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個人創業典型事蹟材料

  創業不像讀書,一天可以過好多年,創業必須一步一個腳印走。創業歷程,也是不斷尋找、不斷糾正的過程。以下就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關於的內容,希望你可以喜歡哦。

  一

  4個大學生學蓋茨退學創業,13個月公司估值做到1300萬

  從去年9月開始,一款名叫Wigo的應用開始在大學校園裡流行開來。鮮為人知的是,它的創始人本·卡普蘭***BenKaplan***只有23歲,曾經是一名大學輟學生。

  Wigo可以幫助大學生組織朋友一起聚會,一起學習,或者一起做任何事情。

  但真正讓使用者為之狂熱的是,這款應用並非唾手可得。想要下載並使用它,必須表現出足夠的誠意:首先要讓數以萬計的同校同學都註冊到等待名單上,才能等待Wigo為自己的學校“解鎖”這款應用。

  “有人說Wigo與YikYak類似,但實際上,受到大學生的喜愛是我們與YikYak唯一相似的地方。我們把它視作大學的LinkedIn,它具備網路效應。”卡普蘭說。

  Wigo甚至還擁有很多所謂的“駐校大使”,也就是吸引他人註冊這款應用的大學生。任何一所學校的註冊使用者都必須達到一定的規模***大約佔在校學生總數的5%***,才能最終為該校解鎖這款應用。

  讓大學生苦苦等待真是一個天才的的想法。這款應用直到去年9月才開始廣受追捧,目前已經有1200多所學校下載和申請了該應用,解鎖的學校數量達到73所,活躍使用者超過10萬人。

  更令人興奮的是,卡普蘭表示,Wigo團隊剛剛展開了第一輪大規模融資,以1400萬美元的估值融資140萬美元。

  該公司的支持者和顧問包含很多名人,例如Kayak創始人保羅·英格麗什***Paul English***、Facebook首位銷售員凱文·考來蘭***KevinColleran***、Tinder聯合創始人肖恩·拉德***Sean Rad***和賈斯汀·馬汀***JustinMateen***以及新英格蘭愛國者橄欖球隊防守截鋒文思·維爾福克***Vince Wilfork***。

  從創意到創業

  卡普蘭兩年前萌生了這個創意,他當時還在波士頓郊外的Holy Cross讀大一。他發現自己的朋友在制定聚會計劃時總要花費很多時間。

  “每到週四、週五、週六的晚上,我的朋友們都會問同一個問題:誰來參加聚會?我們在哪裡見面?每次都要傳送大量簡訊,有時還會用到FacebookEvents,為的就是知道誰有空參加聚會?但這些工具用起來都很蹩腳。”

  於是,他決定為自己的學校開發一款名叫Who Is GoingOut***Wigo***的應用。唯一的問題在於,他不會程式設計。不過,他還是花了一個夏天的時間設計了這款應用,然後從父母那裡借了些錢,又僱了一個程式設計師。

  “我在自己學校內推出了這款應用,不到3周,半個學校都在使用它。”他說。那時是2014年1月,距離現在只有13個月。

  當地報紙對這款服務進行了報道,隨後又很多科技行業的業內人士與卡普蘭取得聯絡,向他提供建議。其中之一任職於Kayak,他隨後將卡普蘭引薦給保羅·英格麗什,後者當時剛剛推出了一個新的加速器專案。

  “我必須做個決定。要麼把此事當做我簡歷上的一段有趣經歷,要麼把它推到全新的高度。包括已經把Kayak打造成了估值20億美元的公司,他對我說,‘我從你做的事情中看到了巨大的潛力。’”卡普蘭回憶說。

  這給了他足夠的信心和勇氣,於是,他決定退學創業,加入英格麗什的加速器。

  英格麗什隨後把他引薦給基裡阿諾·加卡及利亞***GiulianoGiacaglia***,於是,這兩個年輕人成了創業夥伴。21歲的加卡及利亞當時已經從麻省理工學院畢業,擁有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兩個碩士學位,他曾經在Facebook和微軟實習,但拒絕了這兩家公司的工作邀請。

  進入該專案後,Wigo很快拿到了大約50萬美元的種子投資。隨後,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大學生們紛紛致電Wigo,要求這款應用支援自己的學校。

  其中之一是19歲的馬里蘭大學大一新生泰勒·斯沃茨***Tyler Swartz***,他在AppStore上看到了Wigo,隨後聯絡到卡普蘭,而卡普蘭則向他解釋了其中的網路效應。

  於是,斯沃茨成了Wigo的“大使”,他讓自己的哥們兒和朋友們都下載了這款應用。不到24小時,他們的下載量就達到數百次,並順利解鎖了自己的學校。

  斯沃茨說,“他們管我叫Wigo小子,”因為他總是說起這款應用。

  卡普蘭為斯沃茨提供了到Wigo實習機會,親眼看到他在7個星期又吸引了1500名使用者,並幫助他們在其他學校找到了大使。當得到Wigo的工作邀請後,斯沃茨選擇了退學,成為該公司的業務開發總監。

  克萊爾·尤哈***Claire Uhar***也有著類似的經歷,她同樣從馬里蘭大學退學,來到Wigo推銷這款應用。

  Wigo目前共有5名員工,年齡都在20歲左右,其中4人都是大學輟學生。他們的“大使網路”也在不斷壯大,福特漢姆大學加貝利商學院的大一新生安德魯·納爾遜***AndrewNelson***便是其中之一。

  納爾遜說:“我是從一個Facebook好友那裡聽說這款應用的。”他隨後給Wigo打了電話,希望成為他們的大使。卡普蘭給他回了電話,與他溝通了自己的創業想法。

  “很高興知道又有一個擁有巨集大志向、想要改變世界的大學生,這給了我很多信心和希望。”納爾遜說。

  二

  大學生創業故事:年輕要敢於折騰

  連日來,“史上最難就業季”的到來給炎熱的夏季又添了一把“火”,在探討如何提高大學生就業率時,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成為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一條有效出路。然而,由於經驗不足、資金缺乏等原因,不少初出校門的大學生不敢付諸行動,少部分邁出創業第一步的也因種種原因陷入困境甚至以失敗告終。為此,我們推出大學生創業故事專題報道,希望他們的創業經歷,能給那些渴望和準備創業的青年們一點借鑑和啟發。

  年輕要敢於『折騰』

  暖色調的燈光、舒適的布藝沙發、柔和的輕音樂……走入這間由容潮林親手創辦的咖啡屋,你能夠感受到一份怡然自得的情調。

  在過去兩年間,容潮林的創業專案從最初不足10人的“90後”團隊、年營業額不足20萬的小型作坊式餐飲公司,發展到現擁有員工50餘名、年產值超百萬的餐飲企業,這些他是如何做到的?在咖啡屋裡,從創業初期的點滴艱辛,到如今企業的平穩執行,容潮林向我們娓娓道來。

  送外賣是一件很簡單的苦力活,但在容潮林看來,這裡頭可“折騰”的東西太多了:送一份外賣之前要學會如何與他人打交道、為工作人員分配好運送區域和最佳路線、精心採購安全健康且符合學生口味的食材、所獲得的利潤如何管理和分配……

  送外賣,這僅僅只是他熱衷於折騰的一個例子。每次寒暑假,他都會獨自一人前往成都、廣州、昆明等地打工,積累豐富的工作經驗。在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就讀期間,無論是送外賣,還是做代理,抑或是做銷售,只要是能做的生意他都儘量攬下來;即便在學校食堂勤工儉學過程中,他也細心觀察和學習食堂的採購流程、運營機制以及財務管理等各個工作細節……

  多年的“折騰”,培養了他與眾不同的市場洞察力,這也促使他注意到高校當中的空白市場:水果類、飲品類、休閒類的餐飲專案為什麼不能在高校裡面做?高校市場是一塊大蛋糕!於是,一個自主創業的念頭漸漸在他腦海中產生。

  在學校的政策支援和老師的指導下,他與合作伙伴用了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就讓一個集休閒、學習、娛樂、工作為一體的水果工坊店從創業構想成為現實。

  趕工期正值暑假,學校食堂暫不營業,他與夥伴每天只能以饅頭、餅乾、方便麵等充飢;為了趕在開學“黃金期”前開業,從標誌的設計到原材料的採購,從店面裝修到定製裝置,他都和合作夥伴一起加班加點,幾乎天天都是通宵達旦……終於,在2012年9月8日這一天,水果工坊店正式開門營業。

  由於迎合學生群體的消費喜好,且具備了先進的運營理念,水果工坊店一開業就贏得了學生消費者的喜愛。首個創業專案的一帆風順,讓他充滿信心,並於今年初創辦了一個以現調咖啡和精緻烘焙為主的咖啡店。儘管在開店初期,資金一時無法週轉,但得益於他多年的“摸打爬滾”,藉助所積累的人脈關係,資金問題很快得到解決。

  “今後我將繼續開拓高校這塊的餐飲業市場,目前各項工作計劃已經在籌備中,同時我也將利用我所創業的專案,為在校大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創業的機會。”談到今後發展,容潮林自信滿懷。

  創業啟示錄

  敢“折騰”,善“折騰”,這是創業最初的衝動。大學生既然選擇了自主創業這條路,前方不管是遍地鮮花,還是一路荊棘,都要堅持下去——年輕沒有失敗,“折騰”到底,總會有所收穫。

  巧手繡出創業圖

  2011年7月的一天,當家裡變賣惟一的房產來支援肖燕莉創業時,她並未感到太多的壓力與害怕,因為對她而言,這次創業絕非是一個拍腦袋的決定。

  但要說起她的創業經歷,還得從她的一個特長說起:打小起,她對手工藝品就有濃厚興趣,在父親指導下,她能將珠子熟練串成各式各樣的小飾品,也可用碎布縫補加工成精美的布貼畫,亦能把五穀雜糧鑲嵌成風景畫……憑藉這門手藝,剛上大學不久的她便自行創立了一個面向貧困生群體的社團——“DIY創意小組”,在教授成員手工藝製作技巧之餘,還組織她們擺攤銷售創意小飾品。

  其間,頗具經濟頭腦的肖燕莉還大量進貨手工藝品來進行銷售,其中就包括十字繡。然而,令她怎麼也沒有想到的是,十字繡從此讓她與創業結下不解之緣。

  大三下學期,她得知某一品牌代理商有意轉讓代理權,在與其取得聯絡後,她還跑到南寧市區內大大小小的交易市場,針對這一品牌的產品質量、消費者喜愛程度、市場需求等資訊,挨家挨戶進行調研分析。最終在其他競爭對手仍猶豫不決的情況下,她果斷將這一品牌代理權拿了下來。

  創業伊始,她也面臨著不少挑戰:因年紀較小,許多地區代理商對其工作能力抱質疑態度;爭取到手的代理權費用較高,導致資金無法運轉;代理產品的庫存量大,能否及時銷售成問題……但這些困難並未讓她卻步,靠著一股拼勁和實幹,一個個問題在她的努力下迎刃而解,十字繡的代理行業得以走上正軌。

  2011年11月,愛動腦筋的她發現了新的商機:“不少顧客購買十字繡以後,還自行尋找裝裱服務,為何我不直接把這些附加產品直接包辦下來,為顧客提供一整套的消費服務呢?”想到就幹,她立即購買了相關裝置,開始為十字繡產品提供售後加工。

  起初,由於肖燕莉與工作團隊對裝置不熟悉,在生產過程中各種問題層出不窮。為熟練掌握裝置,她們通過網路查詢資料、向同行請教學習等方式,對裝置進行反覆的除錯摸索。經過近一個月的摸索,她們終於摸清了裝置的工藝流程,售後加工這一專案隨之風生水起,業務進而也拓展到相片、國畫及油畫等產品中。

  創業至今,不過3年時光,肖燕莉已經從最初的一個代理擴充套件到成為多個全國有名的十字繡品牌廣西區總代理,此外還擁有自己的倉庫、工廠、店面,創業專案的年營業額近900萬元。

  創業啟示錄

  創業,重在創新。任何賺錢的產品,都逃不脫“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亡期”的演變規律,最終都會被淘汰。企業要發展,要不斷的有錢賺,就必須不斷的創新,走出舊產品的“陷阱”,不斷擁有新產品和新專案。

  且行且思不停歇

  “創業,做自己的事業!”大學畢業後,夏燕康開始創辦公司,兩年來,公司的發展已日趨穩定。

  夏燕康是廣東人,高中時就有要創業的想法。2011年大學畢業,他也曾像多數畢業生一樣為未來迷茫。當時,他選擇回廣東就業,進入一家會計企業實習。而恰是這次實習,讓他了解了公司的整套操作流程,結合自己會計與審計專業,創業夢再次浮現腦海。然而創業的想法卻遭到父母的反對,他決定到廣西發展。

  選擇什麼方向創業?夏燕康結合自身專業優勢以及對市場的敏銳嗅覺,2011年7月,在老師、校友的幫助下創立會計服務公司,成為他就讀學院創業園的第一個企業。

  公司業務定位於主要經營企業的代理記賬、報稅、登記註冊服務以及校企合作,開辦會計培訓等。由於公司發揮了創業園的首個企業的優勢,順利接到多單業務。

  對於夏燕康而言,創業是一個孤獨的旅程。凡事需要親力親為,每一步都需要自己思考、計劃和設定。“創業很累,不是身體上的疲憊而是心理上的累,你需要解決接連不斷的問題,要面對不可預測下一步。”但他有一顆堅持的心,“選擇了這條路就要堅持到底!”

  創業的困難與艱辛教會了他成長。夏燕康說起2011年底的一次經歷,已與一客戶談妥代理計帳業務,並商定第二天籤合同。但第二天,該客戶反悔:“不好意思,你看起來年齡還很小,還不成熟,所以我不能信任的把我們公司的業務交給你”。這次打擊,讓他尋求突破與改變,不再隨心所欲,適應環境,逐漸成熟穩重起來。

  2012年,善於思考、具有敏銳市場嗅覺的夏燕康發現了一個新的專案——校園快遞。許多高校的快遞只能在郵遞員指定時間和地點取包裹,很不方便。他走訪多個學校做問卷調查,確定可行性後,想出校園快遞的點子,成立專門的快遞工作室,佔領快遞市場“最後100米”。

  最初,公司員工每月只能領500元工資,如今,公司實現年銷售額80萬,安排就業12人,擁有3個辦公區,併成為南寧國家高新區大學生創業基地的一員。

  創業啟示錄

  創業是一條出路,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成功,也許就是百分之一的成功率。有人說能爬上金字塔的只有兩種動物:蝸牛和鷹,堅定的毅力和實幹的精神非常重要;其次,創業者也要準備好資金、管理才能、心理以及身體強大的承受能力。

  學習創業兩不誤

  中考時父親病逝,家庭的苦難讓他在邁進大學那一刻就立志靠雙手養活自己;他邊求學邊創業,刻苦努力最終考上研究生;他瞄準高校旅遊市場,創下半年營業額超80萬元的佳績。

  他就是廣西民族大學2010級碩士研究生——韋立。

  2006年,進入大學不到一年,韋立發現了一個商機:學校裡每學期都會有許多班級和社團組織出遊活動,學生們卻苦於找不到合適的旅行社,高校旅遊開發市場廣闊。大二時,韋立建立了廣西首家大學生高校旅遊開發創業團隊,專門組織學校班級和社團集體出遊。

  團隊成立之初,遭遇了一次挫折。由於統計失誤,業務員上報的出遊人數少於實際的出遊人數,導致發車當天100多名學生沒法成行。團隊不得不兌現雙倍退款,原本近萬元的盈利最後卻虧損8000元。虧損對團隊成員打擊很大,大家紛紛退出,最後只剩下韋立一人。

  “哪裡跌倒從哪裡爬起來。況且我還要靠自己的能力養活自己,完成學業。”韋立告誡自己。於是,他重新又組建起團隊,並逐步走上正軌。

  2010年韋立本科畢業在即,他卻選擇一邊創業一邊考研。經過努力,韋立成功考上了廣西民族大學的碩士研究生。

  2011年9月,廣西民族大學創業孵化基地成立,學校為韋立團隊免費提供了一個30平方米的門面。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初具規模的創業讓韋立明白,創業不能躲在學校扶持的大樹下乘涼。於是他開始在南寧各大高校招聘校園代理,先後錄用了30多名導遊,團隊規模擴大到近200人。韋立抓住高校學生喜歡並樂於接受網路的特點,他通過網站、微博釋出資訊,贊助高校社團晚會等方式進行品牌宣傳,完全實現了自主管理、自負盈虧,業務範圍覆蓋到了南寧市50多個高校。

  在韋立的帶領下,團隊在高校中取得了良好的口碑。今年“五一”3天小長假,他的團隊就組織了1200多名學生出遊,創下了20多萬元的營業額。今年上半年,團隊共組織100多個班級出遊,創利80萬元。

  創業啟示錄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大學生創業要敢於“置之死地而後生”,破釜沉舟,往往能見到柳暗花明。而創意點子的發現,則需要我們有一顆善於發現的眼光和敏銳的商業觸覺,往往先人一步,就勝人一籌,正所謂“一招先吃遍天”。

  越挫越勇見曙光

  “你知道嗎?我當年的人生目標是28歲成為一名億萬富翁。”如今,28歲的鐘朝源,成立了遊樂裝置公司,繼續戰鬥在實現千萬元目標的創業路上。

  “當年我騎著單車去市場批發水果,中午到飯堂門口擺攤賣水果。到了夜宵時間,一間一間宿舍敲門推銷方便麵。”鍾朝源回憶起當時的那一份衝勁,笑著感嘆:“我挺佩服自己的。”大學時,學電子商務專業的鐘朝源就謀劃著如何創業。他賣過水果、到宿舍推銷方便麵,搞過網站,還做過電子商務。

  在做電子商務時,鍾朝源建立過網站,利用網路營銷手段銷售書籍。但由於單打獨鬥,高投入低利潤,網站建成不久便“倒閉”了。那次創業讓他嚐到了失敗的滋味,“那時候,生活費都投進去了,很長一段時間都靠著同學資助生活,不敢告訴父母。”

  2007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鍾朝源接觸到代理籃球機的業務。那時,籃球機才剛剛興起。他一個月就賣出兩臺籃球機,賺了3000多元,這讓鍾朝源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初嘗創業甜頭的鐘朝源認為,這些籃球機一般是放在公園、大型遊樂場所等地,供遊客玩耍,他敏銳地嗅出其中或許會有巨大的商機。鍾朝源回顧之前創業的經歷,得出“失敗是因為自己沒有做市場調查,其次沒有組建團隊,再者沒有推廣經驗。”

  為此,他特意進行了一番市場調查,發現這種籃球機很多地方都還沒有,市場前景廣闊,而且除籃球機外,公園、遊樂場所還缺乏有特點的遊樂設施。鍾朝源抓住了這個機會,開始招兵買馬,成立自己的公司,從2008年3月開始生產籃球機。很快就有商家通過網路找到鍾朝源,雙方利用網路通訊交流達成了一筆大業務。

  目前,鍾朝源的公司有50名員工,年產值400多萬元。除了生產籃球機以外,還生產笨豬跳跳床、軌道火車、鐳射射擊等10餘類遊樂設施,遊戲產品還銷往國外。

  創業啟示錄

  失敗是成功之母。想創業,就要有勇氣接受失敗,並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重新振作起來,迎接新的挑戰,只有百折不撓,越挫越勇,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相關連結

  創業準備流程

  1.理清思路,明確定位:即我是什麼,我能做什麼,我要做什麼。

  2.自我檢查:即按標準商業計劃書進行編寫本專案商業計劃書,將企業人財物供產銷所有要素都規劃進行。

  3.找人挑刺:即對你想做的行業較熟悉且能為你保持商業祕密的人對你的方案進行可行性論證。

  4.組建團隊、合作伙伴確定合作原則。

  5.制訂企業經營計劃與實施計劃。

  關於創業的十點提示

  提示一:選對行業是前提,盲從隨眾易吃虧

  提示二:一個籬笆三個樁,不懂合作業難成

  提示三:創業發展要創新,失利終緣產品舊

  提示四:顧客之心要掌握,謹防竹籃打水空

  提示五:廣告時代靠宣傳,酒香也怕巷子深

  提示六:風物長宜放眼量,節稅之道應早行

  提示七:自以為是失人心,不惜人才難長遠

  提示八:身體力行誠可貴,事必躬親不可行

  提示九:資訊時代資訊戰,忽視資訊失商機

  提示十:誰人創業無風險,不敢舉借是庸才

  創業政策支援

  為鼓勵支援大學生創業,近年來,我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有5個方面。

  一是小額擔保貸款。畢業生和大學生村官自主創業,個人可申請不超過10萬元小額擔保貸款;合夥經營和組織起來就業的,可申請不超過100萬元小額擔保貸款。

  二是小額擔保貸款貼息。畢業生和大學生村官,申請從事微利專案的小額擔保貸款,由中央財政據實全額貼息。

  三是稅收減免。畢業生在畢業年度內從事非限制行業個體經營,3年內每年可獲得最高8000元的稅收減免。

  四是收費減免。高校畢業生畢業2年內從事非限制行業個體經營的,3年內免收相關行政事業性收費。

  五是扶持創辦微型企業。畢業生創辦微型企業,符合條件的可以享受財政資金補助、融資擔保扶持、行政稅費減免、專項資金扶持和專案安排等多項優惠政策。

  三

  80後大學生創業5年 掘得500萬財富

  拖延學費,負債兩萬,租7萬塊的門面開店,作為一名大三學生,你敢這麼做嗎?但是雲南小夥子蘇建益做了。蘇建益說,自己的創業經歷和“十一五”同步。5年時間,蘇建益的身份從一個窮學生,變成了身家500萬的商界新秀。“我正好趕上國家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好時候。”蘇建益說,“‘十二五’馬上就來了,我計劃在全國開500家店。 ”昨日下午,蘇建益坐在自己辦公室的陽光裡,信心滿滿地說。

  家鄉特產 覓到大商機

  蘇建益家在雲南鄉村,父母靠種地和養奶牛供他讀書。2002年,考取長春師範大學政法學院後,他便開始了在長求學生涯。初來長春,南北的地域差距讓他既新奇又有點不適應,但正是這種地域差距,讓他抓到了商機。

  大一寒假結束後,蘇建益從家鄉帶回一些飾品,沒想到,引起了班上不小的熱潮,很多人對這些東西感興趣。蘇建益嘗試搞起了小生意,他把飾品做成海報貼出,留下寢室電話,竟不斷有人來詢問。後來,蘇建益乾脆在學校的書屋租下一角,不定期從家鄉進貨。

  懶散的午後,書屋一角,半壁牆面掛滿了雲南飾品,牆下襬放著一張圓桌,三兩好友稀疏圍坐,品酒、吹牛、暢想未來。蘇建益說,那時候,每個月能淨賺1000元左右,這對於每月生活費只有500元的蘇建益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別看店小,將來準能發展成大的連鎖公司。”蘇建益說,那時候,哥幾個相比,他吹的牛皮最大。但事實證明,蘇建益的理想並不是空談,通過精心經營,他打出了自己的招牌,並且在兩年後,擁有了自己的店面。

  “借雞生蛋” 掘第一桶金

  2005年,蘇建益大三下學期,為了保證資金鍊的完整,蘇建益已經拖欠了兩年學費。而此時,由於賺不到錢或不敢鋪入更大成本,校園內一起創業的同伴越來越少,可就在這時,這個雲南小夥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借錢到桂林路開店,店名就叫“茶馬雲南”。蘇建益說,大學生創業一直受到國家支援,他看好了這個方向,再一個,光提“雲南”兩個字就已經讓無數人神往,在東北地區銷售雲南飾品,他看好了這個市場。

  店面的啟動資金就要10萬,除從親戚處借來2萬,自己1萬多塊的積蓄外,錢遠遠不夠。蘇建益想到了“借雞生蛋”的辦法,他拉來了自己的一位老師和同學入股,湊夠了剩下的6萬塊投入資金。蘇建益說,那時,他從沒見過兩萬,卻已負債兩萬。後來,拿著7萬塊去交房租的時候,他手都在抖。

  2005年,蘇建益通過這家店,挖來了人生第一桶金。他說,當時長春還沒有云南方面的飾品出售,茶馬雲南開業後,營業額扶搖直上,並逐漸打出了品牌,開始有商家諮詢加盟的事。

  5年拼搏 創富500萬

  誰也沒想到,短短5年之內,這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娃,竟成了擁有上百萬資產的大老闆。

  陽光透過玻璃投入辦公室,厚厚的一摞檔案形成參差的陰影,蘇建益喜歡放鬆地靠在椅背上,聽《一天到晚游泳的魚》。這個在創業道路上披荊斬棘,在商戰中聰慧果斷的創業新銳,今年只有28歲,穿著短風衣,戴著眼鏡的他很斯文,還沒有完全褪去身上的男孩氣。

  經過5年的發展,“茶馬雲南”店已覆蓋吉、黑兩省,知音店和加盟店共計80多家。在蘇建益公司走廊的行程表上,還有多家店面即將開業,店面總數在年底將達到100家。蘇建益說,2005年是一個起步,現在公司邁上了一個臺階,已擁有資產500萬左右。

  目前,雖然長春已有20多家店面,但這並不是茶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發展的本部。在雲南,他們已經建立自己的公司負責採購。蘇建益說,長春是他的第二故鄉,是茶馬雲南的發源地,並且他的愛情之花也在長春盛開。

  堅持學習 引進管理人才

  蘇建益把“平凡的人也有偉大的夢想”設為電腦桌面,他不懈地去追夢,也擁有普通人該有的愛好和困惑。

  蘇建益不抽菸,偶爾喝酒,酒後話略多。他喜歡打羽毛球,喜歡自由,喜歡聽《一天到晚游泳的魚》,偶爾會懷疑自己不擅管理……蘇建益說,如今公司的員工上百人,他一個人根本管理不過來,於是便拉來了親人幫忙管理。“但這種模式不會持續太久”,蘇建益認為,在企業發展初期,家族管理模式會有一定好處,但絕不是長久之計。

  目前,蘇建益不但堅持學習,增強自己的管理水平,也在不斷引進中級管理人才。每次面對手下上百名員工,蘇建益知道自己肩上的重量,這不再是大學校園內喝酒侃大山的光景。

  8年以後 醞釀公司上市

  “5年以後,茶馬雲南店面將達到上千家。”提起未來,蘇建益信心滿滿,他預計,茶馬雲南發展的大目標在中國東部和中部,四川、重慶還可以,雲南、貴州、西北、新疆、西藏沒有多大發展前途。他說,全國的潛力在2000家左右,他要做的是做好每一個知音店和加盟店,控制好步伐,踏實地實現品牌升級,實現精品化。

  蘇建益說,8年以後,他將準備融資四五千萬,運作茶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上市,那時,茶馬雲南將實現另一個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