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小故事及感想

  創業就是折騰,人要有夢想,需要敢闖敢幹。這是很多年輕創業者的內心寫照。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啟發。

  1:大學生百元到百萬元的創業故事

  在高三畢業的時候,他找了20多名初中的同學,組成小團隊做起家教,賺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在大一的時候,他和老同學籌劃建立了諮詢公司,開始了家教業務,從中學到了如何管理一個團隊;因為團隊成員的一句玩笑,他又開始了自己出教輔的歷程,首批5000本英語教輔銷售一空,短短半年取得了10多萬元的淨利潤;現在,這位在短短几年的時間裡組建了一個學生團隊,一手打造了一個“從百元到百萬元”創業神話的大二學生夏乾良,又在計劃建立進修學校。

  他的夢想還沒有結束,他告訴記者,自己的最終目標,是要做“文化老大”。

  第一步

  高考後賺了第一桶金

  夏乾良目前是復旦大學法律系大二的學生。因為平時他常會輔導學弟學妹,雖然是免費,但家教的經驗還是挺豐富的,所以兩年前他從建平中學畢業時,就動起了做家教積累社會經驗的念頭。於是他召集了在上海中學、復旦附中、華師大二附中等學校的20多名初中同學,將他們組成小團隊做家教。

  他們印了2500張小名片———“來自復旦、交大、同濟等名校,特殊的教學方式,提供互助式家庭教育”,然後在浦東、徐匯等區的居民區投遞。在成功將自己推銷出去之後,小老師們常常聚在一起分享各自的教學心得:如何把孩子分成不同的種類;如何分配講課和做題的時間;如何解決學生遇到的各式問題。一段時間後,團隊內部達成基本統一的課堂教材和授課模式,並對家教老師進行星級考評。

  暑假結束,他們教的學生人數已有160多人,從六年級到高三畢業班,幾乎每個年級都有他們的學生。而依靠這第一份家教,夏乾良等人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第二步

  入大學建立家教公司

  進入復旦大學後,夏乾良和老同學籌劃建立了諮詢公司,主要業務就是家教業務。一個人做家教自由自在,可一個團隊就有許多零零碎碎的事情。“我們要根據不同的學生分配老師、收集各高中的練習卷、談論下一週的教學計劃,整個過程和管理公司做生意沒什麼區別。”夏乾良感嘆,要不是多年家教積累,管這麼個公司還真是累得夠嗆。他認為,長時間的家教經歷不僅教會了他們如何與人溝通,還讓他們學會了如何合理且有效地安排工作。

  曾經有名家長要求為孩子找一個全日制家教,但那個“小老師”一到客戶家就直接給孩子上課,有時候學生做了2個小時功課他讓學生休息一下看電視,有時因為有事遲到沒有做滿規定的時間,結果惹得孩子的家長頗為不滿。經此教訓,夏乾良決定讓所有的老師在第一節課都先和學生、家長談心,瞭解孩子的性格及家長的要求,雙方溝通達成一致後上起課來就事半功倍。

  第三步

  自己編寫教輔

  編教輔的念頭來源於團隊成員的一句玩笑,雖然對於這些大學生來說出書是第一遭,但他們每個人都是教學經驗豐富的“小老師”,加上為學生上課時準備的經典例題,以及自己當年高三時的一些習題,“OK高考系列叢書”逐漸成型。

  不過出書也不是把所有題目簡單彙總在一起就可解決的,首先要和出版社進行洽談。對出版社運作並不清楚的他們於是求助於圖書代理公司。

  由於缺乏資金,第一本《高考英語專項精煉》完全是依靠大家的力量白手起家。夏乾良告訴記者,當時沒有錢請專業的照排公司,他們10多人就一人一臺電腦,一字一字輸入,再自己摸索學習排版軟體。他們在學校旁邊的招待所訂了一間房,整整一個月的時間,10多個人加10多臺電腦日夜不停地工作,累了困了就直接躺在地上休息。有時候一些語法他們也說不到點子上,於是便求助於母校的一些資深教師,讓老師為自己的叢書出謀劃策。他們的教輔問世後,首批5000本英語書沒多久便銷售一空,接著系列叢書的語文、數學兩本也出版上架,短短半年內他們就取得10多萬元的淨利潤。

  2:這個女人眼睛很“毒”

  叢華滋是山東威海人。威海劉公島因悲壯的甲午海戰而天下聞名,而叢華滋卻以膽量大、水性好、腦子好使聞名。

  說到叢華滋的膽量和水性,不得不提到一件事,這件事至今仍然為人們津津樂道。事情發生在1992年冬天,海軍駐島部隊的一艘運輸船被纜繩纏住,想了很多辦法都解不開。這時有人找來有"趕海大王"之稱的叢華滋。當時是冬天,滴水成冰,又颳著大風,海上風急浪險,大家都為她捏著一把冷汗。

  叢華滋拿著一把新菜刀就下去了,下去發現菜刀砍不動,纜繩太粗,上來又拿了把鋼鋸,再次潛下去。這樣一連弄斷了兩根鋼鋸,船解開了。那一年叢華滋51歲。這件事使叢華滋在島上一舉成名。

  叢華滋是劉公島上第一個開個體店的工商戶。1985年,叢華滋在劉公島上開了一個日用品商店,成為劉公島上的第一個個體戶商店。在那以前,劉公島上只有幾家國營商店。叢華滋潛海撈來的海貨,像海蔘、海菜之類,就在自己的店裡賣,無人知道叢華滋當年趕海掙了多少錢。

  1990年,為了保護環境,當地政府出臺措施禁止潛海撈海貨,叢華滋靠趕海撈海貨賺錢的方法行不通了。政府不讓趕海了,她就轉賣旅遊紀念品。因為是獨家經營,開始的生意還不錯,但隨著來劉公島旅遊的人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這塊市常劉公島上與她一樣的個體店、個體經營戶一天比一天多,大家賣的東西也都相差無幾,這使叢華滋的店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

  怎樣才能避免這種盲目競爭的局面呢?做什麼生意才能使自己不至於和大家夥兒擠在一個鍋裡搶飯呢?為了找到一項和自己從前趕海,以及最初開店時一樣的獨門生意,叢華滋一直在開動腦筋。

  叢華滋有兩個兒子。1994年,在一家中韓合資公司裡打工的二兒子回家時順便帶回來了一些領帶。叢華滋看到這些領帶,眼前不由一亮,胸中豁然開朗。她有了主意。因為當時在劉公島,大家經營的熱門專案大多是些如珍珠項鍊、貝殼做的墜子、搭子一類的手工藝品,大多與海有關。當時在劉公島上賣領帶的幾乎沒有,賣韓國領帶的叢華滋更是第一個。

  叢華滋看中的是韓國領帶做工好、質感好、花色品種多,而且由於山東離韓國海上距離很近,很多韓國企業喜歡在山東投資辦廠,貨源不但有保障,而且便宜。叢華滋看中韓國領帶後,就讓兒子幫著進貨。叢華滋的兩個兒子一向佩服自己的母親,他們知道母親的眼睛很"毒",只要是她看中了的東西,八九不離十會是一門好生意。

  果然不出叢華滋所料,當時生意那個火,按叢華滋大兒子曲波的話來說:"兩個人站在那個架子上面一天都不能下來,中午飯都吃不了。"生意最火的時候,連批發帶零賣,叢華滋的小店一天能走3000多條韓國領帶。

  叢華滋又找到了先前趕海時捨我其誰、獨此一家的感覺,但是她的這種高興勁兒沒過多久就消失無蹤了。為什麼呢?因為跟風。看到叢華滋的韓國領帶好賣,劉公島的那些經營戶一哄而上,大家不但都賣起了韓國領帶,還兼及韓國其他的小商品。最多時,小小一個劉公島,從事韓國小商品經營的個體店達到70多家。

  叢華滋的獨門飯又吃不成了。不但獨門飯吃不成,先前大批量進來的領帶也成了問題。最多時,叢華滋家裡積壓的領帶達到2萬多條。這可愁壞了叢華滋。她只好一點一點地對這些積壓貨進行處理,花了好幾年,才將這些貨清理乾淨。叢華滋算是第一次嚐到了亂拳打死老師傅的滋味。

  威海是全國漁具的重要生產基地。威海漁具的產銷量佔到全國70%。2000年10月,威海舉行首屆威海國際釣魚節。叢華滋的兩個兒子勸她去看看熱鬧。誰知老太太一來二去,竟看出了門道。她開始琢磨做漁具生意。在劉公島做漁具生意的,叢華滋又是第一個。

  漁具進來了,火到連講價錢的時間都沒有。你要就拿走,不要就拉倒。整個劉公島,就叢華滋一家賣漁具,真正的獨門買賣。那時候叢華滋的店裡,從早到晚都擠滿了人,接錢拿貨,應接不暇。

  叢華滋看生意實在是太火了,一個店已不敷使用,就又在島上租了一個攤位。兩個兒子也都停薪留職給她幫忙。

  但是這樣過了沒多久,那個跟風的問題又來了。大家看叢華滋的漁具生意好,一擁齊上也都做起了漁具。多的時候,劉公島上200多家商戶家家做漁具。兒子們一看這架式,知道這行生意又毀了,做不長了。他們都勸叢華滋算了,這麼大年紀了不要再做了,回家享清福吧。

  可是叢華滋哪裡肯這麼輕易認輸。有了上回做韓國領帶的教訓,這回她不慌不忙,沉下心來想辦法。

  辦法還真讓她想到了,那就是做批發。劉公島200多家商戶不是家家都在賣漁具嗎?但大家做的都是零售,做批發的還沒有。叢華滋弄清了這一點,2001年3月,一次性拿出30萬元進了一批魚杆,在劉公島上做起了魚杆批發生意。叢華滋又弄了一個第一。

  漁具包含的品種很多,魚杆、魚護、魚鉤、魚線、裝漁具的箱子、釣魚時放魚杆的支子、釣魚時坐的凳子,光是一個魚鉤,就有幾百個品種。叢華滋只做魚杆。和別的批發商不同,她不是弄一堆牌子放在一起雜著做,她做魚杆只認一家,只從一家生產廠進貨。因為她進貨的量大,可以把價格壓得很低。她批發給別的商戶的魚杆價錢也就可以較低。這樣一來,就給雙方都留出了利潤空間,雙方都有錢賺。到她這裡進貨,比出島進貨更加方便。既方便又便宜,品質還有保證,做生意的人都是現實主義者,叢華滋的生意想不紅火都不行。

  批發的同時,叢華滋也做零售,但她做零售有一個原則,就是她在劉公島上的兩家店,零售的魚杆價錢和別的店一模一樣,別人不降價,她也堅決不會降價,並不因為自己掌握著貨源就亂來。這樣她就巧妙地在批發和零售兩個市場保持了一種平衡,從一頭來錢變成了兩頭來錢。

  時間長了,叢華滋在魚杆市場上的品牌就打出去了。現在,不光劉公島上的商戶到她這裡進貨,連有些外地客戶也不遠萬里地到她這裡進貨,因為大家都覺得她的東西既便宜,信譽又好,和她打交道放心、省心。

  對於本地一些想做生意而又沒有本錢的人,叢華滋在考察了他們的信譽後,往往會借錢給他們開店。這些人開店以後,再到她這裡進貨,這樣她既擴大了自己的銷售,又避免了自己開新店的風險,雙方各得其所。

  去年年底,叢華滋又在劉公島上開了一家飯店。飯店到現在一直在虧本,但大家著急叢華滋不急。她有她的想法:劉公島一年150多萬的客流量,而且還在不斷增加中,開飯店怎麼會沒有生意做?只是島上以前沒有飯店,那些到島上旅遊的人和帶人到島上旅遊的人,沒有在島上吃飯的習慣,需要一個較長的市場培養期罷了。她總是這麼有信心。

  點評:小區域市場如何創業致勝經常有讀者打電話或寫信給我們,詢問在小區域市場,如縣級市場的經營方法,這是個很難解答的問題。俗話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做生意也是這樣。儘管如此,通過叢華滋的故事,我們還是可以探索一下小區域市場的生意經。

  小區域市場的特點:一,市場校小區域市場之"小",首先不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指其市場容量較小,人口少,消費能力有限。二,門檻低。門檻低包括兩個方面,其一,資金門檻低。因為市場容量有限,大資金往往難以運作,一般情況下,在小區域市場幾萬元到數十萬元就可以將生意做起來,希望利用資金門檻來抵禦競爭對手的可能性不大。其二,技術門檻低。小區域市場最常見的幾種業態是商業零售業、餐飲業、服務業和小加工工業,經營者大多都集中於幾種業態。對於商業零售業企業來說,因為兩頭在外,低價買進來,高價賣出去,高明的生產技術與其無關。在管理方面,因為企業很小,一般也用不著很高明、很專門的管理技巧和技術,在物流方面用不著高技術的裝置。其餘如餐飲業、服務業和小加工工業情況也大致如此。在管理和服務方面,更加適合小區域市場經營者的是人情化和人性化,因為地方很小,商家和客戶之間一般都比較熟悉,口碑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這樣一種語境下,經營者的人格和道德顯然比其在管理與服務方面的技巧與技術,更加易於獲得人們的好感,在市場上獲取好的口碑。

  在一個小區域市場,經營者在資金、技術、管理與服務上既然如此容易看齊,大家的水平經常趨於一致,在人格與道德上一時又難以區分高低,那麼,經營者靠什麼在競爭中取勝呢?換句話說,競爭者的競爭力源於何處呢?

  我們說,是眼光。在一個小區域市場,經營者高人一等的眼光比任何其他因素都更易於使經營者從競爭中勝出。在諸多決定競爭勝負的因素中,具體到一個小區域市場,經營者的眼光通常總是顯得比任何其他因素都重要,往往構成經營者的核心競爭力。

  小區域市場的第三個特點:跟風厲害。在其他市場也同樣存在跟風現象,但因為市場容量大,同時經營者存在更多選擇,即使有人跟風,也不會像在小區域市場那麼厲害,表現得那麼露骨。像叢華滋韓國領帶賣得好,所有商戶就無一例外地賣韓國領帶;漁具賣得好,所有商戶就無一例外地賣漁具,這樣的現象在大市場非常難得一見,在小區域市場卻屢見不鮮,猶如家常便飯。眾人拾柴火焰高,但也容易將鍋燒壞。大家一起動手的結果,就是迅速將一個市場做爛,這一點同樣可說是無一例外。所以,我們看到在一個小區域市場,少有哪一兩個經營者能將哪一兩項好產品長期、獨家地經營下去的,因為跟風者不允許;也不會出現某個經營者經營某個有利可圖的產品,很長一段時間不被其他經營者所發現的現象;因為小區域市場經營者實力一般都有限,同時市場容量有限,他們也不可能將某個有利可圖的產品"包下來"。小區域市場的這些特點,決定了經營者只有經常更換經營品種,才有可能長期獲取較高利潤。在這種情況下,最需要的就是經營者的眼光。

  小區域市場的第四個特點:市場空缺比較大,商品往往不如大市場豐富、齊全,這一特點為經營者施展他們的"眼光戰備"提供了空間。叢華滋的成功過程,就是在一個小區域市場不斷施展其眼光,尋找短缺品種和市場空白的過程。

  有些人談起經營者眼光,總覺得很神祕,有種畏懼心理,其實完全不必如此。所謂經營者眼光,不過是要求經營者有意識地完成兩個過程:第一,尋找市場短缺和空白的過程。這一過程並不難,市場上有什麼,沒有什麼;多什麼,少什麼,願意用眼睛去看的人都能看得見。第二,尋找消費者需要的過程。這一過程相對困難,需要經營者下功夫去對消費者***對市場***進行調查、研究。有心的人可以做一點案頭工作,做一個表,把市場空白和短缺列在一邊,把你瞭解到的消費者需求列在一邊,當有一天兩邊某些東西能夠對接起來時,那就是你所需要的東西,證明你已經找到了你可以從事的產品。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你能夠將自己的特長與資源優勢結合考慮,那麼,成功的把握將會更大。你可以放手去做,一定不會吃虧。實際上,叢華滋有意識完成的只是前面一個過程,對於後面一個過程,完全靠得是她天生的商業感覺。我們不能說她撞大運,商業感覺是優秀商人很重要的一項素質,但再好的商業感覺,也比不過基於科學的調查研究,您說對嗎?

  3:奮鬥九年終成千萬富翁

  他,曾經是一個貧困的大學生;他,上大學不久就靠當家教賺取學費;他,從大學一年級就開始創業;他,曾經因為辦“黑班”被攆得東躲西藏;他,如今已經成為擁有千萬資產的企業家。

  人物檔案胡忠偉,1976年生於瀋陽市甦家屯區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94年考入瀋陽大學。1995年,家境貧困的胡忠偉在當家教打工的時候,發現了兒童英語培訓的巨大商機。他利用業餘時間創業,用3000元辦起了僅有20名學員的“小學館兒童美語班”。如今,小小的英語培訓班,已經發展成為擁有固定資產上千萬、員工400餘人的教育集團。在許多人眼裡,胡忠偉的創業簡直就是一個奇蹟。不名一文的大學生,大學一年級下海創業,9年拼搏成為千萬富翁,胡忠偉的創業經歷是如此的神奇,以至於有人驚呼他簡直就是“瀋陽的比爾.蓋茨”。

  2月24日,記者採訪了胡忠偉先生,請他介紹了自己的創業體會和經歷。胡忠偉侃侃而談,總結了自己六個方面的創業“祕籍”。

  轉變心態

  當別人為就業而煩心時,胡忠偉腦子裡想的卻是自己創業體會:解決心態問題,是創業的第一步。有創業意識的人,要跳出傳統的擇業觀念和思維模式。傳統的擇業觀使人們總是把“寶”押在別人身上;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是想得到別人的認可,進而受到別人的重用,並藉此得到希望得到的利益。而創業的人要有意識地改變這樣的心態,相信自己,認可自己,為自己所用!

  例項:我早早就有了創業意識,併為創業長久地積蓄著各種條件。生長在農村的我,像城裡的孩子一樣學寫毛筆字。有人對我說,你學好書法,比別人多會一項本事,將來找工作容易。其實,我心裡想的是日後成為一個企業的領導者,要把字簽得好看一些。我高三就考了駕照,那是1993年,城市裡考駕照的人也不多。又有人對我說,你考了駕照將來給單位的領導當司機也是不錯的工作,我心裡想的是駕駛是一個企業管理者必須掌握的技能。這就是兩種心態的對比。

  危機意識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當別人為今天的舒適安逸而滿足時,胡忠偉卻看到了未來生活的危機體會:中國大學生往往在經歷完極度疲憊的高中階段後,在大學裡極度地放鬆著自己。不少大學生都錯誤地認為找工作是大四才需要想的事情。其實從跨入大學的第一天起,就應該給自己施加壓力,強化危機感,有意識地做好創業的準備,如知識儲備、社會經驗儲備。

  例項:1994年我考入瀋陽大學。由於家裡交不起學費,竟然面臨著只能供我和妹妹其中一個人讀書的窘境。我思考再三,讓家裡為我付第一年的學費,以後的由我自己來付。在大學的第一年,我做家教工作,一個寒暑假下來就有幾千元的收入。危機意識促使我從事了家教工作,這份工作帶給我的不僅是經濟困難的解決,更多的是對社會的觀察和對市場的瞭解。市場意識當你發現市場機會時,你應當像猛虎撲食一樣把它抓住體會:市場意識聽起來像是空泛的大道理,然而它確實是創業的關鍵。大學校園不應該成為困住大學生的象牙塔,大學生理應分出一部分精力加強對社會的瞭解,主動地分析市常例項:通過家教工作,我瞭解到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英語學習,而且將成為一種趨勢。獲得了這樣的市場資訊,才有了辦英語培訓班的舉動。炒股票、五愛市場倒貨、練攤,這樣的行業最早都被人們認為是不務正業。然而,抓住了這些行業先機的人,都成為了市場淘金者。有人說我的成功是因為我幸運,趕上了英語學習熱門的早期階段,然而,誰又能否認這種偶然其實是一種必然呢?一次成功的創業,最重要的是抓住第一次成功的機會。我辦班沒多久,每個月的收入竟達到1萬多元。

  主動適應

  當有的大學生抱怨社會的種種問題時,胡忠偉想的卻是適應這個社會,讓社會為我所用,耐心等待社會的改變體會:社會不是為你而造的,要去適應它。與其抱怨社會環境不好,不如換個心態,每一次危機就是一種轉機,每一次變化就意味著機會。對社會的變化始終保持興奮,才是創業的良好心態。大學生不要把精力放在憤世嫉俗上。

  例項:創業之初,我困難重重。當時辦英語補習班是不被允許的,我的行為被認為是不務正業,我的班是“黑班”,沒少遭受查處。因為沒有城市戶口,我辦班卻做不了法人;聘請外籍教師教英語被認為是違法的……面對困難,我堅持認為只要市場有需要,不管最初有多大的壓力,它也是個好的行業。事實證明了我的判斷,沒過多久政策就發生了改變,這些橫亙在我面前的困難都解決了。

  堅定信念

  當企業面臨絕境時,胡忠偉沒有垮掉,而是頑強地挺了過去體會:創業之路不可能一帆風順,面對困難要有平常心。

  例項:1998年,由於當時的形勢,也包括一些同行的排擠,我開辦的培訓中心被認定非法聘用外國文教專家,被罰款10萬元。當時,我還是大學生,竟承受了這樣大的壓力。但是,憑著頑強的精神,我挺了過來,不僅事業沒有垮掉,還取得了各級相關部門的信任和認可。

  非典期間,學校全面停課,我每個月的房租、員工工資等各項支出都非常巨大。在這樣嚴峻的情況下,我從未想過放棄。我的員工們也表現出驚人的團隊精神,中方員工表示寧可不要工資也不離開,外教也沒有一個回國的。這件事被遼寧電視臺錄製成“我們依然快樂著”的節目,並被中央電視臺選中。

  求新求變

  當別的競爭者也爭搶著跳下海游泳時,發現胡忠偉已經乘上大船遠去了體會:市場競爭是針鋒相對的,與其在針鋒相對中拼個你死我活,不如求新求變。從這種競爭中跳出來,不但自己輕鬆,而且效果更好。一個人的成功是需要能夠走一步看兩步的,要不斷開闊眼界求發展。

  例項:在宣傳上,當別人一股腦地做報紙廣告時,我就做路牌廣告;別人也做路牌廣告時,我就做電視節目。如今的企業面臨著無限的機遇:做電視節目,出版教材和音像製品,做企業培訓師;為大型企業的員工進行專業培訓,如商務交流、談判、禮儀、辦公等方面的培訓……採訪後記:在整個採訪過程中,我們發現胡忠偉並不願意過多描述創業時經歷的痛苦和艱難,即使在談到這些困難時,我們感覺到更多的是他勇敢面對和克服一切困難時,發自內心的自信和快樂。

  胡忠偉說:我不是一個事業的苦行僧,只是要做一個完整的人:開創人生,享受人生!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