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青春奮鬥故事

  創業在推動科技進步、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的作用日益顯著,在世界各國,創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引擎”。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為什麼說董明珠的創業故事很勵志,因為很少有人像她這樣,36歲再從基層業務員做起,而15年時間,她用自己超乎普通女性的能力,升任格力集團CEO。

  提起董明珠,競爭對手們是這樣形容她的:“董姐走過的路;都長不出草來。”,可見這位鐵娘子的厲害之處。而格力內部的員工這樣評價自己的女上司“說話鏗鏘有力,做事雷厲風行,即便不化妝,她也比實際年齡看起來年輕許多。”媒體們則說“這個女子,雖然36歲前的人生平淡無奇,但36歲後的她,卻用自己的堅韌和執著走出了一條別人無法複製的路。”

  她是現任格力集團董事長、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世界十大最具影響力的華人女企業家”、“全球商界女強人50強、全球100位最佳CEO”——董明珠。在2013年12月12日央視舉行的第十四屆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晚會上,董明珠榮獲2013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獎。

  一、大器晚成不失天分

  董明珠跟那個年代很多人一樣,出身也平平,1954年,她出生於江蘇南京一個普通人家,1975年參加工作,當時在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做行政管理工作。36歲以前,她的生活也是平淡無奇,沒有人會想到,36歲以後的董明珠,卻用自己的堅韌和執著創造了讓人無不佩服的職場傳奇。

  1990年,董明珠毅然辭去工作,南下打工。當時已經36歲的她,到了格力公司,要從一名基層業務員做起。不知營銷為何物的董明珠卻憑藉堅毅和死纏爛打,40天追討回前任留下的42萬元債款,令當時的總經理朱江洪刮目相看,成為營銷界茶餘飯後的經典勵志故事。這位女強人的創業傳奇就是從這裡開始。靠著勤奮和誠懇,董明珠不斷創造著格力公司的銷售神話,她的個人銷售額,曾經飆升至3650萬元。

  二、雷厲風行的女上司

  1995年,董明珠成為格力的銷售經理,下屬們是這樣看當時的這位女上司:一個從不按牌理出牌的人,她的“牌理”只有一個:自己的原則,自己認為對的。

  董明珠上任後面對的第一個問題是在隆冬時分積壓了19000套空調。對此,大家通常的做法是每臺降價300元賣出了事。董明珠說:“不行,正常產品降價有損形象。”她出人意料的做法是把積壓空調分攤給每個經銷商。銷售員沒想到新官上任的三把火會燒到自己身上,而且燒個沒完。

  生活細節上,這位鐵娘子還做了這樣一個規定“上班時間不許吃東西,一經發現,第一次罰五十,第二次罰一百,第三次走人”。當所有人以為這也就說說而已的時候,一天,董明珠走進辦公室,發現8名員工正在吃東西,僅過了10秒鐘,下班鈴就響了。董明珠毫不客氣,每人收了50元。大家目瞪口呆。董明珠說,只要違犯原則,再小的事,都是大事,都要管到底。

  一天,有一個年銷售額達1.5億元的大經銷商,來格力廠要求特殊待遇,語氣中透著不容商量的傲慢。董明珠非但沒有理他,反而狠狠反擊:把他開除出格力經銷網。所有人都在為這位女上司捏一把汗,一個位子還沒有坐穩的銷售經理,一天之內,竟毫不猶豫地扔掉1.5億元的年銷售額。董明珠的回答很簡單:只要違犯原則,天王老子也給我下馬。

  女強人的鐵腕讓經銷商們不得不服軟。許多空調廠往往縱容大銷售商,允許他們跨地區經營,這樣本地小經銷商根本競爭不過,也把市場搞亂了。董明珠這樣一做,小經銷商可以把規模搞大,也就有了奔頭。

  三、鐵腕解決欠款問題

  拖欠貨款是中國零售批發行業普遍存在的現象,這讓很多經銷商頭疼,不信邪的董明珠一年裡就把全部問題解決了。她的做法很簡單,也很霸道:凡拖欠貨款的經銷商一律停止發貨,補足款後,先交錢再提貨。

  不過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她這下捅了馬蜂窩,大大小小的經銷商紛紛向格力老總朱江洪告狀,有的甚至宣稱:“有她沒我。”董明珠沒有服軟,針鋒相對的說:“那就有我沒他。”朱江洪勸董明珠:“是不是可以補完款,先發貨再收錢?”董明珠微微一笑說:“好啊。”結果款一到賬,貨卻把住不發。董明珠說:“要貨?先拿錢來。”董明珠振振有詞:“就算別人全這樣,我格力也偏偏不。”即使100次撞牆頭破血流,董明珠也要撞101次。欠款這堵破牆一定要倒。

  董明珠的強硬帶來的效果是:1997年、1998年格力沒有1分錢的應收賬款,也沒有1分錢三角債。此後,大家都相信董姐,不劃款,你拿不到一個貨;只要劃款過去,從不拖欠貨的。董姐辦事,服氣,放心!

  四、職場女人的勵志奮鬥精神

  年輕的時候董明珠每天只睡5個鐘頭,據說現在董明珠也往往是在睡眠或打盹時想問題,一有什麼想法,半夜一兩點,董明珠會跳起來,拿起本子就記下來,甚至半夜打電話給老總。正是她的這種奮鬥精神,許多營銷絕招就是這樣誕生的。

  1995年,董明珠發明了“淡季返利”,即依據經銷商淡季投入資金數量,給予相應利益返還。這樣把“錢—貨”關係,變成“錢—利”關係,既解決了製造商淡季生產資金短缺,又緩解了旺季供貨壓力。1995年格力淡季回款比上年增加3.4倍,達11億元,為1996年與春蘭總決戰做好了市場準備。

  1995年,格力叉發明“年終返利”,將7000萬元利潤還給經銷商。

  1996年,空調淡季,格力靠淡季返利拿回了15億元回款。在淡季價格戰中,各個品牌只得紛紛降價,甚至零售價低於批發價,批發價低於出廠價,大傷元氣。董明珠規定格力l分錢也不能降。到了8月31號,格力卻宣佈拿出l億元利潤的2%按銷售額比例補貼給每個經銷商。這樣在空調業最困難的1996年,格力銷售增長17%,第一次超過春蘭。

  格力不僅把縮小營銷隊伍省下的錢補給了經銷商,1997年還拿出2.5億元返還經銷商。

  董明珠認為:只有經銷格力賺錢,才能長治久安。她不僅將緊俏空調品種平均分配,避免大經銷商壟斷貨源,擾亂市場,還推出了空調機身份證,使每臺空調在營銷部備案。

  一般來說,空調9到3月份是淡季,4到8月份是旺季,淡旺季有不同的價格,淡季比旺季低2個萬分點。一般廠家都在挖空心思想把旺季從4月提前到3月,以獲得更大利潤。

  1998年,董明珠卻突發奇想,在朱總支援下宣佈把淡季延長一個月。4月繼續實行3月淡季價。格力到手的錢不要。等其它廠回過神來,眾多大經銷商已紛紛劃款給格力搶買格力產品,有廠家長嘆:“董明珠也真狠—這麼多年,我們從沒想到過這一招。”

  就這樣,15年的時間裡,董明珠從一名基層業務員成長為格力的總經理,從05年至今,她一直擔任著格力的副董事長、總裁職務。自從董明珠出任總經理後,她和董事長朱江洪,創造了我國商界獨一無二的奇蹟。在她的領導下,格力電器從1995年至2005年,連續11年空調產銷量、銷售收入、市場佔有率均居全國首位。2003年以後,銷售額每年均以30%的速度增長,淨利潤保持15%以上的增幅!

  五、給職業女性的建議:

  有媒體採訪過董明珠,問她對於職業女性,有一些什麼樣的建議。

  董明珠說:女性在職場裡打拼,首先是要會做人,什麼叫做人?就是我要盡職盡力,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到最好,這就是目標。很多人會說以後要當總經理,那不叫目標,而是一種私人的目的,不叫目標。我在崗位要做得比別人都好,這就是目標。你每一個都做得比別人好,受到別人的尊重,由於尊重,你的職務就會發生變化。不是為了職業目的去實現人生價值,只有這樣才能成功。

  而成功要怎麼理解呢?董明珠從來沒有認為這個總經理的職務就是成功的象徵,總經理更多的是一份責任,要履行更多的職責,對她來說這不是一個光環,而是一個負擔。希望董明珠的職場勵志故事能對80後職場人士有所借鑑,祝大家的職業生涯步步高昇。

  篇二

  那一年,我以全縣理科第二名的成績考上了南京一所大學。

  如果你來自一個偏僻而貧窮的小村,突然來到這麼華麗的地方。突然見到這麼巍峨的大廈,甚至見識到那麼驚人的物價,沒有人會仍然鎮靜如常。

  我和父親走下火車的時候,看著火車站那麼多的人,立刻有種無所適從的感覺,本來在家就已經打算了很多遍的想法和勇敢的行動都在這一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我跟著父親在火車站廣場轉悠了好久,也沒找到學校承諾接待的校車和接待點,我倆像突然被扔進了太空一樣,失去了重心。這裡沒有認識的人,也沒有我熟悉的標誌,所以只好跟在父親身後,想讓他的身影擋住我的窘態和恐慌。但是父親和我一樣,也從來沒來過這個地方。於是我硬著頭皮向一個指揮著停車的交警走過去,囁喏著想問一下36路車站在哪,但是我還沒開口,他就轉到一邊和別人說話去了。我又走向一個賣報的大娘。在我的概念中,大娘應該是比較隨和的。當我向她問起的時候,她有點茫然地我一下,隨即便理解了我的意思,嘟囔著說了一句我聽不大懂的話,就轉身去向別人兜售報紙去了。我儘管沒聽懂她說什麼,但是也不好意思再問了。而且由於慌張我也沒有想起來應該購買她一份報紙。那樣的話說不定她就會耐心地告訴我了。第三次我鼓勵了自己好久。找了個學生模樣的年輕人。他很熱心,主動帶著我們到了36路車站。

  終於進了學校,***了擦路上積聚在臉上的汗水。大路兩邊到處都是自行車。比鎮上廟會的時候存車處擺的自行車都多得多。外邊很熱,這裡卻很涼爽。又高又大的梧桐樹遮嚴了整個路面,給人一種深邃的感覺。這裡將是我學習的地方,我不禁高興起來,忘記了剛才經歷的尷尬和不快。

  膽怯地來到年級辦公室,裡邊好多人,充滿了歡快的笑聲。我一出現,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到了我身上,我有點不自在,我擔心我身上什麼地方沾上了很多的灰塵,才引起他們這麼的注意。父親在我身後。因為他也沒經歷過這樣的場面。裡邊一直持續的笑聲和一束束的眼光已經在心理上壓得我透不出氣了,手上滿是汗水。我往裡邊走了一步。我是父親的兒子,在父親眼中應該是很有出息的兒子,也是他的希望,所以我鼓起勇氣對著裡邊的人說我是新生。來報到。他們竟然一臉的問號。直到辦公桌後邊一直坐著的那個很漂亮的女孩笑著對我說:“麻煩你講普通話。”才讓我醒悟過來,我講了將近二十年的家鄉話在這裡是不適合的,也許是他們看到我的窘態,都隨和地笑了起來。他們也大概明白了我是來報到的新生,拿出了登記表給我填。後來我們就被領到了宿舍,裡邊空空蕩蕩的,還沒有人來過。

  因為還不知道這裡有招待所。晚上我和父親就住在宿舍裡。住宿用品到第二天報名後才能去領,宿舍空空的什麼都沒有,一個師兄到他們宿舍給我們拿來一張席子、一床被子、一條床單,晚上父親堅持要睡在那張大桌子上邊,讓我睡在惟一的一張席子上。整個晚上我都沒有睡意。睜著眼睛看著窗外斑斑駁駁的樹影,心裡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情緒。父親第二天上午就去買車票了,說買到車票就直接回去。家裡有太多的事情。

  父親走了,而我就這樣一直坐著。坐了一上午,又坐了一下午,中午也沒吃飯,看著太陽升起在東邊,又墜落在西邊,也和我家鄉的太陽一樣明亮。

  故鄉是無法詮釋的詞目

  我的高中生活是在一個地圖上都難以找到的小縣城裡度過的,這裡缺乏一個現代社會的人應該接觸到的基本資源。那時候瘋狂的只有夢想,就像60年代家鄉父老為了實現共產主義一樣瘋狂。

  我的夢想都印刷在各個大學的宣傳畫冊上,我的希望都寄託在自己不斷脫髮的腦袋上。也許進了大學我就成功了一半,儘管那時我還不能明確說出什麼是成功或者即使是成功最簡單的一些標誌,但我一直期待著鯉魚跳過龍門的喜悅,在家鄉人的眼中,那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傳說而並不是一個目標。

  那時候的一切生活都圍繞著大學這個話題在轉,為了這個所謂的理想,我12歲就開始離家住校,在各種大大小小、美麗或殘破的校園裡度過了我一半多的童年和青春。

  高中所在的小縣城裡資源的貧瘠像北方的麥地,資訊的傳遞不斷在途中逗留,所以我那時候還在瘋狂地喜歡著鄭智化和傑克遜,以至於在不久之後大學裡一個討論會上,一個女生問我喜歡哪個歌手的時候,我自豪的聲音立即引來了一片喧譁,這時候鄭鉤都要過時了,唐朝的大廈也已經開始倒塌。

  儘管家鄉很窮,天氣很乾燥,麥地也很貧瘠,但它的天很高、很藍,秋天躺在路邊看銀河的感覺很舒服。它養活了一代代的家鄉父老,也養育了我。俗話說,兒不嫌娘醜,狗不嫌窩窮。每個人都無法迴避自己的家鄉,家鄉有我的親人。還有我18年的記憶。所以一放假我還是迫不及待地離開了這個漂亮的城市,坐在列車上想著家鄉忽悠忽悠的雲和大地,還有母親慈祥的笑、村小學裡用炮彈殼敲出的清脆鈴聲。

  奮鬥就是美麗

  一直很喜歡簡·愛的那句話:“我貧窮,低微,不美麗。但當我們的靈魂穿過墳墓站在上帝面前的時候,我們是平等的!”畢竟這只是一句安慰自己的話,在現實中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在生活中我們不能靠精神來活著。

  但在現代的都市裡。貧窮是一個標籤,就標在你的臉上。

  國慶假日我一直呆在宿舍裡,把金庸的小說從頭到尾重新一遍。人總有一種尋求躲避的本能,當一個人在現實中不能實現自己的願望的時候,就會不可避免地走到一個虛幻的角落通過心理上的成功和幻想來安慰自己。大學裡絢麗的色彩令我感到一種危機感,一種來自靈魂深處不可剷除的情緒。我貧窮,很多東西都不屬於我,這裡的4年可能對我來說長過我過去的18年。

  宿舍有個人來自上海,整天掛著一張不可一世的肥大的臉,他對著我們吹噓上海的霓虹燈和酒吧,用嘲笑的話重複著另外一個同學的尷尬,因為那個同學來自西北一個貧困的地方,而他的父親給他匯錢的時候把地址寫成了:南京xx大學xx收。我聽了無語,不知道是想哭還是想笑,這是真實的事情。沒有知識甚或是常識在人們心裡的認同就是愚昧,而愚昧是一種侮辱性的表述。

  我開始企圖追求精神上的富有,來掩蓋現實中的失落,瘋狂地看很多書,瘋狂地參加各種我認為有意義的活動,也瘋狂地強迫自己鄙視那些拿金錢來構築自己理想的人。我的心態已經在重壓之下嚴重偏離了正常的軌道……

  我力圖在平時表現得很快樂。可以為了尊嚴而把微笑一直掛在臉上,一直到肌肉僵硬,一直到連自己都無法認識自己。

  可一旦到吃飯的時候,我又開始不安。四食堂總是那麼多的人,而我的飯盆總是那麼的淺,八毛錢一份的菜在飯盆裡耀眼得令人眩目,打飯師傅的眼神也令我抬不起我尊貴的頭。

  我一直認為,當一個人為了生存而放棄尊嚴的時候,自己是無須頹廢與自棄的,別人亦無責備與嘲笑的權利,一切均會付諸水流風塵而了無痕跡。但在萬分之一的可能中,你走上了榮譽的頂端,當初放棄尊嚴的行為終將成為你最耀眼和銘記人心的榮耀。所以我還艱難地活著,為了榮耀,為了成功,為了夢想。

  也許在別人眼中這只是一種自我安慰甚或自欺欺人,但是在我寫下這樣的話的時候。我明白這就是我一貫認為正確的真理,我也相信可以經得住任何實踐的檢驗。

  我在等待中守望著。也在等待中追逐著,守望著我的理想。追逐著我的未來

  篇三

  達爾文是英國最著名的生物學家,從小就對生物學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後來他參加了英國皇家組織的一次環球航行,使他有機會對全球各地的不同生物有了一次詳盡的考察。在五年環球考察旅程中,他對沿途的動植物和地質方面進行了翔實的觀察和資料採集。後來回國後,他經過大量的研究,科學的分析。逐漸形成了生物進化的觀點,並於1859年出版了震動當時科學界的《物種起源》。恩格斯將他的著名觀點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然而就在他的《物種起源》出版的背後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那是1858年6月18日,就在達爾文的研究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他收到華萊士的一封信,信中附著一篇他自己的論文。華萊士也是一位生物學家,與達爾文私交甚好,達爾文對這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非常賞識。此時的華萊士正在馬來群島考察,這篇隨信的論文就是他在考察途中寫的關於生物進化論的文章,想請達爾文審閱,如果有價值,就讓他轉給著名地質學家賴爾幫忙發表。此前華萊士知道達爾文也在進行生物進化方面的研究,但是具體的細節,他並不清楚。

  達爾文看到了這篇論文之後,感到非常震驚。這篇論文的觀點竟與自己研究二十多年的結論驚人地一致,文章中雖然沒有提到過“自然選擇”這個概念,但是文章論述的生物進化機制與自己的學說不謀而合。

  原來,華萊士在南洋的馬六甲島進行科學考察時,患病休養期間,他想起了自己曾經讀到過的馬爾薩斯《人口論》而受到啟發,結合自己的研究從而得出了“最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觀點,於是他就寫成了《淪變種極大地偏離原始型別的傾向》的論文寄給了達爾文。

  在當時的學術界,研究成果非常注重首創性和首發權,科學家們為了一些研究觀點,彼此鉤心鬥角,爭名奪利,相互打壓的現象屢見不鮮,有些時候還因此阻礙了學術的發展。

  與其他的研究者不同的是,達爾文非常重視後輩的這篇辛勤的研究成果,他立即將華萊士的這篇論文按照其意願轉交給了賴爾,建議立即發表,對於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卻隻字不提,而讓華萊士一個人獲得這項榮譽。

  賴爾以及當時的植物學家胡克都是在很早的時候就讀到過達爾文關於生物進化論的手稿,他們深深地為達爾文的氣度所折服,他們建議兩個人同時公佈各自的研究成果。達爾文對此極力反對,認為這樣對華萊士不公。

  經過賴爾和胡克多次勸說,達爾文才將1842年的部分手稿和華萊士的論文於1858年7月1日交與林耐學會。在一次重要的學術會議上他們的研究成果一起被宣讀,並且同時發表在當年的林耐學會學報上。這些,華萊士都一無所知。

  後來在賴爾和虎克的催促下,達爾文把準備多年的手稿壓縮到三分之一左右的篇幅,在1859年11月出版了《物種起源》,這在當時的學術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達爾文認為是華萊士獨立地發現了自然選擇的生物學觀點,他鄭重地把華萊士當成自然選擇學說的共同創立者,讓其共享這個研究成果。

  然而事實上,華萊士的觀點雖說與達爾文的學說有些相似之處,但是有些論述還是跟達爾文的觀點有所區別的。華萊士對能與達爾文共享榮譽,感到非常高興,同時也感到非常慚愧。他很清楚,自己的論述還很粗淺、簡單,只有達爾文才能用如此豐富、確鑿的論據和雄辯的邏輯力量來證明生物自然選擇學說的正確性,並使生物進化論觀點在與頑固的神學論觀點激烈的交鋒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如果不是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不會被人們所認可,自己也不可能在學術界有如此高的地位,因此他總是把自然選擇學說榮耀地歸功於達爾文,並把它尊稱為“達爾文主義”。

  回到英國後的華萊士與達爾文站在了同一戰線上,兩個人成為親密的朋友。達爾文沒有因為華萊士的身份低微而在意,不僅在學術上對他大加推崇,還經常接濟出身貧寒的華萊士,而且還極力說服英國政府給華萊士提供豐厚的資助,解決他的生活問題,讓他能潛心研究。

  正是達爾文和華萊士的彼此謙讓和通力合作,生物進化論學說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並且得到了極大的傳播。

  華萊士也成了達爾文學說主要的倡導者和捍衛者。在達爾文死後的數十年間,學術界對達爾文學說進行了如潮般的批評,華萊士孤獨而堅定地奮力應對。並在18***出版了《達爾文主義》一書,他的努力使“達爾文主義”度過了漫長的暗淡時期,一直到20世紀40年代,達爾文學說重又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