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壓力大的有效減壓方法

  高考的腳步越來越近,考生的一些緊張情緒也會越來越加重,那麼高考減壓方法有哪些呢,哪些方式能讓考生的壓力小一些,今天小編就為你們推薦一些有效減壓的方法。

  高考減壓的有效方法推薦

  1.一想到高考就緊張,呼吸加快,心跳加劇,肌肉緊張。

  減壓方法:告訴自己,適度的緊張是正常的,不必過分擔憂。找一兩件高興的事去做,或者有意識地做些家務,分散注意力。陪父母散散步,適當與同學交流,講述一些發生在身邊的愉快故事。

  2.失去自信心,懷疑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一定考不好。

  減壓方法:自信心不足,重要原因是對學習的知識不能紮實地掌握,還存在知識空白點。這時可以一方面查漏補缺,另一方面回憶以往考試的成功經驗。早晨起床時暗示自己心情愉快、有信心,以傑出人物為榜樣,提醒自己不要驚慌,沉著應考。

  3.越是臨近考試,越是覺得知識生疏;越是拼命複習,越是覺得掌握得不紮實。

  減壓方法:這是心緒緊張的具體表現,屬於正常現象,需要緩和繃得太緊的神經。建議適當參加文體活動,但不能過於劇烈;一旦感覺到學習得特別疲勞了,要立即放下書本,休息鍛鍊。即使在這時,頭腦裡仍然要注意對知識系統的完整梳理和把握。

  4.心情煩躁,容易發脾氣,對很小的事情也容易發火。

  減壓方法:在疲憊的情況下,會出現一些不良情緒。這個時候,內向的考生可出去散步,看看風景,平復心情;外向的考生在不傷害他人和自身的情況下發洩一下,如大笑、打枕頭等,但要有度,否則引起情緒失控,只會適得其反。

  5.懷疑自己得了“健忘症”,不僅對所學知識常常遺忘,日常生活也出現丟三落四的現象。

  減壓方法:這時需要暫時放下功課,做一些放鬆訓練。比如可選一些輕鬆舒緩的樂曲作為背景音樂,全身放鬆地坐在椅子上,兩臂自然下垂,雙眼微合,進行深呼吸。

  6.身體狀況出現問題,如嘔吐、拉肚子、過敏等。

  減壓方法:要注意合理飲食和保證充足的睡眠。考試前既不可空腹,也不可過飽。忌暴飲暴食,注意飲食衛生。每天定時睡覺、起床,調整好“生物鐘”。很多身體不適的原因也有心理緊張的因素,可以參照消除緊張感的方法使自己放鬆,心理上輕鬆了,身體上的壓力也能減輕不少。

  7.難以入睡,越是逼著自己睡,越是睡不著,結果白天沒有精神。

  減壓方法:不要硬逼自己入睡,可以用一些小方法誘導自己睡覺。如躺下仰臥,做舒暢的深吸氣,默默地對自己說:“放鬆,放鬆……”用一些不致引起自己情緒激動的詞語和景象來佔據自己的思想。

  8.臨考怯場,一進考場就感到巨大的壓力和恐懼感,不能放鬆下來。

  減壓方法:考試前做好精神、物質上的準備工作,有利於放鬆緊張心情。精神準備除了要調整好情緒外,也可以適當做些“幻想式的應考法”測試,暗示自己能夠沉著、成功地通過考試。還應熟悉到考點的行車線路,考場所在的學校、樓層、教室,考場位置和自己的座次、編號和廁所的位置。

  9.精神難以集中,總是走神,容易被外界的刺激所吸引。

  減壓方法:當注意力集中得不是很好時,最好先放鬆一下,而不是拼命地去看書,適當放鬆一下再回到桌前看書時,會發現你的注意力比沒放鬆前強很多。複習得很累了,在有厭倦心理的情況下,考生應該調整自己的心態,做一些比較容易做的題目,然後從易到難,精神狀態會更好一些。

  10.一緊張就想上廁所,在考場也總想上廁所。

  減壓方法:這種現象是緊張造成的。考前幾天若能每天閒侃、散步或娛樂一陣,保持心情愉快,有利於預防應考尿頻現象的發生。同時控制飲水量,在考試當天,早餐、午餐少喝飲料和湯水。在飲食中適當降低含鹽量,以免因口渴而飲水過多。

  高考減壓小竅門

  一:睡眠篇

  有專家表示,大腦重量占人體總重量的2%,但它所耗用的氧卻占人體氧消耗總量的20%,當學生處於複習、應考等高強度用腦狀態時,消耗的氧則更高,一旦大腦缺氧,的確會影響學習。醫院裡的高壓氧療法就是讓人體置於高壓氧艙內,在高於一個大氣壓的環境下呼吸純氧,適當給考生進行高壓氧治療,可緩解因用腦過度出現的考生大腦供氧不足症狀,一定程度上能解除腦疲勞,改善睡眠。

  二:飲食篇

  飲食減壓:高強度的腦力勞動,需要提供豐厚的營養。建議同學們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例如胡蘿蔔、香蕉等,也可適當吃些魚蝦、海產品等,儘量少吃過於油膩的食物。

  三:輕運動篇

  把腳平放在地板上,用兩手抓住椅子的兩個把手,腳用力扒住地,手向上提椅子,拉緊肌肉,持續5秒鐘才放鬆手臂和腳,這樣做會使整個身體都放鬆,如果有必要可以反覆做幾次。通過鼻腔吸氣,感覺空氣充滿腹部,憋氣1秒鐘,通過口腔鼻腔呼氣,緩慢排出空氣。重複做兩次。可以泡泡澡、聊聊天,通過各種方式來宣洩自己情緒。

  高考生心理減壓六種最實用的方法

  一、飲食減壓法

  飲食療法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科學合理的飲食可以保證考生生理健康,為考生超強度的腦力勞動提供足夠的物質與營養基礎。這是考生減輕心理壓力的生理保證。

  另一方面,研究表明有的食物有直接減輕人的心理壓力的作用,有的食物還可提高我們的接受能力和工作效率,使我們的思維更加敏捷,精力集中。如維生素C就具有減輕心理壓力的作用,當人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時,身體會大量消耗維生素C,所以考生應大量攝取諸如草莓、洋蔥頭、菜花、菠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C的食品。

  另外,有些食物可以集中人的精力,提高工作效率,這可間接地減輕考生的心理壓力。如胡蘿蔔能提高記憶力,因為胡蘿蔔能加快大腦的新陳代謝作用,有助於記憶。香蕉含有血清素,它對人的大腦產生成功意識是不可缺少的。檸檬能使人精力充沛,提高接受能力。海螯蝦可為大腦提供營養豐富的美味食品,它含有的多種重要脂肪酸可供應人體所需的養分,能使人長時間保持精力集中。

  另外,少食、多餐也有助於減輕考生緊張與疲勞。如經常咀嚼諸如花生、腰果等食品對恢復體能、減輕疲勞是有一定幫助的。而過硬過於油膩的食物,對考生來說則不是理想的食品,因為精神緊張必然影響腸胃的消化功能,這些食品會增加腸胃的負擔,反過來會加劇考生的精神緊張。

  二、運動減壓法

  科學的安排生活、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有機結合,勞逸結合有助於減輕壓力,及時消除疲勞,同時還會有效轉移考生的注意力。對於長時段、高強度的腦力勞動,更應該進行有益而適宜的體育運動,以此減輕緊張度。如在星期日時家長可與孩子進行爬山、打球、游泳等活動。針對考前時間緊的情況,考生應學會抓住間隙時間進行體育鍛煉。如在學習中的間隙時間可進行伸伸腰、踢踢腿、做做深呼吸等小活動。考生在考前每日進行體育鍛煉是必不可少的,從考生的實際情況看,考生晚鍛鍊比早鍛鍊好。為什麼這樣呢?因為早鍛鍊雖然空氣好一點,有助於大腦充分吸收氧氣,但是應看到考生考前大都處於身心疲憊狀態,這往往導致早鍛鍊後,考生整個一上午都精神不振。而傍晚鍛鍊因有一個吃飯休息的除錯過程,卻可避免這種情況出現。

  三、轉移減壓法

  有意識的轉移注意力是減輕心理壓力的有效途徑。針對精神長期高度緊張的狀況,家長應幫助考生學會自我除錯,及時放鬆自己,如參加各種體育活動、放學後泡泡熱水澡、與家人、朋友聊天、雙休日抽出一些時間出遊,還可以利用各種方式宣洩自己壓抑的情緒等等。

  考生還可以進行左右腦思維的自主轉移,為此考生應將文理科交叉起來學習,腦科學的初步研究表明文科與理科的思維活動是由人的左右大腦分工負責的,這樣文理交叉學習可以讓左右大腦輪流活動,這種轉移既可以減輕大腦的疲勞度,也可提高學習效率。

  四、環境減壓法

  對於考生來說,在學校的學習氛圍已經是夠壓抑和緊張的了,所以在家庭環境方面,家長應營造一個良好而寬鬆的生活與學習氛圍,而不能製造考前壓抑、緊張的家庭氛圍,如在言行上不要天天對考生灌輸努力學習考大學或名牌大學等字眼,家長可以在為孩子迎考服務方面暗中給孩子以物質與心理上的支援,如營造安靜的家庭學習和休息氛圍,為孩子安排好飲食等。家長在考前應積極與孩子進行親子溝通,如傾聽孩子的傾訴、與孩子多聊天、尊重孩子的意願、多鼓勵孩子而不能以打擊或施壓等方式鞭策孩子努力學習,還應積極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宣洩,如以幽默的方式逗孩子開懷大笑,對孩子遇到不快時適當時可讓孩子痛快地哭一場,經常對孩子進行身體接觸式的愛撫,甚至經常擁抱孩子等等。

  五、睡眠減壓法

  充足的睡眠是保證考生精力充沛、心理寬舒與平衡的前提。但遺憾的是大多數考生在考前遇到的問題是既沒有充足的睡眠時間,也沒有很好的睡眠,許多考生因考前過度緊張還常常發生失眠。即使有的考生能及時入睡,但其睡眠質量也不高,如睡眠不深、整夜做夢等。所以保證考生有足夠的質量較好的睡眠是減輕其心理壓力,提高學習效率的必要條件。如何改善考生的睡眠呢?首先家庭應為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休息環境,其次針對考前睡眠時間少、身心過度疲勞,考生應進行多時段的睡眠。對腦力勞動過大過強的人來說,多時段的休息是調節過度緊張的有效方法,這已被愛因斯坦等許多科學家的切身經歷所證明。

  對於失眠的考生,一方面應積極除錯心態,減輕因失眠而帶來的心理壓力,事實上失眠與心理壓力常常產生惡性的互動。另一方面應通過科學的安排生活,建立有規律的起居來克服失眠,同時在飲食上也可採取一些措施,如睡前喝半杯濃牛奶是有助於入睡的。

  六、過渡減壓法

  通常學校與家庭都讓考生在考前進行一週以上時間的休息與調整,以讓考生以充沛的精力應試。但許多老師、家長以及考生都不瞭解科學的調整方法,例如大多數考生在考前往往是甩手大休息,有關學習的活動一概不進行,事實上這種休息與調整是不科學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如果處於高度緊張的工作壓力下,長期下來作為一種應急機制,人的大腦中樞會相應建立起高度緊張的思維和運作模式,使人能適應高緊張度、大壓力的生活、工作方式,如果突然停下來無事可幹,使原來那種適應高度緊張的心理模式,因突然失去物件物,面對寬鬆無事的環境,反倒不適應。所以許多考生停止學習後,往往會產生抑鬱不安、失落、心慌等不適的心理現象。對此考生與家長都以為是因過度緊張的學習造成的,而不知道是急剎車惹的禍。所以考生在考前一個月前就應該慢慢減小學習強度和減少學習時間,採取過渡調節方式。再從應試角度來說,如果考生在考前一週完全停止學習活動,也不利於考試時迅速建立應急機制。


猜您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