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代替的條件是什麼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逐漸提高、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及通訊技術的發展及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賴以生存的環境越來越不樂觀,這對我國企業領導者的素質、領導創新及其領導行為提出了更為嚴峻的挑戰。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發生領導替代的條件主要有七個方面

  一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情感化的管理,上級的信任和下級的忠誠都是必須的

  二是工作任務明確

  三是完善的、規範的管理制度

  四是被領導者自己知道應該做什麼、怎麼做,並且能自覺做、主動做和做好

  五是被領導者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有自主意識且善於自我激勵

  六是企業文化鼓勵組織成員的創造性和自主性

  七是通過通迅工具保持聯絡,對下級難以解決的突發事件及時拿出解決方案,保持對計劃的實施過程進行監督、約束,發現偏差及時調整和控制。

  領導者如何應對領導替代的挑戰

  領導者應該如何應對領導替代這一新的挑戰?

  首先,領導者要充分認識領導替代對事業發展的重要性。當今世界,隨著人們個體素質的日益提高,領導者個人影響力在事業的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正逐步減弱,群體事業的發展更多是依靠團隊整體的創業精神和創新能力,領導者的影響力主要體現為“導”,而不是“領”。因此,高明的領導者要善於運用領導替代,以激發被領導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其次,要努力建立一套科學、完善的管理制度。領導替代不是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而是時代進步的產物,如果不能對領導替代進行有效的引導,而是盲目地限制或放任自流,就會導致領導活動走向兩個極端,一是過於集權,使事業的發展陷入死水一潭,另一個是過於分權,使事業的發展限於無政府狀態,這兩個極端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必須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使被領導者的一切行為都置於制度所管轄的範圍,這樣,既不至於使領導者的權利失控,同時又能使被領導者在制度規範內發揮聰明才幹。

  再次,領導者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是適應領導替代的保證。事實上,領導替代是對領導者部分權利的剝奪或被迫轉移,其根本原因是領導者自身的發展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所以,作為領導者必須要加強對業務知識和新知識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擴大認知領域,創新發展思路,只有這樣才能在社會變革當中立於不敗之地。

  領導替代理論的貢獻與侷限

  領導替代理論的突出貢獻在於對各種替代性因素進行了深入了思考,為提高組織績效提供了新的視角。但是該理論沒有明確引入干預變數,沒有也不可能對每一種替代因素或抵消因素的作用過程詳細闡述。因此就很難為廣泛的領導行為確定替代因素和抵消因素。如果需要進一步更具體更明確地對領導行為進行分析,而不是籠統地劃分為指令型領導和支援型領導。對領導替代理論進行經驗論證時,就會發現統計過程的科學性存在著較大爭議。目前,該理論在未來的資訊社會還需要進一步的補充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