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創業者的酸甜苦辣創業故事

  ,想知道更多詳細的內容,請看下文,小編將為您作詳細的解答。

  鄧小嬋、王姨、樑秀霞三位創業者的故事很平凡,也很有代表性。作為個體創業者,他們做的是小生意,小本經營,採購、銷售等什麼事都是親力親為,這樣節省了管理費用,在做生意的過程中反應速度也比較快。比如,鄧小嬋不在店裡放置電視、電腦,專心招待來買東西的顧客,就給顧客很誠懇、熱情的感覺,不像有些商店裡的年輕人,一邊工作一邊上網,服務顧客時也不夠專一,讓人覺得,這生意可做可不做似的。

  個體創業者在做事時都很用心,對顧客十分熱情,注重誠信,這是他們的優勢。這種優勢使他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仍然能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我祝願那些正在奮鬥中的個體創業者不斷盈利,滾動發展,做大做強。***呂勝根***

  個體創業者的酸甜苦辣

  主持人:本報“創業故事”欄目開設以來,我們採訪了不少企業家,有大型企業的老闆,也有中小企業的老闆,他們的創業故事給了讀者很多啟發,他們的成功令人羨慕。

  其實,在創業者隊伍中,還有很多個體創業者,他們不像企業家那樣,一舉手,一投足都引人關注。他們默默無聞,但我們的生活卻離不開他們。比如,你想買水喝,你想買菜,你想吃水果,如果沒有一些個體創業者的辛勤勞動,即使你有錢,也不會那麼方便地買到。

  近日,記者在華園市場內外採訪了三位個體創業者,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他們創業過程中的酸甜苦辣吧。

  開了15年的雜貨店

  主持人:鄧小嬋對顧客很熱情。2001年,記者剛來江門,就見到鄧小嬋開雜貨店,現在她還在開店,而且連鋪位都沒變過。一個小店,這麼多年還在開著,不容易。

  “1996年,我開雜貨鋪時,這附近都還沒發展起來呢,周圍很清靜,很蕭條。”在華園市場附近一個路口經營雜貨店的鄧小嬋回憶道。

  走進鄧小嬋的華茂辦公用品經營部,記者發現,這間雜貨店雖然不足10平米,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文具、書法筆墨、菸酒飲料和常用的日用品等,都能在這裡找到。

  “當時為了生活,剛開這家店時,我本來只計劃經營文具,後來發現文具銷路不好,就慢慢改成了什麼都賣的雜貨店。當時這附近的雜貨店不多,競爭不大。”談到自己創業的開端,45歲的鄧小嬋至今仍歷歷在目。

  鄧小嬋告訴記者,2000年以前,店裡最賺錢的生意是公用電話,那時的人很多都只有傳呼機,沒有手機,接到傳呼,就要找公用電話回電,一般一部公用電話一個月能賺純利潤500元,“隨著手機的普及,公用電話已經沒人打了。”

  近年來,市內的超市、百貨商店越開越多,鄧小嬋明顯覺得,雜貨店的生意越來越難以經營。她認為,現在店內唯一能賺錢的就只剩下賣香菸了,買的人都是附近單位的一些工作人員,主要是因為來雜貨店買方便,“出門就能買到煙”。時間長了,他們就成了華茂辦公用品經營部的熟客。

  “在賣日常用品和文具方面,我們肯定不能和超市比,我們是基本賺不到錢的。”鄧小嬋分析,超市在購入日常用品時,數量多,品種多,批發購入的價格很低,因此他們的利潤空間比較大,而雜貨店不僅購入數量少,品種少,而且批發購入的價格也相對較高,利潤空間就很小,肯定無法和超市、百貨商場競爭。

  “超市商品品種多,價格低,當然能吸引顧客。近幾年,附近已經先後有5家雜貨店因虧損而關門了。我這個店唯一的優勢,就是有些固定的熟客,現在來我這裡買文具和日用品的,都是附近的街坊和熟客,他們比較照顧我的生意。”鄧小嬋說。

  雖然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但鄧小嬋依然堅持下來了,而且她還表示,將繼續堅持下去。談到其中的奧祕,鄧小嬋只告訴記者兩個字——“耐心”。

  “經營雜貨店不是每個人都能做的。”鄧小嬋說,經營雜貨店不像其他生意那麼賺錢,一天可能只賺到30多元錢,賺的錢往往只能養活一個人,維持店鋪不虧本而已;其次,經營雜貨店非常沉悶,十年如一日,很多經營雜貨店的年輕人和老人家都是因為耐不住寂寞而洗手不幹的。

  早出晚歸為生活

  主持人:在菜市場找賣菜的人採訪真不容易,很多人不願接受採訪,王姨多多少少還是和記者聊了一些自己的創業經歷,不過,她不願說出自己的名字。

  40多歲的王姨在華園市場內經營一家賣豆腐、河粉、蔬菜的攤檔。“自有華園市場以來,我們這個攤檔就一直在這裡了,是我丈夫的姐姐1996年時開的。現在我丈夫的姐姐不幹了,我們就接手了,接著繼續幹。”王姨說。

  “1996年時,我丈夫的姐姐下崗了,家裡的經濟一下緊張了起來。為了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她決定開這個檔口。當時她也是‘摸著石頭過河’,一點經驗也沒有。”王姨告訴記者。

  王姨和丈夫經營這個攤檔非常辛苦。她丈夫每天4點起床,開車去拿貨,然後5點就把新鮮的豆腐、河粉等送到各家飲食店和機關、公司飯堂,最後還要趕在開市前回到市場裡開檔。

  “與其他市場比起來,這個市場平時人不多。只有遇上下雨天時,周圍的居民才會就近到這裡買菜。”王姨說,雖然每天都是早出晚歸地工作,感覺很辛苦,但其實賺的錢很少,只能基本維持檔口的運營而已。不過,家裡的生活還是因此而改善了不少。

  王姨雖然常常覺得自己‘付出的多,回報很少’,但她和丈夫還是決定繼續幹下去。王姨解釋說:“首先,我們夫妻年紀大了,不可能再找其他工作;其次,經營了這麼多年的檔口,幹出感情了,而且幹了那麼多年,積累了不少經驗,如果再轉行,自己又是一張白紙,要重新學習,還是幹老本行吧。”

  薄利多銷賣水果

  主持人:記者曾在樑秀霞的水果攤買過水果,感覺她這人還是挺厚道的。她堅持薄利多銷,也算是找到了一條出路。

  30多歲的樑秀霞1996年就在華園市場開水果檔。那時,她還只能在路邊的水果棚裡擺攤,現在她已經搬進市場裡的固定攤位了,她是看著華園市場“長大”的。

  “當時開這個水果檔,其實沒有很多想法,就是純粹想試一試自主創業,闖一闖而已。”樑秀霞笑著說,當時身邊有很多人下崗了,他們把目光轉向了自主創業,其中到市場裡開檔是最受歡迎的,很多人都因此致富,那時她也深受感染,就下決心賣水果。

  經營水果攤很辛苦,樑秀霞每天早上7點多開檔,一直到晚上10點多才收市,一個星期基本沒有休息時間。“有時如果有熟客或單位打電話來訂購水果,我們還要負責送貨,因此靠我一個人是不行的,我老公和婆婆也常來幫忙。”樑秀霞說。

  “賣水果其實賺不到多少錢,如果我賣得貴,客人就會被嚇跑,因此我一向主張薄利多銷,這樣才能留住客人。”樑秀霞告訴記者,除了常有散客來她這裡買水果,市場周邊的醫院、幼兒園、學校和機關單位都時常來“幫襯”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