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過年不想回家呢

  據統計,成年人離家工作後如果以每年過年回家7天計算,再除去休息時間,一生能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只剩45天。為什麼春節不想回家呢?以下就是小編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春節不想回家的原因

  大學開始到現在十年沒回家。

  母親在我三歲時心臟病過世,父親再娶生了個妹妹。

  幼兒園和小學時他在南方,我一般住在老師家鄰居家親戚家朋友家。幾度南北轉學。

  初中來南方定居,家和學校走路不用十分鐘,但他安排我住宿,住宿沒幾天開始生病,於是退宿,初中在家住三年,不過基本都是我回家就進臥室,吃飯再出來。自己吃飯的碗自己洗,自己的衣服自己洗,他們買零食先分好我那部分放在我床頭,多的不可以吃。曾有一次因為早上要趕去學校樂團演出於是吃了冰箱裡半罐八寶粥回來被一頓罵***我一點都不喜歡吃八寶粥好麼***。

  高二他們去山東定居,考大學時一個人填志願。

  高中時曾有一次有人打電話找父親,我接通電話後對方說"佳佳"啊***我妹的名字***,我說我是夢露,對方愣了下說不是佳佳麼我找你爸。很多人都以為我們是三口之家,並不知道我的存在。

  06年讀大學來到深圳,期間沒有回過家。

  從小到大難受的事不少,大學學心理學包括這些年刷知乎讓我深刻意識到我身上的一些特質是怎麼來的。雖然我已能客觀看待過去,沒有想要記恨他們,知道每個人有自己的苦衷,也嘗試過主動靠近,但真的會無力。

  大學時突然開悟的一個道理是,文學影視作品裡總說後媽不好,是正常的,一個女人,整天要面對著自己心愛男人和他之前至愛的孩子,心裡怎麼能好受。

  我爸在去年曾經來深圳見過我一次,我真的沒有辦法跟他似父女相處,他於我就像一個陌生的中年大叔。他應該也感覺到了,回去後寫了很長的一封信,講了從他認識我母親到母親去世到我成長那些年的事,與我道歉當年對我的方式,我每看一次都會落淚,但那之後也還是沒法靠近。

  現在躺在床上,重感冒加來姨媽,刷會知乎就睡了。

  家裡給我用的被子是別人用過的,不太乾淨,但是這已經是家裡最乾淨的了,我愛乾淨也得忍著。

  既沒有足夠的實力去顛覆家裡的那片世界,也不願意忍受那個世界

  記得有一年在異地,臨近春節,在外面吃飯,聽鄰桌的人說起他為什麼過年不回家。

  他說自己父母都不在世了,沒有錢在那個小地方,面對的不會是純樸誠摯熱情的噓寒問暖,而是各種冷嘲熱諷。一個不屬於自己的城市,雖然冷漠,但是至少不會有屈辱和傷害。

  家,有時候真的決定了命運。

  沒物件。

  覺得混的不好,沒臉回家的。近一兩年發現父母真的老了,我卻未曾好好照顧他們。還要讓他們操心

  我爸抽菸,我本來回家就會犯鼻炎,聞到煙味更嚴重了。

  想到春運返程我就不想回家過年了。

  如果可能,過年真的不想回家

  可是,除了學校也真的沒地方去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家是一個折斷翅膀的地方

  每次在家,聽到的都是無盡的家長裡短,真的不知道如何迴應。換來的是,我奶奶:你看你們花幾萬供的大學生是啥?一點人情世故都不懂。我媽,你這樣對的起們麼?對的起我們辛辛苦苦累死累活花十幾萬供養你麼?……

  每次都是這樣,真心累。

  在學校不敢生病,沒錢不敢主動開口

  做個兼職貼補吧又說你少弄那些不三不四的,你的任務是專心學習

  滿滿的心累,負能量爆棚

  不是不想家,只是回不去了。

  寧可省吃儉用給家裡買東西,也不想再回去了

  畢竟,春節加班還有雙倍加班費

  每年回家開開心心回,意料之內地撕逼,哭哭啼啼地走,年年如此。我真是個包子。

  我曾經豪情萬丈,歸來卻,空空的行囊。

  火車木有票,快車打不到

  春節的傳說

  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凶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凶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建立曆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壽星圖。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執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建立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知道萬年建立曆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鬚。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春節來歷

  有一年,世上大亂。玉帝得知後,降下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去管理人間的衣食住行。可是,沒有神仙肯接旨。

  這時候,南天門外傳來一聲吆喝:“這差事我幹啦!”抬頭看時,是光頭頂、胖乎乎、笑哈哈的彌勒佛。 卻說這彌勒佛來到人間,第一件事就是讓人們過一個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幹活。他還要大家把各路神仙都請到,香箔紙錁,準備齊全。到了初一,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

  這樣又過了幾天,到了初五,天剛矇矇亮,忽然傳來一陣吵鬧聲。吵鬧者是姜太公的老婆***專管茅房、糞土的髒神***,正在跟彌勒佛吵架呢。原來,人們請神仙時把她給忘了。彌勒佛只好說:“這樣吧!今兒是初五,讓人們再為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這就是“破五”的來歷。

  不想這幾聲炮響傳到天宮,玉帝以為人間又出了什麼事,便派財神去察看。財神來到人間一看,到處都是香箔紙錁,高興得就忘了回去。

  玉帝等啊等,財神還是沒有回來,便親自到人間察看。他一看,人們啥活都不幹,非常生氣,召來彌勒佛喝道:“你怎麼儘讓人們吃好的,穿好的,不幹活?”

  彌勒佛笑嘻嘻地說:“你要我管人們的衣食住行,可並沒有叫我讓人們幹活呀!”玉帝一想,也對,既然已經這麼辦了,那一年只能有此一次,開春以後就要下地幹活。

  從那以後便留下了舊例,一年有一次春節。

  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裡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由於中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桃符的傳說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這首詩中寫道:“千門萬戶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形容初日的光亮。詩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總把新桃符換下舊桃符—除舊佈新。關於桃符有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東海度朔山風景秀麗,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樹巨大無比,枝繁葉茂,曲蟠三千里,結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這樹上的桃子能變成神仙。一個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紅髮綠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鬱壘二兄弟用桃枝打敗鬼怪,並用草繩捆著餵了看山的老虎。從此,兩兄弟的大名令鬼怪為之懼怕,他們死後變為專門懲治惡鬼的神仙。後世人們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板畫上神荼、鬱壘兩神仙像掛在自家門兩側,以驅鬼祛邪,這種桃木板被稱作“桃符”。隨著時代的變化,桃符本身也在變化,以後人們又將兩個神仙的名字寫在桃符上,代替畫像,再後來,又發展到“題桃符”,即將字數相等、結構對稱、意思相應的短詩題寫在桃符上,這就是春聯的前身。

  古代的賀年卡

  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中國古代已經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它是把梅花箋紙裁成約二寸寬、三寸長的卡片,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著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貼***。拜者投名刺***名貼***於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