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申論考試題目及分析

  備考公務員的考生想要在申論上取得好成績,申論試題練習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由小編為了提供公務員申論考試題目幫助你提分。

  公務員申論考試題目***一***

  【背景連結】

  2016年12月中旬,河南省林州市遭受到了霧霾侵襲,該市釋出了“關於啟動紅色***I級***預警應急響應的通知”,要求各中小學、幼兒園停課,不過林州市臨淇鎮一中似乎並沒有當回事。據媒體報道,該校不僅沒有給孩子放假,還組織幾百名學生在操場上進行考試。按照該校馮校長的說法,19日上午“雖有薄霧,但霧霾並不嚴重”,至於下午的考試,“組織都組織了,就考完吧”.

  【標準表述】

  [霧霾的影響]

  霧霾天氣是一種大氣汙染狀態,霧霾是對大氣中各種懸浮顆粒物含量超標的籠統表述。霧霾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容易引起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生殖系統等疾病。政府高度重視霧霾危害,並將其納入空氣質量治理目標。各地在汙染天氣應急預案中,更是將中小學、幼兒園停課措施納入到公眾防護措施中,由教育主管部門負責組織。

  [問題剖析]

  重度汙染天氣,學校是否停課不僅直接關係到學校師生的健康,也是學校履職盡責意識強不強的直接反映,更是對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落實得怎麼樣的一次檢驗。因此,就該校此次霧霾天組織學生露天考試而言,這種說法於情於理都站不住腳。第一,面對霧霾,學校不想著如何讓學生免受汙染侵害,反而組織大多數學生集體“吸霾”,是對學生健康的不負責任。第二,在當地已啟動了重汙染紅色預警、發出停課通知的情況下,學校執行不到位是嚴重的失職。

  [啟示與對策]

  這警示學校:要充分重視、保障學生的身體健康。釋出紅色預警和停課通知,正是為了學生的健康考慮,在這種情況下還組織學生露天考試,說明學校沒有理解領會上級部門的安排。為了教學目的而讓學生付出健康代價,是不可取的。任何時候,學生的健康都和教學同等重要,要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方面是要提高各地教育行政部門、教育工作者對霧霾危害的認識,增強霧霾天氣下優先保護學生健康的緊迫感;另一方面,有必要探討應對霧霾天氣的統一規範,使各地在什麼情況下停課,什麼時候停課,執行不力如何處罰,以及如何保障學生健康等方面有明確依據。

  這警示有關企業單位:要嚴格遵守、及時響應預警資訊。近年來,雖然有關方面加大了治霾力度,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一些“慢半拍的反應”甚至對應急舉措的“拒不執行”,也給治霾帶來了重重阻力,在社會上造成了不良影響。對此,必須加強監管,規範應急機制執行;同時,加大處罰和問責力度,剷除少數違法違規者的僥倖心理。

  公務員申論考試題目***二***

  背景連結

  2016年12月,在河南省汝州市某重點工程開發過程中,經文物部門勘探和發掘,在規劃的文化廣場中心地帶,發現百餘座漢墓。但在考古發掘期間,13座漢墓被挖開,文物遭到嚴重破壞。就在等待規劃設計保護方案時,近日施工隊還將考古發掘後的所有墓葬坑夷為平地,繼續施工作業。汝州宣傳部表示,將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對實施破壞行為的涉事公司進行40萬元的行政處罰。

  綜合分析

  悠悠華夏,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聞名世界,而出土的各類文物就是最好的證明。在2016年4月召開的全國文物工作會議上,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應該說,上至中央,下到民間,社會各界大都對文物保護有著越來越清醒的認識。但從河南汝州千年漢墓遭遇破壞的情況來看,我國的文物保護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環顧當下,從地方發展來看,文化“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仍然非常普遍。尤其是,當一地經濟增速放慢,相對於投資、考核等“硬槓槓”,文化保護難免淪為“軟約束的橡皮筋”.社會觀念層面,相對於權勢、財富等“硬通貨”,文化很難真正“自尊”“自信”,還常以“窮酸相”示人。即便從個人角度看,在房價、教育、醫療等生活壓力之下,談論“詩和遠方”的文化追求,多少有點“小眾色彩”和“小資味道”.

  一邊是文物保護,一邊是商業開發——在某些地方,這兩種訴求儼然勢如水火。在追逐經濟利益的巨大驅動力下,對於文物的保護往往顯得力不從心。很多時候,不折不扣地執行文保政策,甚至會被一些人視作“拖累城市建設”.商業開發強勢,文物保護弱勢,是當下一些地方不爭的事實。所謂傳承歷史、敬畏傳統,在現實的利益盤算面前簡直不堪一擊。

  啟示與對策

  認識到文物的價值,更要扞衛文物的價值。以最大的誠意保護文物,需要完善、有力的執法體系為之兜底,關鍵是改變基層文保部門一貫以來的弱勢狀況。比如,從財政撥款、管理歸口等方面著手重新梳理,儘可能強化其獨立行使職權的能力和底氣;優化現有的文物行政執法方式,探索建立直接參與的專業執法隊伍,確保文物執法權能夠更為集中、有效。一言以蔽之,要用健全的制度遏制屢禁不絕的破壞衝動,創造文物保護的新局面。

  建立懲罰和激勵機制,那些保護文物卓有成效的人,也必須獲得公允評價和公平對待。如此,才能真正讓文物保護工作有神聖感、獲得感,才能真正守護住歷史文化。

  公務員申論考試題目***三***

  【背景連結】

  語言文字規範類刊物《咬文嚼字》雜誌社日前釋出“2016年十大流行語”.洪荒之力、吃瓜群眾、工匠精神、小目標、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供給側、葛優躺、套路、藍瘦香菇等流行語入選。每一句流行語都代表著一起事件、一種情緒,在流行語身上能夠看到時代的豐富多彩,以縱向眼光品讀,更會讀出一種進步。

  不過,面對風起雲湧的網路流行語,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長王蒙直言不諱地說,有些網路流行語挺幽默,讓人有美好的感覺,但“有些詞讓我特別的反感,比如‘小鮮肉’,哪怕你直接談對性的慾望都比談‘小鮮肉’好聽”.

  【標準表述】

  [意義]

  語言文字是有價值、可利用的資源。我國是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文種的國家,語言資源豐富。保護和傳承各民族語言文字,建設開發國家語言資源和文化資源,有利於展示大氣包容、兼收幷蓄的國家形象,有利於民族團結、政治穩定與社會和諧,有利於保持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展示中華文化的豐富性、多樣性和先進性,確立並不斷提升文化自信。

  [如何看待網路流行語]

  語言文字作為文化符號,是社會存在的映象。有什麼樣的社會現實,語言就會呈現出什麼樣的色彩與溫度。類似“小鮮肉”這樣的詞彙,經由網際網路傳播,業已滲透進民眾的日常生活裡。網路語言的生命力為何如此頑強?道理亦不復雜:一方面,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億人。手機、平板電腦等語言傳播裝置已成為生活的必備。另一方面,網民接受新詞且被新詞浸染的速度異常迅速——因為傳統媒體對新詞有篩選和冷卻的過程,而新媒體則原始而粗放得多,更為山呼海嘯、泥沙俱下。

  網際網路進入中國20多個年頭了,語言在網路化程序中,既在承續和揚棄,也在裂變和重生。就像王蒙所說:“老的語言也許沉澱了幾千年,我們在使用語言的時候,語言本身也會發生變化。有人適應這種變化,有人討厭這種變化。有些詞流行過一陣就滅亡了,這樣的自生自滅是很正常的。”

  [原因分析]

  縱觀近幾年的流行語,總有一些只是風靡於某一年度,然後就隨風逝去,很少有真正沉澱下來的,比如“主要看氣質”“斷舍離”“XXX喊你回家吃飯”不勝列舉,這樣的流行語其實就猶如“快餐文化”一般,來得快去得快,宛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雖偶爾被人提及,但終究少了時代的寓意。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情況,與我們的網民群體強大不無關係,在這個“唯快不破”的時代裡,一些流行語的產生充滿了偶然性,比如“藍瘦香菇”,就因為諧音了“難受想哭”,瞬間被網民玩轉於各大網路空間,但其中的文化積累和營養必然經不起時代的推敲,且缺乏真正的內涵,這樣的流行語難免會在最後隨風而逝;一些流行語則是單純的表達了娛樂性,如“葛優躺”“小目標”“吃瓜群眾”,這類流行語只是反映了當下一種草根的自我嘲諷和自我娛樂精神,缺乏生命的持久力,最後也難免會像流星雨一樣,留下一道軌跡,然後消失在語言的“大千世界”裡。雖如此,但這些流行語終究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折射和個體的內心獨白,“以我口說我心”,無論流行語如何興起或者如何消失,它畢竟暗含了一種情感表達,反映了當時社會群體的心理狀態。

  [參考對策]

  第一,防止惡俗語言習慣對漢語言文字的侵蝕,是相關部門的責任所在。這裡包含相輔相成的兩個層面:一方面,我們要相信漢語言文字的自淨能力,沒必要風聲鶴唳,要尊重語言文化的汰選規律;另一方面,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能敏銳發覺網路流行語中的“病毒”,並在傳播使用中多些規範意識、規則意識。

  第二,要想讓流行語化為“隕石”,長存於世,就必須讓它充滿文化積澱和時代要義。習提出的“蠻拼的”“點贊”,代表了人生積極向上的生活狀態,而“工匠精神”折射出了人們對工作的精益求精和力求完美,“供給側”更是指明瞭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有的詞語乍一看,或帶有一些政治意味,但老百姓卻喜聞樂見,願意接受,就說明它是有內涵的,是能在歷史長河中經得起大浪淘沙的。其實,無論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只要它有語言文化的核心,能夠給人帶來滿滿的正能量,給人以歷久彌新之感,它就定能“月華不謝,清風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