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創業史
創業不是賭博沒有說撞到機會就是成功,更多的是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經營創業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
案例1:不識字的“老乾媽”如何把5塊錢的生意做到36個億
她沒上過一天學,只認得自己名字的三個字,沒有任何的財務知識,但她喜歡鑽研,記憶力也驚人,不畏艱難,執著於想做的事情,對現金近乎偏執的重視,絕不涉足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每一次邁出擴張的腳步都慎之又慎。2012年,她以36億身家登上胡潤中國富豪榜。她,就是老乾媽陶華碧。老乾媽到底是怎麼成功的?一起來看看老乾媽的名人創業故事,從中學習創業成功的經驗。
賣涼粉,卻意外賣火了辣椒醬
陶華碧出生在貴州省湄潭縣一個偏僻的山村。由於家境貧窮,從小到大沒讀過一天書。20歲那年,她遇見206地質隊的一位會計,兩人相戀結婚。但沒過幾年,丈夫就病逝了,扔下了她和兩個孩子。
丈夫去世後,沒有收入來源的陶華碧為了生存,去外地打工和擺地攤。***,陶華碧用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一點錢,在貴陽市南明區龍洞堡的一條街邊,用四處撿來的磚頭蓋起了一間房子,開了個簡陋的餐廳,取名“實惠餐廳”,專賣涼粉和冷麵。
為了佐餐,她特地製作了麻辣醬,專門用來拌涼粉,結果生意十分興隆。有一天早晨,陶華碧起床後感到頭很暈,就沒有去菜市場買辣椒。誰知,顧客來吃飯時,一聽說沒有麻辣醬,轉身就走。這件事對陶華碧的觸動很大。她一下就看準了麻辣醬的潛力,從此潛心研究起來。經過幾年的反覆試製,陶華碧製作的麻辣醬風味更加獨特。很多客人吃完涼粉後,還買一點麻辣醬帶回去,甚至有人不吃涼粉卻專門來買她的麻辣醬。後來,她的涼粉生意越來越差,可麻辣醬卻供不應求。
有一天中午,陶華碧發現周圍十多家賣涼粉的餐館和食攤,生意都非常紅火,而這些餐廳生意紅火的共同原因是,他們都在使用從她那裡買來的麻辣醬。
1994年11月,“實惠餐廳”更名為“貴陽南明陶氏風味食品店”,涼粉和冷麵沒有了,辣椒醬系列產品開始成為這家小店的主營產品。然而,專一的生產依舊滿足不了龐大的顧客需求。1996年7月,陶華碧租借南明區雲關村委會的兩間房子,辦起了食品加工廠,專門生產麻辣醬,定名為“老乾媽麻辣醬”。
初涉作坊,困難重重
剛剛成立的辣醬加工廠,是一個只有40名員工的簡陋手工作坊,沒有生產線,全部工藝都採用最原始的手工操作。
當時搗麻椒、切辣椒是誰也不願意做的苦差事。陶華碧身先士卒,帶頭“剁辣椒”,以至於後來患上嚴重的肩周炎,10個手指的指甲也全部鈣化。
剛生產辣椒醬時找不到合適的玻璃瓶盛裝,於是陶華碧找到貴陽市第二玻璃廠訂貨,卻被拒絕,陶華碧便於他們談判:“哪個娃兒是一生下來就一大個哦,都是慢慢長大的嘛,今天你要不給我瓶子,我就不走了。”
就這樣,貴陽二玻廠與“老乾媽”結下了不解之緣,甚至因此躲過了國企倒閉狂潮的侵襲。至今“老乾媽”60%產品的玻璃瓶都由貴陽第二玻璃廠生產,二玻的4條生產線,有3條都是為“老乾媽”24小時開動。
作坊生產的“老乾媽”需要銷路,陶華碧就走街串巷到各單位食堂和路邊商店推銷,賣出去了再收錢,賣不出就退貨,用這樣的“笨辦法”讓商家答應試銷。結果,推出去的辣椒醬很快脫銷了,“老乾媽”也開始擴大生產。
1997年8月,貴陽南明老乾媽風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工人增加到200多人。陶華碧要做的不再僅僅是帶頭剁辣椒,財務、人事各種報表都要她親自審閱,工商、稅務、城管等很多對外事務都要應酬,政府有關部門還經常下達檔案要她貫徹執行。除此之外,她還要經常參加政府主管部門召開的各種會議,有時還受命上臺發言。
這麼多龐雜的事務,大字不識一個的陶華碧是怎麼處理的呢?
陶氏管理智慧:大道從簡,穩固人心
公司成立後,陶華碧的長子李貴山辭去“鐵飯碗”回來幫母親經營。
1998年,在李貴山的幫助下,陶華碧制定了“老乾媽”的規章制度。外界沒人看過這份制度的原文,但現任總經理謝邦銀說他們沒有員工手冊,所謂的規章制度其實非常簡單。只有一些諸如“不能偷懶”之類的句子,更像是長輩的教誨而非員工必須執行的制度。
就靠這樣一套如美國憲法般沒改過一個字的簡單制度,“老乾媽”11年來始終保持穩定,公司內部從來沒有出過什麼問題。
“老乾媽”的機構組織也很簡單,沒有董事會、副董事長、副總經理,只有5個部門,陶華碧下面就兩個主管,一個管業務,一個管行政***目前及謝邦銀和王武***。謝邦銀笑稱自己就是個“業務經理”,因為總要撲到一線拼命。
陶華碧還相當體恤下屬,在公司沒有人叫她董事長,全都喊她“老乾媽”,公司2000多名員工,她能叫出60%的人名,並記住了其中許多人的生日,每個員工結婚她都要親自當證婚人。
除此之外,陶華碧還一直堅持她的一些“土原則”:隔三岔五地跑到員工家串門;每個員工的生日到了,都能收到她送的禮物和一碗長壽麵加兩個荷包蛋;有員工出差,她像送兒女遠行一樣親手為他們煮上幾個雞蛋,一直送到他們出廠坐上車後才轉身回去;
1998年開始,陶華碧把公司的管理人員輪流派往廣州、深圳和上海等地,讓他們去考察市場,到一些知名企業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
2005年,李貴山離開總經理崗位,後來由職業經理人王海峰上任,現任總經理謝邦銀時任總經理助理。
“老乾媽”的管理團隊,大概是中國目前大型企業中最神祕的一支,陶華碧對他們的一個要求就是不能接受外界採訪。坊間對這支團隊的評價大致為:忠誠、勤勉、低調。而其長子李貴山離職的原因,一直是一個謎。
陶華碧的“管錢”智慧:不貸款、不欠賬、不上市
從作坊時期開始,無論是收購農民的辣椒還是把辣椒醬賣給經銷商,陶華碧永遠是現款現貨,到現在日銷售額過千萬她始終堅持這個原則。“老乾媽”沒有庫存,也沒有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只有高達十數億元的現金流。
陶華碧從來沒有和銀行打過交道,唯一的貸款是在她發達之後,銀行不斷託人找上門來請她貸款,卻不過情面才勉強貸的。貴陽市商業銀行的一位工作人員說,陶華碧對他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你們就是想找我點利息錢嘛。“
2003年,一些政府領導曾建議陶華碧公司借殼上市,融資擴大公司規模。
這個在其他企業看來求之不得的事情,卻被陶華碧一口否決,陶華碧的回答是:“什麼上市、融資這些鬼名堂,我對這些是懵的,我只曉得炒辣椒,我只幹我會的。我堅決不上市,一上市,就可能傾家蕩產。上市那是欺騙人家的錢,有錢你就拿,把錢圈了,喊他來入股,到時候把錢吸走了,我來還債,我才不幹呢。還有一個原因是什麼?我告訴你們年輕人一個道理,人有壓力,就有動力。”有官員感嘆,和“老乾媽”談融資搞多元化,比和外商談投資還要難。
王武和謝邦銀說,陶華碧的記憶力和心算能力驚人,財務報表之類的東西她完全不懂,“老乾媽”也只有簡單的賬目,由財務人員念給她聽,她聽上一兩遍就能記住,然後自己心算財務進出的總賬,立刻就能知道數字是不是有問題。
對產品負責,嚴打假冒
“老乾媽”創立初期,李貴山就曾申請註冊商標,但被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以“‘乾媽’是常用稱呼,不適合作為商標”的理由駁回。這給了仿冒者可乘之機。
全國各地陸續出現了50多種“老乾媽”,陶華碧開始花大力氣打假。她派人四處臥底調查,每年撥款數百萬元成立了貴州民營企業第一支打假隊,開始在全國的打假。但仿冒的“老乾媽”就像韭菜一樣,割了一茬又出一茬,特別是湖南“老乾媽”,商標和貴州“老乾媽”幾乎一模一樣。
陶華碧犯犟了,不依不饒地與湖南“老乾媽”打了3年官司,從北京市二中院一直打到北京市高院,還數次鬥法於國家商標局。此案成為2003年中國十大典型維權案例。
2000年8月10日,一審法院認定,貴陽老乾媽公司生產的“老乾媽”風味豆豉具有一定的歷史過程,湖南老乾媽構成不正當競爭,判決其停止使用並銷燬在未獲得外觀設計專利權前與貴陽老乾媽公司相近似的包裝瓶瓶貼,並賠償經濟損失15萬元。這意味著兩個“老乾媽”可以同生共存,這是陶華碧無法接受的,她很快提起上訴。
其間有很多人勸陶華碧放棄官司,但陶華碧面對前來勸解的人就一句話:“我才是貨真價實的‘老乾媽’,他們是崴貨***貴州話:假貨***,難道我還要怕崴貨嗎?”最終陶華碧和湖南老乾媽的官司,在兩位貴人的極力斡旋下得以終結。2003年5月,陶華碧的“老乾媽”終於獲得國家商標局的註冊證書,同時湖南“老乾媽”之前在國家商標局獲得的註冊被登出。
老乾媽到底是怎麼成功的?
陶華碧何以成功?“老乾媽”何以不斷壯大?老乾媽到底是怎麼成功的?這是一個祕訣,但卻又有一個人人皆知的答案。說是祕訣,“什麼都沒有”的陶華碧,不可能沒有成功的祕密;說答案人人皆知,則更是實話———
對機會敏感。李嘉誠的最初成功是抓住香港地產和港口發展的機會,丁磊拿捏的是網際網路,朱保國穩住了保健品……陶華碧則是上世紀90年後期,在大家認為“沒有大錢做不成生意”的年代,做成了大生意。想當初,她抓住的不過是賣涼粉時,拌醬料暢銷的小小機會。
誠信。“做生意要誠信”,這幾乎誰都知道。但事實上,很多人還是做不到。陶華碧以前沒提聽過文縐縐“誠信”,但她以一個農民的樸實本質,做到了誠信也做大了生意。
凝聚力。企業初創,僅幾個的苦幹、巧幹,甚至有一點蠻幹就可以,但往後呢?員工多了,就要大家擰成一股繩,很多優秀企業配有股權激勵、企業文化;異曲同工,陶華碧有“情感投資”,以情感人。
職業經理人。陶華碧不識字,不懂算賬,這不要緊,她請來自己的兒子,更放膽請來很多專業管理人員,還將他們送出去培訓、進修……
只認識三個字的陶華碧,每一點心路都暗合最新最全的管理大全———因而,“老乾媽”的成功是神奇,而遠遠不是神話。
直到現在,陶華碧也只能認得僅有的3個字——“陶華碧”,然而她卻給很多中國企業留下了一套值得揣摩的經營管理理念。
案例2:羽泉創業:這年頭明星創業比本職工作來錢
>這年頭,明星創業的不在少數,明星投資創業比干演藝工作更能來錢。像趙薇、謝霆鋒、范冰冰、高圓圓等,都因為自己圈外的事業而大賺特賺,而著名的樂隊組合羽泉同樣如此,他們一直關注著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的市場,並且已經投資了一些專案。
在胡海泉的眼中,中國音樂行業長期存在著一些“奇葩”的現象:比如,在開辦演唱會的行政審批流程中,主辦方和演出商必須給半官方機構詞曲協會一筆費用,叫詞曲著作使用費,收費目的是“保護”詞曲著作者的權益。
“我不是協會成員,15年來,90%詞曲都是自己創作的,我卻沒有從協會分到過一分錢。如果不交這筆錢,演唱會就辦不成”。胡海泉說。
長久以來,行業裡盜版猖獗,正版和盜版比例高達1:20。因為付出沒有回報,對上游的作詞作曲者來說,生存環境極其惡劣。
對此,胡海泉認為,抱怨和發牢騷是沒有用的。誰提出問題,誰就有責任去解決問題。改變當前現狀不僅是政策制訂者的責任,也是所有參與者的責任。
毫無疑問,每個人天生的稟賦不同,改變世界的力量也就註定不同。在胡海泉看來,自己的左右腦因為小時候練鋼琴的緣故,可以很好的協調運用。所以,理性的企業家思維和感性的藝術家特質在他在身上可以完美的融合、打通。
很多藝人紛紛轉型創業或者做投資,是因為音樂產業或演藝行業的衰落,使得明星的收入與他們的影響力和人脈不成正比。不如用這些資源去進行創業或者投資,從而能獲得更大收益。
從音樂家到企業家
從純藝人成功史看,胡海泉是相當順利,迅速獲得了許多藝人夢寐以求的名和利。但是當看到行業被盜版恣意蹂躪,中國版權管理是那樣的脆弱,“羽·泉”下定決心作些什麼,改變現實的種子被悄然埋下。
6年後,胡海泉從蓬勃發展的網際網路浪潮中看到巨大的挑戰和機會。“只有真心的擁抱和信賴,才不會被網際網路的浪潮拍打到岸上。音樂經營者要順應時代,就必須改變自己的經營思路。”
2004年,胡海泉創辦了EQ唱片公司。他說:“成立公司不是以贏利為目的,只當作音樂產業的實驗田。給大量有才華的藝人提供一個生存和發展的平臺”
EQ唱片公司與傳統唱片公司最大差別是試圖尋找低成本、大規模投資新藝人,擴大版權,然後以新媒體為主,傳統媒體為輔做營銷。曾經一段時間實驗田碩果累累,有一年發行了20多張專輯,創造了行業內的奇蹟。
在某個時期上,中國移動彩鈴熱銷榜前10名中,有6首就是由EQ製作的。“同業人很多都說海泉又發財了。不過,也有很多人對此不恥,認為都是大俗歌,口水歌。”胡海泉笑著說,“目前,EQ還在經營,但是在現實的版權管理環境下,能否持續經營是個問號。”
後來,胡海泉作為小股東,又與業內知名的華誼公司合作。2009年,“羽·泉”決定自立門戶,成立了“巨匠文化傳媒公司。“當時有人嘲笑說,這兩人是翅膀硬了,想多賺點錢,過當老闆的癮。”胡海泉說。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音樂之戰
“其實不是這樣,當時我們已經看到移動網際網路浪潮襲來。我們想做實驗,想改變,想嘗試創新,只有在自己能夠掌控的團隊裡才能夠足夠深入實踐”。胡海泉說。
胡海泉身上藝術家和企業家的身份是可以迅切換的。在昨晚的北京大學朗潤園萬眾樓上舉辦的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MBA“知行合一”系列講座上,胡海泉“現身說法”。
他一會兒談到對文化地深刻認識:文化是民族的真正脊樑,過去中國只管埋頭髮展經濟,不管是肥肉還是瘦肉,現在是進入被肥胖壓歪,脊樑扭曲的時期,所以許多問題在爆發。
在胡海泉的介紹中,的確可看出羽·泉和他的團隊正在全身投身到移動網際網路的戰鬥中。他說,也許在2014年的演唱會上,羽·泉演唱會的黃牛將無生存之地。觀眾可以在網上選座位,微信支付,現場用智慧手機掃一掃就OK了。
去年11月18號,胡海泉在北京798舉行了一個特別的羽·泉產品釋出會。釋出會展示了很多創新產品:包括全新8G數字U盤專輯、羽·泉品牌戶外多媒體音響、羽·泉男士護膚系列產品、還有智慧手錶。羽·泉品牌得到極大的延伸。談到這裡,胡海泉再次推廣了公司的六字價值觀:“向上堅持 創新”。
明星創業容易成功,是因為這本來就是一個有影響力的群體,而且有著眾多鐵桿追隨者,這無疑是他們創業時的“保險”。胡海泉不僅在產品上不斷創新,在思想上也追求進步。他透露,去杭州拜訪馬雲,馬雲的一句“要在陽光燦爛時修屋頂”給了他很大的震撼和啟發。許多人在陽光燦爛時,只想好好享受陽光,等到下雨再去修屋頂,就不好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