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回鄉創業故事

  不管你在外面怎樣風光,都不及家裡溫暖,家鄉才是自己養父母。關於大學生回鄉創業的故事你知道多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土生土長的合江人,有著濃厚的家鄉情懷,大學畢業在外打工幾年後決定返鄉創業,依靠家鄉的農業資源發展起了農業旅遊觀光園。他就是程濤,白手起家,憑自己的努力尋找出了一條創業致富路。

  白米鎮的江北香逸園休閒生態基地是一個農業旅遊觀光園。走進基地,記者就看到一大片草莓園,現在正是草莓結果的季節,程濤正正在園子裡檢視草莓的生長情況。

  程濤大學畢業後在外打工幾年,但是生長在合江的他,一直想回到家鄉幹事創業。

  程濤:因為我在外面跑了幾年,我覺得首先就是說外面的農業發展程度比我們這裡要現代化一些,然後本身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合江人,所以說有自己的一定的情懷,想帶著這種情懷來為自己的家鄉做一點事情出來,在農業方面能改變點什麼。

  據程濤介紹,香逸園休閒生態基地是農業旅遊觀光園,就是打造無公害純綠色水果,讓遊客吃得放心。基地所有的肥料都用的農家肥做底肥,這樣生長出來的水果不光樣子美觀而且口感更佳。再過20多天第一批草莓就成熟了,程濤決定把大棚的支架換成鋼架,給前來採摘的遊客一個更佳舒適的環境。

  程濤:主要我們考慮的就是長遠的成本,竹子的話,10年來看它的成本更高一些,那個我們主要考慮遊客來我們這裡採摘那個舒適程度,就是說竹子以前比較矮一些,矮一些的話而且容易造成積水,遊客來了話,有諸多的不方便,所以說現在我換成鋼架,不管是從成本上來看,還是遊客來觀光舒適程度上來看,都是比較好的。

  如今,程濤的農業基地已經從當初的十幾畝發展到三十多畝,看著自己的基地一步步發展壯大,程濤心裡美滋滋的。

  程濤:其實我剛開始創業的時候比較難的,就是說一個白手起家的返鄉創業大學生。首先就是說體現在資金上面,當然說土地上面政府有一定的協調,資金上面的難度是最大的,政府就是說鼓勵我們大學生返鄉創業,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融資平臺,就是說跟銀行對接好之後,我們可以有10萬政府貼息貸款,就是說資金上能解決我們的需求。第二,像我們成立了合作社,合作社的話,從法律上來講是需要納稅的,但是我們屬於農業,又是大學生返鄉創業,所以說這一塊稅收減免了,這些都是政府給我們的優惠。

  今年是程濤回鄉創業的第三個年頭了,雖然有了不錯的收益,但他並沒有滿足現狀,而是決定加大投入,把自己休閒生態基地打造成品種豐富的水果綜合園區。

  程濤:今年,除了引進草莓我還引進其他水果,包括優質的西瓜品種、葡萄,葡萄可能我要引進幾個優質的葡萄品種,還有火龍果,今年我打算把這三個品種做起來。我就想把這打造個水果的綜合園區,然後配套點蔬菜來,搞點無公害的、綠色的蔬菜,到時供這些遊客來採摘水果的同時,有更多的選擇。

  篇二

  一年前,80後女大學生曾豔在大英縣花園幹道維多利亞小區門口,開起了一家唯客超市,開啟了自己的創業夢想。

  為何放棄世界知名企業的工作開起超市?近日,記者在唯客超市見到了正在清理貨物的曾豔,聽她講起了創業的故事。

  學設計的女大學生開起超市

  曾豔的求學路算是比較順利。高中畢業後,她考上了成都理工大學藝術設計系。在大學裡,她努力學習設計方面的專業知識。畢業後,她順利進入世界知名企業阿克蘇油漆做色彩諮詢顧問。雖然工資不高,但其他福利不錯,五險一金也都買了。可隨著大環境的變化,物價不斷提高,微薄的工資連自己的生活都很難保障,更重要的是離自己的夢想越來越遠,曾豔反覆權衡後作出了一個決定——辭職,回家鄉尋找創業機會。

  回到家鄉後,曾豔並沒有想好創業的門路,好在父母很開明,見她每日愁眉不展,主動對她說:“車到山前必有路。要不到社群去上班?天天跟市民在一起,你就知道市民需要什麼,到時候再看做什麼生意。”曾豔到花園社群居委會當起了志願者,天天與老百姓打成一片,瞭解到這一片區沒有超市,市民買東西很不方便。去年,曾豔著手開起了超市。

  將好口碑打造成好品牌

  一開始,超市的生意不是很好,投入的20多萬元眼看就要打水漂了,怎麼辦?曾豔就到書店、網上學習超市經營方面的知識,摸清購貨渠道,直接與供貨商對接等。現在,超市的生意很不錯,收入也多了。對於如何經營超市,曾豔說關鍵是要讓群眾買得放心。她堅持通過正規渠道進貨,統一價格,由公司送貨上門,自己不用擔心進到假冒偽劣產品,群眾來店購物也放心。其次是服務熱情,讓每一位顧客都感受到你的真誠。只有這樣,周圍的鄰居才會常來光顧,雖然超市不大,但只要用心經營,也能做大做強。把口碑做好,這樣就能成為一個好的品牌,到時候再增加投入擴大規模,讓小超市成為老百姓口碑中的好品牌。

  篇三

  譚智偉一直覺得自己挺普通,按部就班地上學、中規中矩地實習。如果一切順利,這個90後雲南小夥子當年也會和同齡人一樣,畢業後留在昆明這樣的大城市“闖一闖”,“幹幾年,有前途了就繼續奮鬥,沒前途了就回家”。

  他壓根兒沒想過自己的“人生大事”會被一連串糟糕的天氣改變。

  2012年夏天是這個雲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生的最後一個暑假,回老家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享受”假期的譚智偉一落腳,就被家鄉的景象嚇“懵”了。一眼望過去,流經村子的溝渠難見水的蹤影,裡面的泥巴也幹了。溝渠的源頭——村裡最大的水庫成了一個大土坑,坑底還到處是裂縫。

  果園的景象更是差點讓譚智偉掉淚。在這個聞名的“水果之鄉”,昔日能結到十幾克、“有鵪鶉蛋那麼大”的提子,如今卻像“乾癟的黃豆”,因為天氣太乾燥,齊刷刷地從樹上往下掉。

  他後來從當地農業部門聽說,那一年,“80%的土地種植各種水果”的賓川縣受乾旱氣候影響,50%的提子滅產,“一顆都沒結”。沒轍了,有的村民花5000元租上一輛卡車,載滿10噸水,再一口氣澆到地裡。

  可這也是杯水車薪。這個打小在地裡長大的農家娃很清楚,“10噸水就這麼直接澆下去,連一畝地都澆不透”。譚智偉很心疼,“鄉親們也是著急,這麼運水怎麼行?只能是一分錢賺不著,還要往地裡貼錢”。

  有村民想到了打井,沒曾想,井裡出水量很大,但架不住全村果園都用。後來打井的村民立了規矩,挨家挨戶排隊取水。這一輪,得排兩週的隊才能用上一次水。

  家家戶戶打井成了唯一的辦法。要打井取水就需要電線等各類材料,村民跑到縣裡去買的線幾乎全是“回收的舊線”。有些商戶拿這些“次線”一次次抬高價格,有村民把線買回家還沒用上幾天,就燒斷了,斷線掉下來,電死了家裡養的兩頭豬。

  譚智偉坐不住了,悄悄找到父親,說出了自己的決定,“畢業後,回鄉開電力器材供應公司,讓鄉里鄉親用上放心的電力裝置”。

  事後回想起來,他覺得自己當時“熱血沸騰”。對做這事兒能不能掙錢、活兒累不累這些曾經“衡量工作的標準”,他“完全沒想過”。

  剩下的一年,這個25歲的年輕人“滿腦子都是各種電力裝置的事兒”。電力裝置有兩三百種材料,為了儘快在實操中摸清具體的用途,他“賴”上圖書館,寒假又跟著叔叔一次次往工地跑,站在一邊兒盯著電工作業。逮著空,他就衝上去噼裡啪啦丟擲一堆問題:“您這什麼型號的”“功率該選多大的”“選哪種線最適合”……

  “得虧當地師傅脾氣好,不嫌我煩。我後來跟著他們上現場,學了不少。”譚智偉笑得有些不好意思。

  大旱過後1年,譚智偉在縣城開起了電力器材供應公司。租店鋪的錢,家裡出了一些,當地人事局和團委還專門給他撥了5萬元的創業貸款。

  “開門做生意,不賺錢確實不行,但一定要賺良心錢,昧良心的錢說什麼都不能要。”別家一卷線賣好幾十元,譚智偉的線只賣10元,他的公司還承包了後期維修等各項服務。

  “價錢便宜那麼多,該不會也是以次充好吧?”有村民也曾疑惑過。譚智偉就向他們詳細介紹各類裝置的用法,還提供“跟蹤服務”。這一比較,不到1年,全村一半以上的果園都用上了譚智偉賣的貨。昔日“用電難”的景象也不復存在。

  這個年輕人沒有告訴鄉親的是,他的原材料都是從昆明附近的工廠運來的,為了賣一個良心價,他幾乎跑遍了昆明的工廠。談妥生產細節後,再一一對比運貨商的資訊,運回來產品再做包裝和配套服務。

  “我就是想薄利多銷,只要能保證質量,又設身處地為使用者考慮,就不愁賣不出去。”譚智偉說。

  老師孫曉璇對學生這番話一點兒不意外。在她看來,譚智偉的行為帶有很明顯公益創業的色彩,雖然不是什麼“高大上”的專案,也沒啥“高科技元素”,但實實在在為當地老百姓謀福利,“這是‘接地氣’又‘小而美’的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