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創業帶頭致富故事

  鼓勵和促進創業,不僅有利於拓寬勞動者就業門路,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還有利於勞動者實現個人價值,在這個創業社會中,有很多女性選擇創業尋找致富機遇。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英國27歲女孩,把丟棄蔬果變成了高價果醬

  清晨四點,倫敦New Covent Garden市場裡擠了兩百多家花卉、農產品、食品業者,兩千五百多個工人在英國最大的蔬果市場裡忙進忙出,叫賣聲此起彼落,搶奪著來自全球的新鮮蔬果。

  在他們之中,一個二十七歲女生的身影穿梭。她一頭金髮、雅痞穿著,高學歷的年輕白領模樣,卻跟商家們聊著肯亞四季豆、菲律賓芒果、土耳其西紅柿,接著走進比人還高的棄置蔬果堆,一顆一顆的撿起、打包,載回家。

  她是珍妮道生***Jenny Dawson***,手裡撿起的那些蔬果,讓她三十歲不到就登上CNN、BBC、Financial Times、泰唔士報等英美主流媒體。

  2010年創立〝廢墟中的寶石〞***Rubies in the Rubble,簡稱RIR***這個品牌,用了四年的時間,珍妮不僅讓RIR成為市場中高階的醬料品牌,攻進英國近七十個通路,連英國名廚奧立佛***Jamie Oliver***的選單、英國女皇愛用醬料的名單上,都看得見RIR的名字。

  將市場旁一堆堆的被丟棄的蔬菜水果,轉變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高階品牌,珍妮道生四年來每天起早趕晚,以市場為家、與菜販天天在一起工作。原來在私募基金工作的她,有著人人稱羨的薪水與職位。

  珍妮說:“我的前老闆與同事都認為我瘋了”。

  “是什麼讓你離開光鮮亮麗的生活,走進市場的那堆被丟棄的水果蔬菜垃圾中呢?”、記者問道:

  “第一次清晨拜訪市場的震驚。”珍妮說:

  “那天清晨天還未亮呢,我騎著自行車前往,氣溫很低,需要多穿幾件保暖的衣服才能禦寒。”珍妮回憶。時間是清晨的四點,當時市場正是最熱鬧的時候,許多批發蔬果的買家與賣家互相議價著。

  盯著被丟棄的“蔬果山”,珍妮的睡意全都被問號與驚歎號趕跑了。“這些蔬果都沒壞掉,為何被丟棄呢?”珍妮向菜販們打聽。

  原來是長醜了、大小不對。這些還都新鮮的蔬果只是長相不好,讓那些採購主管、主廚們看不上。

  珍妮用數字描述她離開私募基金的金飯碗,開始她的果醬生意的心路歷程:

  全球超過十億的人口面臨飢餓。

  在英國,每年有一千八百萬噸的食物因此被丟棄、掩埋,價值超過了一百二十億英鎊。每年還需花費超過二百二十億英鎊的公共預算,改善食物浪費。

  “這些被丟棄的蔬果一定可以做成什麼的”。珍妮這麼想。

  於是她收購一些被棄置的蔬果,按著媽媽的配方做成了果醬、甜辣醬***chutney***等,在倫敦的市集擺起攤來,幾十罐產品一個上午賣光,淨賺了兩百英鎊。

  “這是個生意!”,數字在腦中跑了起來,“也是一個能夠解決社會問題、實現自我的創業機會”,珍妮於是辭掉工作、開始創業。

  “資源被這麼荒謬的浪費掉”,就是這種驚詫讓珍妮有了創業的火花。但讓這把火繼續燒下去,並在四年內成為全英國知名的品牌。

  “要成功,除了有了點子以及熱情是不夠的,需要無所不用其極的接近真實。”珍妮說。

  “過去在私募基金的工作經驗給了我很多幫助,我知道那些成功的公司,都給了消費者他們想要的東西”

  “此外,緊盯著數字、瞭解現實的狀況是公司長期經營的王道。”珍妮說。

  珍妮更進一步以RIR的成長曆程,解釋她是如何貼近現實:

  第一, 需要找到關於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珍妮認為,產品的設定應該由下而上。

  RIR 的市場調查很專業,從蔬果的產業鏈、供應量的穩定性,到果醬、甜辣醬的市場通路分佈,〝要先確定『最大的需求』是什麼,在哪裡賣最適合、***架上其他競爭者***強弱分析也很重要!〞。

  RIR 的商業計劃書直到六個月後才有第一版。

  “就是為了接近事實啊!”珍妮通過對市場需求的研究與瞭解後,確認了 RIR 的定位、商業模式、產品包裝等。

  透過分析目標產量、成本等,珍妮決定定價、營銷策略以及財務可行性後。她穩健並量力而為的發展著這個生意。

  “不知道怎麼活下去的生意,肯定走不遠”珍妮說。

  第二,找到企業的”真實價值”。倫敦不乏以高階食材、小農為訴求的產品。“當然,靠故事吸引消費者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那些重複購買的顧客為什麼支援你?”珍妮說。

  RIR 花了整整兩年時間透過擺攤、與消費者直接互動,來確認自己產品的競爭力。

  “透過擺地攤,你會知道誰再來而誰沒有,為什麼不來了,一定要仔細瞭解,要問出來。就是我們產品的真正價值。”

  除了消費者,珍妮還跟著那些長期為倫敦幾千家小區小店配送果仁、高價食材的物流隊,四處拜訪,瞭解真實的需求。

  “這些人最知道產品的價值差異,以及該怎麼賣出去。”

  經過這些實際的市場調查,珍妮調整配方、並擬定通路策略。

  如今RIR的一罐以棄置蔬果做出300克的果醬,要價約五十元人民幣。

  面對事實,這樣的思維幫助我做很多的困難決定,從2014下半年開始,RIR產品製造過程決定外包,放棄了自己設定工廠,為弱勢家庭創造工作機會的第二重社會使命。

  就像所有關懷社會的創業家一樣,沒有一刻不想著如何更能貢獻社會,珍妮猶豫了很久,也試著將生活百分之百付出,試著減低成本、增加產能,但怎麼樣都無法在質量穩定的情況下擴大生產規模。

  “這本來是一個很難的決定,但我拿起數字來看,一下子就知道該怎麼做了,畢竟持續經營是最重要的目標”。

  產線外包之後,RIR順利展開與線上零售商Ocado 的合作,2014年順利將五萬噸的棄置蔬果化為產品,年營收超過六百萬臺幣,英國電訊報***The Telegraph***預估,RIR2015年營收將是今年的三倍。

  利用被丟棄的蔬果製造果醬、甜辣醬的商業模式,被CNN形容為“把廚房剩菜變成寶物!”。Forbes雜誌說,這是從剩食創造道德消費的一種致勝模式。

  從社會關懷起步,卻能把夢想轉換成現實,不僅量入為出,更腳踏實地的從最底層做起。去年更入選為英國觀察家報***Observer***〝英國50大不媚俗的夢想家〞。

  從關懷地球資源,將被丟棄的新鮮蔬果,重新賦予價值,是珍妮的創業原點,“但是懂得緊跟著現實,瞭解消費者需求,並靈活的改變商業模式、改善產能,這是RIR能持續成功的原因。”不到三十歲的珍妮說:“能持續經營下去,才是我們對社會最大也重要的責任之一。”

  “我們不會停止,因為還有許多被人類浪費掉的東西,可以創造成為美好的產品”

  人生有夢,築夢踏實的珍妮道生***Jenny Dawson***。

  二

  瓦缸養殖青蟹前景好年入500萬 辭職養青蟹年入500多萬

  核心提示

  齊肩的頭髮,合身的連衣裙,姣好的面容,面前的曾上玲儼然一名大美女。看著這麼一個大美女,很難把她和比手掌還大的青蟹聯絡到一起。實際上,曾上玲是防城港市利用紅樹林空隙放置瓦缸養殖青蟹的首創人。一個女子成為當地養殖的標杆,這背後肯定有故事,也有不一樣的創業心得。

  無意

  聚會上聽到青蟹養殖

  曾上玲的老家坐落於廣西防城北部灣茅尾海域邊上的一個小山村。早年間她曾是防城港一家國有企業的職工,單位經濟效益不好,1997年夏天,曾上玲辭職下海了。“就是不甘心唄。”曾上玲說。 辭職後的最初幾年,曾上玲嘗試做過一些小本生意,但本小利薄,時賺時蝕,生活仍入不敷出。

  辭職後的最初幾年,曾上玲只是做一些小本生意,時賺時賠,生活入不敷出。海邊人常說靠海吃海,小本生意不起色,曾上玲就跟別人幹起了養殖。鰮魚、鱷魚、龜、鱉,只要想得到的,曾上玲都養過了。可作坊式的養殖,規模小,成本大,利潤低,曾上玲的生意總是難以為繼。

  為什麼養了這麼多卻養不好呢?曾上玲百思不得其解。正當她發愁的時候,她發現提倡吃生態食品、綠色食物的聲音越來越多了,一時間她恍然大悟,“也許是海水養殖過分依賴飼料和藥物了。”過後,曾上玲看準了一條路——生態養殖。

  俗話說,?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2003年秋,曾上玲在一次和朋友的聚會中,無意中聽到在浙江、福建沿海一帶有原生態養殖青蟹的養殖場。朋友們隨口說說就過了,可曾上玲卻放在了心上。沒多久,曾上玲便約朋友專程前往浙江、福建參觀,他們看到了一家養殖場利用紅樹林空隙用水泥鑄缸養殖青蟹。

  曾上玲意識到這種方法很適合地處沿海、紅樹林面積分布廣的防城港市,而且發展青蟹養殖非常有養殖前景。紅樹林為沿海海域多種魚類和附生物提供了豐富餌料和棲息地,在紅樹林裡養殖青蟹,可以充分利用紅樹林生態系統內的小型魚、蝦、蟹、貝等低值海洋生態資源作為餌料,加快青蟹的生長;同時,養殖環境也非常清潔,是一種純天然的養殖方法,能滿足人們對優質、安全食品的需求;最後是成活率較高,一缸一蟹的方法養殖,避免了青蟹自相殘殺,有利於病害的防治。這不正是她多年苦苦尋求的生態海水養殖方法嗎?曾上玲為此欣喜若狂,如獲至寶。

  有心

  摸索出養青蟹的門道

  這一次養殖,曾上玲不是匆忙開始,而是做足了功課。

  參觀回來後,曾上玲先是沿著北部灣海岸線所有的紅樹林灘塗進行詳細考察,整整走了3個月。此外,曾上玲請了好幾個專家,對利用紅樹林空隙用水泥鑄缸養殖青蟹的方法進行反覆論證。用水泥鑄缸被推翻了,因為成本大。用塑料桶養殖呢?也被專家否定,因為會汙染環境,與創業的初衷背道而馳。那段時間曾上玲可謂心力交瘁。

  細心的曾上玲還請有關專家對利用紅樹林空隙用水泥鑄缸養殖青蟹的方法進行反覆論證,發現此法有兩個弊病:一是用水泥鑄缸,需要大量的水泥、砂等材料和人工投入,加大了成本;二是水泥缸經海水侵蝕後容易損壞,損壞後淤塞海域,將來清理需要花費相當一筆資金。於是,她改用塑料桶養殖,但經海水浸泡後的塑料桶硬化、發臭,汙染環境,與自己發展綠色生態養殖的初衷背道而馳。

  用瓦缸養殖行不行?抱著再試一試的想法,曾上玲再次諮詢了專家,在得到專家的肯定和認可後,曾上玲立刻著手,親自設計瓦缸並送到陶瓷廠定做。

  3000只瓦缸,每個瓦缸放1只蟹苗。在最初的3個月裡,曾上玲幾乎每天都和青蟹呆在一起,一遇到問題就請教專家。“漲潮的時候才能餵食,提前餵了青蟹不吃,食物留在缸裡就容易滋生細菌。”現在曾上玲說起養蟹頭頭是道,但這些經驗都是一次次摸索和總結出來的。

  當第一批青蟹80%成活上市的時候,曾上玲知道,自己終於成功了。

  心得

  抓住機會並堅持到底

  按規劃,每畝紅樹林放置瓦缸600個,3萬多個瓦缸僅佔紅樹林面積50多畝,仍有250畝紅樹林閒置。為擴大規模,2009年夏,曾上玲想出一個大膽的辦法———成立合作社,成員側重傾向當地村民尤其是婦女。經過將近一年的挨家逐戶上門、反覆向村民宣傳紅樹林瓦缸養殖青蟹的發展前景,終於打消了村民的顧慮。2010年初,江山鄉潭西村共有29名村民***其中婦女14人***加入合作社,正式取名為“防城區江山鄉潤豐綠色生態海水養殖專業合作社”。到2010年6月,合作社已發展社員36名,共籌集資金628.8萬元。目前,合作社青蟹養殖已發展到5萬多個瓦缸,養殖面積擴至90畝。

  如今的曾上玲,已經成為防城港市當地養蟹的女強人,年總收入500多萬元;她還通過“合作社+基地+養殖戶”的經營模式,帶動了當地一大批農戶從事青蟹養殖,戶均年收入七八萬元。

  回想起自己的創業故事,曾上玲還是挺感慨。“其實身邊有很多商機,有些資訊別人隨口說說,過了就過了,我就沒把它放過。”曾上玲說,女性想創業,不僅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也要做生意場上的有心人。“發現機會很容易的,抓住並堅持做就很難。認準目標、克服困難,成功其實沒有那麼難”。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