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就業壓力大的原因有哪些

  就業壓力是指個體在考慮就業問題、為獲得職業做準備及在尋求職業的過程中面對具有威脅性、挑戰性刺激時所產生的一種被壓迫的感受,我國就業壓力大的原因是什麼,以下就是小編整理的我國就業壓力大的原因,希望對你有用。

  我國就業壓力大的原因

  一是我國勞動力數量供大於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目前我國國有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下崗職工近1000萬,社會失業人員約570萬,每年新增勞動力達800萬人,農村剩餘勞動力達1億多人,這四流合一,形成了我國巨大的就業壓力,使我國就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嚴竣形勢。

  二是我國經濟增長持續走低,不能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從1997年起,我國經濟就持續走低,當然,這與經濟發展的規律有關,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後,經濟發展的速度就會緩慢下來。但不管什麼原因,經濟增長速度的放慢對我國就業的形勢是不利的。據測算,經濟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能提供近80萬個工作崗位。由此可見,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發展經濟。

  三是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結構不合理,也是造成就業難的原因。

  我國勞動力接受教育和培訓的程度是比較低的,很多是人口負擔,而不是勞動力資源。據統計,我國勞動力接受教育的水平,農村平均為5年,城鎮平均為8年。在勞動人口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只佔3.5%,職業技能素質差,從政府到一般百姓都不很重視職業高中、各類技術學校教育,到這些學校學習是不得已而為之。這樣,就造成了一些要求素質高的高科技、新興領域和行業的工作沒有人幹而嚴重缺崗,而技術要求低,勞動密集型並且工資待遇低的行業卻人滿為患,致使許多人下崗失業。同時,一些技術工種和苦、髒、累、險職業招生和招工難又是社會現實,造成勞動力就業結構的嚴重不合理。

  四是經濟結構和就業結構不合理。

  主要原因是我國城市化程序緩慢,城市化率低,致使我國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速度過慢,與一般發達國家農業就業人口只佔5%相比差距很大。我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比例是50:23;27,第三產業發展緩慢,不能提供較多的工作崗位,不能吸納更多的勞動力,與國外第三產業就業人數佔全部就業人數的70%~80%來比,差距也是很大的。

  五是弱勢群體就業更難。

  一些特殊地域、行業就業也難。比如,礦區、林區、大三線邊遠地區是就業難點。城市中的殘疾人、文化低、無技能、長期失業者、大齡女職工;農村中的老、弱、病殘者,不僅不能就業,還會因病因殘導致家庭更加陷入貧困。

  六是農村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和城市的隱性失業者是我國就業的主要難題。

  我國農村大約有2億多剩餘勞動力,外出打I受到諸多限制,困難重重,很多隻能處在半失業狀態。城市有許多企業因種種原因,開工不足,工人成為隱性失業者。筆者認為,這是當前勞動就業的兩大難題。

  七是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就業機制不健全、不完善,使就業渠道不暢,就業資訊不及時,不全面,政府這方面的工作滯後,不能提供高質量的有效服務。

  大學生就業壓力大的原因

  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的外在因素分析

  1.社會因素分析

  社會每年提供的就業崗位,尤其是被大多數大學生青睞的國家行政、企事業單位提供的就業崗位數量,遠遠滿足不了大學畢業生的期望。近年來,每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和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崗位招聘考試形成了“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壯觀景象。幾百人甚至上千人競爭一個崗位,可見就業競爭之激烈。之所以形成這樣的就業趨勢。是因為傳統觀念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傳統觀念認為大學生是社會精英,完成高等教育後成為國家公職人員或從事一份待遇優厚、較為穩定的工作天經地義,否則就會被人瞧不起。在經歷了小學、初中、高中若干次激烈的競爭,最後進大學校門之後,大學生大多都有一種“人上人”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必然會導致他們對工作崗位和工作地點的挑剔,導致就業困難度的上升。

  2008年以來,大量海外高階人才和出國留學人員在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下紛紛學成歸來。這些人才被“求賢若渴”的中國內地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持續引進,無形中給國內的高校畢業生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2.家庭因素分析

  長期以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直是中國家庭父母不惜本錢培養子女成才進而改變家庭命運的人生目標,幾乎每個家庭都對大學生子女有較高的就業預期,尤其是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家庭和經濟比較困難的城鎮家庭,把改變家庭命運的希望寄託在剛剛畢業的大學生身上。家庭的殷殷期望給大學生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

  3.學校因素分析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招生規模在短時間內呈現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增長,在量上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效。但與此同時,其對大學生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卻沒能得到同步提升,在質上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現行的高等教育體制存在行政化色彩太濃問題,統得過多,管得過死,課程設定僵化滯後,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還落實不到教學實踐中。“學有所專,學有所長,學有所用”的人才培養理念,也還不能轉化為市場對學生們所期望的能力。由此,大學生自身存在就業方面的素質欠缺和準備不足,加上國家不包分配的政策,加重了其就業的壓力。

  4.用人單位因素分析

  目前,大多數國有用人單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這樣的困惑:他們特別需要的人才招不進來,不需要的人卻因人情關係出不去,人才流動滯緩。大多數民營企業由於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壓力,其人才錄用的標準是來則能用,缺乏較長遠的人才培養和人才儲備機制。

  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的內在因素分析

  1.大學生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普遍存在消極心態

  ***1***一些大學生放大了對求職的畏懼感。這些大學生認為,人情關係是主宰就業的關鍵,沒有人情關係,個人再努力也無濟於事。由此,“幹得好不如有一個好父***母***親”、“幹得好不如嫁***娶***得好”的觀念在高校甚至社會上廣泛流傳。

  ***2***一些大學生人為增大了挫折感,進而導致抑鬱心理。年輕氣盛、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們在一封封投遞出去的個人簡歷石沉大海之後,他們開始抱怨世道不公,繼而懷疑自己的能力,結果導致緊張、情緒低落,甚至對求職漸漸失去信心。由希望到失望再到絕望,心理壓抑感在自我暗示的作用下不斷強化,最終使一些大學生形成抑鬱心理。

  ***3***一些大學生有強烈的自卑感。多數高校畢業生因求職過程中的挫折經歷和目前就業環境中不良因素的影響,不能自信地面對用人單位提出的各種苛刻要求,而是自卑地認為己不如人,零薪酬現象即是例證。結果導致在求職擇業過程中缺少主動性,與許多適當的機會失之交臂。

  ***4***一些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往往浮躁、盲從,缺乏方向感。在現有的教育體制和生存環境下,大多數大學生不是按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和個性優勢進入大學所學專業的,他們不瞭解社會對各類人才的需求量和需求比例。他們在大學期間忙於交友、戀愛、應付各種證件的考試,處於被動的學習狀態。當完成高等教育後,他們又是被動進入職場,思想和心智遠沒有成熟,不能進行獨立思考和判斷。因此,他們在求職過程中難免陷於盲從、浮躁之中,缺乏信心和方向感。

  2.大學生個體在需求與能力之間的差距導致其心理的不平衡狀態

  ***1***自傲、自負導致名牌高校畢業生在求職時往往好高騖遠,期望值過高。一些名校畢業生在求職時傾向於人才濟濟、競爭激烈的一線城市,但他們往往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和社會,也沒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一遇挫折很易由自信轉向自卑。

  ***2***一些大學生在求職時因缺乏社會經驗往往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心理。因缺乏實踐經驗,短時間內又得不到適當的幫助,一些大學生不知如何將個體需求與自身能力進行良性對接,於是在求職過程中常常出現煩躁不安、心理緊張、無所適從等現象。反映在單位選擇上,一些大學生不考慮專業的相關性,見聘書就籤,這為以後工作與個人願望的矛盾埋下了伏筆。

  ***3***盲目攀比、惡性妒忌導致部分大學生求職時錯失良機。我國高校教育注重通識、通才教育,缺乏個性優勢的培養,使得部分大學生求職時陷於盲目攀比甚至惡性競爭之中。尤其當看到自認為能力與自己相當或者不如自己的同學找到令人羨慕的工作、獲得可觀的收入時,一些大學生難以保持心理平衡。為了平衡內心,他們往往盲目提高擇業標準,結果錯失就業良機。

  ***4***錯誤歸因導致部分大學生在擇業時出現逃避牴觸行為。一些大學生在擇業受挫時,不是將原因歸結為自己努力不夠、擇業標準有點高、面試時有點緊張等主觀因素,往往把原因歸結為一些客觀因素。如自己所上的學校名氣不大、自己在大學裡沒有遇到名師、目前社會風氣太差、自己家是農村的草根族、自己智商太低不是天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