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十二個月平均工資如何計算標準

  按中國現行統計方式,平均工資與每個人自己拿到的工資或工資單上的工資是有差別的。那麼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要如何計算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前十二個月平均工資計算方法,希望能幫到你。

  前十二個月平均工資計算方法

  在勞動糾紛的處理中,涉及到最多的就是經濟補償金和賠償金的問題。這兩金的計算都是以前十二個月平均工資作為基數的,對於前十二個月平均工資理解的不同,計算的結果也大為不同。

  案例:一員工因長期疾病休假一年,工資標準為最低工資的80%。醫療期結束後,到公司上班。由於並未痊癒,不能勝任公司的工作,經協商雙方準備解除勞動關係。對於補償中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雙方發生爭執。

  以上案例,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前後,處理結果會截然不同。實施前應當按照公司月平均工資來計算,實施後應當按照本人前十二個月平均工資計算,但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

  《勞動合同法》實施前,按《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第六條規定: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經勞動鑑定委員會確認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按其在本單位的工作年限,每滿一年發給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第十一條規定:本辦法中經濟補償金的工資計算標準是指企業正常生產情況下勞動者解除合同前十二個月的月平均工資。用人單位依據本辦法第六條、第八條、第九條解除勞動合同時,勞動者的月平均工資低於企業月平均工資的,按企業月平均工資的標準支付。按照以上規定,由於在病假期間發放工資為最低工資的80%,顯然低於用人單位的平均工資,案例中應當以用人單位的

  平均工資作為計算經濟補償金的基數。

  《勞動合同法》實施後,按《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第三款規定: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準計算。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按照新法的規定,病假工資是低於最低工資標準的,所以案例中用人單位應當以當地最低工資標準作為基數來計算經濟補償金。

  此外,計算月工資時應當按照應得工資計算,而不是實得工資。應得工資包括已經發放的實得工資,還包括未發放的工資部分。即便工資已經全部發放,應得工資還應當加上用人單位代為扣除的社會保險個人繳納部分、個人所得稅、工會會費、黨費等。所以,在計算應得工資時,要以最後實得工資加上以上專案,才是應得工資。

  前十二個月平均工資的衡量標準

  在工資問題上,老百姓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平均”二字。從純理論的角度考慮,用“平均數”來表達居民財富水平的變化是必要的,也是可取的。但是,如果與現實生活相聯絡,與社會現狀相結合,那麼,“平均數”很有可能難以客觀反映社會現狀、反映群眾的真實生活水平。

  在一個社會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度裡,衡量這個國家老百姓生活水平高低、財富增長快慢的立足點,應放在社會的“工資短板”方面,即社會平均收入水平以下及社會貧困線以下兩個層面。

  首先,要看這兩個層面人群的變化。分析一下,這兩個層面聚集的人群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如果增加了,就意味著社會貧富差距在進一步拉大,社會財富分配不公的現象在進一步擴大,社會矛盾也有可能在進一步積累,就必須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控制這種現象的惡化。如果減少了,說明現狀在得到改善,可以繼續按照這樣的目標發展。

  第二,這兩個層面群眾收入的增減變化。在“平均數”之外,社會平均收入水平線以下的人群收入增長了多少?在貧困線以下的人群收入又增長了多少?如果這兩個層面人群的收入增長水平低於或遠低於社會平均水平,那麼,說明社會貧富差距在繼續加大,所採取的各種措施沒有效果或效果有限,必須調整政策策略。

  第三,這兩個層面的變化趨勢。一方面,看這兩個層面人群的變化趨勢,是在向著多的方面發展還是向著少的方面的發展;另一方面,看這兩個層面收入的變化趨勢,是在持續增長、增長幅度超過社會平均水平,還是其他現象。通過對趨勢的分析、瞭解和掌握,繼而作出科學的判斷與決策。當然,分析社會的“工資短板”,也可以從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差異等多個方面入手,但是,從收入人群入手可能是最現實、最迫切、最必要的。只有將這一短板的問題解決好,提高公民財政性收入的目標才不至於變成一句空話。

  我們說,如果在社會財富嚴重缺乏、老百姓普遍貧窮的情況下,用“平均數”來反映社會財富的增加、老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都有較強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但是,當社會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情況下,如果再用“平均數”這個概念,就很難反映社會的真實情況了。這裡的“平均”,更多的可能是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的標誌,而非社會收入水平提高的表現。

  前十二個月平均工資的主要問題

  機關工作人員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裡得到的實惠是最高的,反應的是過去的下海潮何以變為今天的進機關潮。

  由此帶來的各種負面效應,在全球金融危機陰影揮之不去,失業問題日益突出敏感的今天,旱澇保收的機關工作更讓全社會為之眼熱、心動,實在不是一件能讓人高興起來的事情。機關平均工資最高的負效應顯而易見,應當引起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