟反射區的下面膀胱反射區的上面,在用手摸的時候可以感到有凹陷,同樣的按摩的方法是左腳從外往內按,右腳從內往外按。

  6、肝膽:肝膽的位置在腳底一半的上方,和三四腳趾掌關節下方位置,在用手摸的時候可以感覺有長條的凹陷溝,這裡便是膽的反射區,在按摩肝膽反射區是應從下往上按。

  7、胸部淋巴腺:胸部淋巴腺是淋巴的總開關,它的位置在腳部腳背上,在大腳趾和第二腳趾之間凹陷的地方。按摩的時候從腳的外側往腳跟方向推按。

  8、上身淋巴腺:上身淋巴腺的位置在兩腳腳背內側,位於腳踝關節的上方,用手的摸的時候也有凹陷感,進行按摩的時候用從外往內按摩的方式進行。

  二:

  一、脾胃虛寒型患者:

  胃脘墜脹不舒,食慾不振,嘔吐酸水,隱隱作痛,遇寒加重,得暖則輕,餓時疼甚,進食稍減,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舌質淡、胖大、邊有齒印,苔薄白,脈象沉細弱或浮大無力。證屬中氣不足、脾胃虛寒,宜補中益氣,健脾溫胃。藥用炙黃芪30克,黨蔘15克,白朮、茯苓、山藥、扁豆、海螵蛸、煅瓦楞子各12克,陳皮、良姜、香附、吳茱萸、炙甘草各10克。每日一劑,水煎服。

  二、胃陰虧虛型患者:

  胃脘灼熱疼痛,嘈雜不適,雖飢而納差,口乾口渴,大便艱澀,舌質紅有裂紋,舌苔光剝或少苔,脈象弦細數。證屬肝脾不和、胃陰虧虛,宜疏肝健脾、益陰養胃。藥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30克,北沙蔘、玉竹、白芍、全栝樓各15克,麥冬、花粉、草決明、草石斛、山楂各12克,川楝子、醋元胡各10克,甘草6克,每日一劑,水煎服。

  三、瘀滯傷胃型患者:

  胃脘刺痛或銳痛,痛處拒按,時感胃部灼熱嘈雜,納差,舌質暗紫有瘀斑苔薄黃,脈象澀滯。證屬氣滯血瘀、鬱熱傷胃。宜活血化瘀、行氣理胃。藥用丹蔘、蒲公英各30克,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各20克,香附、元胡各12克,三稜、莪術、五靈脂、蒲黃、川楝子、烏藥各10克,砂仁6克。每日一劑,水煎服。

  四:肝火犯胃型患者:

  因久病脾胃氣虛,情志不舒,鬱而化火,致使胃脘痞滿隱痛,食後疼痛加重,經常燒心泛酸,口苦發黏,便溏,舌質淡紅,苔黃膩,脈細數。證屬虛實夾雜、肝火犯胃。治宜舒肝理氣、清熱調胃。藥用黨蔘、柴胡、茯苓各15克,半夏、黃芩、梔子、木香、佛手、生麥芽各10克,黃連、吳茱萸、甘草各6克。每日一劑,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