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成功的經歷故事經典集

  要想成功,就得付出!細看成功名人的經歷,你會發現每一個成功人士的成功,都是在不斷的付出與堅持中得來的!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名人成功的經歷故事,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名人成功的經歷故事篇1:用行動打破“不可能”

  1950年,20出頭的鄭小瑛來到當時最負盛名的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她似乎註定就是為音樂而生,六歲學習鋼琴,十四歲精通各種樂器並且多次登臺演出。在莫斯科音樂學院裡,鄭小瑛的才華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認可,她的曲子時常被學校交響樂隊拿去演奏。

  有一次,在音樂廳看見指揮師正演奏她的曲子,她被那種意氣風發深深吸引住了,一個理想由此萌發:“我要成為一位優秀的指揮家!”

  從那以後,鄭小瑛一有時間就跑到音樂廳去看錶演,當然,最主要的是暗中學習指揮技巧,還時不時找機會向教授求教。回到宿舍後,她就對著自己的曲子開始練習指揮,同學們都取笑她說:“難道你想成為一名指揮家嗎?別白費力氣了,因為那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同學的話其實不無道理,當時全世界的女性地位都不高,有機會接受音樂教育的女性已經很少了,更何況是女性指揮家?雖然不敢說全世界絕對沒有一位女性指揮家,但在當時,他們都沒有聽說過。指揮家,似乎是專屬於男人的職業。

  “難道女性就不可能成為指揮家嗎?”鄭小瑛在心中發問。沒人能給她答案,能給答案的人只有她自己!

  此後,鄭小瑛在指揮上的學習和鍛鍊更加勤奮了,從表情到手勢,從眼睛到心靈……

  機會總是屬於有準備的人!有一次,學校裡組織一個音樂盛會,鄭小瑛所作的一首曲子被選進了演奏曲目中。而觀眾席中,有兩位響噹噹的人物:蘇聯國家歌劇院的指揮海金和莫斯科音樂劇院的指揮依·波·拜因。誰都沒有想到的是,正當音樂指揮走上臺子的時候,他居然扭傷了腳,一個踉蹌跌坐到地上,全場一片驚呼。工作人員很快跑過去扶住教授,同時還有人把椅子搬上指揮台,想讓他坐在椅子上指揮,但那同樣不行,因為他扭到腳的同時也碰傷了肘部。教授搖搖頭,全場不知如何是好!

  鄭小瑛一下子從椅子上站起來,在一片驚愕的目光中,走到那位教授的面前一鞠躬說:“我以藝術的名義向教授申請接過您手中的指揮棒!”

  面對這樣一張年輕而堅毅的臉,教授找不出任何理由拒絕,他把手中的指揮棒遞給了鄭小瑛。她轉過身,對樂手們點頭示意,指揮開始了:只見指揮棒在她的手中時而急促有力,時而緩和悠揚,音樂就像是從她指揮棒上流淌出來似的,時而奔騰如雷,時而平靜似水,她那熱情奔放,氣魄雄偉的指揮蘊藏著無比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簡直無懈可擊,完美無瑕,就連那位扭傷腳的教授和觀眾席上的海金、依·波·拜因也頻頻點頭。一曲結束,掌聲四下雷起,海金和拜因更是對鄭小瑛做出了這樣的評價:“她,將來必定是一位卓越的指揮家!”

  當天,海金正式向鄭小瑛提出邀請,讓她進入蘇聯國家歌劇院深造指揮藝術。“藝術應該屬於任何人,不應該有性別之分!”海金說。進入國家歌劇院後,鄭小瑛刻苦學習,先後成功地指揮了《托斯卡》、《茶花女》等一系列蘇聯經典歌劇,在蘇聯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幾年後,鄭小瑛藝成回國,為音樂事業作出了不少偉大貢獻,最終成為中國甚至是全球第一位卓越的交響樂女性指揮家。2010年,82歲的鄭小瑛被首屆中國歌劇藝術成就大典授予終身成就榮譽獎!

  名人成功的經歷故事篇2:沒有翅膀也能高高飛翔

  1983年的一天,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圖森市的一家醫院,一個女嬰呱呱墜地,令她的父母異常驚愕的是,女嬰居然一出生就沒有雙臂,連見多識廣的醫生也無法解釋這個奇怪的現象。

  在父母的疼愛下,女嬰一天天地長大,成為一個可愛的小女孩兒。

  那天,站在陽臺上的女孩兒,看到與自己同齡的一群孩子正張開天使般的雙臂,在陽光下歡快地奔跑著追逐翩翩起舞的蝴蝶,女孩兒十分傷感地向母親哭訴命運的不公,竟然不肯饋贈她擁抱世界的雙臂。

  母親平靜地安慰她:“孩子,上帝的確有些偏心,但上帝是要送給你更多的夢想,要讓你用行動去告訴人們一一即使沒有翅膀,也可以高高地飛翔,就像沒有修長的十指,你同樣可以彈出美妙的琴聲,可以寫出漂亮的文章……”

  “我真的能做到那些嗎?”女孩兒仰起頭來。

  “只要你肯努力,就能做得到,只要你的夢想沒有折斷翅膀,你就一定能飛得很高很高。”母親溫柔的目光裡充滿了不容置疑的堅定。

  女孩兒相信了慈愛的母親的話,目光一遍遍地撫摸著自己那雙看似普通的腳,心中暗暗地告訴自己:我有一雙非凡的腳,不只是用來奔走的,還是用來飛翔的。

  此後,在父母的指導幫助下,女孩兒開始有計劃地鍛鍊自己雙腳的柔韌性、靈活度和力量。懷揣夢想的她,克服了人們難以想象的困難,經歷了誰都無法數清的失敗,終於在人們的驚訝中,練出了一雙異常自由靈活的腳一一她不僅可以用雙腳吃飯、穿衣,輕鬆地實現生活的自理,還學會了用腳彈琴、寫字、操作電腦……她用雙腳做到了幾乎是常人所能做到的一切。

  女孩兒開始在人們面前自豪地展示自己非同尋常的“腳功”,起初遇到的那些異樣的眼光裡,漸漸地充滿了欽佩。在她14歲那年,女孩兒徹底地扔掉了那副裝飾性的假肢,一臉陽光地穿著無袖的上衣,走進校園、商場、街區……彷彿自己根本就不缺少什麼,除了常人那樣的一雙臂膀。

  女孩兒在繼續著創造奇蹟的腳步,她讀書刻苦,作業寫得總是一絲不苟,從小學到中學,她的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老師和同學們都十分敬佩她的堅毅和自強。當她拿到亞利桑那大學的心理學專業的學士學位證書時,一家人幸福地擁抱在一起。父親自豪地鼓勵她:“孩子,你還可以做得更棒!”

  “是的,我還可以做得更棒!”女孩兒自信地笑著。

  為了增強腿部肌肉的力量,保持腿部的靈活性與韌性,女孩兒不僅堅持經常性的跑步,還成為碧波盪漾的泳池裡的一條自由穿梭的美人魚,還成了一家跆拳道館裡小有名氣的高手……一位醫生曾指著給她拍的X光照片,驚奇地喟嘆:經過鍛鍊,她的雙腳已變得異常敏捷,她的腳趾關節已像手指關節一樣靈活自如。“

  女孩兒的夢想還在不停地放飛著,她又走進了汽車駕駛學校。在教練員驚訝的關注中,她很快便掌握了駕車的各項技術,通過了近乎苛刻的各項考試,順利地拿到了駕照,開始用雙腳嫻熟地駕車御風而行……

  接下來,女孩兒要去圓自己心中埋藏已久的夢想了一一她要親自駕駛飛機,擁抱蒼穹。

  曾經培養出許多飛行員的著名教練帕裡什·特拉威克一看到親自駕車來報名的女孩兒,就知道她一定會飛上藍天的,就像一隻矯健的雄鷹那樣,不僅僅因為她那嫻熟的駕車技術,還因為她目光中流露出的從容、淡定與果決。

  果然,女孩兒在學習飛機駕駛的時候,絲毫不遜色於那些身體健全的飛行員,她一隻腳操縱著控制板,另一隻腳操縱著駕駛杆,滑行、拉起、升空……她冷靜、沉著,每一個動作都十分準確、到位,比不少學員表現得都出色。教練帕裡什·特拉威克後來回憶說:”事實證明,她是一個優秀的飛行員,她駕駛飛機時非常冷靜和穩定。一旦你和她在一起呆上20分鐘,你甚至就會忘掉她沒有雙臂的事實。她向人們展示,人可以克服所有的限制,她真是太令人難以置信了。“

  25歲的女孩兒如願地拿到了輕型運動飛機的私人駕照,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個只用雙腳駕駛飛機的合法飛行員,開創了飛行史的先例。女孩兒的名字叫做傑西卡·考克斯。

  如今,傑西卡·考克斯已是美國家喻戶曉的英雄,她靠雙腳生活和奮鬥的感人故事,給世人帶來了巨大的心靈震撼和精神鼓舞。

  在美國數百場的演講中,傑西卡·考克斯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你的夢想有多高,你就可能飛多高。“

  沒錯,即使你生來就沒有翅膀,但你依然可以高高地飛翔,因為你心中那永不跌落的夢想,會為你生出自由翱翔的雙翅,會給你傳遞無窮的力量,會幫助你創造無法想象的奇蹟。

  名人成功的經歷故事篇3:認定目標不放棄

  童年險些因病夭折

  1946年,吳宇森在廣州出生。幼時的他身體不錯,不料三歲那年,背上卻長了一個膿瘡。本來只是小小的一粒,看起來沒什麼特別,誰想竟日漸長大,最後擴散到了整個背部。大夫說,那是背癰。

  當時,廣州的一箇中醫對吳宇森的父親吳倬雲說,這個孩子沒救了,勸他不要再浪費金錢。吳倬雲沒有理會中醫的勸告,他對人說:“這是我的兒子,不管要花多少錢,我也要把他醫好。”

  吳倬雲變賣了家產,四處尋訪名醫,給兒子治病。最後終於找到了一個留學德國的西醫,這才醫好了吳宇森的“不治之症”。

  生病的那段時間,吳宇森的背又膿又腫,疼得死去活來,晝夜啼哭。幸好當時吳倬雲還有些積蓄,就僱了個傭人,讓她和妻子二十四小時輪流抱著吳宇森,讓他趴在她們手臂上睡覺。父親的愛,不僅令吳宇森重獲新生,更為他奠定了一生的性格基石——堅毅不屈。

  父母禁止吳宇森進入電影圈

  有一段時間,吳宇森每天看晚場電影,回到家已接近午夜時分。

  吳倬雲身上帶有很多中國舊時文人的氣質,他從來就不喜歡電影,曾經明白無誤地告訴吳宇森,搞話劇可以,拍電影則絕對不行,因為電影是虛假的,而話劇才是真實的。

  母親也是同樣的立場。由於初到香港吳倬雲便患上了肺病,一直不能工作,整個家庭的重擔都落在了母親身上。母親憑藉她勤勞的雙手,白天到石礦場敲石頭,晚上則挑燈替人補衫、織毛衣,將四個兒女拉扯大。

  因為嘗透了生活的艱辛,她明白知識的重要,望子成龍之心非常強烈。眼看吳宇森有書不好好讀,整日痴迷於電影,十分擔憂。

  母親每次發現吳宇森看電影晚歸,都傷心欲絕,悲憤地拿起藤條狠狠地打他,直把他打得跪到地上,緊接著便是長達五六個小時的罰跪。但即使如此,吳宇森也從沒動搖過看電影的決心。

  父母無可奈何,只好寄希望於吳宇森長大後可以慢慢改變志向,幹些比較穩當的行業——因為電影對那一代香港人而言,確實是很不靠譜的玩意兒。

  牽著母親的手進戲院

  有意思的是,母親雖然反對吳宇森乾電影這一行,但她本人卻是個資深影迷,而且正是她把對電影的迷戀傳染給兒子的。牽著母親的手走進戲院,是吳宇森至今難以忘懷的幸福回憶。而吳宇森的電影夢,就是從《魂斷藍橋 》開始的,母親欣賞的費雯麗與羅伯特泰勒,是吳宇森電影夢想中最早出現的兩顆明星。

  另一部讓吳宇森魂牽夢繞的電影,是好萊塢著名歌舞片《綠野仙蹤》。對這部影片,吳宇森不僅嘴上經常提起,而且在其潛意識中的那種深沉影響,也是極其驚人的。

  據吳宇森回憶,他之所以深深地沉浸在歌舞片的世界裡,有著更深層的心理原因。歌舞片有動聽的歌曲、美麗的人物以及互相關愛的純潔之心。《綠野仙蹤》裡的獅子沒有膽,稻草人沒有腦,鐵甲人沒有心,但最後還是可以在成長中學習,戰勝困難。當時,吳宇森在徙置區***安置受天災或拆遷影響的港人的區域***,時時有一種身處地獄的感覺。他非常希望能夠衝出地獄,尋求一個新的希望。

  被掌摑滾下樓梯,踢出劇院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小孩看電影是免費的,因為每個成人都可以帶一個小孩進場。拉著陌生人的衣角蹭電影看,是那個年代窮苦孩子最難忘的回憶。

  吳宇森的媽媽不再帶他上電影院,吳宇森便自己跑到美麗宮去,看準那些單身漢,走上前去央求道:“麻煩你,帶我進去可以嗎?”

  憑著一副精靈可愛的模樣,小吳宇森總是能博得同情,被順利帶進戲院。

  那時香港的戲院,堂座兩毛,超等座四毛。樓上價錢貴一倍,但視覺享受和音響效果要好得多。吳宇森一般進了場就不拿自己當外人,徑直跑上超等座去。

  然而,超等的享受是要付出代價的。那些帶位員,就是吳宇森這些窮孩子的剋星。他們每次看到這幫搗蛋鬼,就會立即拿起手電筒,扮演起執法者來。

  而吳宇森,就像老鼠躲貓那樣,一看見電筒光,馬上就藏到椅子下面,四處逃竄。直到帶位的工作人員筋疲力盡,電影也差不多開場了,吳宇森才像山大王那樣,大搖大擺地翹起二郎腿,旁若無人地欣賞電影。

  然而,也不是每次都那麼幸運,吳宇森就嘗過被帶位員一腳踢出電影院的滋味。

  那一次,吳宇森揹著弟弟,拉著一個男人的衣角扮他的兒子。他一如往常,一進場便跑上超等座位,沒想到樓梯才上了一半,就被帶位員揪住。他一把掌摑過來,吳宇森一失足,和弟弟一同滾下樓梯去。那人又趕了過來,一腳把他們倆踢出門口去。吳宇森“厚著臉皮”,爬起來跑到戲院的側門,偷偷地從門隙往裡看……

  被人淋強酸水差點毀容

  潮汐如流,吳宇森轉眼已過了拉人衣角進戲院的高度,而他對電影的狂熱卻有增無減。中學時,吳宇森幾乎每晚都要看完九點的那場電影,才心滿意足地回家。至於從同學那裡借來的買票錢,從來都還得清清楚楚。

  少年吳宇森雖然窮,卻絕對是個有借有還的人。哪裡來的錢呢?他自有生財之道。

  原來,吳倬雲很早就教吳宇森臨摹字帖。他認為書法可以培養人格,寫字筆法要正,就如做人要正氣、有骨氣。在這件事上,吳倬雲非常嚴格,每晚都要吳宇森練完書法,才準睡覺。

  大字寫多了,日積月累,吳宇森竟練出一手漂亮的楷書。更沒想到他的一手好字,還成了一個頗為不錯的財源。

  吳宇森就讀的路德會協同中學,是一所基督教學校。他從小喝著教會的救濟奶水長大,加上天天往教會跑,在一股溫暖的氣氛薰陶下,自然成了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牧師看上了這個小教友的一手好字,就請他幫忙抄寫講義,並付他一點小錢,作為報酬。而對電影一心一意的吳宇森,毫無懸念地將賺回來的一分一毫,都奉獻給了電影院。

  由於吳宇森習慣夜歸,就成了壞蛋找茬的物件。有一次,他不僅被打,還給人淋鏹水***強酸性的水***。鏹水一下潑到吳宇森的臉上,他疼得直叫,媽媽一聽見立即跑出來,鄰居的一位阿姨也跑出來看看發生了什麼事。幸好那個阿姨健壯,一把抱起吳宇森,奔回家門前,一頭就把他浸到屋外的大水缸裡。吳宇森當年沒有毀容,全賴這麼一個機智的阿姨。

  半個世紀過去了,讓吳宇森至今念念不忘的,除了這位於他有救命之恩的阿姨,還有一對給他供書教學的美國夫婦。

  “我家真的很窮,一直到九歲我還沒機會到學校去接受正式教育。後來有一個美國家庭知道了我們家的情況,就寄錢到我們所屬的教會,供我和弟弟妹妹一起讀書。”

  美國夫婦供吳宇森和弟妹唸書,一供就是整個小學。長大了,吳宇森每每想起恩人的幫助,都會感念唏噓。

  可惜,徙置區毀了又建,建了又拆,房子搬來搬去,恩人的地址也遺失了。這件事令吳宇森一直耿耿於懷。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一向是他對自己的要求。

  從《中國學生週報》上學習電影常識

  1964年,吳宇森認識了《中國學生週報》。他很喜歡裡面的文章,特別是那些哲學性和藝術性的作品。這是一份很有文化氣息的報紙,既有創意,又有親切感。

  吳宇森寫的第一篇文章刊登在《中國學生週報》時,他還在念初三。那篇文章叫《殺狗記》。

  當時吳宇森居住的徙置區,房子是一間連一間的,鄰居全都互相認識。吳宇森的那些鄰居,還有他自己家,都喜歡吃狗肉,他卻覺得那是件很殘忍的事。大家殺狗時,狗的叫聲吳宇森聽得特別清楚。看他們剝皮、沖洗,吳宇森心裡很不舒服,就把這些殘忍的舉動和他自己的傷感寫了出來,沒想到獲得了《中國學生週報》的青睞。

  吳宇森坦言,沒有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中國學生週報》,就沒有今天的吳宇森。

  這是因為當時有一群電影愛好者,比吳宇森大不了多少,卻因為潛心鑽研,電影知識非常豐富。他們經常將一些有關外國電影的文章翻譯成中文,刊登在《中國學生週報》上,同時還會印一些講義,教吳宇森這些小讀者電影的理論。浸淫其中,吳宇森獲益良多,對拍電影的興趣愈來愈濃。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大家打工賺錢,存夠了,就去買膠片,拍實驗電影。

  這個習慣一直維持到大學,吳宇森成了一塊拍電影的好料。

  吳宇森鍥而不捨,憑藉勤奮與執著,得到了大導演張徹的賞識。張徹的言傳身教,使吳宇森迅速地成長。終於,在1985年,吳宇森拍出了為他贏得滿堂喝彩的《英雄本色》。電影中的兄弟之情義薄雲天,正是吳宇森心中一直嚮往的。他以獨特的 “暴力美學”,開啟了電影藝術的新型別。

  從那一刻起,吳宇森的名字開始受到世人的矚目。幾年後,他離開香港,來到美國。從此,吳宇森三個字,連同他的手印,被鐫刻在好萊塢的星光大道上,也寫進了世界電影史裡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