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風險股票收益更高這是為什麼

  在金融行業中,一般風險和收益是成正比的,但在最近諾亞控股香港有限公司的首席研究官夏春博士看來,低風險股票組合卻能帶來更高的收益,這是為什麼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低風險股票收益更高是為什麼,希望對你有幫助。

  1、“高風險,高回報”難道有錯?

  在剛剛結束的給香港大學MBA學生的《資產管理和另類投資》課堂上,我相信留個學生印象最深的圖是這張。

  在這張圖之前,我介紹了幾個主要的研究發現。第一,2000-2009年是全球股票失去的十年,以網際網路泡沫破滅開端,以全球金融危機結束;第二,絕大多數的主動型基金經理無法戰勝其基金對應的市場指數,而他們對外則聲稱戰勝指數是他們高收費的理由。第三,以一些股票因子構造的指數表現優於市場指數,而且以他們為參照系的被動型基金通常收費很低。例如上圖中“價值”、“趨勢/動量”、“質量”、“最低波動率”等因子。“多因子”指數是由同時具備單個因子特徵的股票組成,在上圖中表現最佳並不讓人意外,最讓學生感到意外的是最低波動率指數表現遠遠好於市場表現***從2000年截止到今年7月15日,100元投入,最低波動率策略賺到182元,而標普500和MSCI世界指數只分別賺到50和24元***。

  實際上,在《量化巴菲特》一文裡,我介紹因子策略時就提到,低風險股票構成的投資組合未來長期回報更高,而高風險股票構成的投資組合未來長期回報低,這裡的風險可以用股票的波動率或者貝塔來衡量。典型的低波動率股票包括公用事業股和銀行股。文章發表後我收到幾位讀者的疑問:這怎麼可能?傳統教科書清楚地寫著“高風險,高回報”難道是錯的?

  2、低風險股票高收益是被如何發現的?

  實際上,早在70年代初期,學者們首次對60年代中期發展的資本資產定價***CAPM***理論***其核心為回報和風險正相關,高回報是對承擔高風險的補償***進行資料檢測時就發現,低貝塔股票的回報要高於理論預測值,而高貝塔股票的回報要低於理論預測值。這個發現違反自覺,學者們不願意接受,於是大部分學者從兩個方向改進資料檢測:一是去掉CAPM中的無風險利率的假定,或者改變CAPM裡投資者在借入和貸出資金時利率相同的假定;二是從統計學的角度去討論風險和貝塔更準確的測量方法。

  Robert Haugen教授在1975年發現最低波動率的股票組合回報更高,而最高波動率的股票組合超乎尋常地低***上圖是一個例證***,和其他人不同,他始終堅持這個事實,寫了一本書《新金融學》,並更新四版,反覆稱如果解釋不了這個問題,建立在高風險高回報原則上的舊金融學大廈將會傾倒。

  很可惜,金融學界還是忽視了Haugen教授的呼聲,直到2006年,哥倫比亞大學的學者Andrew Ang、Robert Hodrick和他們的博士生邢宇航和張曉燕發現,即使採取更嚴格的標準去定義波動率***控制市場風險、企業規模、估值等因子之後的特殊波動率***,那些具有最低波動率的股票組合表現依然更好,他們在2008年發現這個異常現象在全球股票市場也普遍存在。至此,學術界再也無法忽視這個現象***甚至有學者稱這個發現是一切資本市場謎團之母***,關於這個問題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也一舉奠定這四位學者的學術地位。

  3、如何解釋低風險股票的回報更高?

  關於低風險股票的將來回報更高,目前主要有四種互補的解釋。第一是 “槓桿厭惡/限制說”,由於主流金融機構對於槓桿交易有限制,因而傾向在投資組合中給予高風險資產較大的權重,因為理論上這些資產的回報應該更高,但大家都這麼做的話就會推高買入價格,降低未來回報,個體理性發展成集體的非理性。反過來,那些不受槓桿限制的投資者則可以享受低風險資產現期價格低、未來回報高的好處,而且他們還可以通過加槓桿來放大回報,典型的例子包括槓桿收購交易、貨幣利差交易以及近年來名聲大噪的“風險平價”投資。

  第二種解釋藉助行為金融學的“彩票偏好說”,也就是投資者傾向於高估小概率事件,彩票的中獎率極低,但樂此不疲的彩民人數眾多。同樣,高波動率的股票的回報表現很類似彩票,雖然大多數時間回報低甚至虧損,但依然有賺大錢的可能,吸引了許多投資者的參與。而這種偏好並不侷限於散戶,專業投資者也常常抵擋不了彩票型股票的誘惑***順便一提,伴隨這個理論的還有一個比較小眾的“股票娛樂說”,就是有些人買賣股票純粹追求娛樂享受,虧錢也能帶來快樂的刺激***。近期有研究顯示,相對其他解釋,“彩票偏好說”的對低風險股票的高回報的解釋力最強。

  第三種解釋認為資產管理的“委託-代理”關係造成了職業基金管理人寧可讓自己股票組合緊跟其對應的指數,因為共同基金行業的遊戲規則不是比誰的回報更高***做到這點就要偏離指數,但風險很大***,而是比誰和指數之間的跟蹤誤差更低***對衝基金等另類資產管理人不比跟蹤誤差,比絕對回報,但他們的規模在整個資產管理行業還是非常小的***。由於大部分市場指數裡面低風險/貝塔股票佔的比重並不高,職業基金管理人只能買入和指數成分股風險/貝塔接近的股票,而大家都這麼做的話導致低風險股票的價格偏低,從而更有機會在將來實現高回報。

  第四種“分析師過度樂觀說”認為麻煩是股票分析師造成的,他們對高波動率的股票過度樂觀,常常做出盈利高增長的預測,而這會吸引投資者買入這些股票,推高其現價,卻以未來低迴報為代價。

  4、何時是投資最低波動率ETF的時機?

  2015年底美國加息後,發達國家貨幣政策分化,人民幣貶值加速市場對於中國經濟硬著陸的擔心。2016年股票市場以最差表現形勢開場,資金紛紛湧入到幾類資產進行避險:政府債券、企業投資級債券和高收益債券、黃金、日元、高股息股票、還有一個就是普通投資者甚少聽說,而機構投資者趨之若鶩的最低波動率ETF。原因很簡單, 最低波動率股票是最類似債券的股票,往往同時又具備高股息,而前面已經提到最小波動率策略具有抗跌的特徵,在2000年和2009年後市場波動劇烈、投資者情緒不穩的時候往往先於其他股票獲得青睞。如果仔細看圖1,還會發現,在英國脫歐後兩週內最低波動率策略、趨勢和質量策略都出現跳升。

  圖3來自貝萊德的資料顯示, 2015年6月1日到2016年6月1日,全球流入最低波動率策略的資金高達171億美元,遠遠超出其他因子投資策略,其中最大的幾隻最低波動率ETF光今年流入的資金就達到成立以來的40-60%,而他們的漲幅基本都高於10%,其中主要投資標的公用事業類股票回報更是超過20%。

  圖3:聰明貝塔資金流向***以12個月資料滾動累計***

  MSCI也在幾天前發表報告,指出目前美國最低波動率ETF和標普500的價差高出歷史平均的一個標準差,雖然不能說太貴,但也並不是買入的好時機。只不過,如果接下來美國股市出現拋售下跌的情況,則這類ETF會更受追捧,變得更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