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養殖成功案例

  鼓勵和促進創業,不僅有利於拓寬勞動者就業門路,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還有利於勞動者實現個人價值,在全社會形成創新、創業的濃厚氛圍,推動社會全面、持續、快速發展。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啟發。

  1:趙挺勇:種植紅喬薇成功翻盤的千萬“負翁”

  創業之路無止境,沿途可能鳥語花香,也可能荊棘密佈。

  趙挺勇就是一個經歷過風光與失意的創業者。風光時,他開著保時捷,住著豪華別墅;然而,被成功衝昏頭腦盲目轉行時,卻馬失前蹄淪為窮光蛋;幸運的是,他又從一株觀賞植物中覓得商機,得以東山再起。

  A.自信爆棚 身家近億的建築商成“負翁”

  趙挺勇1971年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的一個農民家庭。1990年,考上大學卻沒錢交學費的他,跟隨同鄉到上海浦東做建築工人。

  憑著聰明好學,他從搬運工一路做到專案經理,1992年下半年開始負責樓盤園林綠化。當時,地產行業慢慢崛起,趙挺勇敏銳地意識到,未來10年房地產絕對是個朝陽產業,心想與其在這裡辛辛苦苦地打工,還不如自己開公司當老闆。

  1996年10月,趙挺勇毅然辭職,成立一家建築公司。公司從小到大滾動發展,業務逐漸涉及道路、綠化、房產和市政等領域,到2005年底,趙挺勇的資產已高達8000多萬元。

  開著保時捷、住著別墅的他有了更多的想法,“何不在家鄉從事農特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隔行如隔山,朋友們聽說他要做農產品加工,紛紛勸他別冒險去做不熟悉的行當。但是,他卻選擇了一意孤行,於2007年註冊成立一家農特產品有限公司,承包幾千畝水域進行淡水養殖。同時,還一口氣投入6000多萬元,建造上萬平方米的廠房,進行農產品深加工。

  趙挺勇養殖鱔魚、甲魚等水產,由於在技術上是外行,加上對市場行情不熟悉,無法把握生產節奏和規律***

  B.引種成功 1萬株紅喬薇成“搖錢樹”

  那麼大的產業說沒就沒了,趙挺勇不甘心:自己負債這麼多,一定要找個好專案打翻身仗。

  為此,他前往全國各地考察創業專案。正在這時,他的發小從日本回國看望父母。發小告訴他,日本有一種叫紅喬薇的植物,抗風、抗寒、抗蟲,適合各種環境種植。

  趙挺勇眼前一亮,突然想起另外一個大家熟知的植物紅葉石楠也是從日本引種,十幾年來在國內創造了數千億元的價值。“如果能把紅喬薇做成紅葉石楠那麼大的產業,不就可以東山再起了嗎?”

  2009年春,趙挺勇前往日本考察。他了解到,紅喬薇的葉片全年都是豔麗的紅色,夏末秋初轉為紫紅色、花期長達160天,不但花開豔麗,更集觀花、賞葉為一體。同時,紅喬薇的淨化能力非常強,還具有藥用價值。

  2010年,經過發小牽線搭橋,他成功談妥紅喬薇引進事宜,一口氣帶回1萬株紅喬薇苗,在紹興開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農民生活。1年後,他用1萬株引種苗培育出5萬株紅喬薇苗,第二年就有很多園林綠化公司看上了這個新品種。到了第三年,趙挺勇種植成功的5萬株紅喬薇,以每株180元的價格被搶購一空,除去3年投資,他獲得淨利潤700多萬元。

  到2013年底,趙挺勇的紅喬薇種植基地已經發展到幾百畝,並在湖北黃岡、荊州等地建合作種植基地,收到的3年-10年紅喬薇苗訂單也接近300萬株。“紅喬薇這種植物很特殊,打算後期進行深度開發,研究其藥用及保健價值,同時做旅遊休閒及科普教育專案。”趙挺勇對記者說。

  2:張正全:“富二代”回農村創業養蝦 年收入500萬

  軍旅人生,讓“公子哥”變了樣

  張正全家在沙坪壩,在周圍朋友眼中,他是“富二代”,父母做了30多年海產品生意,優勝的人生前提讓張正全這輩子哪怕不工作,也會衣食無憂,朋友們常開玩笑叫他“張公子”。

  2003年,父親張佐明將高中畢業的張正全送進了部隊,退伍後不久,張正全驟然對父親說想在重慶自我弄個海蝦養殖場。儘管兒子的設法讓張佐明既詫異,又欣慰,但他其實不放心:“他沒吃過苦,我耽心他幹不好。”

  較了幾個月的勁,張正全終究說服了父母,專程到福建考察學習了海蝦淡養技術。2011年,父母幫他投入了近1000萬元,在合川區太以及鎮沙金村建成為了重慶傲海水產養殖有限公司。

  張正全流轉了260畝土地,平整後建起了20多口蝦池。又從沿海空運來基圍蝦苗以及海水,再就地逐步淡化飼養。目前在重慶市,用這類技術養蝦的,只有兩家。張正全恰是看中了這一產業的市場前景。

  張正全說,是3年部隊人生扭轉了他:“我不能一生啃老,自我的未來得靠自我雙手努力。”

  不怕吃苦,就怕總是下雨

  就這樣,張正全一個人來到偏遠的沙金村,租了一間民房,開始了以及以往完整不同的人生。每一天,他都以及聘用的農民工一塊兒,頂著酷寒酷暑在工地上忙活著,有時一天只能休息兩三個小時。兩年下來,張正全白淨的面板變得漆黑,人也瘦了一大圈。

  才到太以及時,張正全很不習氣,這裡沒有鬧市的燈紅酒綠,沒有舒適的家。對他來講,更難捱的是孤單。“之前晚上往往以及朋友一塊兒出去飲酒唱歌,可現在這裡,晚上只能一個人躺在床上對著天花板發愣。還好,現在漸漸適應了。”張正全說他不怕吃苦,就怕總是下雨。

  蝦場位於涪江邊上,張正全當初選擇這裡,就是看中了涪江優良的水源,可恰是這條涪江,讓他連續兩年遭受了巨大損失。

  去年7月以及前不久的暴雨讓涪江水位上漲,漫進了蝦池,蝦以及大閘蟹跑了許多:“每一次損失都在20萬元以上。”張正全說,他打算拉網,或者將蝦池堤壩抬高加固,否則年年都會因而遭受損失。

  對張正全來講,下雨還會呈現一個問題。“蝦場到太以及場鎮其實不遠,可有一段約1千米長的陡坡土路,一下雨,運蝦車根本出不去。”令他欣慰的是,目前當地政府正在斟酌硬化這段路。

  他學到的,不單單是如何創業

  張正全請了十多個當地農民工,蝦場閒時,還將他們介紹到其父位於渝北三亞灣海鮮市場的餐館幫忙。

  “張老闆人好,隨以及,一天80—100元的工資,從不拖欠。而且咱們每一天只工作8小時,超越時間,還另算加班費。”左近農民周純友說,蝦場建起後,他以及好幾個村民都再也不外出打工,到這裡掙錢來了。

  目前,張正全的蝦場每一年可產兩季,每一季蝦飼養約3個月便可上市,年產量60多噸,年收入500萬元。

  “銷路不愁,價格也能夠,每一斤都在35元以上,只是這些蝦池一年總有約半年時間閒著。”張正全說如果蓋上大棚,安裝鍋爐加熱,冬天也可養蝦,便可實現一年3季。但這需要更龐大的資金,張正全不好意思再向父母伸手:“等自我掙了錢,再擴充套件範圍、改良設施吧。還得將父母為我提供的成本還上。”

  “部隊人生讓我明白了,好人生要憑自我的雙手去首創。這兩年養蝦閱歷讓我知道了農村、明白了掙錢的不容易,這或者許是我這兩年最大的收成吧!”張正全說。

  記者 周立 實習生 魯針汐

  3:樑政遠:建養魚基地養殖會變色的紅鯛魚年售300萬

  一個名校畢業的碩士,放棄事業單位和大型國有企業的工作機會,走上了一條自主創業之路。5年過去,“養魚碩士”樑政遠的事業漸漸走上正軌:由他創辦的無錫瑞順水產養殖科技有限公司,已發展成為一家集科研開發、水產養殖、加工、營銷、技術諮詢合作於一體的綜合性水產企業,擁有4個養殖基地,面積達500餘畝,年銷售額超過300萬元。

  4年前,樑政遠研究生畢業後,就在無錫搞水產養殖,短短4年,樑政遠從一無所有就發展了4個養魚基地,年銷售額達到300萬以上。雖然養魚時間不長,但他養魚從未失手過,年年都有錢掙,他到底有啥養魚的訣竅呢?

  樑政遠的父親一直靠經驗養魚,而樑政遠則認為養魚要靠知識,要看書,但在父親的眼裡,樑政遠簡直在胡鬧。多次和父親交流無果後,樑政遠暗暗下定決心要以養魚來成就他的一番事業。

  紅鯛魚原產於馬來西亞,與國內的紅鯛魚相比,樑政遠養的這種紅鯛魚能提前一個月左右上市,而且價格一斤也至少貴了兩塊錢!紅鯛魚顏色多樣,肉厚且美觀,在陽光下會泛著肉色,裡面的肉都能看得出來。紅鯛魚不僅美觀,經濟效益也很好,但養殖技術很難,目前整個無錫市,只有樑政遠的養殖場才有!

  慕名而來,第一眼看到樑政遠的時候,他正穿著髒髒的工作服在忙碌。樑政遠憨厚的微笑著和我們一一握手,然後一定要帶我們去看他養的魚。樑政遠的養殖塘,是一座座大棚。讓人匪夷所思,養魚怎麼和種菜一樣? 樑政遠:“其實和蔬菜大棚是不一樣的,這個大棚出於防風的需要,建得比蔬菜大棚矮,裡面只可以站一個人,而且每個大棚還配有加溫的鍋爐。”

  “ 為什麼還需要加溫的鍋爐呢?”我疑問的問樑政遠。 樑政遠說:“紅鯛魚對溫度比較敏感,在12度左右就會完全死掉。溫室內溫度很高,也為了促使紅鯛魚提前發情,這樣可以提早上市。”

  2010年, 紅鯛魚被樑政遠的老師董在傑引進無錫,由於沒人見過這種魚,大家都不敢養,而樑政遠敏銳地意識到這是個很大的商機。然而建個正規的養殖場,前期至少要100萬的投資,剛走出校門的樑政遠上哪裡去找這麼多錢呢?正在為錢著急樑政遠,他的女朋友繆凌巨集給了他20萬元,才解決了資金上的問題。樑政遠,又找了一個合夥人,湊夠了100萬,承包了200畝水塘,並從馬來西亞空運了30萬尾的魚苗,開始養殖紅鯛魚!

  為了養紅鯛魚,樑政遠先後投入了100多萬,如果扔掉,必將賠的血本無歸。馬來西亞紅鯛魚是熱帶魚,在溫度低的環境中養殖,就會產生應急反應,顏色變黑,而等到溫度升高,顏色又會再變回來。

  2011年9月,經過兩年的養殖,樑政遠的紅鯛魚終於上市了,而讓樑政遠想不到的是,他辛辛苦苦養出來的紅鯛魚,卻根本沒人買,他該怎麼辦呢。

  這種紅鯛魚,當地市民很難有人接受,但記者瞭解到樑政遠這幾年就是靠這種紅鯛魚發的財,那麼他的紅鯛魚是怎麼賣出去的呢?又是賣給誰了呢?

  樑政遠想出了一個方法推廣他的紅鯛魚。改變了一下思路,我們直接供餐飲,直接跟餐飲去合作,我們要把對的產品賣給識貨的人。於是樑政遠請酒店的總經理吃飯,自己帶著食物還從外面請來了大廚,讓大廚用紅鯛魚做成的就是他們最拿手的菜。 儘管這家酒店的老闆沒有立刻答應合作,但樑政遠說他看到了希望。從2011年至今,樑政遠就是靠著這樣的推銷方式,一家一家的去酒店做全魚宴,終於打開了紅鯛魚的銷路。

  如今,樑政遠發展了4個養殖基地,在他的養殖主要養殖紅鯛魚,和這些稀有的品種,一年靠賣魚和苗銷售額達300萬元以上!

  從事水產養殖面臨很高的風險,“我們和魚隔著一層水,不像其它動物那麼好掌控,一旦出事,損失無法挽回。”所以,樑政遠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幾個養殖基地“蹲點”。同時,他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積極開展科研,“只有技術領先,拿出別人沒有的產品,才會在市場上佔據優勢。”幾年來,樑政遠的公司與世界漁業中心、中國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亞太綜合養魚研究中心、南京農業大學等單位合作,完成了國家、省、市一批重點科研專案,取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其中承擔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案“鯉魚複合育種”的改良、擴繁及高效養殖示範專案,獲得2011-2013年度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