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小兒發燒的原因

  小兒發燒的原因很多,那麼,是什麼?下面就由小編告訴大家吧!

  

  一:非疾病性因素

  很多情況下小兒發燒的原因並不是身體出現了病症,而是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如溫度過高***中暑***、衣服穿太多、水份攝取不夠、水份流失***流汗、腹瀉***、房間空氣不流通、劇烈運動前後、某些特殊藥物作用,其它如預防注射也可能引起發燒。

  對於小寶寶而言,最常見的原因有室溫過高、衣著過厚。炎熱的夏季,氣溫很高,出了嬰兒機體的體溫調節功能差,會使體溫上升。這時應讓嬰兒躺在涼爽通風的地方,扇一扇風,多喝些清涼、稀薄的水果汁,過幾個小時就會退燒。有時嬰兒包裹得太多或穿得太厚也會致使體溫升高,這時應酌情減少衣被。

  二:感染性發熱

  感染性發熱是發熱最常見的病因,各種病原體如細菌、病毒、寄生蟲、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黴菌等感染所致,均可因病原體的代謝產物或其毒素作用導致發熱。最常見的疾病有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扁桃體腫大、腮腺炎、阿米巴感染、瘧疾、血吸蟲病等。

  在呼吸道感染的患兒,發熱常因為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對於病毒或細菌的入侵,機體通過血液中的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組織中的巨噬細胞釋放一些被稱作細胞因子的化學物質,如白細胞介素-1、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及干擾素等,它們具有“內源性致熱原”的作用,刺激下丘腦前區產生前列腺素,使體溫調控點升高,打破了正常的產熱和散熱平衡,使產熱增加,在高的體溫控制點上達到產熱和散熱的平衡,導致發熱。

  三:非感染性發熱

  1、產熱過多:由於機械性、物理性或化學性破壞組織時,使體內蛋白質代謝及其分解產物異常增多,如大手術後的組織損傷、骨折、腫瘤、溶血反應等。亦可見於由內分泌功能異常所引起,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抗原—抗體反應引起,如風溼熱等;以及強烈肌肉運動如嚴重抽搐、劇烈運動、寒戰等。

  2、散熱障礙,如廣泛性皮炎、魚鱗病,或大面積燙傷造成的汗腺缺乏、大量失血或失水等。

  3、體溫調節功能失常,如大腦發育不全、暑熱症等直接損害體溫調節中樞,而致調節功能發生障礙,引起發熱。

  5種最為常見的物理退燒法:

  1、35%酒精擦浴

  酒精能擴張血管,蒸發時會帶走大量熱量,嬰幼兒發燒時可以以此幫助降溫。準備75%的酒精100毫升,加溫水等量,保持溫度在27~37攝氏度左右,不能過冷,否則會引起肌肉收縮,致使熱度又回升。酒精擦浴時,用小毛巾從寶寶頸部開始擦拭,從上往下擦,以拍擦方式進行,腋 窩、腹股溝處體表大動脈和血管豐富的地方要擦至面板微微發紅,有利於降溫。注意寶寶胸口、腹部、腳底不要擦,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2、溫水洗澡

  洗澡能幫助散熱。如果寶寶發燒時精神狀態較好,可以多洗澡,水溫調節在27~37攝氏度。注意不要給寶寶洗熱水澡,否則易引起全身血管擴張、增加耗氧,容易導致缺血缺氧,加重病情。

  3、熱水泡腳

  泡腳可以促進血液迴圈,緩解不適。寶寶發燒時泡腳的另一妙處在於能幫助降溫。泡腳可以用足盆或小桶,倒入2/3盆水,水溫要略高於平時,溫度在40攝氏度左右,以寶寶能適應為標準。泡腳時媽媽撫搓寶寶的兩小腳丫,既使血管擴張,又能減輕發燒帶來的不適感。

  4、冰袋冷敷

  可以去商店購買化學冰袋,使用時放冰箱冷凍,由凝膠狀態變成固體後取出,包上毛巾敷在寶寶頭頂、前額、頸部、腋下、腹股溝等處,可以反覆使用。也可以家庭自制冰袋:用一次性醫用矽膠手套裝水打結放冷凍櫃,凍成固體後取用。如果覺得冰塊太冰的話,可以在冰袋半冰半水的狀態就取出,包上毛巾給寶寶冷敷。

  5、冰枕

  寶寶高燒時可以做個冰枕給寶寶枕著,既舒服效果又好。去醫院買個冰袋***不是熱水袋***。把冰塊倒入盆裡,敲成小塊,用水衝去稜角,裝入冰袋,加入50~100毫升水,不要裝滿,2/3滿就可以,排淨空氣,夾緊袋口,包上布或毛巾放在寶寶頭頸下當枕頭。待冰塊融化可重新更換,很快寶寶的體溫會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