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利潤分析與養殖前景

  肉牛的選擇方法,肉牛養殖技術,主要包括單項選擇***縱列選擇或銜接選擇***法、獨立淘汰法和指數選擇法等三種方法。那麼大家知道肉牛的利潤和養殖前景嗎?今天小編整理了相關資料分享給大家,歡迎閱讀,僅供參考!

  肉牛養殖利潤分析與肉牛養殖前景

  我國現有肉牛存欄1.38億頭,牛肉產量達675.9萬噸,是世界第四大牛肉生產國。可是牛肉人均產量只有4.3千克,低於世界的平均水平9.8千克,更低於一些牛肉主產國家的人均產量水平。

  入世後,肉牛產業在更大範圍和更深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從長遠來看我國的肉牛產業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與嚴峻的挑戰,機遇是潛在的,挑戰是現實的。抓住機遇應對挑戰,關鍵在於依靠肉牛產業科技進步,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的肉牛產業,提高肉牛產品的質量和效益,推動肉牛產業化的發展,全面提升肉牛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肉牛產業實際上還處在初級階段水平,發展的空間還很大。相信在不遠的將來,肉牛產業一定會像現在的奶牛產業一樣,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近年來,國家對畜牧業給以重點政策傾斜,結構調整戰略業已取得明顯成效,特別是肉牛帶區域規劃和凍精政策性補貼等必將推動繁育體系建設和肉牛產業的快速發展,隨著我國家畜飼養向節糧型品種調整以及膳食結構改變的需要,肉牛產業將成為一個大產業。

  在國際貿易中,牛肉的出口一直被髮達國家所壟斷,我國在出口方面一直比較弱勢,但同時我國牛肉出口也存在價格等方面的優勢。牛肉是投資產值都很大的產業,我國每年都要花費大量外匯在外採購,我們應生產高質量牛肉,以替代進口。我國與世界交往越來越多,來華旅遊者數量很大,國內對高檔牛肉的需求增加,所以必須加速生產,在質量上、供應上保障國內需求。另外,我國牛肉出口也有一定優勢。第一是價廉。第二是牛肉產品部位質量適應很廣。我們的牛肉產量大,品種多,出口產品可以任意挑選。

  那麼,制約肉牛養殖業發展的原因是什麼呢?

  出口牛肉在國際進出口貿易比重小,檔次低。目前我國鮮凍牛肉出口比重還很小,僅佔世界貿易量的1%左右,同時由於出口牛肉的檔次低,出口的牛肉價格不足世界平均價的80%。近3年我國每年需從國外進口高檔牛肉2000-3000噸。

  我國肉牛養殖業生產水平不高,優質肉牛比重少,牛肉檔次低仍然是制約肉牛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從世界肉類生產結構來看,牛肉產量佔肉類總產量的比重長期保持在30%左右,而我國2004年僅佔9.3%。我國牛的生產水平低突出表現在牛的生長週期長、出欄率低,其主要原因是由於肉牛的優良品種化程度低,飼養管理特別是營養水平低下。

  我國肉牛生產的現狀是:

  一、社會化服務體系基礎設施仍很薄弱,特別是服務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二、中、小加工企業裝置簡陋,工藝落後,特別是綜合加工能力差。有些肉牛主產區由於缺乏機械加工和冷貯裝置,屠宰仍然依靠分散個體屠宰戶手工操作,一些可開發利用的副產品被拋棄,影響著本地區養牛經濟效益的提高。

  三、全國範圍內的肉牛市場網路尚未形成,市場功能發育還不完善,貯運手段落後、資訊反饋遲緩,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肉牛產業經濟的發展。

  四、千家萬戶繁育母牛和飼養架子牛仍是肉牛生產的基礎。初步估算,農戶出欄的肉牛佔到全國肉牛出欄量的80%以上。

  一。我國優質肉牛生產無專門化肉用品種

  20世紀60年代以來,歐美髮達國家育成了不少優秀的肉牛品種,如夏洛來牛、利木贊牛、海福特牛等。但我國至今沒有培育出專門化的肉用品種。牛肉生產主要依賴於黃牛品種如魯西黃牛、南陽牛、秦川牛等,以及引入品種的雜交後代,優良的肉牛品種資源匱缺。

  二。肉牛良種化程度低

  目前我國黃牛的改良率不足15%,本地良種肉牛及外來改良牛之和僅佔35%,與國外肉牛產業生產所用專門化品種雜交配套繫有很大差距。良種化程度低是制約我國優質肉牛生產的最根本因素,造成增重慢,牛肉質量差,飼養成本高。基層推廣體系不健全,推廣人員少,待遇差,素質不高,基層站點專業技術人員嚴重不足,配種等技術水平亟待提高,對新品種、新技術掌握滯後,必要的冷藏設施和儀器裝置嚴重不足等,嚴重影響了肉牛品種的改良和優良品種的推廣程序。

  三。肉牛生產週期長

  國外15-18月齡的肥育去勢公牛的平均屠宰重為582千克。繁育母牛產犢間隔不超過12個月,而我國出欄的肉牛中18月齡的商品牛很少,6月齡的商品牛根本沒有,一頭肉牛從配種受孕到產犢需9個半月,從犢牛到育肥牛出欄又需要18-20個月,生產一頭肉牛需28-30個月。除肉牛品種因素外,原因為:繁育母牛體系不健全,大多養殖戶對牛群數量追求遠遠超過牛群的質量,見母就留;飼養管理不科學,大多數肥育場採用“低精料長週期”的育肥方式,造成肉牛出欄週期相對較長;飼養方式與國外有差距,肥育過程中飼料、品種、年齡都相差很大,造成育肥期長,效率低。

  四。商品肉牛出欄率低

  2004年我國肉牛出欄率為26.7%,與發達國家***美國36.52%、歐洲43.74%***相差很大,並且我國肉牛平均胴體重147千克,比世界各國平均205千克低的多;且我國肉牛存欄平均產肉量僅為45千克,而發達國家平均每頭存欄牛產肉量為120千克,美國為115千克,一頭肉牛的胴體重相當於我國2.3頭。

  五。繁殖成活低

  我國母牛繁殖成活率平均為72%,本地黃牛體型小,往往因胎兒過大而難產,***牛犢的難產率高於當地黃牛的值。冷配技術人員操作不規範也人為造成多種不孕症,延長生殖間隔。

  六。死亡率高

  我國肉牛的全程死亡率達5%,直接經濟損失達90-150億元。傳染病嚴重地影響了我國肉類及其製品進入國際市場,每年因疾病死亡造成的嚴重的經濟損失。特別是接近臨產的總的犢牛死亡率為6.1%。臨產死亡的犢牛中最大部分***72%***是死於難產,犢牛死亡率和發病率高的直接原因是營養缺乏和管理不善。

  七。肉質差

  國產牛肉大多為中低檔牛肉,優質牛肉很少,造成出口牛肉價格不足世界平均數的80%。國內的大賓館、飯店及外資餐廳,每年都要從國外進口數目不小的牛排、小牛肉等高檔牛肉。

  肉牛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生產水平低,資源浪費嚴重,牛肉品質較差,不適應市場需求。我國牛肉生產仍定位在追求產量型模式上,出口高檔牛肉每噸可達3500美元左右,一般牛肉每噸僅1500美元左右。國產牛肉中優質牛肉所佔比重太小,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我國還沒有專用的肉用牛品種,改良比例僅30%,個體小,產肉率低,平均胴體重僅147千克。因此必須加速牛的改良,提高養牛業的生產水平。

  如何實現我國肉牛養殖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呢?

  一、發展肉牛產業,要建立肉牛良種體系,提純復壯原種肉牛和地方良種黃牛,加大制種供種力度,應特別重視培育我國的優良肉牛品種,如魯西黃牛、南陽牛、秦川牛、晉南牛、延邊牛;並進行優質肉牛雜交配套系篩選及飼養管理技術體系的建立,進行區域性試驗示範,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科學的肉牛雜交繁育體系;推出適合我國不同區域及規模肉牛生產的飼養模式;研究高檔牛肉生產及系列加工技術;初步形成肉牛生產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整合有重要應用價值的肉牛科技成果使其系統化、配套化、產業化。

  二、推行種植業的三元結構***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建立優質飼料飼草基地,提高飼料飼草產量和質量,如專用飼料玉米和紫花苜蓿等。

  三、進一步加強畜疫病的檢測和檢疫防疫體系的建設,防止疫病的“入侵”,嚴格對獸藥的管理,保持牛群的健康。

  四、大力發展肉牛的加工業,支援龍頭企業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手段,實行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提高養牛的綜合效益,與養牛農戶形成緊密型利益共同體,免除農民的市場風險和後顧之憂。

  五、以肉牛養殖戶為基礎,建立肉牛合作社或協會以及區域性養牛的行業協會,形成“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體系,增強國內外市場競爭能力。

  六、推行“四位一體”的生態養牛模式,即把養牛同發展沼氣和塑料大棚以及農作物秸杆的利用結合起來,既為農業提供優質肥料,又能解決農村能源***燒飯和照明***問題。

  七、在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提倡種植甜高粱和飼料桑,為發展養牛及其他草食動物提供優質飼料飼草,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羊牛的整體效益。

  八、在區域佈局上,發展肉牛實行農區牧區並舉的方針,目前由於牧區生產率低下,肉牛以農區為主,隨著草地的改良,牧區的比重會逐步上升。

  九、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現有資源為基礎,加大養牛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努力增大優質牛肉和高檔牛肉比重,以滿足市場經濟環境下日益增長的城鄉居民和外貿出口的市場需求。

  十、因地制宜,合理佈局,分期重點開發,實現社會經濟和自然資源的優化配置。

  十一、繼續堅持國家、集體、個人和引進外資一齊上的原則,大力扶持養牛專業戶,重點強化肉牛加工和科技、市場服務體系建設,大膽嘗試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種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逐步形成牧工商一條龍,產供銷一體化和現代化的經營模式。

  十二、加速肉牛科技進步,努力提高肉牛個體生產能力、飼料轉化率、出欄率和商品率,使我國肉牛產業再上一個新臺階、新檔次和新水平。

  十三、在努力提高全國肉牛綜合生產能力的同時,不斷提高養牛的經濟效益,增加農民養牛的收入水平。

  十四、加速肉牛產業技術標準和產品質量標準的建立,使肉牛走向國際,開拓國際市場,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十五、要使肉牛生產健康發展,關鍵要解決動物疫病、藥物殘留和有毒物質汙染問題。肉牛繁殖疾病、寄生蟲病等發病率較高,人畜共患病的威脅,獸藥、飼料新增劑的違規使用,民間作坊的不潔屠宰,流通中冷鏈的缺欠,規模化養殖帶來的環境汙染等都是產生上述問題的根源。

  河北省發展肉牛的成功經驗:

  河北省是肉牛生產大省,近10年來有計劃地對品種改良、高效繁殖、飼料高效利用、飼養管理、產品加工技術、服務體系建設、標準化安全生產、產品質量升級等開展了技術攻關。採取關鍵技術和綜合配套技術研究、現有技術組裝配套與創新、試驗示範區完善及技術推廣三者同步發展,建立了適合該省應用的肉牛產業化生產技術體系。通過該技術體系的推廣,推動了當地肉牛生產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格局的建立,使該省肉牛產業化生產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這些成果主要有:

  一、制定了6個肉牛無公害生產標準,促進了肉牛產業化發展。

  二、通過微衛星DNA標記,預測了肉牛各親本間的***優勢,明確了肉牛最優雜交組合。

  三、高新生物技術與常規技術結合,實現了肉牛高效快繁。研製成功牛胚胎玻璃化冷凍液,冷凍牛胚胎解凍後可用率達100%,移植妊娠率58.8%,實現了“工廠化”生產胚胎。研究出一套以改善種公牛精液品質、優化母牛受胎環境、規範操作等為主要內容的提高肉牛繁殖率綜合配套技術。

  四、提出了優質肉牛生產日糧營養調控及高效飼養配套技術,實現了優質高效育肥。

  五、建立了優質高效肉牛生產日糧配方庫及不同典型配方組合的高效益生產組合,研製出集“過瘤胃蛋白+緩釋尿素+促長劑+畜產品品質改進劑”為一體的肉牛高效蛋白補充料。使日增重提高20.0%-95.7%,飼料轉化率提高10.4%-34.85%。

  六、設計了適合我國北方冬暖夏涼新型牛舍,日增重提高11%-16%;提出了散養與拴飼結合、夜間補飼及農區小架子牛直線育肥的高檔牛肉生產技術,日增重提高了20%,屠宰率可達60.98%、淨肉率50.76%,高檔牛肉產量提高29.5%。

  七、秸稈化學與生物處理新技術實現了秸稈資源化科學利用。篩選出三組正組合效應顯著的組合。發揮了營養互補、物化特性調整、瘤胃環境改善的綜合作用。

  八、提出肉牛多發病綜合防治技術,保障肉牛生產健康、安全。研製出了治療母牛子宮內膜炎不孕症的純中藥“孕寶”沖劑總有效率達96%,受胎率87%。2002年列入國家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專案。“阿維必淋”澆注劑對牛皮蠅病、消化道線蟲病治越率100%。青槓葉中毒發病率控制在了1%以下。

  九、提出肉牛屠宰加工配套技術,提高牛肉品質。研製成功牛肉電嫩化儀,提出了一套以電刺激為主的牛肉快速排酸成熟技術,使牛肉的排酸成熟期僅48小時,比常規低溫排酸縮短8-10天。研製出了具有防腐護色作用的真空複合保鮮劑,與牛肉真空包裝工藝結合,製成真空複合保鮮袋,牛肉鮮態保鮮期由14天延長到35天。

  十、提出了河北省不同生態型別區肉牛發展模式:山區“五位一體分割槽域分階段飼養”的產業化模式;農區建立“養殖園區”和“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系列化、一體化發展模式。制定了科學、合理的肉牛養殖場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監測指標體系及一整套規範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