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學生回鄉創業故事

  只有實踐過,才能深切的感受到創業的不易。如何在絕境中突圍,是創業者每天都思考的問題。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關於大學生回鄉創業故事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

  1:80後不要年薪百萬要到田裡種蔬菜

  “這袋冰菜葉子有沙土,弄乾淨了再放進框。”5月14日下午4點,1983年出生的樊明名忙著向當天簽了協議的成都20個家庭配送新鮮的“洋蔬菜”,全是從日本、韓國、以色列等國家引進的香蕉瓜、朝鮮薊、冰菜等。“作為推廣,每個家庭每年8000元左右,每週配送兩次最新鮮蔬菜,每次5斤左右。”

  2012年,眉山岷江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成立,他成為園區第一個業主,成立彭山禾苗農業有限公司,流轉了500畝土地種植蔬菜。3年過去了,按他的話講,現在才開始“扭虧為盈”。而在2012年之前,他是深圳某通訊企業的副總經理,負責整個東南亞市場的銷售,年薪超過100百萬元。

  年薪百萬工作不幹了,到田裡種蔬菜?這位?“80後”是咋想的?

  年薪百萬不要為什麼要種菜?

  想起以前穿高檔西服上班的日子,樊明名還是覺得那時安逸,之前負責手機主機板設計,後來當了銷售副總經理。“早上8點半開個會後,檢視一下各地的銷售行情,下午2點半就‘下班’,去和朋友喝咖啡交流一下訊息。”說這話時,他揉了揉發紅的眼睛,頭天晚上?3點半他才從峨眉半山七裡坪的種植基地回來,早上7點又到成都小區推介自己的綠色“洋蔬菜”。

  這麼累,為什麼要種?樊明民表示,在深圳的“朋友圈“很多人感嘆現在的食品安全成問題,”還是不打農藥或者少打農藥的綠色蔬菜安全些!“”高檔法式餐廳才有的朝鮮薊可不可以買到家裡做?“眾多朋友的想法與中央鼓勵農業發展的“刺激“,加之父親在老家種了40多年蔬菜的經驗,讓他謀生了流轉土地種蔬菜的想法。

  但他的想法一開始遭到了父母、妻子和朋友的一致反對,“瘋了哦?一年一百萬不要,跑去當農民捏泥巴?“

  但是,樊明民很堅定自己的想法。

  “企業副總,以後大不了就是總經理,人生還是單調了些。“樊明民認為,人生就像一條固定長度的線段,如果經歷豐富,就會向線段中上起下浮的曲線,這樣曲線拉長後,整個線段也才會”變長“。

  城裡人下鄉 能不能掙錢?

  樊明民想讓人生變“長“的理想剛開始被現實擊得粉碎。

  2012年---2013年,樊明民流轉的500畝土地全部種的青椒、茄子、白菜、蘿蔔等普通蔬菜,結果遭遇了比如青椒1毛錢一斤的銷售超低價。

  一年多時間,土地流轉費近50萬,工人工資100多萬,還有大棚鋼架、種子、化肥等各種開支,他直接虧了200多萬。相當於兩三年的收入一下子化為了泡影。

  “地還種不種?“”肯定要種。“雖然家人都很不理解,但是父母從重慶搬來眉山,從事服裝外貿工作的妻子也帶著剛出生的女兒從深圳回來幫他。

  遭遇失敗後,樊明民調整了思路,有著以前當IT老總經常出國的經歷,他想起了在日本、韓國很受高階人士青睞的冰菜、朝鮮薊等“洋蔬菜“。隨即,他用幾個月時間重新到這些國家考察,與瑞士先正達種子公司、美國聖尼斯種子公司尋求合作。種子公司在負責種子提供的同時,還提供技術指導,這為”門外漢“的他解決了後顧之憂。

  以前種子論袋賣,一袋種子1000粒才10多元,“洋蔬菜“種子論粒賣,一粒1.5元—2元。成本增加不少,蔬菜銷售價格也”水漲船高“。比如,樊明名透露,這一季5畝的冰菜採摘了2個多月,就已經收入16萬,而且接下來還有3個月的採摘期。”朝鮮薊的價格更是直逼200元一斤400元一公斤,都是廣州、深圳的高檔法式餐廳預訂,我們空運過去的。“

  “今年開始已經盈虧持平了,隨著客戶群的不斷開啟,下一步盈利不是問題。“雖然截至目前,已經投入了800萬,但對於銷售盈利,樊明名有足夠的信心。

  這從他在成都的家庭配送推廣也可以看出來,5月14日一天時間,他和同事在一個小區做推介,簽了20個家庭配送協議。“一次一個小區有20戶,你想想成都有多少小區?“從今年開始推行家庭配送以來,他已經與成都300多個家庭簽訂了協議。“園區到成都,只有40分鐘車程,這也是配送蔬菜很好的距離。“

  同時,他也在園區附近農戶收集土雞蛋、菜籽油等特產供給自己的合作家庭。“我們現在的蔬菜很少打農藥,完全符合綠色蔬菜的標準,還在七裡坪流轉了幾百畝種植有機蔬菜。”

  2:90後成茶山農場主種茶創業月入50萬

  90後成茶山農場主

  4年前,家在信陽市溮河區龍潭村的陳星,考入鄭州大學商學院。4年後,主意已定的陳星,堅持回到自己的家鄉信陽種茶創業。

  生態旱茶、物聯網管理、建體驗館……這名90後大學生,如今已是300多畝茶山的農場主,“綠泉茶葉”的創始人。

  不僅建立了茶葉生產基地,陳星還接手當地茶葉專業合作社,整合農戶資源和茶葉資源。目前,合作社已有200多戶茶農,兩千多畝茶山。

  2015年年初,陳星在鄭州與人合作,成立了他的第一家體驗式茶館,微店以及線上商城的完善,幫助他進一步擴大了市場,也使得他的產品銷售額逐步上升。如今的陳星,月銷售額已達50多萬元,而他也正在把大學四年裡學到的新理念、新的營銷方法用在創業中。

  大學裡拼出創業基礎

  陳星的家鄉信陽市溮河區龍潭村,是信陽毛尖的主產區。

  但令家鄉人頭疼的是,本地茶葉的高品質和銷路差一直是個矛盾:外地人買不到正宗的高山好茶,本地的好茶又找不到好的銷路。

  如此現實,使得陳星把“為家鄉的茶葉找到好出路”一直當作自己的理想。

  走訪茶館、拜訪大師、觀摩學習、親身實踐……從大一開始,陳星就在為以後的創業打基礎。

  大一時,他一邊開淘寶店銷售家鄉的茶葉,一邊不厭其煩地走訪鄭州各大茶館、茶店實地學習。大二時,他和商家合作,結合無土栽培技術,定製有機蔬菜生長櫃,廣泛地接觸有機農業。大三時,他乾脆到東區的一個茶葉公司裡實習,甚至連寫論文都與茶葉有關,他的一篇《信陽毛尖的品牌與銷售現狀》課堂論文,被老師稱讚有加……這期間,他還不斷走訪各大產茶名山,拜訪茶界名人。

  組團創業不只是種茶

  掌握了一系列的茶葉種植和營銷理念後,他開始著手組建自己的團隊。

  他先是趕到上海,邀請從事廣告工作的好友馮士泰回鄉一起創業,並於2014年年底,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茶葉公司。

  在陳星的創業理念中,其實並非種茶賣茶這麼簡單,他想要建立的是一個茶葉生態圈。

  公司成立後,他跑遍了方圓幾十裡,考察地形地貌和周邊旅遊市場,開始建立自己的茶產品配套基地。其中配套有天然魚池、餐飲住宿、農家樂、體驗採摘區、茶葉生產加工區、茶品體驗館***產品展銷區***以及可遠端監管的物聯網下的mini茶場建設等服務體系。

  通過資源整合,生態圈逐漸建立起來。這樣不僅帶動了家鄉茶產業發展,還帶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讓家鄉茶農與時代接軌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而陳星的創業團隊不斷壯大,他的好友們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從上海回鄉的馮士泰、鄭大大四的學生雷智強,慢慢地都成了陳星團隊的核心骨幹。

  而隨著生態圈的建立,陳星也在想著把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起來,讓產品質量打造信陽毛尖原生態第一品牌,讓家鄉的人能共同富裕起來。

  陳星說,他的父親是一個只會寫自己名字,玩不轉微信網路的地地道道的茶農,和大多茶農一樣,只懂種茶不懂賣茶。

  而到了陳星這一代,就是想憑藉自己的努力和堅持——不僅要種好茶,還要賣好茶,讓茶農的生活,真正能與這個快速的時代接上軌。

  陳星說,他就是想讓和父親一樣世世代代種茶卻富裕不起來的茶農,能用現代理念種茶,都能富裕起來。

  3:都市白領回家開農派三叔網店賣芒果年賣百噸

  從小在芒果樹下長大的農家子弟岑參,大學畢業後在港資企業工作了3年,卻突然辭職返鄉,做起“芒果販子”,這讓家人著實震驚了一把。

  岑參的家鄉廣西田東縣林逢鎮壇河村,盛產桂七、紫花芒、玉文芒等頂級芒果,但受限於地理位置,田東芒果在國內的知名度並不高,很多人只知海南芒果,不知廣西芒果。

  “我們田東芒果一點不比別的差!”岑參還記得,他在中山大學資訊管理與資訊系統專業就讀時,經常帶家鄉的芒果給同宿舍的同學品嚐,看到完全不同於海南雞蛋芒的田東大香芒,同學們流露出驚訝的表情:這麼好的東西,怎麼平時都吃不到?

  從小,岑參就愛去屋後的山頭玩兒,他的父母在山上種植了300多棵芒果樹。每年4月,果樹上開著濃密的淡黃色小花,漫山遍野,非常壯觀。2012年的一天夜裡,岑參突然夢到了家鄉的那片芒果林,滿樹的小黃花變成了枝頭累累的果實。他突然覺得,自己也該用成熟的知識和經驗去回報家鄉。

  從高薪的港企辭職,岑參返鄉賣芒果的訊息一傳出,這個世代務農的傳統家庭一下炸開了鍋,父母覺得“兒子瘋了”。那感覺就像芒果還未成熟時,一口吃下去滿嘴都是酸澀。

  但岑參心裡清楚,祖輩都是把種好的水果拿去市場交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要讓他們接受在看不見摸不著的網際網路、微店上賣水果必然有個過程。

  都市白領回家“務農”

  “親愛的朋友,最近還好嗎?我是你的朋友三叔,我務農啦!逃離城市的繁囂,每晚早睡,每天早起……”在岑參網店裡買過芒果的人,除了會在包裝盒裡收到“芒果吃法”等溫馨提示外,還會收到這麼一封熱情洋溢又樸實自然的信。

  2012年,岑參辭職後回到老家,那時候正是芒果豐收的季節,芒果成為了大街小巷的主角。“能不能利用自己的網路技術將家鄉的優質芒果推向全國?”學習電子商務出身的岑參從中看到了商機。2012年7月,岑參在淘寶的網店註冊成功。科班出身的岑參,管理網店順風順水。加上田東芒果獨特的味道,網店在註冊的兩個月內便突破80多萬元的營業額。

  剛開始,他負責推廣營銷,女朋友幫著做客服,家裡人幫忙採購水果。鄉鄰問起來,他的父母還有些不好意思,但很快,家人的鬱悶就被迅猛上升的銷量給衝擊得無影無蹤了。

  開業不到一週,每天的發貨量達到四五十件,經營到1個月時,岑參一天要寫的快遞單有時有上百份,這讓他不得不採購一臺印表機。那段時間,經常打包發貨完已是晚上11點。

  他說,品質是他邁出成功第一步的關鍵。他記得,有一次他和女朋友去果園挑果時,剛挑到一半,果農突然生氣不賣了。原來,他們選芒果時,有斑點的不要,畸形的不要,這讓習慣了好果次果一起賣的果農不樂意了。

  “傳統做線下生意時,他們的觀念都是差不多就行。但微店買水果的人之所以願意付出更多的錢,就是為了購買有品質的水果,所以我們必須挑出20%最好的那些果。”岑參解釋說,即使有時候被罵哭,他也從未改變採購的質量標準。

  “創業有種淋漓盡致的快感,雖然一天下來很累,但你付出每一分努力都會載入在你身上,給你帶來成長。”初嚐到創業成功滋味的岑參,形容這種感覺就像芒果剝開皮後,散發出的陣陣清甜。

  這種新的銷售模式,很快在田東這個桂西的小縣城傳開了。當地快遞行業的人最先意識到,原來“看不見的攤”賣水果可以賣得那麼好。很快縣城裡很多人跟風開店,岑參預感到,價格戰會越來越嚴重。岑參註冊了公司和商標,抬高了門檻,讓地攤芒果變得有“身份”。

  田東芒果網路品牌營銷中的No.1

  撈到自主創業的第一桶金之後,岑參乘勢而上,具有戰略眼光的他要走特色之路,賣不一樣的芒果。

  天貓***淘寶商城***上的網店有機會在淘寶商城頁面獲得推薦,從而增加店鋪的瀏覽量,天貓商品力推的是誠信和商品品質,所以天貓上的店鋪能比淘寶上的普通店鋪實現更多的成交量,但入駐天貓的店鋪需要公司進行註冊。2013年,岑參在南寧註冊了公司:南寧市農派三叔農業有限公司。

  註冊了公司,使岑參的淘寶網店進入天貓有了“通行證”。2013年6月,岑參在天貓的網店農派三叔旗艦店註冊成功,註冊的品牌叫“農派三叔”。品牌的力量和網店管理的嚴要求高標準運作,在2013年的芒果季裡,農派三叔旗艦店註冊的第一年就賣出田東芒果近100噸。

  從淘寶到天貓,使芒果從一般“地攤貨”到“品牌貨”的升級, “農派三叔”成為了田東芒果在網路上實現品牌營銷的No.1 。農派三叔旗艦店也成為了廣西第一家專營本地新鮮水果的天貓旗艦店。

  28歲的岑參越來越會“來事兒”:為了芒果保鮮,他在包裝上研究了很久,最後在一個工廠定做專門的泡沫箱和紙箱,用三層包裝讓最遠的客戶也能吃到彷彿剛摘的果子。

  他的廣告語親切極了:“三叔,自家人的味道。”不老的“三叔”還善於用年輕人的語言銷售,比如,“嗨,走遠點,咬一口太多汁,爆漿!”

  就是再忙,他每天也會抽出時間看客戶評價,有顧客只是語焉不詳表達不滿的,他還會打電話跟對方溝通。“有的顧客反映芒果太青了,我就告知他們怎麼去催熟。通過印傳單,增加頁面描述,明確告知顧客食用方法。”通過點滴的改進,他不斷改善對消費者的服務。

  如今,家鄉在他的帶動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果農們再也不用為價格低賣不出去發愁了。2012年當地品質較好的芒果能賣每斤1.8元左右,2013年就漲到了每斤3元,到了2014年更是漲到每斤4.5元左右。當地稍有種植規模的果農年收入超過10萬元的比比皆是。

  這讓岑參特有成就感。他說,創業能給自己和周圍的人帶來那麼大的改變,這比咬上一口馥郁濃香的芒果還要好。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