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是怎麼投資理財的
“德國人有規避風險的傳統。”那麼,?
用“活錢”、“閒錢”來炒股
一般而言,德國人大多會到銀行尋求理財方面的諮詢。由於股票的高風險性,德國人並不十分熱衷投資股票,而是把錢投向更保險的政府債券。除非有很多“閒錢”,德國人才會考慮購買股票。
“德國人有規避風險的傳統。”德國科隆大學經濟學者羅多夫將“德國人不愛炒股”歸結為歷史原因。德國曾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和貨幣動盪,因此對風險較高的投資方式心存芥蒂。德國文化中也不流行美國式的“一夜成為百萬富翁”的股市夢。位於法蘭克福的德國股票研究所最新公佈報告顯示,在美國,每兩個公民就有一個投資股票;在英國、瑞士等歐洲國家,大約有1/5民眾購買股票;而在德國,10個人裡面能有1個就不錯了。
即便是炒股,德國人也一般不去打聽“訊息”,而是認真分析公司的基本面。我一個朋友沃爾夫岡比較看好高科技股票,於是他坐下來對多個國家的上市公司進行比較,選中了一家美國的高科技企業,他把這家公司歷年來的公開資料、新產品銷售情況及客戶反饋、領導層及團隊情況等檔案找來分析,他發現該公司具有強大的創新能力,於是果斷購買了這家公司股票。由於他細緻的研究,所以對該公司股票的漲落週期預測準確,幾次拋售和回購都很成功。
繳納各種社會保險金,就是德國人的投資理財
德國人另外一筆重要開銷是保險。完善的保險制度給了德國人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但德國民眾月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也必須用於繳納各種社會保險金,德國就業者每月要繳納各種保險費用,佔月收入的比例分別是:醫療保險14%、護理保險2%、養老保險19%、失業保險6%。部分企業還有企業養老金,即企業為員工額外購買的養老金,算作企業給予的額外福利。
除了法定的社會保險,個人還可以自願購買一些商業養老保險。所有無需繳納法定養老金的自由職業者以及也有此需求的群體,都可自由選擇商業養老金。由於德國社會的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青年人口減少和老年人口增多引起的人口結構比例失衡,從而導致公共養老資金吃緊。為了避免養老體系崩潰,德國政府鼓勵僱員在法定養老金之外額外購買商業養老保險,這部分用於買保險的錢還可以免稅。這對於恐懼高稅收的中產階級來說,這是一舉兩得之策,深受民眾歡迎。目前德國就有三十幾家商業養老金公司提供此類服務。與多交多得、少交少得的法定養老保險不同,私人養老保險提供了資金增值的可能性,當然,增值與風險程度有一定的關聯性。
高風險投資是富人遊戲
德國是一個注重社會公平的國家,因此多少有點“劫富濟貧”的味道。根據法律規定,年收入在6萬-25萬歐元之間的個人所得稅率高達42%,而超過25萬歐元年收入的最高個人所得稅率還要在此基礎上再加兩個百分點。因此,富人必須找到高收益的投資工具,才能繼續保持更高的收入。
同時,德國法律也有一定的“漏洞”,例如,年收入6萬歐元的中產階級和年收入30萬歐元的富人納稅稅率差異並不大;而且,由於德國稅法規定,醫生、律師等自由職業者可以免予繳納法定養老金,而是自由選擇其他的商業養老金或別的理財方法,所以這部分高收入人群反而比普通中產階級具有更大的財力。正是有了這樣的“漏洞”,德國高收入人群才有更多的“閒錢”來進行高風險的投資。
我的一個德國朋友安德烈亞斯做教練技術培訓,收入非常可觀。工作中認識了一個名為維特納的奧地利客戶。此人專門為歐洲富豪和家族理財,其金融工具是利用放大100倍的金融槓桿原理購買美國股票,是歐洲頂尖的操盤手。幾年下來,維特納為我的德國朋友賺了很多錢,安德烈亞斯非常滿意。為此,兩人經過協商,共同成立了一家投資理財公司,為客戶做高風險、高收益的理財業務,起點是10萬美金。最近打算把此項業務延伸到中國。
這些富人為何不將“閒錢”放在銀行存起來呢?這是因為德國銀行利率低得不可思議。以德意志銀行為例,2015年德意志銀行活期存款利率僅為0.35%,一萬歐元一年後到期利息為35歐元,本金和利息一起一共才10035歐元。就算是定期存款,其利率也較低。更糟糕的訊息是,據德國商業銀行預測,歐洲央行還會將活期存款利率降至-0.1%。這對於錢不多的普通儲戶而言倒是無所謂,但對大額存款而言,虧損也是很大的,更別提通貨膨脹的額外損失了。
雖然德國工業發達,但個人投資和社會集資之類的東西並不特別活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德國銀行貸款利率超低,年貸款利率不到2%。因此,企業寧願到銀行貸款,而不是尋求個人投資或社會集資。再說,德國銀行對中小企業並不歧視,小企業想要得到貸款並不難。同時,銀行貸款手續並不複雜,銀行既可以經營存貸款業務,又可以經營證券業務,這使企業感到在證券市場上直接籌資不如從銀行貸款簡單易行。由於德國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是銀行系統,通過在證券市場上市直接融資並不是德國企業的主要選擇,因此也縮小了德國的股市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