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養殖創業致富經歷

  成功的比例幸運佔一半,另一半要靠人的智慧,勤以創業,儉以聚財,誠以待人,遜以自處。看看那些農村創業的經歷,學習他們的方法,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大學生養殖蚯蚓收入百萬

  不做城裡人,回鄉當農民。現年28歲的劉軍,2011年7月從山東農業大學研究生畢業後,主動放棄在城裡高薪就職的機會,毅然回到信豐老家,在嘉定鎮龍舌村養起了蚯蚓。經過幾年的打拼,劉軍不僅成了當地的致富能手,還發揮專業特長,利用無害化處理過的豬糞養殖蚯蚓改良土壤,使原本寸草不生、溝壑縱橫的稀土尾砂地,轉化為平整鬆軟的肥沃土地。憑著在一專案上的突破,劉軍奪得了2013年第二屆“贏在江西”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的冠軍。

  不顧勸說 放棄高薪回鄉養殖蚯蚓

  3月26日上午,記者來到信豐縣嘉定鎮龍舌村一處叫阿廈塘的山坳裡,劉軍的信豐縣歸根生態科技示範基地就在這裡。近百畝集中連片的土地上,一畦畦標準的蚯蚓床整齊有序。劉軍正手持鋤頭,和工人一起翻壟挖收蚯蚓。

  劉軍說,這種蚯蚓名叫“大平2號”,不僅可以用來餵養泥鰍、鰻魚、甲魚、石蛙等,還可藥用,市場需求量非常大。此外,這種蚯蚓的繁殖能力很強,每月可挖收一次,市場價位根據季節需求而定,一般為每公斤16元到30元不等。目前,僅蚯蚓養殖,劉軍的年收入達百萬元。

  3年前,劉軍大學研究生畢業後回鄉養起了蚯蚓,成了村裡人眼中的另類。父母好不容易供他讀完大學,當然希望他能留在城裡工作,而自己卻不顧父母及親友的勸說,放棄了在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最終回到老家承包土地養殖蚯蚓。一時間,父母罵他是不孝兒。左鄰右舍也對他冷嘲熱諷:“一個大學研究生,好不容易丟下鋤頭到城裡生活,現在又回鄉下當農民,這書不就白唸了!”

  劉軍沒有被困難和流言嚇倒,而是充分發揮所學專業知識,在家鄉廣袤的土地上,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重大突破 稀土尾砂地變廢為寶

  劉軍說,在中國,養殖蚯蚓的人不少,尤其是北方,幾十年前就有人開始養殖蚯蚓。在大學時,他研究的課題就跟這有關。

  2010年暑假,劉軍獲悉信豐生豬養殖規模大,每天所產生的豬糞有幾千噸,而這些豬糞除了部分用於果園、菜園、稻田作肥料外,大多被排在山澗河道中,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很大汙染。既然有這麼多的豬糞,何不把它利用起來養殖蚯蚓?

  返回學校後,劉軍開始著手相關研究,成功掌握了豬糞無害化處理技術。2011年7月,返回家鄉的劉軍,把經過無害化處理的豬糞用來飼養蚯蚓,結果取得成功。經不斷摸索和技術改進,劉軍用豬糞養殖蚯蚓,畝產量可達3500公斤,比國內其他用牛糞養殖蚯蚓的產量高出近一倍。劉軍所掌握的這項技術,一舉攻破了“豬糞難以養殖蚯蚓”這一課題。而更讓劉軍感到欣喜的是,用豬糞養殖過蚯蚓的土地,土質變得暗黑,異常肥沃鬆軟。劉軍於是把目光瞄準了當地的一些稀土尾砂地。當年冬,劉軍租賃了嘉定鎮龍舌村阿夏塘一塊100多畝的稀土尾砂地進行實驗。經過兩年多的試驗,原本幾十畝寸草不生、溝壑縱橫的稀土尾砂地,現已成為平整鬆軟的肥沃土地。從此,劉軍把技術示範基地設在這裡,昔日這塊超百畝的稀土尾砂地在逐步消失,而今成為了一處“聚寶盆”。劉軍這一治理稀土尾砂地的辦法,得到了贛州市礦管、水土等部門的高度讚揚。

  今年1月,在第二屆“贏在江西”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的總決賽中,劉軍的“用豬糞來養蚯蚓,再用蚯蚓來改善土質”創業專案,征服了在場評委,從入圍決賽的15名選手中脫穎而出,獲得冠軍,並贏得10萬元創業獎金。

  自行鑽研 臍橙專用肥將投放使用

  隨著基地規模的不斷擴大,加上研發的多個創業專案獲得成功,江西、山東、廣東、湖南、河南等地的多所農業大學,邀請劉軍前往授課,介紹返鄉創業的成功經驗及課題交流。劉軍兩名學弟,大學畢業後也慕名前來,輔助劉軍一起研發新的專案。

  一些信豐本地及周邊的菜農、果農、苗農都紛紛前往劉軍的養殖基地,收購他養殖蚯蚓後的豬糞。劉軍開始思量,贛南是臍橙之鄉,但目前仍沒有專供臍橙使用的肥料。於是,劉軍經過配方改良,研發出了臍橙專用肥。目前,該專用肥專案的研發,已通過了江西省科技廳專家的評審。為了使該專用肥能儘快生產投入使用,劉軍目前正在基地內建設一個2000平方米的生產廠房,並與信豐當地一家大型果業公司達成協議,創辦一個大學生創業基地。招收相關專業的大學生,成立創業團隊,最終達到共贏的目的。

  劉軍透露,目前,國內已有多所農業大學的老師向他引薦人才,其中有不少大學生已簽訂了工作意向。劉軍說,創業基地建成後,臍橙專用肥很快會生產出來,並投放到市場。

  心懷夢想 搭平臺攜鄉親共同致富

  劉軍成功創業的事蹟,經媒體報道後,引起了中央電視臺農業頻道《致富經》專欄的關注。3月2日,該專欄派出兩名記者,從劉軍就讀的山東農業大學開始拍攝,一路南下,經南昌、吉安等地尋訪客戶,最終到達信豐,直至3月18日結束行程返回北京。全程採訪,詳細記錄了劉軍返鄉創業的創業故事

  劉軍說,返鄉創業的想法,在大學時期就有了,經過幾年的努力,這個夢想已經實現,但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近兩年來,劉軍在創業打拼的同時,沒有忘記幫助當地鄉親。附近村民在種養殖方面遇到了什麼問題,只要找到他,劉軍都會提供無償幫助。無法指導解決的,他就通過自己的人脈關係,幫助聯絡有關專家前來指導。

  2011年,劉軍種植象草飼養蝗蟲取得成功,經本報報道後,不少省內外的農戶打電話或慕名前來,找到劉軍諮詢飼養技術,他都毫不保留地提供給大家。與此同時,劉軍的生態科技示範基地招聘了不少當地的中老年人及婦女任員工,每月工資兩三千元,讓他們實現家門口就業。

  劉軍表示,自己返鄉創業,當時就認準了一個理:“身為一名大學生,首先要擺放好自己的位置,不管到哪裡,從事什麼工作,只要用心去做,就能實現自己的夢想!”特別是《若干意見》出臺後,中央給了贛南老區人民許多優惠政策,這讓他對未來的發展更有信心。

  二

  自家樓上養蛇致富,養一條蛇利潤賺錢100元

  “養蛇是前景很好的生財路,基本上不愁銷路。有時別人來個電話讓我送上門,有時販子上門收購。”黃茂文說話很快,言語之間流露出掩飾不住的興奮。

  這個曾經靠賣小雞苗養家的漢子,如今靠養蛇活得更加滋潤。

  賣雞苗30年錢難賺

  廣西拜師學養蛇

  今年49歲的黃茂文是江夏五里界街毛家畈村人,在養蛇之前有近30年賣小雞苗的經歷。

  隨著農村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多,在家養雞的人越來越少,小雞苗的銷路越來越窄,他開始尋思另謀生路。選擇養蛇,則緣於一次偶遇。

  2012年的一天,在鎮上賣雞苗時,他看見一個抓蛇人將一條兩斤左右的蛇賣給一個蛇販,蛇販最後給了他兩張紅票子。

  黃茂文當時就很驚訝:“一隻小雞單價也就幾元,除了成本才賺幾角錢,一條蛇卻能賣200元。”他和愛人商量,不賣雞了改養蛇!當時家裡人都反對,畢竟養蛇是個陌生行當,完全不懂的人從頭起步風險太大。

  黃茂文是個倔強的人,他不顧家人反對,揣了1萬元現金就去了廣西。他聽別人說廣西有個養蛇基地。

  2012年6月,黃茂文來到廣西一個村莊,這裡家家戶戶靠養蛇致富,他跟隨當地一位師傅學習了3個月的養蛇技術。在養蛇場裡,他既做學徒,又當管理員,常常做很多義務勞動。通過刻苦求學,掌握了養蛇、疾病防治、種蛇孵化等關鍵技術。“花了學費付出了勞力,雖然耽誤了家裡很多事情,但很值得。”黃茂文說。

  當年9月,黃茂文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對自家房屋的二樓進行改造。樓下住人,樓上改造成蛇舍。蛇舍的房間裡裝了空調、增溼器及通風裝置。為了安全,每間蛇舍都用水泥砌起一道半米高的門檻,並用鐵絲網圍著。

  在辦理了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及相關手續後,他從廣西引進大王蛇種1000餘條,開始了自己的養蛇之路,前後投資20萬元。

  不愁銷路初嘗甜頭

  一條蛇淨賺100多元

  在二樓的蛇舍裡,記者看到,房間大約150平方米。整個房子都是密封的,連窗戶縫也用泡沫塑料封住了。“一來要保證安全,防止蛇逃出來,二來是為了保溫。”黃茂文解釋說。

  只見一層層木板放在房中,還有用棉被製成的睡床、孵化裝置等。當黃茂文揭開一條條厚厚的棉被時,大大小小的蛇盤繞在一起,有時還發出“嘶嘶”的聲音。

  就像任何養殖行業一樣,不僅要有技術還得有經驗。“養蛇首先要防病,蛇一旦生病,會迅速傳染。”黃茂文說,通過觀察蛇吃東西,就可判斷是否生病,吃少了或不吃一定有問題。蛇吃東西很有講究,?a href='//' target='_blank'>懷孕〖?圖Φ啊?000多條蛇每天要吃30多斤脫毛的小雞苗和雞蛋。

  成本不低,效益如何?黃茂文介紹,他養的大部分是大王蛇,又叫王錦蛇,無毒,生長速度快。一條蛇從孵化出來到成為商品蛇,養殖週期在一年半至兩年,可長到1.5公斤以上,飼料加人工、水電等,成本約每條130元,目前市場價100元/斤,一條蛇可獲純利100元以上。“養蛇前景很好,基本上不愁銷路,買家多會主動找上門。”去年,他養的第一批蛇上市,主要銷往武漢市區、上海等地,獲利10多萬元。目前,黃茂文打算繼續擴大養殖規模,對周邊有能力養蛇的農民提供蛇種和技術,帶動更多的農戶養蛇致富。

  ■專業導師點評:

  談成***全國著名特種養殖專家、蛇業專業合作社創辦者***:養蛇賺不賺錢,關鍵在於兩點,一是技術,二是品種。

  蛇類養殖,達不到70%***從出殼到銷售***的成活率就沒有競爭力。另外,由於蛇現在大量用於餐飲,重量也是個衡量指標。很多地區的本地水律蛇一年只能養到2斤重,養得好的也就2.5斤左右,料肉比約為10:1。而越南水蛇、寮國水蛇10個月可以養到平均4斤重,料肉比僅為6.5:1。可見,品種選擇會造成養殖效益的懸殊。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