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和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之一,而對於黃土高原的形成相信很多人會好奇,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黃土高原形成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黃土高原的形成

  黃土高原是新構造運動比較活躍的區域,新構造運動的主要表現是高原內部間歇性的大面積整體抬升,同時周圍的拗陷區域不斷地沉降。從黃土高原廣大地區河谷多發育有3-4級階地等判斷,第四紀以來黃上高原以抬升為主,抬升幅度在150-30米,地殼抬升有利河流下切和侵蝕地貌發育,也有利於土壤侵蝕過程的加強。黃土高原內部六盤山是新構造運動的抬升中心,據現代水準測量,目前的抬升速度為20毫米/年。六盤山以西地區抬升量大於以東地區,抬升最快在華家嶺一帶,據1934-1955年隴海鐵路水準測量,隴西、渭源等地現代抬升速度為31.4毫米/年,隆德、莊浪一帶溝床下切速率達45-240毫米/100年。華家嶺以南地區河谷狹窄,一般有3-4級階地,華家嶺以北河谷較寬闊,只有2-3級階地發育,所以華家嶺以南抬升幅度更大。六盤山以東地區白于山至東勝一帶是新構造運動抬升的中心。保德附近現代抬升速度在3毫米/年左右。山西臺背斜新構造運動抬升幅度較大在五臺山-恆山一帶,這從五臺山、恆山山前發育的串珠狀洪積扇可以得到證明。第四紀黃土高原在抬升的同時,邊緣拗陷區如銀川平原、汾渭谷地在大幅度下沉,渭河平原固始凹陷第四紀沉積物厚度接近1000米。據地形變形資料,汾渭地塹的下沈速度為3毫米/年。黃河自140萬年前後衝出三門峽後,汾渭谷地是黃河中游眾多支流的侵蝕基準面,一方面黃土高原不斷抬升,另一方面汾渭谷地持續下沉,必然對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起促進作用。地震是黃土高原新構造運動的強烈表現形式,對歷史時期黃土高原地震記載進行統計,可以反映出黃土高原歷史時期新構造運動的強弱變化過程。

  黃土高原的基岩構造

  黃土高原基岩構造以六盤山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屬西域陸塊,東部屬華北陸塊。六盤山以西黃土高原以新生代斷陷盆地為構造特徵,隴中盆地黃土下伏基岩為直接堆積在古老岩層之上的中新世到上新世早期的甘肅群。甘肅群堆積後,上新世晚期地面抬升,黃河及其支流挑河、祖歷河、葫蘆河隨抬升而下切,基岩地面成為起伏較大的丘陵狀。甘肅群為一套含有石膏的紫紅色粘土,砂質粘土,砂岩和砂礫岩。其成巖性差,抗蝕力較弱,在地下水浸泡和潤滑作用下極易發生重力侵蝕,常形成大型滑坡。六盤山以東的華北陸臺由鄂爾多斯臺向斜和山西臺背斜構成,中間夾以黃河凹陷。鄂爾多斯臺向斜和山西臺背斜是未經褶皺變動的前震旦紀陸臺。

  陝北、隴東和晉西的鄂爾多斯臺向斜在中生代發展成為一個大型的內陸盆地,當時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與今況剛好相反。西北部堆積了厚達1500米完整的中生代地層序列。其中神木,準格爾旗一帶廣泛出露的中生代灰綠色、黃綠色長石砂岩,當地叫砒砂岩,極易風化侵蝕,是當地及黃河中粗砂的主要來源。燕山運動使鄂爾多斯臺向斜抬升,邊緣發生斷陷,形成汾渭谷地等一系列地塹谷地,到第三紀的中新世末鄂爾多斯臺向斜成為準平原。上新世鄂爾多斯高原長城以南的準平原面上廣泛堆積了三趾馬紅土,從三趾馬紅土的分佈和厚度看,上新世時長城以南,渭北北山以北,六盤山與呂梁山之間是一個淺凹形的巨大盆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己與今相同。三趾馬紅土透水性極差,是黃土下覆的主要不透水層,而且三趾馬紅土容易吸水膨脹,是黃土高原大型滑坡的主要滑移層。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鄂爾多斯高原邊緣如汾渭地塹谷地進一步發展,同時高原整體發生掀斜運動,使地面形成自西北向東南傾斜的斜面,控制著河流的流向。在地貌演變過程中溝谷的發展,谷間地有些形成面積不大的平臺,有些成為長條狀或橢圓狀丘陵,它們是鄂爾多斯高原塬、樑、峁地形的基礎。

  山西臺背斜包括太行山以西、呂梁山以東。五臺山是山西臺背斜最古老的部分,並以此為頂點向南沿伸,東部為太行山,西部為呂梁山,兩山之間為凹陷部分。古生代以來,凹陷部分堆積了巨厚的陸相碎屑物。燕山運動後山西臺背斜中部受斷裂作用晉中大斷谷開始形成。中新世末晉中南的漳沁地區形成準平原,其後接受了上新世的三趾馬紅土堆積。喜馬拉雅運動使山西臺背斜進一步上升,晉中斷谷不斷髮育,河流下切,到更新世黃土堆積時地面形成起伏較大的丘陵、成為山地與斷谷、盆地相間分佈的地形特徵。

  黃土高原的氣候特徵

  氣候型別

  黃土高原地理位置處在沿海向內陸,平原向高原過渡地帶,自南而北兼跨暖溫帶、中溫帶兩個熱量帶,自東向西橫貫半溼潤、半乾旱兩個乾溼區。高原東部、南部屬於暖溫帶半溼潤區,中部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區,西部和北部屬於中溫帶半乾旱區。黃土高原的氣候既受經、緯度的影響,又受地形的制約,具有典型的大陸季風氣候特徵。

  氣溫

  黃土高原區域年平均溫度為3.6~14.3℃,具有冬季嚴寒、夏季暖熱的特點,氣溫年較差和日較差大,且東部和西部的溫度變化較大。大部分地區溫度條件能滿足農作物兩年三熟的需要。

  降水

  黃土高原東西之間的降水有較大差異,由於位於中緯度地帶的東部季風區,又屬高空盛行西風帶的南部。冬季受蒙古高壓控制,極地大陸氣團南下,造成黃土高原冬季寒冷乾燥,降水稀少的氣候。春季由於冬季風衰退,而較弱的太平洋暖溼氣流還難以影響該地區造成大氣和土壤乾旱明顯,春旱現象嚴重。夏季黃土高原近地面處於大陸熱低壓槽的前部,而高空則在副熱帶高壓的影響和控制之下,盛行太平洋熱帶海洋氣團溼度較大,經冷空氣的激發作用形成大面積降水,成為黃土高原降水的主要來源。秋季暖溼的海洋氣團南退,冷空氣進入黃土高原,但因南退的暖溼海洋氣團受秦嶺的阻擋,而變性大陸性氣團侵入很快,形成較多的鋒面降水。由此造成了黃土高原夏秋季多雨,而冬春季乾旱少雨的降水特徵,年降水量為150~750毫米。該區域東南部的汾渭盆地和晉南,豫西黃土丘陵區,年降水為600~750毫米,是該地區降水最豐沛的部分,而位於西部和西北部的寧夏,內蒙古黃河沿岸地帶,鄂爾多斯高原西部,甘肅靖遠-景泰-永登一線,年降水量為150~250毫米。降水400毫米等值線通過榆林,靖邊,環縣,固原北部一帶,將整個黃土高原劃分為東南和西北兩個部分,年降水量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一年之中,降水多集中在7~9月,佔全年降水量的60~80%,冬季降水一般只佔到5%左右。而且由於季風的影響造成區域降水的年際和季節分配不均,變率大的特點,區內降水量的年相對變率平均為20~30%,季節降水的相對變率更大,多在50%~90%。豐水年的降水量往往是枯水年的幾倍,甚至幾十倍。再有就是區內極容易產生暴雨天氣,相對集中於陝北、晉西和內蒙古準格爾旗一帶,最大暴雨強度高達2毫米/分鐘以上。

  蒸發

  黃土高原的蒸發量普遍高於實際降水量,年蒸發量為1400~2000毫米,其總體趨勢是南低北高,東低西高。就年蒸發的變率而言,一般是春末夏初最高,冬季最小。區域的農業氣候資源具有如下特點:即光熱條件優越,但降水量少、蒸散量大,農田水分虧缺嚴重,主要是雨養農業。大風和沙塵暴日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