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網上創業案例

  大學生網路創業正成為大學生社會實踐和就業的熱門選擇之一,我們身邊或多或少都有大學生網路創業的例子。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

  1:90後姑娘創業做網紅女主播,直播吃飯逛街月入2萬

  2月17日下午2時,90後女生譚潔拿著手機出了門,一路對著手機直播自己在江漢路吃飯、逛街的情景,手機網路直播平臺顯示,有3萬餘人在線上觀看她直播。靠直播自己在武漢的衣食住行,24歲的譚潔3個月積累了13萬粉絲。

  不需要表演,90後女生的工作是直播日常生活

  下午2時多,譚潔到了江漢路一快餐店吃中飯,她把手機放面前,視訊直播自己吃漢堡的情景,直播平臺顯示有3萬多粉絲線上觀看她吃中飯。手機直播平臺上,粉絲不斷刷屏,譚潔邊吃邊與粉絲聊天。

  譚潔的工作叫“網路主播”,每天從14時到16時,她就拿著手機在武漢三鎮到處逛,直播自己吃飯、坐公交、買衣服、逛街等日常生活以及所見所想。

  3個月前,在北京從事了兩年演藝事業的她遇到事業瓶頸,一位武漢朋友說,現在像她這樣性格開朗漂亮女生做網路主播會很受歡迎。譚潔將信將疑回漢加入了時下流行的網路主播隊伍。

  對主播一無所知的譚潔第一次直播時刻意打扮了一番,憑藉著自己演藝經驗表演了唱歌跳舞等,不料只有30多個粉絲觀看,讓她鬱悶不已。後來通過學習其他主播經驗,她釋然了:原來網路直播根本不需要表演什麼,就把自己日常生活真實的一面直播出來就可以。

  拼真性情,3個月引來13萬多粉絲關注

  譚潔昨天心情有點不大好,直播時和粉絲聊著聊著就哭了。粉絲們安慰她,她心情好了後,給粉絲們做了幾個賣萌的表情。“我想笑就笑,想哭就哭,粉絲就愛看真實的我”。譚潔的說法,引來直播平臺上粉絲們的刷屏點贊。

  每天拿著手機行走在武漢街頭,把自己的生活暴露在數萬粉絲眼下,對於女生來說,是否有不安全感?譚潔說,恰恰相反,直播給了自己極大安全感。有次在地鐵站,譚潔忘記帶卡,她在直播平臺上說了自己的窘境,很快就有附近的粉絲趕到幫她刷了卡。

  譚潔說,粉絲們都像愛護自己朋友一樣關心她。直播平臺數據顯示,3個月來譚潔有13萬多粉絲關注,平均每天有3萬多粉絲線上觀看直播。

  譚潔說,每天走在武漢街頭直播自己,經常會有各種驚訝的眼光看著自己,自己一點都不在乎,還經常給路人介紹直播平臺,其實大家都還挺能接受這項新生事物的。

  直播正能量故事更受粉絲喜愛

  直播生活,譚潔有底線。因為媽媽也是自己的粉絲,經常會在看自己直播什麼。譚潔發現,直播正能量還是很受關注的。

  春節期間,譚潔在街上直播碰到一位擦鞋的老奶奶。直播引起粉絲熱烈議論,粉絲們紛紛說趕快給點錢老奶奶。譚潔對粉絲說,老奶奶既然上街擦鞋掙錢,肯定是想靠自己勞動而不是施捨生活,直接給錢是對老奶奶的不尊重,於是她主動讓老奶奶擦鞋,給了20元勞務費,粉絲們紛紛點贊。

  這個過程通過直播真實展現在粉絲面前,當天線上觀看的粉絲創了近段時間新高。譚潔說,通過直播方式傳遞正能量更真實,由於沒有說教,這更能讓這群平均年齡20歲的粉絲獲得共鳴。

  憑藉著自己快樂、積極、真實的生活直播,譚潔收到粉絲“網路禮物”特別多。通過這些可以折現的“禮物”,譚潔已經可以月入近2萬元。

  2:一個 90 後創業者的 4 年創業路

>

  今天的講述者是殷志平,江蘇人,90 後。2011 年,還在讀大學二年級的殷志平開始寫小軟體,在人人網爆紅。同年他開始創業,“創業那麼多年” 從 24 歲的殷志平嘴裡說出來,有種弔詭的滄桑感。

  4 年時間裡,殷志平接連創辦兩家公司,從南京的 “黑工作室” 起家到拿到知名風投的投資。他經歷過一夜爆紅的狂喜,也品嚐過合夥人內訌、競爭失敗的苦澀。他開始收起鋒芒,學著挑起責任。對於以殷志平為代表的 90 後創業者群體,爭議從未遠離,但他們有的已滿 25 歲,這是告別年少輕狂的年紀。

  下面是他的故事。

  2011 年下半年,我還在讀大學二年級,就嚐到了一夜成名的滋味。那年國慶節過後,我在人人網上開發了一個小應用叫 “好友拼圖” 。這個應用能把你所有好友的頭像拼成一張海報的模樣,從遠處看是你的頭像,從近處看全是好友的小頭像。我突發奇想,隨便做做,結果它讓我一夜之間斬獲了幾十萬粉絲,我自己都震驚了。我的人人網賬號成了大號,我隨便發一條狀態,哪怕是很無聊的狀態,都能收到上萬評論,評論以每秒幾條的速度增加。

  好友拼圖這款應用當時霸佔了人人網開放平臺排行榜第一的位置整整 3 個月。投資機構也找上來,儘管當時我還是光桿司令一個,沒有團隊。我覺得飄飄然,創業很容易嘛。這為我後來的創業埋下了很大一個坑,我用了好幾年才從這個坑裡爬出來。

  我索性決定出來創業,書也不讀了,從學校里拉了兩個小夥伴入夥,搞了一個 “黑工作室”。那是 2012 年,狀態是窮屌絲,但大家很和諧,很賣力,我們做了圖片社交網站 “沙漏網” 。同年夏天,上海的一家孵化器來南京找我,說,“只要搬到上海,我就投資你們。” 我們拿到第一筆錢,搬到了上海,正式開始創業。

  沒過多久,我們又拿到一輪融資,整體形勢很好,但我踩到另一個坑。這個坑很經典:我和合夥人的股權是對半分的,引入一家新的投資方後,我們各自都有 40% 多一點的股份,誰也沒法說了算。沒錢的時候大家狀態很好,一有錢就開始搞分裂,我的合夥人想趕我走,我知道後很生氣想反擊,結果合夥人拉攏了投資方,他們站在一個陣營裡,我佔了下風。其實,在沙漏網,我們前前後後做了好多專案,主要是因為合夥人內訌,最後燒光了投資人的錢,什麼都沒做出來,第一家公司就完蛋了。

  第一家公司解散後,2014 年,我開始創辦第二家公司班磚科技。這次我吸取了之前的教訓。我和合夥人先小人後君子,把利益攤開了說,我佔股 90% ,他佔 10% ,大家都同意後,我們開始幹活。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什麼股權糾紛,也沒有太多爭執,大家會說 “你說了算” 。我覺得小公司在早期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老大說了算,其他人跟著老大往前走,這是我自己的一點深切體會。

  曾經覺得不公,後來願賭服輸

  雖然我是寫程式碼的,別人說我是碼農,是工程師,我卻一直覺得自己是科學家。我痴迷技術,曾經做過的所有創業專案都從技術切入。但技術創業我也犯過錯,吃過虧。

  因為我研究過人臉識別技術,2012 年我還在沙漏網的時候,我們花了整整 6 個月,做了一個網頁產品:上傳一個男人的照片,再傳一個女人的照片,可以預測未來的寶寶可能會長什麼樣子。這個挺有技術含量的,要先做人臉識別,對影象進行重新排樣、繪圖。上線之後就火了,每天都有大量的人進來玩。

  後來發生了一件讓我很寒心的事。我們實打實地用正兒八經的技術做出來的產品敗給了一家不懂技術卻很會玩營銷的母嬰社群。名字就不提了,他們馬上抄了一個,很粗糙,完全沒有技術含量。我後來瞭解到,他們的做法是去百度搜圖裡翻出了十幾張嬰兒圖片。無論你傳什麼男人、女人的照片上來,甚至傳兩張卡通圖片它都能給你生成一張嬰兒圖片,這圖片是隨機出現的。這家母嬰社群的規模大,跟我們搶了不少流量,我覺得很不公平。

  後來我反思總結了一下,這種使用場景,不應該站在技術人員的角度來看,而是應該站在產品經理的角度來看。這類產品對使用者來講只是娛樂的需求,使用者其實不太關心準不準確,只是哈哈一笑。我用技術的東西去做娛樂的東西,其實是不適合的。從產品經理的角度來看,這家母嬰社群的手段雖然不太高明,卻是做產品最好的方法,成本非常低,一兩天就能做出來,而且它們把這個產品推向娛樂化,娛樂到極致。我的總結是,一定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來做產品。

  我現在在做一個音樂圖片社交產品 “聽畫” ,它的定位和目標很清晰。我們掌握了一項技術,用人工智慧的方法讓機器創作出曲子來。使用者在聽畫 App 上傳一張照片,我們能用人工智慧技術為每張照片配上屬於它的原創音樂。除了社交,我們更想把聽畫打造成草根音樂人的原創音樂創作社群。因為,我們的人工智慧譜曲技術降低了音樂創作的成本,也降低了專業門檻,我們把音樂人普遍覺得最麻煩的部分創作曲子給包了。

  與上次被娛樂至上的母嬰網站打敗不同,對於人工智慧譜曲,技術上的壁壘會成為我們的核心競爭力。人工智慧組織音樂的能力我們已經摸索了一年,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音樂是聲音的組合,機器能算出音節運動的概率,譜出符合審美的曲子。照片中能被提取出的主題和元素,包括那些可識別的物件、曝光度、色彩分佈等,都能幫機器來確定音樂基調、長度和模式。

  在音樂領域,擁有這項技術的公司在全世界只有 100 多家,在中國目前除了我們還沒有出現第二家。

  社交產品是有代際的

  我做過不少社交產品,包括好友拼圖、沙漏網、萌萌搭……聽畫目前也屬於移動社交,只是落到音樂產業裡。可能做得久了會習慣待在這個細分領域。在一個自己熟悉的領域內創業,可能比在一個不熟悉的領域創業難度低一點,成功率也大一些。

  但社交創業其實不容易。我腦洞很大,常常有些新奇的點子,這些點子常常能成為爆款,但是無法持續。比如,2011 年我做好友拼圖,確實火了一把,但 3 個月後資料下滑得很厲害,然後就無人問津了。2012 年我做上傳兩張圖猜未來寶寶長啥樣那個網站時,也能預測到,它肯定會火一陣子,但沒法一直火爆下去。這兩件事給我的啟發是,我得做個正兒八經的創業者,做的東西一定要有商業模式,一定要有持續性。

  社交產品如果要做到可持續和高使用者黏度,要形成一個有效的閉環。陌生人社交缺一塊閉環,它很難像微信一樣把關係沉澱下來。兩個陌生人一旦成了熟人,他們的第一句話是我們加微信或加 QQ ,然後這個使用者就流失了。中國最大的陌生人社交應用陌陌做本地化的群組,也是為了形成一個閉環。2014 年我們做陌生人私密輕社交應用 “萌萌搭” ,做了兩個月發現不行,我們的產品沒有閉環,使用者會流失,且流失後基本不會再來。我們果斷地換方向,開始做新的專案。

  2014 年陌陌風頭正勁最後上市,財富榜樣效應刺激著那年冒出一大批陌生人社交產品。但你現在回頭看,很多陌生人社交產品都沒了,只要沒法形成閉環,就活不長。

  但是在社交領域創業,還是有機會的。從大趨勢來看,不論多老牌的公司,都有可能在十多二十年後沒落到要破產甚至要被賣掉。隨著一代人老去,年輕一代成為社會的主力人群,他們的社交喜好會大不相同,跟不上年輕使用者的老公司可能慢慢會被淘汰,這裡面就藏著新公司崛起的機會。

  不過,我不是一個很愛社交的人,有時候經常會有那種想一個人待在實驗室裡誰也別打擾我的想法。我們公司有一個房間被我當成實驗室,我有時睡在裡面,10 天半個月不回家也不奇怪。

  創業是個很嚴肅的話題

  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我就拿到了月薪 25K 的 offer。我喜歡創業,是因為我從小愛折騰,我個人的信仰可能是去突破極限挑戰,無盡地探索技術的可能性。我沒有太多物慾,只要我的購買力大於我的物慾就行了。

  創業這麼多年,我認為人的精神一定要強大。因為創業者每天都有很多頭大的事情要去處理,精神不夠強大絕對堅持不下來。有些人堅持不下去,就選擇老老實實加入一家公司了。

  我欣賞的創業者是甲骨文創始人拉里 · 埃裡森。他從大學退學,和他一樣,我也是退學黨。31 歲之前,他換了十幾家公司,生活一直窘迫,直到 32 歲那年創立世界第二大軟體公司甲骨文。

  我和很多大學生交流,特別能理解他們身上那股初生之犢不怕虎的闖勁,因為我當年也是那樣的。但我想說的是,創業是個很嚴肅的話題,我們曾經瘋狂加班,幾乎不吃不睡直到一週後我的神志開始不清楚。

  我碰到不少退學創業者,交流後我發現,很多人都是抱著玩玩的心態在創業。這種心態特別緻命,我自己踩過這個坑,回顧我第一次創業時遇到的合夥人內訌問題,背後其實反映的是創始人的心態——創業很輕鬆,玩一玩就能創業。我甚至會建議一些人別大學一畢業就創業,因為心態不擺正,一定會失敗。創業是神聖的行為,不能當兒戲,得擔起責任。

  我創業只是湊巧,但既然創業了,就得認認真真把事情做好。現在我有一個團隊,有十多個人要養活,這其實是很大的責任和壓力。

  如果真的讓我再選一次,假設我讀大學期間,有一家技術氛圍濃厚的科研機構邀請我加入,我肯定頭也不回地去了。因為,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科學家,喜歡搞技術類、研究類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