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菜怎麼種

  黃花菜耐瘠、耐旱,對土壤要求不嚴,地緣或山坡均可栽培。以下就是小編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黃花菜的種植技術

  繁殖方式

  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是最常用的繁殖方法。一是將母株叢全部挖出,重新分栽;另一種是由母株叢一側挖出一部分植株做種苗,留下的讓其繼續生長。

  挖苗和分苗時要儘量少傷根,隨著挖苗和分苗隨即栽苗。種苗挖出後應抖去泥土,一株一株地分開或每2~3個芽片為一叢,由母株上掰下。將根莖下部生長的老根、朽根和病根剪除,只保留1~2層新根,並把過長的根剪去,約留10cm長即可。

  切片育苗繁殖

  黃花菜採收完畢後,將根株挖出,再按芽片一株一株分開,除去短縮莖周圍的毛葉,已枯死的葉,然後留葉長3~5cm,剪去上端;再用刀把根莖從上向下先縱切成兩片,再依根莖的粗度決定每片是否需要再分。如果根莖粗壯,可再繼續縱切成若干條。這樣每株一般可分切成2~6株,多者可達10株。須注意,在分切時每個苗片都需上帶“苗莖”,下帶鬚根。分切後用50%多菌靈1200倍液浸種消毒1~2h,撈出攤晒後用細土或草木灰混合黃土拌種育苗。

  扦插繁殖

  黃花菜採收完畢後,從花莛中、上部選苞片鮮綠,且苞片下生長點明顯的,在生長點的上下各留15cm左右剪下,將其略呈弧形平插到土中,使上、下兩端埋入土中,使苞片處有生長點的部分露出地面,稍覆細土保護;或將其按30°的傾角斜插,深度以土能蓋嚴芽處為宜。當天剪的插條最好當天插完,以防插條失水,影響成活。插後當天及次日必須澆透水,使插條與土壤密接。以後土壤水分應保持在40%左右。約經1周後即可長根生芽。入冬注意防寒。經1年培育,每株分櫱數多者有12個,最少5個,翌年即可開花。

  種子繁殖

  在花開後10~60min進行人工授粉。黃花菜受精的適宜溫度為28~32℃,相對溼度為53%~82%。為防止天然雜交“串花”,可用線扎住花蕾。但不宜套袋,以免袋內溫度過高。為了提高坐果率,還可從開花前2天起,每隔7~10d用0.1%的硼砂,或1:300倍液的磷酸二氫鉀,或2%過磷酸鈣,或1%尿素和氯化鉀等水溶液做葉面噴施,直至最後一批蒴果坐果後20天為止。黃花菜以主花序頂端分枝及第二分枝的結果率最高。從節位看,第一和第二果節的結果率最高。為此,對於第一至第四個分枝,可以保留1~4果節上的花蕾,主花序頂端分枝可保留第一和第二果節上的花蕾,其餘的花蕾應疏掉,使養分集中於果實和籽粒。

  栽培要點

  1、合理密植。採用密植可發揮群體優勢,增加分櫱、抽薹和花蕾數,達到提高產量的目的。一般多采用寬窄行栽培,寬行60~75cm,窄行30~45cm,穴距9~15cm,每穴栽2~3株,栽植4.5萬~7.5萬株/hm,盛產期達150萬~225萬株/hm。

  2、適當深栽。黃花菜的根群從短縮莖周圍生出,具有1年1層,自下而上髮根部位逐年上移的特點,因此適當深栽利於植株成活發旺,適栽深度為10~15cm。植後應澆定根水,秋苗長出前應經常保持土壤溼潤,以利於新苗的生長。

  3、中耕培土。黃花菜為肉質根系,需要肥沃疏鬆的土壤環境條件,才能有利於根群的生長髮育,生育期間應根據生長和土壤板結情況,中耕3~4次,第1次在幼苗正出土時進行,第2~4次在抽薹期結合中耕進行培土。

  4、施肥。黃花菜要求施足冬肥***基肥***,早施苗肥,重施薹肥,補施蕾肥。

  冬肥***基肥***。應在黃花菜地上部分停止生長,即秋苗經霜凋萎後或種植時進行,以有機肥為主,施優質農家肥3萬kg/hm、過磷酸鈣750kg/hm。

  苗肥。苗肥主要用於出苗、長葉,促進葉片早生快發;苗肥宜早不宜遲,應在黃花菜開始萌芽時追施,追施過磷酸鈣150kg/hm、硫酸鉀75kg/hm。

  薹肥。黃花菜抽薹期是從營養生長轉入生殖生長的重要時期,此期需肥較多,應在花薹開始抽出時追施,追施尿素225kg/hm、過磷酸鈣150kg/hm、硫酸鉀75kg/hm。

  蕾肥。蕾肥可防止黃花菜脫肥早衰,提高成蕾率,延長採摘期,增加產量;應在開始採摘後7~10天內,追施尿素75kg/hm。同時採摘期每隔7天左右葉面噴施0.2%的磷酸二氫鉀,加0.4%尿素,加1%~2%過磷酸鈣***經過濾***水溶液,另加15~20mg/kg九二O於17:00後噴1次,對壯蕾和防止脫蕾有明顯效果。

  黃花菜的植物文化

  嵇康《養生論》:“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故世稱忘憂草。

  《花鏡》:“萱草通作諼,一名宜男,一名忘憂”。

  崔豹《古今注》亦將萱草稱為忘憂草。

  《風土記》:“***萱***花曰宜男,妊婦佩之,必生男”,故名宜男。

  三國·魏· 曹植《宜男花頌》:“草號宜男,既曄且貞。其貞伊何?惟乾之嘉。其曄伊何?綠葉丹花。”寫下《萱》詩:“履步尋芳草,忘憂自結叢。黃花開養性,綠葉正依籠。色湛仙人露,香傳少女風。還依北堂下,曹植動文雄。”

  董子: “其苗烹食,其味如蔥,而鹿食九種解毒之草,萱乃其一,故又名鹿蔥”

  《本草綱目》描述:“萱宜下溼地,冬月叢生。葉如蒲、蒜輩而柔弱,新舊相代,四時青翠。五月抽莖開花,六出四垂,朝開暮蔫,至秋深乃盡。其花有紅、黃、紫三色。結實三角,內有子大如梧子,黑而光澤。其根與麥門冬相似,最易繁衍。”

  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萱,宜下溼地,冬月叢生,葉如蒲蒜輩而柔弱,新舊相代,四時青翠,五月抽莖開花,六出四垂,朝開暮蔫,至秋深乃盡,……今東人採其花跗幹而貨之,名為黃花菜。”因其花的顏色呈金黃色而名黃花菜,據其形態像金針而取名為金針菜。

  嵇含《宜男花序》亦云‘荊楚之士號為鹿蔥,可以薦葅’,尤可憑據。今東人採其花跗,幹而貨之,名為黃花菜。”

  明· 李東陽《饋萱邃庵太宰侑以一詩》:“雨後宜男色更深,採來新自 玉堂陰。”

  元· 吳弘道《 青杏子· 閨情》套曲:“綠樹成陰和煙暗,近香街羞對宜男。”

  孟郊《遊子詩》:“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王冕《偶書》“今朝風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為母壽,所喜無喧譁。

  蘇東坡:“萱草雖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亂葉中,一一芳心插”。他所述的“芳心”,就是指母親的愛心。***我國古代椿代表父親、萱代表母親,因此也有椿萱並茂之說。***

  方偉《萱草吟》:“六角初開映篳門,深秋時節似春溫。浪遊萬里家何在,每對萱花憶母恩。”遊子浪跡天涯,家山萬里,鄉愁無盡。面對眼前的萱草花,不禁想起深秋季節家中萱草花初開的情景,更加憶念慈母的高厚恩情。在康乃馨成為母愛的象徵花之前,我國早已把萱草花當作了母愛之花。

  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以歌頌偉大的母愛而傳唱千古。詩人另有一首《遊子吟》詩,同樣歌頌了無私的母愛:“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親倚堂前,不見萱草花。”在堂階旁種萱草,本為讓母親忘卻憂思,可慈母日日倚立堂前,翹首期盼著天涯遊子的早日歸來,眼前的萱草花反倒讓她愁煩叢生。

  《詩經·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朱熹注曰:“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這裡的諼草就是萱草,諼是忘卻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到哪裡弄一支萱草,種在北堂前***好忘卻了憂愁***呢?

  《詩經疏》稱:“北堂幽暗,可以種萱”,北堂是母親居住的地方,後代表母親。古時候當遊子要遠行時,就會先在北堂種萱草,希望母親減輕對孩子的思念,忘卻煩憂。以後,母親居住的屋子也稱萱堂,萱草就成了母親的代稱,它也成了中國的母親花。

  嵇康《 養生論》:“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舊俗,婦人有孕,常佩帶其花,以為宜得男也,所以又叫宜男草。以壽石和萱草組成圖案“宜男多壽”。圖中配有石榴和萱草,寓意“ 宜男多子”。

  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萱,宜下溼地,冬月叢生,葉如蒲蒜輩而柔弱,新舊相代,四時青翠,五月抽莖開花,六出四垂,朝開暮蔫,至秋深乃盡,……今東人採其花跗幹而貨之,名為黃花菜。”因其花的顏色呈金黃色而名黃花菜,據其形態像金針而取名為金針菜。因其花的顏色呈金黃色而名黃花菜,據其形態像金針而取名為金針菜。把萱草稱為宜男花是古代婦女多佩帶萱草花,認為可以多生男孩,故在《詩經》中就有“焉得諼草,言樹之背”之說。

  《 二刻拍案驚奇》卷五:“ 神宗此時前星未耀,正急的是生子一事。見說拾得一個孩子,也道是宜男之祥。”

  清·昭連《 嘯亭雜錄·滿洲跳神儀》:“其巫用銅鈴繫腰以跳舞之,以鈴墜為宜男之兆焉。”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四:“ 韋 庶人妹以 豹頭枕辟邪,白澤枕闢魅,熊枕宜男。”

  《 齊民要術· 鹿蔥》引晉· 周處《 風土記》:“宜男,草也,高六尺,花如蓮。懷姙人帶佩,必生男。”

  周處《風土記》載:“妊婦佩其草則生男”。

  南朝梁元帝蕭繹《宜男草》詩:“可愛宜男草,垂採映倡家。何時如此葉,結實復含花。”

  《古今注》載“慾望人之憂,則贈以丹棘***萱草***”,故名忘憂草。

  《延壽書》李久華:“嫩苗為蔬,食之動風,令人昏然如醉,因名忘憂。”

  東晉張華在《博物志》一書中說:“萱草,食之令人好歡樂,忘憂思,故曰忘憂草。”

  《博物志》:“中藥養性,合歡蠲忿,萱草忘憂。”***合歡:合昏、夜合花,古代常以合歡贈人消怨合好***

  董必武***予何連芝***:貽我含笑花,報以忘憂草,莫憂兒女事,常笑偕吾老 。

  有詩云“杜康能散悶,萱草解忘憂。借問萱逢杜,何如白見劉。老衰勝少夭,閒樂笑忙愁。試問同年內,何人得白頭。”***為知己劉禹錫屢遭貶謫的身世予以勸慰***,說得就是忘憂草。忘憂草大約已栽種了兩千多年,是中國特有的土產。

  據《詩經》記載,古代有位婦人因丈夫遠征,遂在家居北堂栽種萱草,藉以解愁忘憂,從此世人稱之為“忘憂草”。從此文人墨客便借忘憂草寄託憂愁,轉移情感,稍散一時之悶,略忘片刻之憂而。

  晉朝的養生學家嵇康在《嵇中散集養生論》中也論及“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

  李鹹用《萱草》:“芳草比君子,詩人情有由。只應憐雅態,未必解忘憂。積雨莎庭小,微風蘚砌幽。莫言開太晚,猶勝菊花秋。”芳草比君子,香花喻美人,只是文人興致。萱草芳香秀雅,可娛人鼻眼,卻難消解憂愁。

  韋應物《對萱草》:“何人樹萱草,對此郡齋幽。本是忘憂物,今夕重生憂。叢疏露始滴,芳餘蝶尚留。還思杜陵圃,離披風雨秋。”悽風苦雨,殘花冷露,即使是面對忘憂草,也難免生出新愁。

  對忘憂草藥用《本草求真》說:“萱草味甘而氣微涼,能去溼利水,除熱通淋,止渴消煩,開胸寬膈,令人心平氣和,無有憂鬱。”***《本草圖經》雲;“萱草,處處田野有之。五月採花,八月採根用。***

  費伯雄《醫醇 義勞傷》中論述:“勞者,五臟積勞也。傷者,七情受傷也。百憂感具心,萬事勞其形,有限之氣血,消縻殆盡矣。……憂愁太過,忽忽不樂……萱草忘憂湯主之。”***《本草綱目》認為其有“寬胸膈,安五臟,安寐解鬱,清熱養心”的作用。中醫理論認為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與人體陰陽消長規律相應,“得陽則,得陰則瞑”。而萱草花又具有朝開夜合的特性,能順乎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入夜則瞑,入晝則寤,古人取其同氣相求,同類相應,用其治療不安寐和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