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養殖創業致富故事

  創業就是折騰,人要有夢想,需要敢闖敢幹。這是很多年輕創業者的內心寫照。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

  1:殘疾人養殖獺兔致富年收入40萬

  王學成雖是一名殘疾人,但他憑藉超人的毅力開創了自己的獺兔養殖事業,同時還帶動周邊的不少鄉親共同致富。王學成從沒想到過,獺兔竟然讓他實現了從一貧如洗到家產百萬的涅槃新生。他的人生猶如一篇童話,我們從他的成功史中,可以看出努力勞動的偉大價值。

  王學成,今年四十歲出頭,初中文化,右手殘疾,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區章廣鎮皇甫村人,人稱“獺兔王”。他靠養殖獺兔致富,現有廠房7000多平方米,存欄獺兔5000多隻,年收入40萬多元。2011年,王學成榮獲安徽省殘聯表彰的“安徽省十佳殘疾人創業之星”和“安徽省殘疾人自強模範”稱號。

  “創業難,殘疾人創業更難!回首我的創業之路,個人奮鬥和政府扶持是我成功的兩個重要因素。”近日,王學成在接受採訪時感慨地說,“對於伺弄莊稼的農民來說,沒了右手手指,幹活的難度不言而喻,況且我妻子也是個殘疾人。上有年邁的老母,下有兩個年幼的孩子,靠種幾畝薄地度日,日子過得很艱難。”

  王學成也曾想外出打工,但多因手有殘疾而吃“閉門羹”。但是,他不甘心一直貧窮下去,因為他要養家餬口。此後,他處處留心適合自己的謀生門路。2007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命運多舛的王學成有了轉機。

  事情原委是這樣的:王學成在報上看到了獺兔養殖的資訊,他覺得比較適合自己,因為投資少、見效快,易飼養,有銷路。更重要的是,當地飼料資源豐富,比如花生秧、花生殼、玉米秸等都是獺兔喜愛的飼料。他心裡清楚,養殖業雖然風險較大,但要想養殖成功,必須掌握過硬的養殖技術。為了掌握養殖獺兔技術,他先後前往南京農業大學和安徽農業大學等高校拜師取經,併到外地毛皮市場考察。憑藉著較強的領悟能力和勤奮學習的精神,王學成很快就掌握了該項技術。

  儘管如此,但王學成的獺兔養殖之路並非一帆風順。2007年,王學成東借西湊6萬多元,從河北省引進400只兔種,但是沒有多久獺兔患病,死的只剩下100多隻,損失慘重。投入的錢幾乎全打水漂了,他急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天無絕人之路。滁州市、南譙區殘聯知悉王學成的遭遇後,迅速啟動“千元工程”資金扶持他繼續養殖,使他當年就獲得了養殖成功並實現了贏利。經過幾年努力,王學成的獺兔養殖初具規模,現有廠房7000多平方米,存欄獺兔5000多隻,年銷售獺兔2萬隻以上,年收入40萬多元,成了皖東首屈一指的獺兔養殖專家。

  王學成致富以後,因他深知殘疾人之苦,便想方設法帶動其他殘疾人就業。2009年,在王學成的帶動下,本村和相鄰幾個村20多戶村民開始從事獺兔養殖,他主動向他們提供種兔,無償提供技術支援和他自己研製的飼養配方,大部分養殖戶當年就有了贏利。村民劉恩柱便是受幫助的一員。在王學成手把手的指導下,當年,劉恩柱家養殖獺兔收入便超過了1萬元,2010年突破2萬元。2萬元並不是個大數目,但對於劉恩柱來說可謂天文數字了。“他到我家來了幾十趟,一口水都沒有喝過。”提起王學成,劉恩柱夫婦倆眼角溢位了淚花。

  為了帶動更多的家庭養殖獺兔,2009年底,在南譙區殘聯和章廣鎮政府的支援下,王學成在鎮政府舉辦了獺兔養殖培訓班。王學成在培訓班上承諾,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如遇到難題,電話聯絡,隨叫隨到,並且免費上門收購商品兔。王學成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2010年12月21日,王學成接到養殖戶的求助電話,他二話沒說,便騎著摩托車去了。由於積雪路滑,在返回的路上,王學成連人帶車摔倒在路旁的溝裡,昏迷不醒,幸虧過路的老鄉發現了他,連忙把他送到鎮衛生院,他的頭被縫了六針。“只要能讓鄉鄰過上好日子,我吃點苦、吃點虧、受點累,心甘情願。”王學成笑著說。

  與此同時,為了形成規模化養殖,擴大獺兔銷售市場,2009年3月,王學成登記成立了“滁州市金盛獺兔養殖專業合作社”,並於同年12月註冊了“皇甫輝”牌商標,合作社對成員實行“五統一”,即統一供種、統一防治、統一飼養配方、統一飼養管理模式、統一銷售。目前合作成員發展定遠、鳳陽、明光、來安、南譙等縣、市、區62戶社員,其中殘疾人家庭32戶。王學成以科學的管理、優良的品種、合理的價格、良好的信譽贏得了養殖戶和客戶的好評。目前,該合作社年銷售獺兔10萬隻,銷售額700餘萬元,利潤300萬元。

  2:張林友養蜂賺錢的創業故事

  ——張林友的養蜂故事

  四周群山清秀蒼翠,山上綠樹成陰,各色花兒競相綻放,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穿村而過,村中成千上萬只蜜蜂飛舞,忙著採集花蜜。5月25日,記者在水北街鎮翁村馬安看到一幅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這些忙忙碌碌的“小生靈”的主人叫張林友,今年72歲,有著四十多年的養蜂經歷,從上世紀六十年代最初的幾群土蜂發展到現在的100多箱中蜂,把“甜蜜事業”做得紅紅火火,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蜂王”。

  提起養蜂人,在大多數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那些載著蜂箱尋蜜源、哪裡有花去哪裡的遊徙養蜂人的生活。他們風餐露宿,與蜜蜂為伴,在辛苦中收穫甜蜜。然而,張林友卻與眾不同,他守在自家大門口,不用外出就能收蜜,過著頗為自在的幸福生活。“我們村歷年來就有著保護生態的傳統,這些年來,大家寧願日子苦點,也不動山上的一草一木,村子四周有著綿延10裡,面積5000多畝的生態公益林,這上好的環境給蜜蜂提供天然的蜜源,也釀出了馬鞍源獨有的口味蜂蜜。”說起自己的村子和蜂蜜,張林友頗為自得地告訴記者。

  “活到老,學到老。養的時間長了,也就能摸索出養殖蜜蜂的一些規律。”張林友說,他還向我們展示了他最新“張氏收割蜂蜜技術”,蜂箱裡的蜂框,原先都是整片的,取蜜時放入搖蜜機,雖然搖出蜂蜜,也把裡面的幼蟲給破壞了,影響蜜蜂的成活率。而現在把蜂框分上下兩層,只要把上面一層拿出即可***蜂蜜80%都在上層***,這樣節省勞力,又提高幼蜂的成活率。

  “養蜂雖然是個苦力活,可每次取蜜時是最幸福的。”張林友說,這些年幾乎每天都被蜜蜂蜇,現在手背上密密麻麻的黑斑,就是被蜜蜂蜇的。每年的五月,山上的槐花、栗子花等花開始,都是最好的蜜源,這時也進入了蜂蜜的高產期。為保證蜂蜜的濃度,他一般都會選擇在次日上午收割前一天蜜蜂採回的蜜。他說,蜂蜜經過一夜的風乾,水分會很少,由於貨真價實,他家的蜂蜜不出家門就賣光了。年景好時,80箱蜜蜂,一年能產蜂蜜500多公斤,年收入可達8萬元。

  由於技術好,前來學習養蜂技術的人絡繹不絕,張林友的“甜蜜事業”也在不斷髮展壯大。2012年他成立了馬鞍源蜂業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從最初的5戶發展到現在71戶,蜂蜜不僅在福州、廈門等地銷售,還賣到臺灣、馬來西亞。去年,合作社銷售9噸蜂蜜,年收入140萬元。今年預計可產蜂蜜15噸,銷售額在240萬元左右,合作社還打算註冊商標,把馬鞍源蜂蜜做大做強。

  “最初養蜂,是想靠養蜂賺錢。現在不管虧還是賺,我都願意養,比起賺錢,養蜂更像我的一種愛好,一天不跟蜜蜂打交道,我就渾身不自在。”張林友說,四十多年的養蜂經歷,蜜蜂早已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平常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蜂箱旁看看,夜裡也是常常夢到蜜蜂的事,經常會因為夢到自己的蜜蜂死了而哭醒、嚇醒。看著蜜蜂在空中飛舞,聽著蜜蜂嗡嗡作曲,感受著蜜蜂在手上癢癢爬動,他覺著這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感覺。

  3:他養竹鼠“聽”世界名曲月入兩萬

  “這是貝多芬的名曲,接下來是中國的古典音樂……”聽著悠揚的輕音樂,數百隻竹鼠見到陌生人,並未出現躁動,而是悠閒地啃著草、吃著糧食。

  這些竹鼠的主人是吳建安,兩年前,他是都市白領,辭職後紮根深山,靠養竹鼠致富。

  不當白領 回鄉下創業

  走進永春縣蘇坑鎮嵩溪村洋田角落吳建安的竹鼠養殖場,你會發現,這邊的竹鼠如此乖巧。

  2003年大學畢業後,小吳一直在某大型公司做財務,月薪近萬,後來他認識了妻子姜笑麗,作為白領,他們收入都不錯。幾年積累,他們已打算在廈門海滄區買房定居。然而,孩子出生後,吳建安卻猶豫了起來。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事業和生活?

  創業!小吳回了一趟家,看到家裡山清水秀,生態條件非常優越,他小時候的夢想湧上心頭。“我從小就想搞小農場,養的家畜吃青草,市場前景應該錯不了。”小姜很支援丈夫的想法,也辭職跟他回老家。

  養什麼好?小吳到周圍縣市進調查,他發現養竹鼠很有前景:“我家裡就有養竹鼠的歷史,市場需求旺盛,但卻還沒有比較大養殖場。”小吳認為,養殖竹鼠投資小,入門較快,繁殖快,後續的投入較少。

  父母不明白 一月不跟他說話

  說幹就幹,小吳從親戚處接手了100多隻竹鼠。

  剛開始,他像以前那樣拔雜草來喂,也不懂防疫,“雖然竹鼠繁殖很快,但經常會有竹鼠死去。”吳建安介紹。

  這並非小吳遇到的最大挑戰。剛回家,父母親一聽說他要辭掉高收入的工作回家養竹鼠,氣得臉都綠了。在反覆勸說無效後,父母一個多月不跟他說話。

  頂住壓力,小吳一心想著,如何把竹鼠養好。

  防疫是關鍵,他經常戴上手套,向醫生一樣,解剖死去的竹鼠,尋找致死原因。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大半年努力,他找出了一套成功的防疫方法。

  經過努力,養殖慢慢上了正軌。一個遠在江西的網友,通過網路,與吳建安聯絡,一口氣找他買了300多隻幼崽。他因此賺到1萬多元。“想不到這種東西還可以賺錢,那就好好幹!”父親終於跟他說話。

  放名曲給竹鼠聽?讓它們長得更快

  給竹鼠聽輕音樂,是一次意外的發現。

  原來,一次在喂竹鼠過程中,小吳的手機鈴聲響起來了,原本見到人後到處亂竄的竹鼠竟然安靜了下來。他想,如果長期給竹鼠聽輕音樂,有助於竹鼠緩解情緒及長膘。他於是把播放裝置裝到養殖場,給竹鼠播放。如今,有陌生人進入,這些竹鼠也不會躁動不安。

  他開始開發利用養竹鼠的第二價值。“竹鼠糞便也是好東西。”吳建安介紹,蘇坑是佛手茶種植大鎮,竹鼠的糞便便是改良土壤的好肥料,單單一年的竹鼠糞便,他賣了2萬多元。

  帶領村民致富 想建生態農場

  創業之初,拓展市場,吳建安也另闢蹊徑。

  他開著小貨車,在永春、德化一家一家餐館酒店尋找買家,有的老闆剛開始不怎麼搭理他,他就“強強”放5只竹鼠在那裡,說好了如果顧客願意吃再來收錢。

  如今,當初不怎麼搭理他的那些餐館,隔三差五就找他拿貨。

  2013年,小吳的竹鼠總銷售收入達到了60萬元。今年前景更是喜人,他每個月能賣出4000只竹鼠,月純利潤2萬多元。

  “生意越來越好,一個人忙不過來。”小吳乾脆把一些幼崽讓鄉親帶回家養,長成了再統一回收。這樣,不少鄉親也在他的帶動下,共同致富。

  “最近我還挖了兩口魚池,打算把竹鼠的糞便弄成沼氣池,再種些有機蔬菜,一座農場不久就會出現了。”他滿懷豪情地說道。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