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學創業的意義

  有些學生會為了創業而休學,有的人就不理解了,為了創業而休學真的值得嗎?今天小編整理了分享給大家,歡迎閱讀,僅供參考哦!

  

  2014年12月10日,教育部發布《關於做好2015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建立彈性學制,允許在校生休學創業。訊息一出就在大大小小的創業群裡炸開了鍋。“我們並沒有發文鼓勵大學生休學創業。”當問起報上所謂的新政策時,教育部學生司綜合處的張處長說:“那只是科技司下發的檔案中的一句話,與學籍管理沒有什麼關係。

關於休學的規定早就有,但其中沒有大學生創辦公司的提法,因為這樣的學生畢竟是少數。”一方面國家轉型經濟需要大量的創業型,創新型人才。另一方面,高校的眾多給大學生帶來了就業的壓力,更多人有創業的傾向。

  教育部新近出臺檔案,鼓勵高校建立彈性學分制,確保學生能夠有正規渠道申請休學創業。休學創業一時成為熱議焦點——有人認為此舉符合世界潮流,有助於培養下一個喬布斯;有人則稱大學生術業未精,匆忙創業弊大於利。

  依我看來,彈性學分制和休學正規化的制度,最大意義不在於鼓勵創業,而是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鍛鍊機會讓大學生磨鍊自己的能力。

  三年前我從香港大學休學創業時,和同伴選擇做一個社會企業專案“小題大作”,這個專案具有強烈的公益性質,商業利益是次要的目標。選擇這樣的創業方向,固然有理想主義的成分,但也是基於我們對自身商業能力的不自信。我們的專案做得不算差,財務上專案略有盈餘,但顯然不足以支撐我和其他三位同伴繼續全職投入。一年之後,休學結束,我們各自回到了學校繼續完成本科學業。我們缺乏真正創業者那種破釜沉舟的勇氣——無論專案是否成功我們都可以回到學校,這樣的安全感使我們不懼怕失敗,但也沒有那麼渴望成功。

  這樣一段不算成功的創業經歷,對我的意義又有多大呢?答案非常簡單:休學是我大學期間成長最快的一段時期!

  有人認為大學生在學校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課本知識,社會經驗可在畢業後積累——這樣的說法已不適合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企業越來越缺乏耐心去從零培養白紙一般的大學畢業生。如果一名大學生在畢業時已經有了獨立運作一個專案的經驗,無論這個專案是做App、開淘寶網店還是開家教公司,他在求職時就更有可能爭取到優質的工作機會。

  三年前的我,選擇休學的部分原因就基於此。三年後,我仍然覺得這是我做過最好的決定之一。

  我們當時休學做“小題大作”專案,主要做了三件事情:開發產品,談客戶,做營銷。這三件事情培養了不同方面的能力:開發網際網路產品需要確定產品方向,通過訪談和測試瞭解使用者需求;談客戶則要求出色的溝通能力,並且我們當時面對的客戶是比我們年長一倍的企業品牌總監;做網路營銷則需要熟悉微博、微信這樣的社交平臺,瞭解平臺資訊傳播的特性,最大程度擴大傳播半徑。

  這樣的學習機會不要說在學校,即使進入社會工作之後也不一定有。在一個企業裡,初出茅廬的新人通常只會負責非常具體的一件事情,而休學創業能夠提供的是統籌全域性的專案經驗。我相信休學期間我學到的東西,在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才會逐步用上。

  只要能善用時間提升自我,休學的一年時間是否用在創業上,其實也不重要。我有一位朋友,大學就讀於一所普通二本,他在大三時選擇休學參加一個跨國公益專案。一年裡,他的足跡遍佈中東地區,還有戰火紛飛的阿富汗。這段經歷讓他的視野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層次,對世界也有了更為獨到的見解。畢業後,他創立了為年輕人眾籌提供服務的網站,發展迅猛,已經順利拿到幾百萬美元的風險投資。沒有休學時的生活積累,很難想象他會有這種無所畏懼的創業勇氣。

  休學對大學生的好處不少,那麼學校該怎麼做呢?

  我認為,對於學生休學,學校的首要職責不在於鼓勵或反對,而是讓休學申請過程簡單易行,不要給下定決心的學生添麻煩。休學應該是一個純粹的個人決策,學校對休學決定給予最大程度的尊重即可。在我本科休學時,香港大學並沒有專門鼓勵學生“休學創業”的政策,但是學生可以因為各種原因申請休學,其中最常見的是去做為期一年的實習。我向學校提交休學申請時,負責老師看也不看就通過了申請,他們顯然習以為常。後來到了斯坦福大學,我發現學生的休學更是家常便飯,毫無“特別”的感覺。

  當然學校也不宜過多提倡,畢竟休學創業“九死一生”,學校如過多宣傳,容易給學生不切實際的幻想,以為休學創業最酷最時髦。不過,學校應該儘可能地給學生提供更多的休學專案選擇。如在香港,學校職業發展中心為學生提供一年的全職實習資源,就很常見。

  對於不想創業但渴望積累工作經驗的學生來說,休學實習一年也是非常珍貴的鍛鍊機會,一年之後回到學校,學生普遍會對自己的職業目標有更加明確的認識。

  休學創業相關案例

  休學創業成功

  總結:選擇成本少、風險小的專案

  “其實創業不那麼容易,現在想創業的在校大學生不在少數,創過業的多以失敗結束,想創業的卻多流於意氣或想象。”吉林師範大學畢業的張海明在讀研期間在學校附近開了一間燒烤店,經營一年時間,淨賺5萬元。說起自己創業的經驗,他認為首先要從小事做起,成本少,風險小,不至於欠一身債。其次就是準備要充足,在開店之前,他就曾去燒烤店打工,在處理各種業務過程中,可以逐步積累經驗,建立人脈,水到渠成後再另起爐灶[8] 。

  休學創業失敗

  總結:應選擇短、平、快專案

  2013年,在長春大學讀大學的小春,籌措兩萬多元設立了一個化妝品網站。他瞄準學生購物,先網羅了一批化妝品經銷商掛牌加盟,由他負責取送貨。但很快,他就發現網站推廣、維護是大問題。為推廣網站,小春在各學校設兩名代理,負責後臺營銷。一開始最多一天能盈利兩三百元,但多數時間無人問津。代理學生的工資、網站費用加起來,一個月得1000元。更麻煩的是,多數掛牌客戶對小春這個“毛頭小子”沒信心,拿不到高比例折扣支援。到2013年下半年,他的資金鍊終於斷裂,損失了2萬多元[8] 。

  對於這次失敗的教訓,小春認為,大學生創業沒有資金支援,應選擇短、平、快專案,而他們卻恰恰選擇了需很多資金推廣的網站專案。“年輕人創業還需量力而行,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創業,如今多數學生能力欠缺,不要急於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