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心跳過慢是什麼原因

  醫學上所指的心跳過慢,是指心跳每分鐘在60次以下,亦稱為心動過緩。為什麼老人心跳過慢呢?以下就是小編整理的導致老人心跳過慢的原因,希望對你有用。

  老人心跳過慢的原因

  1.傳導阻滯傳導阻滯是由於心臟房結或心肌的病變,使竇房結髮出的命令不能下傳。傳導阻滯分為3度,I度較輕,可無症狀,只有在心電圖檢查時才能發現;II度是有少數命令不能下傳,病人常有心臟停跳感;Ⅲ度最嚴重,所有的命令都不能下傳,心跳每分鐘20~30次,很不規則,病人自覺症狀也很重,隨時都有心跳驟停的可能,應該及時進行搶救治療。

  2.迷走神經張力改變迷走神經張力增高所引起的心動過緩常見於正常人,心跳雖然慢,卻有力、規則,且每分鐘不低於50次,心排血量不減少,能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3.竇房結功能改變人的心臟跳動是由竇房結來指揮的。因竇房結本身的病變所引起的心跳過緩在臨床上稱為病竇綜合徵,心跳為每分鐘40次左右,心排血量明顯減少,病人會出現目眩、頭昏、耳鳴等一系列症狀,病情嚴重會出現昏迷與抽搐。因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病人會發生心絞痛,甚或心肌梗死。

  老人心跳過慢的飲食

  ***1***給患者宣教合理膳食的緊張性。接納低脂、低鹽、低膽固醇、豐碩維生素的飲食。少食動物脂肪、甜食、含膽固醇高的食品。多食油膩食品,新穎蔬菜、生果、豆成品、魚蝦類。

  ***2***勉勵患者多飲水,恰當品茗。注重早晨起床後先喝一杯水後再運動,以削減血液稀薄度,有利於血液輪迴。

  ***3***指示患者飲食應有紀律,勿暴飲暴食或過火飢餓,養成優越的飲食習氣。

  ***4***告之患者應戒菸酒,以免惹起血管轉變,而致血壓升高,晦氣疾病好。

  老人心跳過慢的影響

  長壽偏愛慢心率

  其實,慢心率是人類長壽的“開關”,身體健康的老人靜息心率較慢是件好事

  很多研究都表明,“靜息心率越慢,壽命越長”。孫寧玲說,靜息心率每分鐘60~75次是理想狀態。研究發現,靜息心率在60次左右,人的壽命可 達93歲。此外,動物界也有相同的規律,老鼠的心跳可達每分鐘500次,但壽命僅2年,烏龜心跳僅為每分鐘6次,壽命可長達200年

  相反,靜息心率大於80次的壽命就會縮短。這是因為心率越快,心臟的舒張期就會縮短,心肌供氧減少,從而引起心臟供血不足、心肌缺血;同時,心率增快也會直接導致心肌耗氧增加。長此以往,會增加心肌梗死、慢性心衰的發生率

  要想長壽,最好把靜息心率控制在75次以下,冠心病病人也要在55~60次左右。不過要注意的是,靜息心率過慢也存在一定危險,如果慢於55次,就需要去醫院做檢查

  在徐成斌看來,放緩心率是一項需要在生活中長期積累的“工程”。首先就是要運動。常參加各種強度適宜的運動,就會使靜息心率變慢。雖然運動時心 率加快,但運動能使心功能得到鍛鍊,從而使靜息心率減慢。其次是保持適當體重。肥胖會使心臟負擔加重,因此要通過健身運動,調節飲食來保持適宜的體重

  然後就是改正不良的生活方式,熬夜、吸菸、飲酒均可使靜息心率加快。少喝濃茶,特別是不要在睡前喝,否則容易導致失眠。還應定時大便,保持排便順暢

  此外,生活中心態要平和,不要總著急、生氣,如果因為緊張、生氣等情況出現心率過快,可以通過聽音樂、靜心冥想等方式逐漸恢復平靜。高血壓和冠心病的患者要堅持服用β受體阻滯劑,使心率減慢,減少與控制心肌缺血的危險

  適度增快也健康

  平時生活中,除了要放緩靜息心率,適度運動等讓心率在安全範圍內規律地增快,對心臟也會起到保護作用。普通人如果能長期堅持運動,不僅能鍛鍊心肌、強壯血管,靜息心率還可能會降下來

  在運動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讓心率保持在合理的範圍內。尤其對老年人來說,身體各器官系統機能水平都出現下降趨勢,更要注意安全。一般而言,運動 時的心率比靜息心率快20次左右比較合適,如果超過了就要控制強度。國際上通行的公式:運動心率=170-年齡;體弱且年紀較大的人,運動心率= ***170-年齡***×0.9。如60歲的人,心率控制在每分鐘110次;70歲時,心率控制在90次以內

  此外,自我感覺也是掌握運動量和運動強度的重要指標。運動後輕度呼吸急促、感到有點心跳、周身微熱、面色微紅、微出汗,心率在3~5分鐘左右能 恢復正常,沒有持續的疲勞感或其他不適感,表示運動適量;如果有明顯的心慌、氣短、頭暈、大汗,休息10~20分鐘心率仍不恢復,運動後出現疲勞、食慾減 退、睡眠不佳等情況,則為運動量過大,應酌情減少。反之,如果運動後沒出汗,心率無變化,最好適度增加些運動量

  中老年人最安全、最有效的運動是每天適當快走40分鐘,可以分段進行。感覺心率很快時,通過摸手腕部的橈動脈或下頜骨***下巴***的頜下動脈來數脈搏,如果條件允許,戴心率表也能顯示數值。運動後,通過深呼吸讓心率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