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新人頻跳槽薪資收入一路降
當下,因為對工作現狀不滿意就選擇離職的大學生越來越普遍。由麥可思8月中旬完成的大學畢業生離職分析報告最新出爐。在對2007屆、2008屆大學生的跟蹤調查顯示,在已就業的人群中,平均有61%的本科生畢業三年內發生過離職,高職高專生有79%。
值得注意的是,離職大學生中,98%是學生炒僱主魷魚,而非僱主主動解聘。分析指出,大學生主動離職的最主要原因是“個人發展空間不夠”,但實際上動輒跳槽未必是提升自我的好途徑。調查顯示,在已就業的2008屆大學畢業生中,三年中發生過離職的人的薪資收入低於未發生過離職的人。
職場新人三年內跳槽很普遍
上外新聞專業畢業的徐振(化名)一畢業後就在某媒體單位工作。雖然徐振工作很努力,但在工作兩年後,他感覺現有的工作比較論資歷,加之薪水不如人意,自覺“看不到發展空間”的徐振便決定辭職跳槽。
與徐振有類似經歷的大學畢業生不少。事實上,大學生在畢業三年內發生離職的現象具有普遍性。調查顯示,在已就業的2010屆、2011屆全國大學畢業生中,平均有38%在畢業半年內發生過離職。如果把調查時點延伸到畢業三年後,這一比例更高。根據麥可思對2007屆、2008屆大學生的跟蹤,在已就業的人群中,平均有61%的本科生畢業三年內發生過離職,高職高專生有79%。
值得注意的一個現象是,如果說過去對“炒魷魚”的印象多是僱主解聘職員,而現在則完全相反。調查顯示,離職中主動提出“分手”的98%是大學生,而不是僱主。
在近日一場論壇上,上海春秋集團副總裁肖潛輝表示,當前,我國旅遊行業的員工流失率平均在15%-40%。尤其是旅遊專業的學生入職以後的流失率,特別是轉行的流失率出現持續的增長。
離職率最高的是民企個體
是什麼原因導致大學生做出離職的決定呢?
調查顯示,繼續從事一份工作的成本太高或者預期回報太低,都會導致大學生決定離職。從調查來看,這種成本或者回報既可以是物質上的(例如有21%的2011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內主動離職的主要原因是“薪資福利偏低”),也可以是心理上的(例如有30%的主動離職主要原因是 “個人發展空間不夠”)。
而心理原因在離職決定中的作用更為重要,而且也更復雜。在對各型別用人單位2011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內離職率調查顯示,離職率最低的是國有企業,只有13%,其次是政府機構/科研事業單位為19%,接著是非政府或非營利組織為20%,其後是中外合資/外資/獨資企業為25%,離職率最高的是民營企業/個體,為31%。而離職率最高的本科畢業生從事的主要職業名稱為電話推銷員,離職率為48%,其後是廣告寫手46%,零售售貨員43%。分析認為,在政府或者國企就業的大學生離職率低,可能因為他們本身更在乎工作帶來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從事服務性質工作的大學生離職率高,可能因為這類工作對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帶來的挑戰太大。
專家:動輒跳槽未必能提升自我
那應該怎樣看待工作不久就跳槽的大學畢業生呢?
麥可思研究院執行院長郭嬌認為,對於這個群體而言,關鍵是不要動輒就跳槽,而是要把這種消極的、逃避的做法轉變為一種持續改進的積極行為。 “提升自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完成,離職只是其中一種,而且離職未必能達到預期效果。
調查顯示,在已就業的2008屆大學畢業生中,三年中發生過離職的人的薪資收入低於未發生過離職的人。
專家建議,大學生應該去發現除了離職之外其他提升自我、拓寬個人發展空間的途徑,包括在原單位轉換不同職業或部門、承擔更重要的技術任務或管理工作、獲得晉升所需要的學歷或職業資格證書、積累職場經驗與人脈等。此外,在擇業過程中,除了能力、薪資這樣的硬指標,大學生與僱主雙方更要考慮其他方面的匹配,包括職業安全感、服務精神、工作要求的心理承受力等。
職場新人三年內跳槽很普遍
上外新聞專業畢業的徐振(化名)一畢業後就在某媒體單位工作。雖然徐振工作很努力,但在工作兩年後,他感覺現有的工作比較論資歷,加之薪水不如人意,自覺“看不到發展空間”的徐振便決定辭職跳槽。
與徐振有類似經歷的大學畢業生不少。事實上,大學生在畢業三年內發生離職的現象具有普遍性。調查顯示,在已就業的2010屆、2011屆全國大學畢業生中,平均有38%在畢業半年內發生過離職。如果把調查時點延伸到畢業三年後,這一比例更高。根據麥可思對2007屆、2008屆大學生的跟蹤,在已就業的人群中,平均有61%的本科生畢業三年內發生過離職,高職高專生有79%。
值得注意的一個現象是,如果說過去對“炒魷魚”的印象多是僱主解聘職員,而現在則完全相反。調查顯示,離職中主動提出“分手”的98%是大學生,而不是僱主。
在近日一場論壇上,上海春秋集團副總裁肖潛輝表示,當前,我國旅遊行業的員工流失率平均在15%-40%。尤其是旅遊專業的學生入職以後的流失率,特別是轉行的流失率出現持續的增長。
離職率最高的是民企個體
是什麼原因導致大學生做出離職的決定呢?
調查顯示,繼續從事一份工作的成本太高或者預期回報太低,都會導致大學生決定離職。從調查來看,這種成本或者回報既可以是物質上的(例如有21%的2011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內主動離職的主要原因是“薪資福利偏低”),也可以是心理上的(例如有30%的主動離職主要原因是 “個人發展空間不夠”)。
而心理原因在離職決定中的作用更為重要,而且也更復雜。在對各型別用人單位2011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內離職率調查顯示,離職率最低的是國有企業,只有13%,其次是政府機構/科研事業單位為19%,接著是非政府或非營利組織為20%,其後是中外合資/外資/獨資企業為25%,離職率最高的是民營企業/個體,為31%。而離職率最高的本科畢業生從事的主要職業名稱為電話推銷員,離職率為48%,其後是廣告寫手46%,零售售貨員43%。分析認為,在政府或者國企就業的大學生離職率低,可能因為他們本身更在乎工作帶來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從事服務性質工作的大學生離職率高,可能因為這類工作對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帶來的挑戰太大。
專家:動輒跳槽未必能提升自我
那應該怎樣看待工作不久就跳槽的大學畢業生呢?
麥可思研究院執行院長郭嬌認為,對於這個群體而言,關鍵是不要動輒就跳槽,而是要把這種消極的、逃避的做法轉變為一種持續改進的積極行為。 “提升自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完成,離職只是其中一種,而且離職未必能達到預期效果。
調查顯示,在已就業的2008屆大學畢業生中,三年中發生過離職的人的薪資收入低於未發生過離職的人。
專家建議,大學生應該去發現除了離職之外其他提升自我、拓寬個人發展空間的途徑,包括在原單位轉換不同職業或部門、承擔更重要的技術任務或管理工作、獲得晉升所需要的學歷或職業資格證書、積累職場經驗與人脈等。此外,在擇業過程中,除了能力、薪資這樣的硬指標,大學生與僱主雙方更要考慮其他方面的匹配,包括職業安全感、服務精神、工作要求的心理承受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