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管理是什麼意思

  創業管理反映了創業視角的戰略管理觀點。Stevenson和Jarillo於1990年提出創業學和戰略管理的交叉,作者使用“創業管理”這個詞以示二者的融合,他們提供了一個從創業視角概括戰略管理和一般管理的研究框架,創業是戰略管理的核心。

  隨著創業管理研究的深入,對創業管理研究形成了非常有價值的概念框架模型。如 W.B.Cartner***1985***提出了個人、組織、創立過程和環境的創業管理模式;William***1997***在Cartner概念框架的基礎上,提出了由人、機會、環境、風險和報酬等要素構成的創業管理概念框架;Timmons***1999***提出了機會、創業團隊和資源的創業管理理論模型;Christian***2000***提出了創業家與新事業之間的互動模型,強調創立新事業隨時間而變化的創業流程管理和影響創業活動的外部環境網路是創業管理的核心。

  基於創業管理研究領域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創業管理正規化可以概括為:以環境的動態性與不確定性以及環境要素的複雜性與異質性為假設,以發現和識別機會為起點,以創新、超前行動、勇於承擔風險和團隊合作等為主要特徵,以創造新事業的活動為研究物件,以研究不同層次事業的成功為主要內容,以心理學、經濟學、管理學和社會學方法為工具研究創業活動內在規律的學說體系。

  創業管理的核心問題是機會導向、動態性等。所謂機會導向,即指創業是在不侷限於所擁有資源的前提下,識別機會、利用機會、開發機會併產生經濟成果的行為,或者將好的創意迅速變成現實。而創業的動態性,一方面即創業精神是連續的,創業行為會隨著企業的成長而延續,並得以強化;另一方面即機會發現和利用是動態過程。

  創業管理是一個系統的組合,並非某一因素起作用就能導致企業的成功。決定持續創業成功的系統必然包括創新活力、冒險精神、執行能力以及團隊精神等。通過這樣的系統來把握機會、環境、資源和團隊。創業管理的根本特徵在於創新,創新並不一定是發明創造,而更多是對已有技術和要素的重新組合;創業並不是無限制地冒險,而是理性地控制風險;創業管理若沒有一套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以及強有力的執行方案,只能導致競爭力的缺失;創業管理更強調團隊中不同層級員工的創業,而不是單打獨鬥式的創業。

  與傳統管理的比較

  創業管理與傳統管理的內容不同表現為以下四方面:

  1、時代背景不同

  傳統職能管理產生、成熟於機器大工業時代;而今天世界正在經歷從工業社會向消費社會的轉變,從工業社會向資訊社會的轉變,這就是創業管理產生的新經濟時代。傳統的管理正規化聚焦於商品,是技術導向型的,研發、設計、工程、大批量製造、大市場、大規模操作、自動化和專業化都是重要因素。在知識經濟時代,產品市場的生命週期縮短,重點是如何快速進入和退出市場,迅速推出升級產品,競爭的關鍵轉向產品生命週期的前端,新事業、新產品策略包括研發管理、創新管理、智慧財產權管理等成為管理關注的重點。

  2、研究的客體不同

  傳統的管理理論是以現有的大公司為研究物件,而創業管理理論則是以不同層次的新建事業以及新的創業活動為研究物件。傳統管理理論側重於向人們提供在現存大企業中開展管理工作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灌輸用保守的規避風險的方式來運用這些理論和分析方法,為的是培養優秀的職業經理人。創業管理培養優秀的企業家,其研究客體不僅僅包括中小企業,其內容也不是一般企業管理知識在中小企業領域的翻版。

  3、研究出發點不同

  傳統職能管理的出發點是效率和效益,創業管理的出發點是通過找尋機會並取得迅速的成功與成長。創業管理的核心問題是機會導向,即創業是在不侷限於所擁有資源的前提下,識別機會,開發機會,利用機會併產生經濟成果的行為。

  4、內容體系不同

  傳統職能管理通過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來實現生產經營;而創業管理則是在不成熟的組織體制下,更多地依靠團隊的力量,靠創新和理性冒險來實現新事業的起步與發展。創業管理的內容體系是圍繞如何識別機會、開發機會、利用機會而展開的。其中創業過程中組織與資源之間的關聯性和耦合是其研究重點之一。它包括:個人的知識準備與新機會之間的耦合;創業過程中核心團隊成員知識和性格的耦合;現有資源和能導致事業成功的戰略之間的耦合;新的潛在事業特徵和當前使用者實踐之間的耦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