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指甲是什麼原因

  ?為什麼咬指甲?咬指甲如何解決?怎樣預防?下面就由小編告訴大家吧!

  咬指甲 也稱咬指甲症或咬指甲癖,是指反覆咬指甲的行為。咬指甲是兒童期常見的一種不良習慣,多見於3~6歲兒童,男女均可發病。多數兒童隨著年齡增長咬指甲行為可自行消失,少數頑固者可持續到成人。

  咬指甲的原因:

  1、這是缺少父母愛的一個重要訊號,安全感建立的不好,啃指甲聊以自慰。父母關係緊張,家庭不和,造成孩子的心靈受到傷害和壓抑,導致情緒緊張;孩子經常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和缺乏家庭的溫暖感。

  2、老師和家長過於嚴厲、批評較多或態度粗暴,啃指甲以解孤獨、無聊、缺乏安全感等。

  3、缺乏興趣、缺少朋友,不會交往而感覺寂寞、孤獨,啃指甲以解無聊。

  4、希望得到父母關注而啃指甲。

  5、自我懲罰,啃指甲宣洩心裡鬱悶。

  6、孤獨症的孩子常常啃指甲。

  7、缺鋅的孩子常常啃指甲。

  8、長期的學習壓力,使孩子無法減輕心理的負擔,加上父母的期望值過高,使壓力增大.

  咬指甲是一種神經性習慣,是焦慮和沒有安全感的症狀表現,是一種孩子用於安慰自己的方式.

  孩子愛咬指甲,很多時候反映一種心理情緒,如緊張、抑鬱、沮喪、自卑感、敵對感等情緒狀態,其根源可能是受關注不夠或缺乏安全感。而有些孩子,由於咬手指甲經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訓斥,反過來又會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成為繼發性精神刺激因素。

  咬指甲的鑑別診斷

  咬指甲易混淆的症狀:

  咬指甲是主要行為表現,須注意是否同時伴隨有焦慮症、多動症及其他行為問題。

  孩子表現為反覆咬指甲。輕者僅啃咬指甲,嚴重者可將每個指甲咬壞,甚至咬壞指甲周圍的面板,少數小兒還咬腳趾甲。部分兒童常伴有其他行為問題,如睡眠障礙、多動、焦慮、緊張不安、抽動障礙、吸吮手指、挖鼻孔等。症狀頑固者夜間也出現咬指甲行為。

  咬指甲的決辦法:

  一、建議家長首先要帶孩子做微量元素測試,若缺少微量元素就要及時補充.

  二、自我反思:如果是因為家庭矛盾帶給孩子壓力而造成的心理問題,就需要及時與孩子溝通,解除他們的壓力. 要改變孩子咬手指的行為,一是預防,要多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玩耍,交流溝通,指導孩子讀書學習。一是的要多給予父母的關愛,多一些高品質的陪伴,多與孩子互動。父母關係要和諧。

  三、啃咬指甲是因為心情緊張,多見於情緒型,即容易激動或憂慮的孩子。他們心情緊張時,就下意識地啃咬指甲。對於這樣的孩子,責罵和懲罰一般不會奏效,只能使孩子更加緊張。在手指上塗苦藥也無濟於事。正確的辦法是找到致使孩子情緒緊張的原因,並設法消除這些緊張因素。比如是不是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太粗暴,孩子經常受到責罵或警告?是不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學這學那,使孩子壓力太大?是不是孩子膽小,害怕一個人獨處?是不是因為沒有要好的夥伴,感到孤獨等等。針對不同原因分別對待,使孩子在寬鬆舒適的環境中生活,緊張情緒消除了,啃指甲的習慣就會慢慢改掉。

  四、糾正孩子咬指甲的習慣可採用心理療法和行為矯正法,以耐心說服和鼓勵為主,平時多給予孩子心理上的關注,消除造成孩子緊張的因素。引導孩子多參加一些娛樂活動,多交朋友,如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塊做遊戲等,轉移其注意力。家長要有耐心和信心,千萬不可體罰,不可大聲訓斥,不要粗暴地強行將孩子的手指從嘴裡拉出,這樣可能會在潛意識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習慣。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常修剪指甲,對大一點的孩子,可通過講道理告訴他們咬指甲的危害。

  糾正孩子咬指甲的毛病需要一個過程,年齡越小越比較好糾正,所以,家長髮現孩子有咬指甲的毛病時就要儘早矯治。

  咬指甲的預防方法:

  首先要消除造成小兒緊張的一切因素是預防和育治療的關鍵。父母對患兒以鼓勵為主耐心說服教育,調動患兒克服不良習慣的積極性。多讓小兒參加娛樂活動,轉移其注意力。當孩子出現咬指甲時,家長要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講故事等。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經常修剪指甲。用苦味或辣味劑塗搽指甲等強制方法效果差。頻繁出現可到醫院進行矯正,行為矯治療法如強化濟、消退法、厭惡法等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一般由醫生根據患兒具體情況設計出行為治療方案,由家長協助實施,同時給予支援性心理療法。行為療法的效果取決於醫生、家長和患兒三方面的密切配合,並要持之以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