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網際網路創業圈

  網際網路驅動的創新是中國經濟謀求新增長動力的主要方向,網際網路創業也變得前所未有地接近普通大眾。大眾化網際網路創業在成為投資熱點的同時,所有持份者對此應該用充分的商業理性去認識其中的挑戰和風險。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啟發。

  帝都網際網路創業圈子

  雷軍和他的鐵桿。這個不用多說了,之前大家都叫“雷軍系”***搜狗輸入法已經預設這三個字了***,雷老大從軟體做起,歷經網際網路,現在擁抱硬體,一路下來,賺的人氣比錢還多。他做小米,搭檔中有金山的老兄弟,投資人中有他的老夥伴,而他投資的那些專案,都是老熟人。不熟不投也成了雷軍做天使的座右銘。進入雷軍圈子的最大好處是,你可以有多次創業試錯的機會,陳年就是例證。

  李開復和他的創新工場。雖然2009年創新工場才成立,但李開復的圈子其實來自谷歌。這不僅體現在創新工場的創始成員來自谷歌,其後所投的不少創業者也是來自谷歌等知名跨國公司。據說李開復在谷歌離職員工的神祕組織——Ex-Googler中也是“活躍分子”。創新工場的主要投資方向就是基於安卓系統的移動網際網路,這也算是一份谷歌情結吧。

  網易“創業幫”。這兩年在北京擼起袖子單幹的網易前高管,不亞於外逃的副部級高官。他們有影響力、有積蓄、有經驗,據說因為網易高管的高流失率,現在很多VC都樂於與幾大網際網路公司的高管交朋友,為的就是將來近水樓臺先得月,還有一些VC開始僱傭獵頭,專盯著那些大型網際網路公司的高管,一有風吹草動,啟動資金立馬打到賬上。

  網易創業幫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離職同事之間多有交集,i美股和陌陌就是拿到了某網易老領導的天使投資,當然,後來這位老同志也自己出來單幹了。徐小平和他的學生們。專投海龜曾是徐老師的標籤,現在他也投土鱉了,但是,就已投專案而言,具有海歸背景的創業者還是佔多數,而且這些海龜大多上過新東方。徐小平的基金合夥人中,有出錢又出力的新東方聯合創始人王強,還有隻出錢不出力的俞敏洪。所以,你完全可以把真格基金看成是新東方2.0——一所創業大學。

  清華創投圈。這是北京最被低估的一個創業圈子,VC中有大牛,創業者中也有大牛,但它沒有帶頭大哥***打車的那位不算這個圈子的***,沒有固定的組織***TEEC貌似在海外比在北京更有紀律性***,這幫人就像章魚的身體,每一部分都是一個有機整體,兩個字:人家抱團。搜狐早期,張朝陽從清華請來不少小師弟,這其中就有王小川、許朝軍。而另一個清華校友、美團網創始人王興,其投資人中就有兩位師兄:北極光鄧峰和航班管家連長。連長的早期投資人則是同樣清華畢業、當年紅杉資本的合夥人張帆,而張帆又是王興第一次創業時的投資人。貴圈真亂。

  盧瑟夫和他的兄弟們。2005年前後,隨著Web2.0的興起,一大票高管精英、草根土鱉湧入網際網路,後來大部分人成了Loser。但是,故事並沒有到此結束。正所謂失敗是成功他媽,這些經歷過行業起起落落、人生起起伏伏的,酷訊那幫人做了唱吧、食神搖搖、大掌門、今日頭條,抓蝦的徐易容做了美麗說,其中唱吧和美麗說還有共同的早期投資人——藍馳創投,被徐易容“託孤”給豆瓣的抓蝦,與酷訊有著同一個投資人——聯創策源,而豆瓣與美麗說的共同投資人是紅杉。據說,現在北京VC圈還流行著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失敗過的創業者,靠譜!

  蔡文勝和他的北京分舵。蔡老大當年也想把根據地設在北京,後來感覺還是廈門空氣好,特別是那邊的創業者更接底氣,就在廈門搞了一大片園子,聚攏了一批屌絲,玩起了另一片天地。但蔡老大又不想放棄北京的獨特資源,所以幾年前還在SOHO現代城搞了一個類似孵化器的辦公室***比創新工場還早哦***,老夥伴汪東風也出了不少力。後來乾脆與創新工場合作,共同投資了同步推,另外還有幾個不錯的專案。蔡文勝與李開復一南一北、交相輝映,說明了吃大蒜的與喝咖啡的完全可以在事業上“搞基”。

  為什麼北京比上海更適合創業

  一、城市基因上北京優於上海

  北京是一個充滿夢想的城市,想到一個點子就能幹,靠一個點子就能賣錢。我8年以前在北京創辦第一家公司的城市,租住的辦公樓只花了1800元,是一個三室一廳的公寓樓,這在上海是不可想象的。現在在上海,我的租用的是一個複式的loft辦公樓。很簡單,在上海你的辦公室太破,根本招不來人。

  北京務虛,上海務實,因為商業規則的極度清晰和透明在一定程度上讓這座城市泯滅了夢想,大家更需要安全感,相對而下一個大公司的職業經理人,也許比看不到未來的創業更有吸引力。北京很容易因為一個點子而興奮,團結一波人幹活,而在上海創業是可以的,但是先要保證我的生活質量,他們的實際上他們在談夢想的時候也需要兼顧眼前利益。北京可以用夢想招人,而上海在談夢想的同時先用利益做保證。在選擇心目中理想僱主時北京比上海更注重“薪資與福利”, 對“工作環境” 的注重超過“創新”,而上海則是相反的情況。

  二、上海盛產慢公司

  文化和土壤決定精明的上海人願意花時間去踏踏實實琢磨可以快速變現的商業模型,很難產生快速小跑的創業公司。比如正準備上市的大眾點評和最近剛拿了樂天近億美金投資的返利都是典型代表,一個佈局本地生活服務,一個佈局返利特賣服務,都是從特別小的點入手,做的是別人不願意做的累活兒苦活兒,一點一點打磨成為行業的獨角獸。

  網路上傳部落格大巴的創始人竇贏***希望橫戈兄看到這篇文章不要生氣,我反而欣賞這樣對產品精雕細磨的精神***,產品改了3遍都還不肯上線。很多人覺得網際網路公司就是要快,我不這樣看,慢有慢的好處,正是因為在一定程度上看起來做得慢,但卻構建了成熟的產品體系和同行很難複製的競爭門檻。因為他們注重實際,在構思創業點子的時候就先琢磨變現模式,而對於上海的投資圈來說,也更關注你的變現模式。

  而這樣的創業公司,無論是數量還是機會都是是非常稀少的,這也是上海網際網路創業公司單調和數量少的原因。北京的創業者,尤其是網際網路創業者,尤其是今天的移動網際網路圈,整體都瀰漫著一股浮躁的風氣,總希望一下子做個滴滴,做個聚美出來,他們沒有耐心也等不了那麼長時間。所以,如果你在北京,晚上去夜宵攤上吃燒烤,經常會看到喝著10元啤酒嚼著2元肉串的人,動輒說著要融資千萬的夢想。

  三、創業環境北京優於上海

  中國的第一代網際網路創業公司大多數誕生在北京,北京集中了政策、資源、人才和媒體各種優勢,這些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斷累積的。拋去政策不說,北京能產生很多TMT的媒體,而上海就不會,很多跑科技口的記者天天看創業者快速造富,乾脆下海創業,我認識的很多科技記者天天報道創業公司結果都辭職創業去了,而上海的媒體人卻在考慮如何轉型。

  此外,一般來說大部分成功創業都是二次創業,而這些創業者可能是老牌創業公司的高管,特別在網際網路創業行業很常見。不要和我說什麼屌絲創業的神話,一無所有的屌絲正因為創業太艱難,太不容易成功,所以十萬個裡面出了一個,就立刻被神話了,讓無數人覺得創業是一件挺容易的事情,蜂擁而上。所以北京創業的多,失敗的也多,但是這有什麼關係?大家不會去看失敗的。

  再者,北京大學生週末可能去五道口聽科技沙龍,和創業者神侃,上海大學生可能去五百強企業實習為榮,他們自己劃分人生追求,在北京可能是尋夢,在上海可能是鍍金;知名的投資公司和投資人都在北京,他們對待創業專案和團隊更為開放和鼓勵的態度,所以北京首先產生了創業孵化器和創業園的概念,於是北京率先有了車庫咖啡。

  上海和北京的文化有很大不同。北京是聚會文化和分享文化,而上海是家庭文化。有人說上海人不喜歡大聚會源於時間概念,更樂意於小範圍內的分享和點對點的交流,但這隻限於工作的溝通和交流。他們很難完完全全因為夢想、使命、責任感去大學給大學生們做一場創業的啟蒙演講。

  有人說北京適合早期階段的創業,而上海適合成熟期的創業。在上海待得越久,我其實越喜歡上海。因為商業規則的清晰,產生了很多靠譜的人,大家不是用嘴做事情,而是用手做事情。創業需要靠激情支撐,但更多的是靠實實在在的行動去變現。所以我在一定程度上很討厭北京的侃大山文化,說得天花亂墜沒有用,要麼落實紙面協議,要麼幹事兒。可能這種“上海思維”在一定程度上讓創業變得“慢”,可相比靠點子和激情就能“騙錢”創業的北京,我更喜歡這種源於規則清晰一切進度都在掌控中的“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