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學習方法習慣有哪些

  習慣是什麼?詞典上講,習慣是在長時間裡逐漸養成的、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可見,習慣是一種養成,是一種比較確定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總結我這三年的體會,我想跟大家說,初中三年最要緊的,是養成好習慣,克服壞習慣。

  

  1.提問的習慣

  教師在給孩子輔導時,會給孩子提問的機會,首先讓孩子來提出自己學習中的問題,能提出問題就能發現問題,發現了問題才能解決問題。這樣避免了老師提出問題不能真正發現孩子的問題。學校教育中孩子基本是沒有這樣的機會,原因是班級孩子很多,老師沒有精力去解決每個孩子的問題,所以孩子沒有提問的機會。而一直我們在強調個性化,就是個性化到您的孩子。分析個性,而不像學校的老師他的時間和精力只能去發現孩子的共性。

  我們培養孩子提問的習慣是對學校漏洞的補充。孩子養成提問的習慣一定是終身受益的,是個人能力的一個體現。

  2.解釋自己思路的習慣

  孩子在學校的學習中,無論是做作業還是考試,對於做對的題老師給的是對號,做錯的題老師給的是錯號。無論是對或者錯孩子都沒有去解釋自己做題思路的機會。而我們的老師會給孩子解釋自己做題思路的機會,無論是做對了還是做錯了都需要解釋。做對的題解釋之後,如果思路是正確的,老師會給予認可鞏固,做錯的題如果讓孩子去解釋,很容易發現問題,發現孩子的誤區在哪,幫助分析錯誤的思路。

  在培養孩子解釋自己思路的習慣的同時,培養了孩子學習知識的能力。

  3.肯定自己方法的習慣

  在學校里老師通常要求孩子要按老師的方法學習,但是我們的老師會培養孩子應肯定自己的方法,因為實際上孩子自己的一些方法可能比老師的方法更簡單或更易於理解。

  在培養孩子肯定自己方法的習慣的同時,培養了孩子的自信心。

  4.當下解決的習慣

  很多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時,通常的做法是擱置或者死啃,這兩種方法都是有問題的。而我們的老師,孩子一有問題,就會立刻幫助解決,出現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問題。逐漸培養孩子有當下解決問題的習慣。因為孩子學習中問題一旦積累,就一定會造成成績下滑,孩子天生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一定有積累問題的習慣。

  培養了孩子當下解決問題的能力,會使孩子的學習沒有了壓力,同時為孩子節約了時間。

  5.改錯的習慣

  學習的本質就是克服困難,改錯是一種健康的心理習慣。孩子學習的錯誤並不代表人生的錯誤,改錯並不代表不好。老師會幫助孩子不要自責或者羞愧,改錯是為了讓孩子明白為什麼錯了,老師會幫助改錯,使孩子變的樂觀,愉快的接受不足。

  6.實證的習慣

  孩子學習以外的事不能擴大膨脹為學習失敗的問題。要有實事求是客觀的科學的態度。這樣才能使孩子以正確的態度學習,而不是因為父母等其他因素而學習,把隨隨便便的學習習慣改掉。

  綜上所述,就是讓孩子和老師一起快樂的學習,學會怎麼學習。

  培訓運用:

  1.初一孩子,小學成績很好,到中學後成績不太理想,適應不了中學的學習。

  傳統的學習習慣中最後一個環節是自習的習慣。對於小學的孩子來講,一般都能做到預習、聽講、做筆記、做作業、複習。但是自習的習慣一般都沒有養成。

  自習是指獨立的研究性的學習,是自己學習,與做作業有所不同。

  孩子自習是一種學習主動性的表現,到了中學階段,在學習過程中,自習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能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績,也是學習能力的一種體現。

  學校教師講述的知識對於每個孩子來講,所接收到的資訊都是一樣的,孩子之間成績的差別不在於老師的講課,而在於每個孩子自習的情況。有的孩子他有自習的習慣,能進行研究性的學習,能把知識點結合做題研究的更深,成績自然會提高。而有的孩子在這個環節可能會差一些。

  當然孩子在自習的過程中還有很多新的學習習慣需要養成,才能保證成績的提高,才能使自習真正變的有效。例如我們老師會幫助孩子養成六種新的學習習慣,其中最能培養孩子學習知識的能力的習慣就是讓孩子養成解釋自己思路的習慣。

  孩子在學校的學習中,無論是做作業還是考試,對於做對的題老師給的是對號,做錯的題老師給的是錯號。無論是對或者錯孩子都沒有去解釋自己做題思路的機會。而我們的老師會給孩子解釋自己做題思路的機會,無論是做對了還是做錯了都需要解釋。做對的題解釋之後,如果思路是正確的,老師會給予認可鞏固,做錯的題如果讓孩子去解釋,很容易發現問題,發現孩子的誤區在哪,幫助分析錯誤的思路。同時這種新的學習習慣又會逐漸使孩子養成善於思考的學習習慣,使學習變被動為主動。

  2.孩子學習習慣不好,總是喜歡拖拖拉拉。

  造成孩子在學習問題上拖拖拉拉有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孩子自身沒有意識到學習對他來說是有責任的,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大部分因素來自於父母。例如放學回家做作業就是孩子自己應該操心的事情,自己要獨立完成,不應該總由父母提醒。有些孩子可能是因為父母總在督促,所以孩子自己就不操心了,如果是這種情況建議家長應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多提要求少提醒。

  另外一個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孩子的學習習慣不好。主要體現在主動性較差,喜歡積累問題,所以出現拖拖拉拉的情況。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的老師會幫助孩子養成新的學習習慣,其中最能改變這種拖拉現象的習慣就是當下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解釋自己思路的習慣。

  很多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時,通常的做法是擱置或者死啃,這兩種方法都是有問題的。而我們的老師,孩子一有問題,就會立刻幫助解決,出現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問題。逐漸培養孩子有當下解決問題的習慣。因為孩子學習中問題一旦積累,就一定會造成成績下滑,孩子天生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一定有積累問題的習慣。培養了孩子當下解決問題的能力,會使孩子的學習沒有了壓力,同時為孩子節約了時間。

  培養孩子解釋自己思路的習慣,主要是給孩子一個解釋自己解題思路的機會。從而培養孩子善於思考,主動學習的習慣。

  3.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表現出不自信,沒有興趣。

  當孩子在學習中表現出不自信時,一定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否則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興趣。

  我們的老師會幫助孩子養成新的學習習慣,其中最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的是培養孩子肯定自己方法的習慣。

  在學校里老師通常要求孩子要按老師的方法學習,但是在學大,老師會培養孩子應肯定自己的方法,因為實際上孩子自己的一些方法可能比老師的方法更簡單或更易於理解或更新穎。

  孩子自己的方法一旦得到肯定,孩子自己在學習中就會有一種滿足感,自然就自信了,對學習的興趣也濃厚了。

  4.孩子在學習中出現錯誤較多的時候就會很煩躁,開始厭學。

  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是因為孩子沒有認識到出現錯誤時應以什麼樣的心態去對待。

  學習的本質就是克服困難,改錯是一種健康的心理習慣。出現需要改錯的情況並不代表不好。我們的老師會通過培養孩子新的學習習慣來幫助孩子改變這一現狀。例如會培養孩子積極改錯的習慣。幫助孩子不要自責或者羞愧,改錯是為了讓孩子明白為什麼錯了,老師會幫助改錯,使孩子變的樂觀,愉快的接受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