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勵志故事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深圳打工的日子成就了我

  我還記得自己剛剛到深圳的日子。那段日子,讓我真的明白什麼叫做生存。

  因為母親的關係,大學畢業之後,我到深圳去了,放棄了在外資公司的工作,在母親的公司幫忙。所謂的公司,其實就是那種皮包公司。我和母親還有她的幾個帶著發財夢來到深圳的親戚,也算是她公司的員工一起,在深圳的一棟農民房裡面,每天忙忙碌碌,和形形色色的人碰面。用母親的話來說,生意就是這樣碰出來,談出來的。

  我的母親在我四歲的時候,就在我的生活當中消失了,然後在我十八歲的時候又突然出現在我的眼前。對於少女時期的我來說,母親在我的想象裡面,是一個神祕而又親密的人物。於是當她說,希望我大學畢業之後,能夠到深圳幫忙的時候,我毫不猶豫地去了。

  記得當時我的父親什麼都沒有說,他總是這樣,每當我要決定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他總是什麼也不說,即使之後我碰得頭破血流地站在他的面前,他還是什麼都不說。

  我還記得那個夏天,我提著一個箱子,來到母親既是辦公室,也是住宅的地方。母親的第一句話是,你怎麼穿得這樣不好看。那一天,我穿的是一件簡單的白襯衫,和一條長長的花裙子。母親總是嫌我長得不漂亮,因為那樣在她的眼中,我很難找到一個有錢的男朋友。看上去還非常年輕的母親對我說,在外人的面前,不要說我是她的女兒,這個年頭,一個女人要做生意,要在這裡混下去,不要讓人家知道年紀,不要讓人家知道婚姻狀況會更加划算。

  當時的我,真心誠意地想,這個從來沒有過生活在一起的母親,她曾經經歷過多么艱難的日子,我應該幫她。於是我答應了。

  接下來的日子慢慢讓我開始明白生活的艱難。在我住的房子的對面,住的是那些來自湖南的打工妹的集體宿舍。每天都會看到她們到了吃飯的時間,很多人都是端著一碗白飯,就著一瓶辣椒醬,津津有味地吃著。

  而我們的生活也不富裕。我發現,我的母親什麼生意都做,只要能夠賺到錢,哪怕只是一點點。雖然請別人吃飯的時候,我的母親總是搶著埋單,但是在家裡面,每頓飯總是節省到只有一個素菜,一個葷菜。

  不過我的母親是那種,哪怕口袋裡面只有兩塊錢,但是也在別人面前裝得像一個百萬富翁那樣豪爽的人。這也就是,直到現在,兜兜轉轉,她還是在用這樣的方式生活著。

  我的母親經常會突然消失一段時間,於是房東就會找我來要房租。他的這些親戚每天都要開飯。曾經有一天,我的口袋裡面只剩下兩塊錢,看著他們,看著這個地方,我真的想哭。因為我不知道,這兩塊錢用完之後,明天如何生活下去。

  母親消失的時候,我必須自己賺錢支撐這個家,同時也是支撐我自己。靠著同學的關係,我接到了一單禮品生意。我還記得我和我的同班同學一起,跑到別人的廠裡面和別人談判起來。不過別人很快看穿了我的底價到底是多少,這個合同簽得有點灰溜溜。不過好歹有點錢賺,心裡面已經算是很滿足。

  還有一次,我的母親不知道從哪裡拖來一百箱飲料,從東北運到了深圳。而她自己卻不知去向。我手忙腳亂地找了一個倉庫把這些飲料存放起來,但是開始為倉庫費發愁。

  面對這一大堆連我都沒有聽說過名字的飲料,我和我的這位同班同學一起,推著自行車,開始一家小商店一家小商店地推銷。

  求人真的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情,要面對別人毫不留情的拒絕,或者是那種乾脆不願搭理的樣子,現在回想起來,還好那個時候年輕,剛剛走出校門,反而能夠承受這些東西,如果是現在,我真的很難想象自己,還能不能像那個時候那樣,去做這樣的事情。

  結果,就這樣,冒著炎熱的天氣,我還記得,有一天的下午還下著雨,我們的自行車倒在地上,一箱子的飲料從後座上面摔了下來。那個時候,一剎那有一種絕望,覺得自己不可能做到任何的事情。我知道我的這位同學那個時候和我有著同樣的感覺。

  不過幸運的是,我們的這種軟弱只持續了很短的時間,我記得,我們扶起自行車,繼續一家商店,一家商店,推銷著我們的飲料。

  最後,我記得,終於有一個好心人被我們感動,於是我們又賺了一點錢,終於可以解決一大幫人一個月的生計問題。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幾個月的時間,很快我發現,原來我和我的母親對於生活的價值觀、生存的方式實在有太大的區別。

  我的母親總是拿一些她身邊的年輕女孩給我做例子。誰誰誰嫁給了一個有錢的老頭,誰誰誰嫁給了一個港商,或者是誰誰誰做了二奶,而她獲了多少多少的房產。

  在我母親的眼裡,錢才是最重要的,無論如何也不要和錢過不去,因為只有足夠的錢才能夠生存。

  但是我不這樣看。我覺得,如果真的愛上一個人,那個人很有錢,倒也是不錯的一件事情,但如果只是為了錢卻並不值得。

  我們鬧翻了,從此我和她斷了來往,但是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我已經沒有辦法再回到上海,於是我要在深圳從頭開始。

  為了生活,開頭的幾個月,我什麼工作都做過。酒店服務員,倉庫管理員,還有國有企業的每天閒著沒有事情做的老總祕書。換工作的原因,最主要還是工資問題,因為要租房子,要應付日常的支出,因此那個時候,選擇工作的首要準則是工資是不是高。直到後來,在朋友的推薦下,我進入了一家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從此我的生活重新上了軌道。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如果我沒有選擇來到深圳,沒有跟著我的母親的話,我會和我的不少同學那樣,幾個月下來,在外資企業已經有了不錯的表現。有的時候,我會覺得,我好象浪費了半年的時間。但是現在回想起來,我真的要感謝我的母親,感謝在深圳的這段日子。

  因為在這段日子裡面,我看到了那麼多在生活底層掙扎的人們如何生活,我也接觸到了形形色色三教九流的人物,他們做著不同的事情,有的人循規蹈矩,慢慢尋找著機會,有的人用不正當的手法,希望能夠在最短的時間賺到最多的錢。但是他們的最初的出發點都是一樣,為了生存。

  在這段日子裡面,我也體驗到了,很多時候為了生存,必須有足夠的勇氣和韌勁來面對這個社會裡面的人和事情。

  我的那位同學,我們在深圳一起待了一個月之後,他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湖南的一個偏遠縣城,他說過,他的理想是要進電視臺工作,之後我聽說,他在縣城的電視臺主持少兒節目。後來我們失去了聯絡。

  八年之後,當我們在北京再見的時候,他已經是珠海電視臺的一名編導,而我則成為了鳳凰衛視的一名記者。他告訴我他用五年的時間,從縣城走進省電視臺,然後又隻身來到珠海,從一名編外人員成為電視臺的正式員工的整個過程。他說,深圳的那段日子,教會他,如何在艱難的時候,勉勵自己一定要走下去。

  “打工皇帝”霍建寧

  霍建寧,香港人。1952年生。畢業於香港大學,後赴美留學,取得專業會計師資格。1979年在美國留學歸來後,被李嘉誠收歸長江實業集團,出任會計主任。

  其後,又考得澳洲會計師資格。1984年升為和記黃埔執行董事,1985年被委任為長江實業董事,1987年躍升為副董事、總經理。直至1993年接替馬世民,成為和記黃埔董事、總經理。

  霍建寧是香港賺錢最多的“打工皇帝”。以平均每日上班12小時計算,他每上班一分鐘,銀行戶頭即可進賬超過1040港元,每日的薪酬達75萬港元。

  2010年5月5日,香港特區政府稅務局公佈資料顯示,2009—2010年度繳交最多薪俸稅的“打工皇帝”,稅款達9100萬港元,高於2008—2009年度的7100萬港元,增幅28.2%。根據和黃刊出的年報,霍建寧2009年薪酬達1.24億港元,仍然稱得上香港地區的“打工皇帝”。

  稍有留意香港首富李嘉誠新聞的人都知道,每次李嘉誠旗下的長和系集團召開業績釋出會,李嘉誠身邊總會有一位頭髮花白的中年男士陪同,不時為李嘉誠一一解答記者尖銳的提問。這個中年人,叫霍建寧。

  在香港這個商業社會,“霍建寧”這個名字稱得上家喻戶曉,他除了是李嘉誠旗下和記黃埔***以下簡稱“和黃”集團的董事總經理***,也是每年香港稅務局薪俸稅的大戶之一。日前,和黃公佈的去年公司業績年報顯示,霍建寧去年年酬高達1.7億港元,這是1999年以來的最高紀錄。其日均工資65萬港元,即使老闆李嘉誠或副主席李澤鉅等人都望塵莫及。雖尚有不少集團未刊發年報,但根據過往多年經驗,霍建寧有很大機會再次榮登香港“打工皇帝”的寶座。

  年報披露後,霍再次成為坊間熱門話題之一,但有趣的是,許多以霍建寧為奮鬥目標的打工仔,對他卻知之甚少。到底霍建寧是什麼人,他何以成為李嘉誠眼中的大紅人?

  “專才”加“忠僕”

  綜合香港傳媒過往多年的報道,今年60歲的霍建寧,只是出身於一個普通的教師家庭。他畢業於香港著名中學拔萃書院,後來負笈美國及澳洲,並考取澳洲會計師牌照。

  1979年,霍建寧回港加入李嘉誠的長江實業集團出任會計主任。3年後辭職,與友人合資開會計師行。可是,會計師行不久便告結業,霍建寧又再投李氏懷抱,重返長實。1985年,霍建寧獲委任為長實董事,並在兩年後晉升為長實副董事總經理。1993年,李嘉誠的另一家公司和黃集團的董事總經理馬世民離職,於是霍建寧走馬上任,成為和黃新的“一把手”。

  單從上述簡單的履歷表中,實在看不出霍建寧有何過人之處,可以獲李嘉誠青睞。2004年,前和黃“一把手”馬世民在一次專訪中,才首次披露了當年他是如何看中比他小12歲的霍建寧:當時他到日本公幹,霍建寧被借調過去幫忙,結果馬意外發現此人是一個出色的談判專家。由日本回到香港後,馬很快就向李嘉誠推薦了霍。

  霍建寧後來的表現,印證了馬世民眼光奇準。

  1993年,霍建寧登上和黃董事總經理之位。但在當時,他被認為是接下了一個“燙手山芋”。那時和黃正大肆在海外擴張,但投資的英國電訊網路Rabbit和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均連年虧蝕,股價長期偏低。

  霍建寧接手後,果斷將Rabbit出售,轉移投資個人通訊網路Orange,然後將赫斯基石油撇賬,並減債重組,積極開墾油井、氣井,令和黃業務在短短几年間逐步轉虧為盈,向李嘉誠交出了一份亮麗的業績。

  繼後,霍建寧接手處理和黃的歐洲電訊業務Orange。1999年底,霍建寧飛往歐洲,將Orange賣給德國的電訊集團Mannesmann,然後把收回的Mannessmann股票高價出售於英國Vodafone。霍建寧這一番轉手,成功替集團賺取超過千億港元的盈利,創出“和黃賣橙***Orange中文意思即‘橙'***賺千億”的佳話。這宗交易,令李嘉誠十分驕傲,霍建寧為此收取了一筆為數1.6億港元的花紅。

  此役令霍建寧在李嘉誠心目中的地位,再也無人可以代替。過去多年來,和黃集團成為全球名牌電訊商,旗下各公司及管理人員屢獲海內外各種榮譽稱號,霍建寧功不可沒。

  霍建寧能成為李嘉誠左右手,亦有其他過人之處。其中一點是,霍建寧個性隨和低調,但每當老闆李嘉誠及集團遭外界批評時,他必會出來擋箭。譬如,李嘉誠旗下的百佳超級市場在2002年率先調低豬肉售價,遭肉商炮轟壟斷市場,霍建寧隨即舉行記者會反駁:“據我所知,如果是壟斷的話,我們應該加價才對。但現在我們是減價了,我實在不明白什麼叫做壟斷!”

  最令外界津津樂道的,是霍建寧和胡應湘為應否興建港珠澳大橋互相指罵的事件。2002年8月份,香港地產發展商和集團主席胡應湘向特區政府重提興建港珠澳大橋,除連線香港大嶼山與珠海及澳門外,並有貨櫃碼頭,令香港發展為南中國的物流中心。胡的建議在當年得到新鴻基地產、九倉和信德等大地產商的支援。但由於大橋專案對和黃雄霸港口業務構成威脅,遭到李嘉誠的極力反對。

  護主心切的霍建寧,隨後不顧身份狂轟胡應湘。當時身在義大利的霍建寧,甚至以電話會議召開記者會,以成本效益問題大力反胡,稱:“胡先生提出要興建大橋,他賺到錢,我會恭喜他。不過,請你別影響到別人,這會害死人的。”

  相比之下,平日在李嘉誠面前,霍建寧卻永遠是恭恭敬敬,言聽計從。據認識霍的朋友說,“即使遞電話給老闆,他也會雙手奉上。”而李嘉誠每次說什麼,霍建寧都會記在心裡。某香港資深財經記者舉例稱:2005年8月,李嘉誠在和黃中期業績釋出會上一時豪言,聲稱集團的全球3G客戶人數“在45天內一定可以突破1000萬。”到了第45天,和黃果然對外宣佈全球3G客戶人數突破1000萬,“霍建寧的確不簡單,很懂如何滿足老闆的要求。”

  可以這樣總結:霍建寧之所以能成為“打工皇帝”,是因為他兼具過人的專業才能和經歷了時間考驗的“忠僕性格”。

  “港版凡爾賽宮”主人

  香港商界人士分析,霍建寧的出色表現,與其工作辛勤不無關係。

  霍建寧是和黃出名的工作狂熱分子,一週工作7天,視辦公室為家,多年來甚少放假。甚至1987年結婚前夕,他身在加拿大談判收購赫斯基石油業務,拉鋸11個小時才中止,在最後一刻返回香港結婚。2003年接受路透社記者訪問時,他自言對工作的狂熱猶如信教,很喜歡那種“全世界與我為敵的感覺”。這樣,他才可以在2G的價值被捧上天時,以千億賣“橙”締造世紀交易,而如今坊間皆看淡3G時,他卻堅信定會取得最後勝利。

  霍建寧身邊的朋友指出,除了工作勤奮,霍建寧平時也很懂得周旋於李嘉誠的大小公子之間。1990年代初,當李嘉誠長子李澤鉅在加拿大溫哥華搞“萬博豪園”專案,而次子李澤楷亦在加時,霍即飛去加拿大,分別陪兩位“太子”滑雪。

  有香港金融界人士戲言,“打工皇帝”主要可以分兩類人:一類精神壓力大到過著非人生活,深夜會到高消費酒吧買醉忘我;另一類則努力在工作外建立生活,他們是雲鹹街藝廊的熟客和慈善組織的熱心義工。霍建寧屬於前者。

  年薪逾億港元的霍建寧,過往生活相當富貴。平日的娛樂除了打高爾夫外,他還喜愛聽音樂會,愛喝紅酒,在家中自設酒窖,藏酒量甚豐。而女兒霍尚欣小時候在香港國際學校唸書時,已有兩名保鏢接送。

  霍建寧的另一嗜好是購買豪宅。他曾於1992年以1650萬港元買入舂角道64號地皮,興建成一座貌似古堡的576平方米大宅。至2006年,霍建寧又以3.5億港元天價購買深水灣道37號豪宅,轟動全港。這所億元大宅的外牆米黃,矗立於山坡上,能鳥瞰整個南區海景及深水灣高爾夫球場,極具氣勢,因此被稱為“港版凡爾賽宮”。

  不過,霍建寧也有柔情的一面。霍建寧妻子何綺華於2003年被發現患上初期乳癌。初期何的情緒低落,術後選擇接受4次為期3個月的化療療程。霍當時對她說:“在這3個月裡,我一定在你身邊陪你。”之後,霍建寧果然說到做到,3個月沒有離港,每次何綺華做化療,霍帶著一家六口和朋友約10人,陪何到診所,兩小時化療中全程陪她聊天。

  化療的副作用是掉頭髮。霍建寧當時對何綺華說:“如果你真的掉光了頭髮,我會剃光頭陪你!”雖然可能因為化療用的藥好,掉頭髮並未如初期所料那麼嚴重,但事隔9年,何綺華想起此事仍不無感動,稱:“他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支柱!”

  王元成——從打工仔到博士生

  古語云:泰山亦神州!自古以來泰山就是一塊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寶地,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成為兩千多年來名人志士昂揚向上的召喚,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詩句也成為古往今來人們知難而進的動力。泰山之地歷來人才輩出,湧現的風雲人物比比皆是,其中就有一位普通務工青年從泰山腳下走出來,成為全國人大代表,他就是連續九年在全國人大會議上踴躍為民請命的王元成。

  王元成的人生充滿濃厚的“傳奇”色彩,由一名普通進城務工青年到一名成功的創業者,從一名輟學少年變身為才華橫溢的研究生,每一次人生角色的轉變都離不開他自強不息的拼搏。

  “開書店滿足看書的需要”

  45年前,王元成出生在泰安市寧陽縣城關鎮一個貧困農民家庭,共有兄弟姐妹七人,他排行第六。12歲那年,父親不幸病逝,原本一貧如洗的家庭變得更加不堪一擊,家中只剩下瘦弱的母親和7個嗷嗷待哺的孩子。由於受家庭條件的影響,17歲的時候,家裡無錢供他繼續上學,年少懂事的他不得不忍痛輟學,在家務農。然而,他心中那把求知的火焰並未因此而熄滅。

  1985年,為了餬口,更為了能有書讀,頗有志氣的王元成央求母親把家裡僅剩的一頭豬和幾隻下蛋的老母雞賣掉,又借遍所有親戚朋友,湊了不到500元錢,在離家一公里的東疏鎮上辦起了小鎮有史以來第一家“書店”,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賣書郎”。賣書之意不在賣而在讀,王元成從此每天徜徉在書的“海洋”裡。

  當時曾有人問王元成:“人家都去做一個經銷點,你開一個書店可以掙什麼錢啊?”王元成說:“辦一個書店能滿足我喜歡看書的需要。”他把書店看書當成是自己求學夢想的延續。在開書店的幾年中,儘管沒掙到什麼大錢,但王元成把這個經歷看作是踏向社會的第一步。書店位置正好處在寧陽第五中學的門口,“每天打交道的人我認為都是非常有學問的,都是機關上吃過國庫糧的人群。和他們交流、和他們打交道自己學了最基本的與人交際和交流的經驗。”王元成說。這段賣書生涯為他日後成功創業和社交溝通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誠實和信譽非常重要”

  在當了三年“賣書郎”之後,一心總想走出去“闖一闖、看一看”的王元成隻身一人隨著農民工進城的大潮來到了泰安城,成為一家廣告公司的打工仔。談及這段經歷,王元成說自己當時心中非常向往城市,“感覺可能到那個地方去闖一闖會有比較大的收穫。”而之所以選擇泰安,是因為當時在王元成的心目中,泰安就是“大城市”了。

  在這家廣告公司,他靠著農村孩子那種特有的誠懇、樸實和勤奮博得了老闆的信任。他“傳奇”而輝煌的人生也就在這時迎來了一片曙光。

  打工期間,王元成通過捕捉各種資訊,意識到隨著改革開放浪潮的逐漸推進,“名片”這一最實用、最高雅、最文明的社交工具必將蘊藏著巨大的市場需求。一次偶然機會,老闆轉行了,王元成便自立門戶,創辦了以印製名片為主的“東方印社”。

  東方印社濃縮了王元成最初的夢。這個名字也是王元成特意取的。談起為什麼要用“東方印社”,王元成說:“因為我是愛做夢的人,希望自己未來的事業像東方的太陽一樣。”王元成盡心竭力地經營著自己的小店。短短几年間,東方印社就在當地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而“印名片到東方”也成為當時泰安市民比較熟悉的廣告語。

  創業的過程是艱辛的,王元成在開店的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一次王元成去濟南,因為要做一個印刷的板,事情沒辦完天就黑了。如果要返回泰安,第二天還得再來,來車票要花10多塊錢。為了省錢,王元成四處尋找價格便宜的旅館。之前他去濟南的時候基本上是住在1元到1.5元的家庭旅館。但是這次辦事的地方是市中心,王元成來來回回地走了幾十里路,直到晚上十一二點了,也沒找到幾塊錢的小旅館。他的腿像灌了鉛一樣的沉,腳上也磨出了泡,整個人疲憊不堪。無奈之下。他跑到一個大大的體育場,脫下鞋子,把小貼包當枕頭,在馬路邊迷迷糊糊一直睡到天亮。

  儘管創業的路上面對諸多困難和問題,王元成卻始終相信播下的汗水終於會有豐碩的收穫。他一直認為,名片雖小,卻深藏著自己的執著追求。在他的心中,他的事業和未來要像東方的太陽那樣燦爛那樣光明,為此,他努力地開拓,以常人難以想象的勤奮和毅力撲在業務上。就這樣經過三五年風雨兼程的奮鬥,“東方印社”的生意越做越紅火。

  在創業過程中,王元成始終堅守兩個字:誠實和信譽。這也是他事業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一回,一位馬上要去廣州開會的老闆讓王元成加急印製幾盒名片。印名片要經過製版、印刷等多道工序後,才能裝到盒裡,王元成有些為難,但還是說:“那好吧,先把其他活停下來,我給您先幹。”

  於是王元成以最快的速度製版、排版、印刷,兩個小時後印好了所需的名片。但此時老闆已經趕去機場了。王元成得知情況後,拿著名片花了100多塊錢,租了一個計程車到機場,在這位老闆上飛機之前把名片交給了他。這位老闆看到王元成很吃驚,說:“小王你跑到這兒幹什麼來了?”王元成說:“您的名片已經印好了,我怕耽誤您用,所以趕過來了。”後來大概過了半個多月,這位老闆所在公司的辦公室主任拿來一個印名片的名單,一次幾十盒,並對王元成說:“小王,知道我們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名片在這兒印嗎?因為我們老總出差回來以後給我們開會,講了你去機場送名片這件事,讓我們很受感動。他說如果我們做經營能像小王那樣講信譽、講誠信,什麼生意都可以做得好。所以從今天開始,我們公司所有人員的名片都送到你這印。”王元成說:“我答應了的事一定會完成,即使我花200塊錢也要送到。”回憶起這件事,王元成說當時也沒這種意識,說什麼“講誠信”,現在來看誠實和信譽是非常重要的。

  “知識是改變命運的強大武器”

  不甘平庸的王元成在有了一定經濟積累後又開始尋找新的商機。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計算機逐步進入各行各業。而當時的泰安還沒有一所專門的學校來培養這類人才,同時許多待業青年也因沒有一技之長苦於求職無門。通過仔細地論證分析,一貫敢為人先的王元成抓住這一機遇,拿出幾年來的全部積蓄,又將多方籌措的資金悉數投入,在1993年和1998年先後兩次購置了160多臺計算機,建起了高標準的實習機房,配備了寬敞明亮的教室,聘請了大專院校的計算機專家擔任教師,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建立了泰安市第一家計算機培訓學校-泰安東方計算機學校。

  創辦學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設計一些課程,需要聘請老師,還要做招生簡章和招生廣告,整個的運作流程都需要王元成親歷親為去幹。為了增加學校教學內容,他數次專程到北京,千方百計拜訪五筆字型發明人、北京王碼電腦公司總裁王永民,王永民被王元成的虔誠感動,他說:“山東的小王一定要支援。我們先給他免費提供200套教學軟體,讓他能把五筆字型的培訓做起來。”有幾位大學計算機老師也被王元成的創業精神所感動,主動利用業餘時間到學校為學員講課。

  在創辦計算機學校的過程中,王元成也深深感到了知識的匱乏對自己工作和事業的影響。他說:“沒有知識,沒有學問,幹什麼都很困難。”在王元成心中一直有個夢,那就是上大學。他非常希望也盼望著自己可以坐在大學的課堂裡聽老師講課。心懷夢想的他發奮圖強,堅持不懈地學習,相繼拿到了專科學歷、本科學歷,後來又考了在職研究生,拿到了法學碩士學位,現在正在攻讀博士學位。

  多年來,王元成一直堅持學習,從未放棄過對知識的追求,可以說是如痴如醉。長年知識的積累和視野的開闊讓王元成在很多領域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他的許多見解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理論研究體系。他的研究成果、調研報告和論述曾得到中央部委領導和全國政治學研究專家的充分肯定,他曾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發表多篇有重大影響的學術論文,其中許多理論成果還多次被國內外媒體和政治學研究機構引用,其觀點和論述被幾十家媒體報道和轉載上百餘次。

  可以說取得今天的成就,與王元成善於學習和總結的習慣密不可分,這也是他走向成功之路的一大重要因素。王元成認為,不管在任何時代,知識始終是改變命運的強大武器。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成才不忘本,致富不忘國。作為一個從貧苦農家走出來的人,王元成深知輟學的苦楚和基層工作的艱辛,在創業成功後,他從沒有忘記過用實際行動去回報關愛和培育他的社會。

  從建立計算機學校伊始,王元成就設立了一條規定:凡是家庭困難的農村青年或城市待業青年、退伍軍人和殘廢人,在學費收取上一律給予減免照顧。1997年夏天,王元成看見一個衣著襤褸的青年騎一輛破爛不堪的自行車來學校打聽招生情況。一問才知道,這個年輕人剛考上大學,想在暑假好好學學電腦,無奈家境貧寒,當時他全身上下只有100元錢。“這是個有志氣的好孩子,我得幫他。”王元成不僅沒收一分錢學費,還為他安排了宿舍,配備了教材。學完以後,王元成又到書店買了一些書和文具送給這個好學的年輕人。

  為了更好地解答進城務工青年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王元成自己投資20多萬元開通了全國第一條“進城務工青年***”。通過熱線,王元成經常熱心引導和幫助進城務工青年走出思想的困惑和生活的困境。

  多年來,王元成還積極參加公益慈善事業,累計向社會捐款捐物達30多萬元。1998年夏天,我國南北方發生特大水災,他作為民辦教育的代表,慷慨捐款,支援災區;他積極參加無償獻血活動,曾多次帶領師生加入到無償獻血行列;他常年為希望工程捐款,為貧窮的孩子上學讀書增添一份希望;1999年暑假,他又從學校拿出30套電腦,購置了電腦檯、電腦椅捐贈給貧困山區,組建了三所希望工程電腦學校,讓1000餘名大山裡的孩子圓了“電腦夢”。

  王元成對此感到無比的欣慰,因為他知道:山裡的孩子也需要電腦,山裡的孩子也需要學習,山裡的孩子更渴求知識。

  有人稱王元成是“回報社會的模範”,但王元成卻常常覺得受之有愧。他說:“是泰山博大的胸懷容納了我。當今社會是一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這些年來我為社會做了一點微薄的貢獻,但社會卻給了我豐厚的回報。”

  “農民工的代言人”

  2003年,王元成光榮當選為十屆全國人大代表,這一當就是九個年頭。作為一名來自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除正常工作外,他每週都要抽出一定時間,專門接待來訪人員和處理來自全國各地的信件。稍有空閒他就往工地、勞務市場等農民工集中的地方跑,曾多次深入一線工地實地考察農民工生存、工作狀況。

  王元成認為自己就工作生活在群眾中間,有責任把老百姓的意見、願望和呼聲反映出來。儘管他當了多年人大代表,但他始終都將自己看作一名普通的農村進城務工青年。他表示,自己始終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是名副其實的“草根代表”,只是“對農村青年有著特殊的情感,為農村進城務工青年群體呼籲是我份內的事。”因此他歷年的提案都是圍繞著保護農民工利益的。

  王元成認為,新生代農民工大多來自農村,流動性較強,並且當前該群體存在著文化生活缺乏內涵、質量不高、形式單調的問題,呈現出“室內活動多,娛樂消遣多,室外活動少,發展型文化活動少”的特點。因此,在今年的兩會上,王元成關注的是農民工精神文化建設。他建議從根本上消除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文化孤島”現象,加大城市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影劇院等群眾性文化場所的優惠、免費開放的力度。

  王元成是進城務工人員中鮮有的成功者,他由一名來自農村的“打工仔”逐漸成長為一位知識淵博、才華橫溢的傑出人大代表,在他身上,既跳動著社會進步的音符,也折射出社會日臻和諧的圖景,他用勤奮的腳步譜寫出一曲曲奮進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