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梁山為什麼註定要失敗

  近來水滸傳熱播,大家在欣賞影視作品之餘,不由得生出惋惜之心:梁山泊人才濟濟,眾志成城,為什麼最後落得飲恨疆場、四散衰亡的下場?那麼,?下面就由小編告訴大家吧!

  

  很多人戲稱水滸傳為“炮灰傳”“心寒傳”等。細細研究,裡面頗有玄機。

  首先,宋江、吳用等領導班子沒有大局思想。梁山伯兵馬前後攻打了東平、東昌、青州、江州、大名、泰安、高唐等眾多城池,但打下來之後只是把所有的金銀錢糧都帶走,並沒有派遣自己的頭領和官員來駐守,並按照“替天行道·殺富濟貧”的宗旨來制訂社會管理制度。所以,每次攻打地盤,收穫的只是財物,而不是勢力範圍。宋江、吳用是梁山泊裡文化比較高的人,但也只是想暫時躲避在梁山泊,從來沒有想到用這一班人才去治理國家,也沒有提出什麼治國方略。沒有先進的管理制度和超前的文化思維做指導,徒有武功的梁山好漢們只有愛民熱情,卻做不出什麼高效率的事情,最終成為一批高水平低智商的奴才,成為了農民起義和鎮壓農民起義戰爭的犧牲品。

  如果歷史能從頭來過,宋江他們攻打了城池之後,就要派自己的弟兄頭領鎮守要塞,免徵賦稅,開拓疆土,招兵買馬,漸漸形成以梁山泊為核心的軍事對抗區。經濟上走“免田稅、搶富豪、均貧富”的路子,不斷打擊外部邊緣勢力;政治上樹立“替天行道”的大旗,以精神支柱團結群眾。對於罪大惡極的四大奸臣,要派出暗殺小組分頭鋤奸;對於昏君,則採取能保則保,不聽就剝奪權力的立憲方針。這樣,梁山隊伍會不斷壯大,宋江最後得到的一定會是江山,而不是一壺毒酒。

  《水滸》中失敗的浪漫

  暑假閒著沒事,拿起桌上的《水滸》讀了起來。之所以號稱名著,自然有其偉大的地方,可我每每讀到書中頗具浪漫主義特色的地方時,就會有種不舒服的感覺,也許是我的理解不夠,也許是作者的考慮不妥。

  水滸一百單八將,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共同的特徵就是武藝高強,英勇無比,義氣沖天,忠心不二,對人物“勇”“義”的體現應該說帶有誇張的浪漫主義特色,兩軍交戰,總是對方被殺得片甲不留,敵將總是被砍落馬下,稍微想想,古代的戰爭,肉搏仗而已,往往是以人數的多少來衡量力量的強弱,以犧牲大量將士為取勝的代價的,怎麼可能總是敵方損兵折將,而我方毛髮無傷呢,很明顯作者將這些好漢神化了,帶有作者的主觀傾向,這是一種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是文學創作的一種需要,符合讀者正義戰勝邪惡的心理需要,讓人對神化了好漢肅然起敬,確實能收到很好的表達效果。文學作品這種神化主人公的現象當然很普遍,譬如整個西遊記就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傑作。可惜看到作品的最後,在徵方臘的過程中,這些神化了的好漢卻突然變成了普通人,在戰爭中接二連三的敗下陣來,死於非命。我在想,莫非是作者覺得要收尾了,要給這些好漢一個歸宿,這麼多人總不能都是一種結局吧,所以一定要安排一些戰死的,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讓讀者感覺“神”忽然變成了人,浪漫主義又回到了現實主義,難道這也可以稱作是現實與浪漫的結合嗎?浪漫得如此的尷尬,自然有不舒服的感覺了。還有就是戰爭的描寫,我覺得與三國比起來不知遜色多少,沒有把重點放在排兵佈陣,而主要是戰爭的經過,雷同的感覺自然會很明顯,因為戰前的策略可以不同也應該不同,而戰爭的過程尤其是戰爭的場面卻不會有太多的變化,水滸中戰爭的過程與場面往往都是以幾乎相同的幾筆帶過讓人感到遺憾。為了增加戰爭過程的一波三折,就會偶爾出現幾個會妖術的將領來,因為勇猛無敵只有靠妖術來對付了。戰爭中妖術的出現,讓人感覺到的不是浪漫而是迷信,我們都知道,誇張作為浪漫的一種常見方式,並非可以隨心所欲,誇張是為了增強表達效果而有意識的誇大縮小事實,作品中需要的是對梁山好漢讚美的效果,將領的本領、謀士的智慧可以誇大無人能敵,但是不能誇大到可以施展妖術、飛沙走石,前者是神化而後者是妖化了,神和妖畢竟不是一回事,神化給人的是敬仰,妖化給人的是迷信,《西遊記》中的反面形象不都是妖魔鬼怪嘛,因此不能不說這又是一處浪漫的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