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學習語文的方法

  在初一的語文學習階段,有什麼好的學習方法呢?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一***

  一、 要養成預習的習慣

  在小學,學生普遍不重視預習作用,對課文中字、詞、句的掌握及課文內容的理解都是在教師教學過程中完成的,課後要求學生背誦的或迴圈反覆練習的較多。進入初中後,從開學的第一篇課文起,就要養成預習的習慣。這一點非常重要。

  那麼,怎樣預習初中語文課呢?可分二步。第一步:閱讀課文,弄清文章的體裁,瞭解文章的作者、時代背景,掃除字詞障礙——對課文中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通過查字、詞典弄清楚,難懂的句子劃上一定的符號,在教師的講解中理解或向教師請教。第二步:精讀課文,弄清課文主要內容、段與段之間的關係、課後練習及一些語法知識等。

  二、積極參加各種語文活動

  如朗誦活動、背誦活動、語文基礎知識競賽、作文比賽等,參加這些活動的時候,你一定要主動積極大膽,不要有什麼顧慮;誰也會犯錯誤的,多參加幾次就什麼都解決了,說不定你還能夠做一個成功的主持人呢!一開始就被別人佔了機會,以後就沒有那麼容易了。如果老師還沒有打算舉辦這些活動,你一定乘早去給老師建議,不然,別的同學搶了先。在學習上就是要和別的同學爭一回先,這樣做是正確的。

  三、要有好的學習方法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對中學生的聽、說、讀、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完成《課程標準》上的任務,你不僅應當在學習上下功夫,還應運用一些適合你的好的學習方法。如抓重點做筆記方法***如何掌握時間、提高速度***,如何背誦課文***先抓住重點字、詞背誦每段,然後串起背***,如何寫好作文等。具體說來,要在幾個方面下功夫:首先就是聽,一是要認真聽,二是要會聽。認真聽當然不在話下了,不認真什麼課也學不好的。關鍵是要會聽。看到這裡,你一定會心裡納悶了:還有誰不會聽呀?可沒有這麼簡單!聽老師講課的時候,一定要抓住老師講的中心內容,也就是老師講這個的主要目的。我們平時說話都有一個目的,老師講課也一樣。所以,在聽每一堂課之前,你心裡一定要明白,我聽這一堂課的主要目的是什麼。然後,帶著這個目的,有意識地去聽。這樣,一課解決一個問題,久而久之,你的聽的能力和語文成績就提高了。第二是說的問題。同樣,說話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同的人說話都不一樣呢!回憶一下你所認識的人,想一想,是不是這樣?你一定經常看電視吧?你看電視裡的主持人,雖然不一定你都喜歡,但是,有幾個主持人不是說起話來滔滔不絕的?那麼,怎樣訓練說話能力呢?一、主動給自己找訓練說話能力的機會。上課的時候,不要等到老師點名的時候才回答問題,要主動積極,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一開學就應當這樣,訓練幾次就沒有什麼害怕的了。平時,要多和同學、老師交談,可以就你關心的所有問題發表你的見解。要敢於和不同的意見爭論。爭論最能鍛鍊一個人的口才和思維能力。當然,爭論的問題還是要有意義。二、多找一些優美的文章來朗誦,培養你的語感。有條件的話,可以多找一些名篇朗誦的磁帶來聽一聽。要是能去一些朗誦會,聽一些朗誦方面的專家的朗誦,有意識地去模仿,久而久之,也會受益無窮的。以上說了聽、說。讀也很重要,在語文學習中,很多學生甚至個別教師往往重視"寫"而忽略"讀".其實"讀"在語文學習中是極其重要的。首先,對於精讀課文和課外的好文章,要反覆讀。現代教學重視能力的培養,包括學生的閱讀能力,不讀不行。閱讀能力包括:對詞句的理解能力,對文中的哲理的領悟能力,對文章主題的發掘能力,對文章藝術性的欣賞能力,等等。古人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對於語文課本上的文章,學生不讀或只讀一遍就學透,那是不可能的。比如說,初中語文第四冊第一課《故鄉》,篇幅較長,有的同學略讀一遍,只等上課老師講解。但畢竟課時是有限的,教師在一兩課內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講解,要想全面透徹地理解課文,明白文中所寫的深刻哲理,體會文中人物的真實感受,是非多讀而不能解決的。通過讀疏通文句,通過讀領悟主題,通過讀產生問題,通過讀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的,課上再有目的地聽取教師講解,則茅塞頓開。

  久之這樣做,閱讀能力就會大大提高。其次,大量閱讀好的課外書有益於寫作水平的提高。讀書人便是寫書人,寫書人更是讀書人。作家之所以能夠創作出大量的文學精品,是與他們博覽群書分不開的。著名評劇藝術家新鳳霞從六歲開始學戲,沒有上過學,但她寫文章卻清新雋永,她完全是靠閱讀名著而成為作家的。對於中學生來說,閱讀更是寫作的基礎。只有多讀,才能更多地接觸不同文章的不同構思和寫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豐富學生的寫作內容,正如杜甫所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第三,朗讀是培養學生演講口才的關鍵。演講需要聲情並茂,除了好的講稿之外,重要的還要靠演講者的演講口才。而演講口才的培養,重在平日多練朗讀。中學語文課本就有許多練朗讀的好文章。比如茅盾的《白楊禮讚》,頭一句"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讚美白楊樹!"只有用勢如破竹的氣勢朗讀出來,才能表達出作者對白楊樹由衷的讚歎與崇敬之情;魯彥的《聽潮》中除描繪的海睡圖與海醒圖,那安詳愉悅的靜謐美與狂暴震憾的雄壯美也是非朗讀所不能體會到的。"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劉勰此言就是勸誡我們通過大量閱讀去培養和獲得語感,去熟悉和掌握語言規律,增強語文修養,提高語文能力;韓愈讀書"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白居易讀書更是"以至於口舌生瘡,手肘成胝".我們現在的中學生,如果能做到反覆讀、大量讀,朗讀那些好文章、好書,那麼對於語文學習的各方面,都會有很大的提高的。

  最後是寫的問題。寫比什麼都重要。一上初中,就要把寫的事情放在語文學習的首位。寫什麼呢?怎樣寫?寫週記,一週寫一則。寫你想寫下來的所有事情,比如生活中的一些感人的事情。最好記自己生活中發生的一些真實的事情,這樣有真情實感,容易上手,自己也有興趣。以後拿出來看看也很有意思。另外,寫作,尤其是寫週記,和老師還有一種很強的溝通作用,老師經常可以通過你的週記來了解你的所思所想,這對你的成長會有好處。你不要害怕老師知道你的內心世界。老師關心你,是為了你好。我原來長期要求學生寫週記,大約經過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學生的作文水平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個別同學的一些作品甚至已經能夠發表。把自己的文章變成鉛字,是一件激動人心的事情。不信,你試一試。而且,師生關係也特別好。學生把我作為知心人,我也理解他們的一些想法,處處替他們著想。希望你在新學年能夠遇到這樣的老師。不過,主要還得靠你自己,要主動和老師接近。寫作是一個很好的途徑,老師特別喜歡作文好的學生,記住這一點。

  ***二***

  一、學會利用語文書

  不要單純認為讀書就是念字,泛泛而讀,作用不大,收效甚微。因此有必要首先下一番功夫,學會從整體到區域性再從區域性到整體,認真研讀課本。

  學期初,新書一到手,先要看目錄看說明,甚至插圖、附錄。明確本學期的任務和重點,然後逐單元閱讀單元提示,明確各單元的具體任務。還可以摘抄或列表格來加深印象,隨時參照。在每一課的課文閱讀上學會“讀提示——做預習——提問題——解疑難——做練習——寫總結”六步讀書法。做到讀通、讀懂、讀好。

  在利用課本的同時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具體做法是:在閱讀語文書的同時,還要注意勾畫出文中的重點句、生字詞及疑難問題。魯迅先生就喜歡邊讀書邊在書上勾畫,濃圈密點、腳註眉批,當有人向他借書時,他總是另外買一本借給別人,因為他的書經過勾畫批註已變成他的服務工具了。再如老師的教科書,也是如此,這種在課文的字裡行間勾畫讀書法,既可以使我們讀書時思想集中,提高效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有利於我們複習,複習時只要翻翻書,重點難點一目瞭然。

  學會利用書,還應做到把文質兼美的課文當作自己學習寫作的範文,尤其是初一寫作文應從有意識的模仿開始,然後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二、學會上課聽講

  在校學習,聽課是獲得知識,轉變能力的重要途徑,怎樣才能提高聽課效率呢?我認為要做到:看、聽、記、問、思五點:

  1、眼看

  科學實驗表明,從記憶的保持速度上說,“看”的記憶為最好,上課時看老師講課,看黑板上的板書,掛圖、投影等,看課文內容。課堂上老師既是演員又是導演,要注意看老師的表情,手勢等各種體態語言,板書是老師精心設計的一課的重點內容,要一字一句看明白,力爭做到過目不忘,在老師的指導下看課文內容,邊看邊思邊記。眼、腦、手並用,學習效果好。

  2、耳聽

  上課時要耳聽一方。聽老師的講析,聽老師的提問,聽同學的發言,跟上老師講課的思路,積極思考,聽出重點、難點、疑點。只要認真用心聽,聽出這幾個關鍵,不僅可以以點帶面,提高記憶力,還可以增強理解力。

  3、筆記

  看明白聽清楚並不夠,還要認真記筆記。記筆記,以看、聽為主,筆記為輔。要記重點,老師的板書、開場白是重點。有的學生開頭沒注意,再聽後話,不知所云。有的認為開場白是閒話,不注意聽,當聽到正題,才知閒話不閒,想記,晚了。老師提的要求是重點,如“××段要重點分析理解,××內容瞭解即可。”老師講的結論也是重點,這往往是“畫龍點睛”之筆。

  記在哪?語文課上一般記在書上即可,學完一課後再歸納整理記到筆記本上,整理總結的過程又是一次消化吸收的過程。

  4、積極答問

  課上答問,一種是“內心獨白”自問默答;另一種是老師提問時,與同學齊答或舉手起立獨答。這是一個模仿學習的方式,或是成功,或是失敗,總有收穫。積極答問能鍛鍊自己的反應與表達能力,當然問還包括向老師提問,請老師答疑。及時解決自己在聽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三、認真對待作業

  做作業,要目的明確,切忌以下幾點。其一,單純為了完成“任務”,向老師交差;其二,做作業前不認真看書、消化課本內容,甚至連概念都沒弄清;其三,不動腦筋,套書本格式做作業;其四,抄襲別人作業,互相核對答案。這樣做作業儘管也花費了不少時間,但是錯誤多、效率低、容易遺忘。

  做作業究竟應達到什麼目的呢?首先,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有利於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其次,它可用來檢查學習效果,發現問題,以便及時補救;第三,通過做作業,促使同學們積極思考,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四,做作業可以累積資料,為了全面複習做好準備。

  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按照閱讀學的原理,閱讀效率等於閱讀時間乘上閱讀的認識水平。如果是考試,閱讀時間對大家是同一的、公平的,可以說是一個常量。而閱讀的認識水平則因人而異,各人的差異極大。要提高閱讀的認識水平,當然要靠平時的多讀和考時的讀準。而這點又往往是我們容易忽略的。平時閱讀量甚少,即便讀了,其實也不是“讀書”,而是“看書”,關鍵之點是沒有讀出聲音來,亦即沒有朗讀,正因為沒有朗朗上口的朗讀,缺乏出聲的吟誦,所以沒有語感,缺乏語感或語感不強,要進行閱讀和寫作是有困難的。

  1、熟讀、背誦的習慣。古代的學校,誦讀之聲不絕於耳,他們日日誦,天天讀,讀得搖頭晃腦,讀得唾沫橫飛,讀得喉乾舌燥,所以古時候有“手肘成胝,口舌成瘡”之說。學習語文,必須養成熟讀背誦課文的習慣。因為一方面,只有在反覆的誦讀中才能實現識字悟意的目的,“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另一方面,只有在反覆的誦讀中才能深刻的感受漢語所特有的審美表現力。比如,漢語的抑揚頓挫的節奏感,那和諧悅耳的韻律感,不通過誦讀是很難品味出來的。其他諸如詞彙美、句式美等,都要在反覆誦讀中予以體會。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學課本中的每一篇範文都要熟讀成誦,特別古詩古文。常說語文學習“要死要活”,就是要“死背”。自己不讀不背,光聽老師講得天花亂墜,是學不好語文的。中學時代,是青少年記憶力最佳時期,多讀多背,能開闊視野,能增長知識,陶冶情操,發展智力,錯過“季節”要補救,就來不及了。

  2、精思的習慣。讀書的同時必須學會思考。要眼到、口到、心到,不能“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只有精思,才能有自己獨到的感受、獨到的理解、獨到的體驗和評價,才能產生新的疑問,有新的發現,有新的發展。

  3、博覽的習慣。我們說某人學識淵博,“淵”是指高深,“博”是指廣泛,語文學習最講究“博”。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都要涉獵,以開闊視野,形成知識網路。所以希望多讀有益的課外書,廣泛的瀏覽各種報刊雜誌,學會從電視、廣播、網路上獲取資訊,學會粗讀、通讀、跳讀等方法。閱讀量增加了,語文水平自然也會提高的。

  4、勤查工具書的習慣。語文是一門包羅永珍的語言文字學科,學習中離不開工具書。工具書用好了,學習就事半功倍。常遇到學生問“老師,這個字怎麼讀”這樣的問題,我一般不會告訴他。我請他自己去查字典,培養他的能力,自己查工具書認識的,印象也自然深刻些!也希望大家今後少問這樣的簡單問題。

  5、有意識積累的習慣。學習語文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長期的積累才能使語文學得更好。積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閱讀與背誦,當我們空閒的時候,讀一讀,好的書籍或文章不僅能豐富知識,還能陶冶你的性情。不過,不能只是讀,還要思考,我們應準備一個記錄與摘抄的本子,在閱讀的過程中將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來,並不時地看看,讓它們變為自己的東西。當遇到疑點,難點時,也要記下來,與旁人討論,聽取別人的看法。這樣才會有所長進,水平才會提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一般的人對讀過的書日子久了就沒有多少印象了,等到要用的時候“書到用時方恨少”。有意識的積累,可以使人博學多才,用時得心應手。

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