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人物案例分析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創業人物演講相關文章。

  案例1:電商是未來十年企業成功的必備要素

  馬雲的演講有以下幾個要點:

  1.生意越來越難做,越難做越有機會,關鍵是你的眼光。你的眼光看到一個省你做一個省的生意,你的眼光看到全中國,你做的是全中國的生意,你的眼光看到全世界你就有機會做全世界的生意,你的眼光看到今天你做今天的生意,你的眼光看到十年以後你做十年以後的生意,所以生意關鍵在於眼光。

  2.我創業十多年來最大的心得體會就是:永遠思考別人是怎麼失敗的,哪些錯誤是這些人一定要犯的?成功有很多的要素,但有很多的東西是沒辦法學的。但是我發現企業失敗的道理都差不多。

  3.今天的阿里巴巴的成就,都不是今天做的,而是我們15年以前的想法。如果你只做今天的生意,只想今天做明天就能成功,你是一定不會成功的。***現在***比聰明你已經沒有機會了,比勤奮你更沒機會,你只能比未來。就是你認為未來中國一定會出這樣的事情,現在你就去做。你堅持十年到十五年,不要怕犯錯誤,你這個遠見確定好以後要找一個優秀的團隊一起去幹。

  4.你要去談風險投資,你的自信來自於你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而不是你知道我是來要錢的,否則你基本上就矮了一截。

  5.阿里巴巴不是一家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是一家幫助別人成為電子商務的公司。

  6.前十年阿里巴巴考量成功的重要準則,不是自己有沒有成功,而是我們的客戶有沒有因為我們而成功?如果我們過早地成功了,客戶就不會成功。當然,如果能夠做到一起是最好,我也成功了、客戶也成功了,但是隻有一條路的時候,你要放棄什麼?那就是放棄自己的利益,讓別人先成功。

  7.上個世紀拼的是智商,這個世紀拼的是情商,情商就是讓人家舒服,讓客戶舒服,讓合作伙伴舒服,沒有比這個更重要。所以體驗時代會出現女人越來越厲害的情況,因為女人思考別人比思考自己多,女人要照顧老公、孩子,才考慮到照顧自己,男人基本上以自己為中心,所以你會發現無論在政界、商界婦女會越來越多。

  8.阿里巴巴今天最激動、最高興的是參與了未來企業的打造,今天電子商務已經是成為未來十年以後你希望成功企業的必備要素。今天的企業要想成功,必須離消費者近,通過網際網路瞭解你的銷售,瞭解你的消費者,你才會成功。

  案例2:雷軍:連線一切

  有意思的是,在小米剛剛成立沒多久的時候,雷軍也曾經提到過“連線一切”,他是希望小米能夠成為一個平臺,讓儘可能多的產品和內容在這個平臺上流動。最近一年來,小米的佈局多到讓外界看花了眼,換句話說,花錢是今年的主旋律。

  去年小米成立了生態鏈團隊,主要負責投資智慧硬體公司,“3年投資50家公司,花掉10億人民幣”,這是雷軍對這個部門的要求。一年之後,已經有25家創業型公司接受了小米的投資,一些智慧硬體產品,像手環、血壓計、攝像機也都在小米的庇護下,一出生便含著金鑰匙。

  無一例外,所有的產品都是與小米手機相連,所有的資料也都實現共享。但這並不意味著智慧家居市場已經成熟,很難說一個手環或者攝像機的出現便意味著進入智慧家居時代,但是小米看重的是通過手機這個必備品,將家庭中的一些硬體裝置連線在一起。

  所有投身這個領域的企業都尚處摸索階段,但雷軍絲毫不掩飾對智慧家居的期許,“智慧家居會是下一個千億美金規模的市場”。

  不僅對硬體毫不手軟,在內容方面,小米的策略也是通過資本運作來達成合作。在前新浪總編輯陳彤加盟小米的同時,雷軍將第一期的10億美金投向了內容領域。通過與迅雷、優酷土豆、愛奇藝等視訊網站,或者華策影視公司的合作,既能為小米提供內容,又能為合作伙伴拓寬移動終端的市場,達到雙贏的目的。

  雷軍否認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小米會把錢花在自己做內容上,“視訊行業並不需要第三名、第四名的後來者”,小米投資了它們,內容可以提供給移動終端,這就足夠了。

  看的出來,除了手機、電視和路由器之外,雷軍並不想在更多的硬體產品上花費過多的金錢和精力,通過儘可能多的與其他企業合作,來縮短與行業領跑者的差距,小米是用資本和戰略打一場時間戰。

  外界對小米的質疑從來沒有消失過,但雷軍看上去底氣似乎足了一些。在烏鎮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雷軍表態5至10年後,小米會成世界第一智慧手機公司,蘋果高階副總裁布魯斯塞維爾質疑其“說的容易,但是做起來難”,雷軍機智地引用了馬雲的名言,“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這一年小米在做內容,同時也在做智慧生態圈,你認為小米麵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雷軍:最大的挑戰是剋制貪婪。能不能少做一點事情?對於小米而言,少就是多。

  所以,在內容上,小米不會大量去做視訊內容,在視訊內容領域,小米更多的是與合作伙伴共同成長。包括我們前後投資了華策、優酷和愛奇藝,就是這個思路。

  小米做內容的方式是通過與有優質內容的版權方合作,為何現在版權這麼受保護,但是小米不去自制內容呢?

  雷軍:小米的各個終端需要視訊內容,但是我們不能自己去做內容,視訊行業已經不需要第三、第四的後來者,小米投資他們,內容能給小米終端用就夠了。

  你認為這一年,整個網際網路手機行業發生的最大變化是什麼?在這樣的變化中,小米的手機戰略會有調整嗎?

  雷軍:最大的變化是,自從小米開始做手機以來,帶動了國產品牌整體發展起來。小米還是會繼續專注做好產品和服務,加快國際化程序。將中國製造的優質的科技產品帶給全世界的使用者。

  在今年的小米手機發佈會上,小米選擇的是“一塊鋼板的藝術之旅”,而非之前的拼效能,你是想通過這種轉變給使用者傳達什麼樣的資訊?

  雷軍:小米每一代產品都是採用最頂尖的元器件,高效能、高性價比是小米手機的基本屬性。我們是想通過小米4傳遞,小米手機在工藝上,也已經達到了世界一流的水準。

  小米曾經說目前只會做三件產品:手機、電視和路由器,在你的規劃中,如何通過這三件產品來實現“連線一切”呢?

  雷軍:手機是連線一切的中心,是未來大家的計算中心。電視是手機的顯示器,路由器是智慧家居的資料管理中心。這三件產品基本已經能將人們工作、生活需求都連線起來。

  小米麵臨的另外一個問題是國際化,在國際化人才問題方面,你是如何規劃的?

  雷軍:去年Google全球副總裁Hugo Barra 加盟小米,大家其實就能看到我們國際化的決心和打造國際化人才團隊的想法,在全球範圍內找最好、最合適的人才。現在小米的國際化團隊已經有50多人,都是來自全球的頂尖人才。

  案例3:張朝陽:六步高調重整搜狐

>

  近日,張朝陽又在搜狐召開管理層大會,指出搜狐重回門戶的加大重要戰略,並發表了近萬字的乾貨演說,為團隊打雞血。

  張朝陽表示:“ 今天召開這樣的大會,是為了奠定2015年搜狐的管理方向,“我們要高調地努力地做事情,讓大家都理解我們正在做什麼事情,並且傳播我們的理念。”

  以下為為大家整編的張朝陽演說乾貨:

  今天,來這裡開會的大概有三百人,都是四級以上的員工,儘管人比不了整個搜狐,但都是我們的管理者,涉及到關於搜狐包括門戶資訊方面的改革應該到的人都到了。

  大家都知道,我休息了幾年,重新迴歸做管理是一年前,在過去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基本上有點隨風潛入夜,低調的安靜地在管理,跟少量人開一些會。在這個過程裡,我對我們的產品、技術、使用者群、商業模式各個方面做了探索性的、實踐性的思考,現在都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我發現安靜地做管理已經行不通了,我們一個團隊、一個社會組織或者這個組織周邊的廣告商、使用者、合作伙伴各個方面是一個生態系統,如果我只是做一些產品、技術方面的討論而讓整個公司因看不到未來的方向、對公司未來的發展沒有信心的話,這也不是一個正確的管理,尤其在這樣一個碎片化的資訊消費時代。

  1、內容消費向移動端多端進發 仍要補足SNS模式

  這幾年,關於資訊和內容的組織方式、消費方式和廣告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原來傳統的門戶時代已經過去了,只是基於PC開啟搜狐域名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多種埠尤其移動埠的時代。現在搜狐的平臺在PC上有幾千萬使用者,同時還有彈窗四千多萬微門戶,加起來是六千萬。

  手機迅速發端出兩大塊:一個是新聞客戶端,另外一個是手機搜狐網,新聞客戶端每天UV1200萬,手搜網3500萬UV。問題是,到底APP的應用和H5應用誰勝誰負,一個是強***渲染很強,另外一個是流量中樞開放系統搜尋引擎,所有的ICU各個方面可以到達。我們是並駕齊驅兩個都在嘗試,哪個都沒有放鬆。目前,我們在整個移動端的資訊消費每天有接近5000萬。

  資訊的資訊在多端表現,搜狐另外的幾個業務線,包括移動端的APP有接近三千萬的UV,搜狐的輸入法有幾千萬使用者,搜狐移動端的搜尋量已佔到10%的市場份額。

  現在,內容消費正向移動端的多端進發。我歸其總結為三種消費模式,目前搜狐主要由前兩者消費模式:

  第一,板塊消費。延伸了PC時代一個板塊或者一個地塊的形式,點進去所看即所得,在手機上同樣如此,像我們的手搜網首頁就有各個板塊、各個頻道。板塊消費的特點是頭部消費,由編輯推薦的,頭部每次只能看一部分經由編輯後推薦的,編輯排版邏輯可以是人工,也可以是機器等等。

  第二,個性化消費,即長尾消費。在新聞客戶端下拉以後有推薦,這個推薦包含了很多資訊,基於你過去的消費習慣靠技術驅動來推薦,這裡面加了很多各種各樣的引數。

  第三,SNS的模式,即鏈式傳播的人人傳播模式。不過很遺憾,我們的微博因為這幾年荒廢沒有做起來,我也在週末開通了新浪微博,這件事在五年前是不可思議的,但是既然有這個平臺,我們就要去學習。

  我們沒有SNS模式,那麼以後會不會有?當然,我們的野心還是有的,我們還會有的,我們是一定要做的。

  我們現在還是要針對板塊消費和個性化閱讀消費來迅速擴大我們的規模,讓流量增大,在產生流量的過程中讓它們生長出鏈式傳播的人人傳播模式。這是多端消費向移動、板塊、鏈式傳播的三種模式,我們目前只有前兩種,而且前兩種規模非常大,如何讓它可持續走下去,這取決於消費者如何來消費我們的內容。

  2、內容生產的方式市場化 全方位做自媒體改革

  內容的產生髮生重大變化。PC時代的內容是由第一代門戶將傳統媒體內容的積聚內容形成排版,最後被使用者消費。

  現在,傳統媒體的組織機構可以說都在解體,內容產生的權利大量交給生活中的每個人,先是一些記者、大V、賢達、資深寫手、作者,這是產生內容的市場化。SNS模式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化,每個人都可以發聲,你發聲得好、有名又有粉絲,你的喇叭更大。

  除了社會賢達和作者之外,還有另外一種所謂的有價值的、更專業的資訊產生,視訊裡講PGC,內容也講PGC,門戶這邊的PGC是我們自己的發明,這個P代表什麼?

  比如,我要寫一個關於網際網路的發展模式的文章,我可能是一個P,我專注於網際網路行業。這個P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做市場的寫市場的文章,做技術的寫技術文章,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都能寫有關自己專注領域的文章,他能給這個社會貢獻某種有價值的資訊。

  所以,人人都可以是PGC,有些內容是窄眾資訊,有些內容是大眾資訊。在這樣一個變化下我們都要全方位走向一個自媒體改革。人人都是自媒體,在他自己專業的領域可能產生專業的內容。

  對於專業內容生產方式的改革,我們在六個頻道都做了改革,現在看到健康頻道、旅遊頻道、教育頻道包括時尚還有母嬰和美食等等都在進行這樣的改革,而且這些內容已經輸送到我們的多種埠,比如手機搜狐網上的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