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者培訓心得體會

  社會工作是一個性質明確又處於發展中的專業和社會服務,社會工作者參加培訓後有什麼收穫呢?下文是,歡迎閱讀。

  篇一

  為期四天的社會工作者培訓已經結束了,在整個培訓中我學到了包括社群建設、情緒管理及新形勢下的首都社群建設工作等許多作為社群工作者應具備的知識,並參觀了建黨XX週年成果展覽,受益頗多。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要接觸不同的居民,可能會碰到各種情況,遇到情緒激動的居民,首先如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是關鍵,因此情緒管理的課程對我們的工作很實用,給我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

  情緒是個體對外界刺激的主觀的有意識的體驗和感受,具有心理和生理反應的特徵。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內在的感受,但是我們能夠通過其外顯的行為或生理變化來進行推斷。情緒不可能被完全消滅,但可以進行有效疏導、有效管理、適度控制。情緒無好壞之分,一般只劃分為積極情緒、消極情緒。由情緒引發的行為則有好壞之分、行為的後果有好壞之分,所以說,情緒管理並非是消滅情緒,也沒有必要消滅,而是疏導情緒、併合理化之後的信念與行為。這就是情緒管理的基本範疇。情緒管理,就是用對的方法,用正確的方式,探索自己的情緒,然後調整自己的情緒,理解自己的情緒,放鬆自己的情緒。情緒的管理不是要去除或壓制情緒,而是在覺察情緒後,調整情緒的表達方式。有心理學家認為情緒調節是個體管理和改變自己或他人情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一定的策略和機制,使情緒在生理活動、主觀體驗、表情行為等方面發生一定的變化。這樣說,情緒固然有正面有負面,但真正的關鍵不在於情緒本身,而是情緒的表達方式。以適當的方式在適當的情境表達適當的情緒,就是健康的情緒管理之道。

  情緒如四季般自然地發生,一旦情緒產生波動時,個人會表現愉快、氣憤、悲傷、焦慮或失望等各種不同的內在感受,假如負面情緒常出現而且持續不斷,就會對個人產生負面的影響,如影響身心健康、人際關係或日常生活等。每個人都有情緒,但人們大都對情緒缺乏必要的瞭解和關注。消極情緒若不適時疏導,輕則敗壞情致,重則使人走向崩潰;而積極的情緒則會激發人們工作的熱情和潛力——各種情緒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員工的工作和生活。只有瞭解了情緒,才能管理並控制情緒,才能發揮其積極作用。情緒管理要求我們要辨認情緒、分析情緒和管理情緒。工作並快樂著,這是情緒管理的目標。

  人際關係取決於一個人情緒表達是否恰當。倘若常在他人面前任由負面情緒決堤,絲毫不加控制,如亂髮脾氣,久而久之,別人會視我們為難以相處之人,甚至將我們列為拒絕往來戶。反之,若常面帶微笑、多讚美他人,以親切態度與別人和諧相處,人際關係自然會逐漸改善,從此人生也變得較不寂寞、孤獨,而且處處有人相伴共度人生歲月。情緒管理的基本範疇還包括處理人際關係的協調能力,這對我們的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指善於調節與控制他人情緒反應,並能夠使他人產生自己所期待的反應的能力。一般來說,能否處理好人際關係是一個人是否被社會接納與受歡迎的基礎。在處理人際關係過程中,重要的是能否正確地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情緒情感,因為,一個人的情緒表現會對接受者即刻產生影響。如果你發出的情緒資訊能夠感染和影響對方的話,那麼,人際交往就會順利進行並且深入發展。當然,在交往過程中,自己要能夠很好地調節與控制住情緒,所有這些都需要人際交往的技能。

  學習了情緒管理相關知識,我們初步瞭解了情緒及情緒管理的概念、特點,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中,我們不僅要管理、疏導好自己的情緒,也要做好同事、居民的情緒管理工作,這需要我們繼續深入學習情緒管理的相關知識,不能淺嘗輒止。要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真正地讓情緒管理成為我們生活工作的潤滑劑。

  在生活日新月異的今天,社群工作不再是雞毛蒜皮,社群工作者也不再是簡單的“居委會大媽”。新時代的社群工作者必須具備良好的素質以及工作能力,能夠應對處理各種繁瑣但重要的問題。因此,像這樣的培訓,我們社群工作者非常受用,讓我們能夠糾正錯誤,完善自己。

  篇二

  20XX年5月份我參加了在松江區西林成校舉辦的社會工作者培訓班,經過這次培訓,我對社會工作、社會工作方法、社會工作價值觀等都有了深刻的認識,下面我簡單談談幾點心得體會。

  社會工作是一個性質明確又處於發展中的專業和社會服務,我對社會工作的多種理解——科學的助人方法,是助人活動,是一種藝術,是一個專業。現代社會工作的本質特徵:秉承利他助人的價值觀,綜合運用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方法,為有需要的個人、家庭、群體、機構和社群提供專業社會服務,幫助其舒緩、解決和預防社會問題、恢復和發展社會功能、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職業活動。

  在學習過程中我感受最多的是老師將學習的內容進行了梳理,系統的將知識分塊整理後傳授給我們。例如根據介入方法分為小組和個案兩個專題,又根據服務物件分專題討論。這種“專題”式的授課模式讓我們更專注於各個不同領域呈現出來的問題及針對的技巧,在歸納與分析中加深了對不同技巧的認識和運用,可謂是“溫故”。同時,在課堂上通過分小組討論讓同學積極表達自己的看法與觀念,是讓同學們積極投身到知識創新與分享上來的一種良好方式,既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又增加了與老師的互動,可謂是“知新”、一舉多得。我本人非常喜歡課堂上這種討論的環節,覺得在討論過程中表達自己觀點的同時能聽取其他人的觀念和思想是互相促進與提升的一種良好方式,並且在展示小組成果時展示的是智慧也是分享的喜悅。

  社會工作者並不是一開始頭腦中假設的簡單的助人行為,通過學習我瞭解到,社會工作者的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分為三部分:一是價值理念。與其他社會學科不同,社會工作是一個以價值為本的專業,價值是社會工作專業的靈魂。社會工作價值是指社會工作對社會工作者在專業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傾向的要求和規定。作為一個專業的社會工作者,應具備平等、尊重、民主、接納、誠信、助人自助、自決等專業價值理念。二是知識體系。社會工作者除應具備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外,還應具備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管理學、教育學、法學等多學科綜合知識,應熟悉與社會工作業務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知識。三是實務能力。社會工作者應熟練運用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群工作、社會行政管理等社會工作方法,協助服務物件解決問題,克服困難,挖掘潛能,恢復和發展社會功能。社會工作者在從事社會服務過程中,應能夠與各類服務建立專業關係,對服務物件的問題做出預估,制定服務計劃和服務協議,能夠獨立接案、結案和提供跟進服務,能夠對提供的專業服務質量和效果進行評估,能夠制定科學合理的工作方案和發展規劃,整合、運用相關社會服務資源,拓展服務領域,影響社會政策。

  時間過得很快,這次社會工作者培訓已結束。在這次培訓中,我認真聽取了精彩而又有現實意義的課程,雖然培訓中的課程並不一定與平日工作有直接關係,但社群工作分工不分家,掌握各個條塊相關政策、情況是每位社會工作人員都應該做到的。

  新世紀的社工應該以創新的理念在社群這個基層崗位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而作為年輕一代的社工,我們要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在日常工作中腳踏實地,勇挑重擔,努力提高服務物件的本領和水平,為基層建設做出貢獻!

  篇三

  一、崇高的社會責任

  一般而言,責任意味著依照身份、地位或職業,由命令或習俗責成的工作、行為、服務或職務。社會責任就是人們所扮演的社會角色所應該發揮的功能。社會責任的賦予者可能是政府、組織和團體,也可能是社會公眾、家庭和個人。通過政府、組織和團體賦予的責任通常具有強制性,受法律、行政和經濟約束;而由社會公眾、家庭和個人所賦予的責任則往往具有自然和自覺的特徵,受社會輿論和個人良心約束。

  社會工作者的責任分為社會責任和專業責任。前者是指在一般社會關係中力所能及的助人行為,後者則是在專業崗位上應盡的工作義務。與普通公民相比,社會工作者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具有更強的敏感度;同時,公眾對社會工作者這一職業群體也會在道德上寄予更高的希望。我們很難想象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人能夠在社會工作實踐中盡到專業責任。此外,社會工作者也往往能夠通過不斷進行專業實踐而強化自己的社會責任感。

  二、豐富的人文情懷

  人文情懷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對本身的親近情感,是人類對自身生命、健康、尊嚴的自然關愛,它是人們的社會責任和倫理規範的情感基礎。不過,由於宗教信仰、政治派別和社會分工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的群體和民族表達人文情懷的程度不同,方式各異。

  如果說專業價值體系是社會工作實踐的哲學基礎,那麼人文情懷則是其中最重要的感性動力。一般公眾內心具有的諸如慈善、憐憫等自發、直覺的助人意識,往往基於道德因素;而社會工作者的人文情懷則是一種更為豐富、成熟、穩定的社會情感,與其專業價值一脈相承,並能通過專業實踐不斷得到強化。許多事例表明,即使由於種種原因脫離了社會工作領域,人們在實踐中已經固化的那種對人類的深切關愛依然時刻影響著他們的生活。

  三、穩定的心理狀態

  穩定的心理狀態是指社會工作者在遇到困難、挫折、緊急事件或處於危機狀態時,能夠剋制和調適負面情緒,從而保持理性的思考、判斷和行為選擇。

  社會工作者在處理紛繁複雜的家庭和個人案例時,有時不僅會遇到社會資源的不足、社會政策和專業價值的衝突、個人價值和專業倫理的衝突等問題,還會遇到專業方法與案主文化系統之間的矛盾。因此,在實踐中產生的緊張、慌亂、激動、猶豫、悲傷、壓抑、失望、孤獨、煩躁甚至恐懼等負面的情緒和感受,是我們必須面對和調適的。

  一般地說,個人的專業知識、實踐能力和專業職責是保持心理穩定的前提。積累的知識越豐富,掌握的技術越熟練,文化敏感度越高,專業價值越穩固,就越能避免心理失衡。其中,豐富的實踐經驗是有效調適心理失衡的寶貴資源。但是,對許多新手而言,則需要資深社會工作者和專業督導老師的輔導。如果不能通過接受輔導消除或減輕壓力,建議工作者轉介案例、休假或更換工作環境。

  四、勇敢的挑戰精神

  挑戰精神是指在對傳統的思想、道德、行為和制度的懷疑、批判過程中和創造新事物方面所展示出的信念和毅力。

  社會工作實踐的主旨在於通過幫助弱者、處於壓力和困境中的人們來促進社會的平等、公平,維護人類自身的尊嚴。儘管我們不否認社會工作在維護現存社會制度和道德體系方面的作用,或者說,社會工作的主要功能是改良,但它固有的革命性潛能決定了它需要時常挑戰損害和妨礙弱者權益的那些觀念、行為甚至制度。對處理家庭和個人案例的社會工作者來說,由於不同案主的需求和問題各異,他們很難預測未來的困難,問題往往不期而至,而答案還需要不斷摸索。因此,培養這種敢於嘗試、勇於負責的信念和毅力,並使之成為習慣,對維護專業價值和案主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的讀者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