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牙早晚和什麼有關

  寶寶出牙時會出現頻繁哭鬧、發熱、腹瀉等症狀,所以細心的照料很必要。那麼寶寶出牙期要如何護理呢?下面就趕緊跟著一起來了解下吧!

  

  孩子出牙時間的早晚,主要是由遺傳因素所決定的。通常孩子在出生6個月-7個月便開始長牙,出牙早的孩子在4個月便開始長牙,出牙晚的孩子要到10個月左右才萌出,個別孩子要到1歲以後才長出第一顆乳牙,這種情況與嬰幼兒時期骨骼生長的快慢有關。

  從平均出牙時間來說,嬰兒滿六個月開始出牙,平均一個月出一顆牙。但沒有幾個孩子會按照這樣的規律出牙。除極個別的嬰兒出生時已出牙,第一顆牙萌出時間可從生後4個月至生後15~18個月。出牙的速度也不是均勻的。2-3歲內會全部出齊20顆。

  女孩出牙比男孩早一點。體格偏胖的孩子比體格瘦一些的孩子相互牙晚一點。

  出牙晚說明孩子骨骼生長較緩慢,出牙早說明孩子骨骼生長較快,只要不是由於缺鈣或疾病所致的出牙晚,一般來說是不會影響今後骨骼的生長髮育的,畢竟孩子的長高主要是靠長骨***四肢骨***的生長。

  寶寶出牙期的護理方法

  1、口腔衛生

  爸爸媽媽護理嬰兒出牙期的寶寶時候,要注意寶寶的口腔衛生。餵養寶寶後,可以給寶寶喝一些白開水,可以沖淡寶寶口中的殘留奶水。在寶寶夜晚睡前,爸爸媽媽可以用柔軟的紗布或棉籤,蘸取一些水,輕輕擦拭寶寶的口腔和萌出的乳牙。

  需要注意的是,此時不要讓寶寶含著奶瓶入睡,以免口中殘留的奶水侵蝕寶寶的牙齒,滋生細菌。

  清潔工具:已洗乾淨的乳牙刷、4×4紗布、張口器***橡皮水管、針頂、數片壓舌板以紗布或醫用膠布纏繞好,壓舌板如果太長,可折去一部分***、裝開水奶瓶。

  ①讓寶寶躺在床上,然後媽媽和幼兒面對面。或媽媽將雙腿盤起,讓幼兒的頭靠在小腿上。或讓幼兒躺在媽媽大腿上,媽媽從側方幫幼兒刷牙。

  ②媽媽以一手的食指稍微拉開寶寶的頰黏膜,如果怕被寶寶咬傷,可套上橡皮水管或針頂,或直接讓寶寶咬住壓舌板。

  ③媽媽以另一手拿乳牙刷,或以手指纏繞紗布,循序刷下顎牙齒的外側面、內側面、咬合面,再刷上顎牙齒的外側面、內側面、咬合面,總之要“面面俱到”。

  ④刷牙方式以前後來回刷便可,需特別留意刷牙牙齒和牙齦交界處。

  ⑤咬壓舌板時,可先刷一邊的上下顎牙齒,之後再換邊。

  ⑥刷前牙的外側面時,可讓寶寶牙齒咬起來發“七”的聲音,之後再讓寶寶說“啊”,以刷牙齒內側面。

  ⑦最後以開水漱漱口,漱完後直接吞下即可。

  2、牙床鍛鍊

  出牙期的寶寶會出現牙床癢,變得喜歡咬人或咬東西。爸爸媽媽可以給寶寶購買一些磨牙食品,讓寶寶食用,緩解寶寶出牙期的不適。

  3、補充營養

  寶寶在出牙時,可以適當給寶寶補充營養。在此期間,除了正常的母乳餵養外,給寶寶新增一些魚、蛋、蝦皮、豆製品等營養豐富的食品。由於輔食的慢慢加入,容易因食物或飲食習慣的改變,而引起腸胃不適或腹瀉,家長要注意。

  爸爸媽媽也可以帶寶寶多多外出晒太陽,寶寶在晒太陽過程中,面板中的7-脫氫膽固醇在太陽紫外線照射下可轉變為維生素D3,是人體所需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可以堅固寶寶的牙齒。

  4、照顧情緒

  寶寶長牙時,在牙齒萌出牙齦的邊緣會有一圈紅紅的發炎現象,成為萌牙性齒齦炎,寶寶會因此感覺疼痛,容易煩躁哭鬧,這時可塗抹表面止痛劑來減緩不適,但寶寶的哭鬧可能也不完全和長牙相關,而是寶寶的腦部發育,讓他開始注意外面的有趣世界,稍有不如意,情緒也就不好了。

  在剛長牙的同時,也正是寶寶唾液腺發展漸趨成熟的時候,所以會覺得寶寶口水流個不停,而此時來自媽媽的抗體也漸漸消失中,但寶寶自己的免疫系統又尚未完全建立,所以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感染而有發燒的情形。

  此時爸爸媽媽除了需要注意護理寶寶外,寶寶的這些出牙不適會影響寶寶心情,頻繁哭鬧,這時候,爸爸媽媽可以不要呵斥寶寶,可以多和寶寶玩耍,轉移寶寶的注意力,讓寶寶安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