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反思

  三年級是學習的關鍵時期,關於怎麼寫呢?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面積》

  本節課是該單元的第一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初步掌握它們周長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也是學習和探索其他平面圖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重要基礎。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面積的含義,教材安排了三個不同層次的實踐活動,結合具體例項,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通過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實踐操作,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

  在教學中,我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例項,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出面積的含義,知道物體的面積有大小,並會運用不同的方法比較物體面積的大小。

  在整堂課中,我的課件做的比較多,因為我認為,三年級的學生年齡還小,理解能力也不是太好,老師說的再多,也無濟於事,但他們的形象思維還是挺不錯的,所以讓學生在觀察老師演示課件的過程中理解什麼是面積,學生雖然說的不是太準確,但我知道,他們已經理解其中的含義了。

  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積極性很高,運用數格子的方法比較圖形的面積,簡便而又準確。

  備這節課,自己總覺得不知道該把教材挖多深,老教材中的這節課有

  小數的讀法和寫法的介紹及小數意義的介紹,而新教材中卻把讀法和寫法給“模糊”教學了,難度降低了許多,只要求學生能口頭會讀,也沒特別地指導寫法,還要求小數的意義不能脫離現實背景***主要以價格和長度單位***抽象地去學小數。所以在設計本節課時差不多按照教學書中的過程來進行教學,也談不上什麼創意。

  課上好後感覺在教學小數的讀法、找生活中的小數***課外資料***、小數在價格表示中的含義,這幾個環節,學生學得還比較紮實。但在教學長度單位中的小數含義時,設計比較牽強,學生對分數與小數的關係理解也不夠透徹,以至於在找一位小數與分數的關係及後來的兩位小數與分數的關係時,學生不能講出。課後想想,是否可以這樣設計:把元角分和長度融合在一起,在價格中就安排分數與小數的關係教學,然後針對發現的規律,讓學生思考,為什麼在長度單位中可以這樣或者為什麼應該這樣?引起學生的思考,通過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其利用以前學過的分數知識幫助解釋,到達認識十分之幾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的目的。

  在設計時,還針對分數與小數的關係安排了相對應的練習,如果這個練習做過後,我想對本節課難點的突出,肯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可時間不夠,沒來得及做。現在回想一下,也想不起什麼地方可省的,由於高度集中精神,以至於上課時自己講了些什麼現在也記得不多了,肯定又說了很多的廢話***每次總是不由自主地***,

  本節課讓我覺得最成功的地方是我設計了兩張表格,在孩子們自學好以後填表,把整分米、整釐米的數先寫成分數,在寫成小數。然後讓孩子觀察表格中的小數,它們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怎樣分數可以寫成一位小數,怎樣的分數可寫成兩位小數,通過表格的對比,孩子們馬上就能回答出來。我覺得應該讓孩子知道十分之幾的分數可寫成一位小數,百分之幾的分數可寫成兩位小數。表格設計更利於讓孩子們比較、體會。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

  1、在口算教學中,突出學生的自主活動。學生已有的與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相關聯的口算經驗有:表內除法和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的口算。這些口算是幫助學生解答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的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啟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喚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將它靈活運用在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這樣一個新的情境中。

  2、加強估算的教學。估算對學生數感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中我儘量讓學生展示出不同策略的估算方法。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同一問題有不同策略,只要合理都可以採用。讓學生探討在估算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一些普遍規律。放手讓學生交流後,引導學生歸納找被除數的近似數原則:一是接近被除數,二是便於口算。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估算的意義和作用,從而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

  3、教學筆算除法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探索筆算除法的算理和計算規律。筆算除法的教學中,豎式的寫法是一個難點,學生已有的經驗在此時已經不夠用了。所以在教學當中,大部分時間都放在解決除的順序和豎式的寫法上。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筆算除法的過程。讓他們自言自語、輕聲地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知道在做筆算除法時,一般應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最後做什麼,有一個合理的演算順序。

  4、加強乘除法之間的聯絡,提高學生簡單的推理能力。教學除法的驗算時,讓學生根據乘除法之間的互逆關係,引出用乘法驗算除法的方法。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比較牢固,但解決一些靈活性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面積和學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教學的,結合本課的重、難點以及學生的知識水平,本課設計主要採用猜想、設計實驗驗證、遷移類推、時間應用等主要形式進行教學的。

  1、 激趣匯入,讓學生體會合作的妙處。

  在上課的開始,就讓學生以遊戲的形式讀兒歌,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合作的妙處,從而提示學生利用合作的形式探究本節課的知識內容。同時讓學生輕鬆愉快的進入課堂學習氛圍。

  2.複習與思考。

  複習題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在尋找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新舊知識的矛盾點,為學生猜想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做了必要的鋪墊,起到鋪路搭橋的作用。同時設計成生活中的問題,貼近生活,實踐了課標中的理念: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同時又在生活中實踐應用。這樣就可以水到渠成的進行數學知識的探究

  2. 自主探索,研究新知。

  在這個環節,除了學生自己的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資料外,我還讓他們用不同的單位計量同一個圖形的面積。如:對小一些的用分米和釐米為單位分別測量,如課桌、寫字檯等;對大一些的用米和分米測量,如教室、住室等,測量後再分別計算出面積。

  3. 解決問題,實踐應用。

  學生探究出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後,有一種應用的期待,“我努力的結果究竟能解決什麼問題呢?”馬上引入實踐應用。我把匯入時的問題設計成第一道練習,將20平方分米直接轉化成平方釐米,學生在這時已經可以解決了,通過他們的獨立思考,積極的將問題加以解答,是對知識的一次實踐應用。這種“學以致用”可以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在課程的最後我設計了一個作業:1平方米=*** ***平方釐米,有一定的難度富有挑戰性,同時又是對原有知識的綜合利用。讓學生利用知識的融會貫通,應用自己探究獲取的知識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增強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總之對這節課的教學,我儘量採用以學生為主體的合作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體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