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需要做哪些準備

  打工一族都想做創業來改變自己,創業要做好什麼準備呢?來看看下面小編為你帶來的吧,這其中也許就有你需要的。

  在沒有克服這些心理障礙之前千萬別創業

  每個人都想自己的人生更加的成功,而對於成功的定義很多人都認為是擁有自己的事業。換句話說就是創業,即自己為自己打工,但創業千辛萬苦也不一定能換來回報。

  有資料顯示100個人創業,只有10個不到的人能夠獲得成功,甚至還有不少人為此傾家蕩產。那我們不禁要問,為何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卻失敗了呢?答案就是在你沒有克服這些心理障礙之前千萬別創業。 我不是一個企業家當你問很多創業者的時候,他們都會回答你,“我還不是一個企業家,生意太小了。”有的人或許是因為謙虛,有的人則是真的這麼想,因為在平日的工作中他就是以這個標準要求自己,所以導致他的產品、服務和管理都一團糟。

  如果一個創業者一開始都不將自己的生意當成一回事,那麼你還奢求他能夠成功嗎?至於到底什麼才是企業家,這個問題就連全球最好的經濟學家都沒法說清楚,從來沒有任何對企業家的定義,因此哪怕你就是賣煎餅果子,你也應該以一個企業家的姿態進行管理和經營。 我不會成功出現這個念頭肯定來源於一些資料。

  創業者93%都將失敗、超過60%的創業者處於保本和虧損邊緣、51%的初創公司死於五年內。失敗是創業圈子裡流傳最為廣泛的詞語,因此太多的創業者在開始創業後就一直在計算自己失敗後該如何處理。失敗者永遠是盡力了才失敗的和沒盡力就失敗了的兩種,但成功者永遠是盡力了才能成功的。千萬莫要讓我不會成功的這個念頭出現,否則你一定就不會成功。 我不可能值那麼多錢或許你的公司現在小得可憐,但你一定要堅定自己的公司會成長為超級企業。

  當年比爾蓋茨的微軟連取暖費都很難籌措,但他依舊夢想自己能成為百萬富夢,結果現在微軟已經是一家價值800億美元的企業了。在更多的時候,剛剛創業成功後會有其他的人來收購你的公司,這個時候很多創業者就認為自己這家公司根本不值那麼多錢,所以就賤賣了公司,而這一步也徹底斷送了他的成功腳步。 我可不是一個銷售員這一點對於一個技術型創業者來說是經常出現的。“我只要開發出好的產品,其他交給銷售員就好。”這會讓你的企業永遠無法壯大。

  哈佛大學的商業教程裡有一句話,任何的企業家心裡必須是一個銷售員。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你永遠的興奮和進取之心、隨時瞭解市場並且有合適的產品推出、合理的建設自己的品牌和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所以不管你的企業是做什麼的,作為領導者的你都必須將自己定位於一個銷售員。

  只要能夠克服以上四點,你在創業的路上成功機率將增加很多。如果你還沒有做好以上的準備,那麼你可以繼續磨練一下自己,等到做好準備了再開始創業。記住,創業永遠不晚,但永遠是給準備好的人。

  13句話傳授懶人創業祕籍

  用13句話總結初創企業

  1 選擇好的聯合創始人

  2 儘快釋出產品

  3 讓你的創意不斷進化與完善***大多數創意都是在實踐的過程中產生並發展的***

  4 瞭解你的使用者***許多成功的初創企業所製作的都是創始人最初需要的東西***

  5 與其讓大多數使用者“喜歡”你,不如讓一小部分使用者“愛”上你

  6 為消費者提供出乎意料的優秀客戶服務

  7 不斷審視自己的產品***當你不斷審視一個東西的時候,你就會傾向於將其完善***

  8 控制成本

  9 對於利潤不要太貪心***你的利潤足夠創始人日常開銷就好***

  10 避免分心

  11 不要灰心洩氣

  12 不要放棄

  13 做好準備,看上去十拿九穩的訂單有時也會溜走

  原生創業靈感

  創業的靈感不是“想”出來的,而是“發現”出來的。YC將這種從創始人自己的經歷當中自然產生的 idea 叫作是“原生”創業創意。

  • 獲得創業創意最好的方式,就是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你希望其他創業者做出什麼樣的產品來幫你解決何種問題?

  • 如果你想獲得一個原生的初創企業創意,我的建議是,你應該更關注與創意本身,而不是更關注與創業過程。你要做的就是嘗試解決一個問題,先不要在意這個創意是否值得你去成立一家公司。只要你堅持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道路上,你最後一定會為其他人也帶來價值。當你開始為其他人創造價值的時候,一家企業就會順理成章的建立起來。

  • 當你剛剛開始的時候,就算你在做的東西在其他人眼中僅僅是個玩具,或者是個笑話,也不要灰心。事實上,這是一個良好的訊號。就是在這個時候,大家也會開始重新審視你的創意。

  • 沒有什麼東西比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出現轉機的價值更高了。

  如何獲得優秀的創業創意

  • 所有最好的初創企業創意都有三個共同點:它們都是創始人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創始人自己可以完成產品開發,以及這些創意在其他大多數人眼中都不值得一做,除了創始人外其他人都看不上這些創意。

  • 有一句話是所有人都聽過的:你應該嘗試解決人們生活中已經出現了的問題。但是截止到目前為止,很少有創業者做到了這一點。事實上,有很多創業者都在犯同一個錯誤:他們所嘗試解決的問題,是人們尚且沒有遇到的。

  • 你有時可能會有兩個選擇:開發一個大多數人有一點想要的產品;以及開發一個少數人特別想要的產品。面臨這個抉擇的時候,你最好選擇後者。

  • 如果當初Mark Zuckerberg開發Facebook的時候,他只是想要吸引哈佛大學的學生,那麼Facebook就不會成為一個優秀的創業創意。它成為好的創意,是因為他先選擇了一個規模較小的市場,而且它可以在這個小市場上獲得快速的成長。所有大學都很相似,如果Facebook可以在哈佛獲得成功,它就能在所有大學內都獲得成功。

  • 如果你自己是一位開發人員,而且也是你的產品的目標使用者,那麼你將會收穫更好的效果。因為作為開發人員,你要負責產品的更新和維護,以及新增新功能。而作為使用者,你自己就知道要如何改進你的產品。

  • 你很有可能在另一個你並不熟悉的領域發現了值得去解決的問題,原因是:1.這個領域的從業人士本身並不是軟體開發人員,他們沒有想到用軟體產品去解決這個問題;2.因為你來自另一個領域,因此你更可能做到“旁觀者清”,能夠更清楚的發現問題,並且找到解決方式。

  • 初創企業被競爭對手殺死的案例非常罕見——這種機率低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如果你找到了一個沒有競爭對手,而且使用者非常需求非常急迫的產品創意,那麼你已經成功了一多半了。

  • 市場佣金實際上是一個好的訊號,因為它意味著這個市場有很高的使用者需求,而且現有的解決方案都還不夠好。

  做好實際工作,不要忙著擴張

  • 對於創業者來說,最普遍的一項工作,就是獲取使用者。幾乎每一家初創企業都要經歷這個過程。你不能等著使用者主動送上門來。你必須走出去,吸引他們。

  • 我們鼓勵每一家初創企業都是用周增長率這個指標來衡量自己的工作。假設你現在有100個使用者,那麼下一週你就必須新增10個使用者,讓周增長率達到10%。雖然110是個使用者和100個使用者看上去差別並不大,但是如果你每週都能保持10%的增長率,用不了多久你就會被使用者的最新數量嚇一大跳。一年之後,你將獲得1.4萬用戶;兩年之後,你的使用者數量將會突破200萬。

  • 在獲取使用者的過程中,階段的不同需要你使用不同的方法,而且到達一定的時期之後,增長的勢頭最終將會放慢。當你剛剛開始吸引使用者的時候,你需要使用最傳統的方法,而當取得了一定效果之後,你就可以不那麼費事了。

  • 如果找到使用者?如果你開發的是一個解決你自己所遇到問題的產品,那麼你只需要找到你身邊和你從事同樣工作的人,這一點幾乎所有人都能想到。在其他情況下,你就要做出更多的努力,來找到那些最有可能對你的產品有興趣的使用者。找到這些使用者,最常見的辦法就是通過一個沒有任何目標的產品釋出,來獲得第一批使用者,然後將這些使用者分類。之後,你要仔細觀察他們,看看哪一類使用者對你的產品最熱情,然後找到更多這類使用者。

  • 當你在買了新的iPhone或是Mac的時候,Tim Cook並不會給你發一封手寫的感謝信,因為蘋果使用者太多了,他做不到。但是你可以這樣做。這事實上也是小規模企業的一個優勢:你可以給使用者提供更加有親密感的服務,而大公司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 在嘗試招攬第一批使用者的時候,最好的一個技巧,就是站在客戶的立場上,自己使用你的軟體產品。我們在開發Viaweb的時候就用了這一招。當時我們正在向一些零售商推薦我們的線上商店製作軟體。一些零售商拒絕了我們,但是卻提出讓我們幫他們製作線上商店。為了盡一切可能推廣我們的產品,我們接受了這個提議。我們當時覺得自己挺“遜”的。我們明明是一個軟體公司,現在卻在開發銷售行李箱、鋼筆和男士內衣的線上商店。但是事實證明,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舉動,因為這個工作讓我們知道了商戶在使用我們的軟體的時候,會有什麼樣的體驗和需求。有的時候,我們甚至不用客戶的反饋就能做出正確的決定:在幫商戶開發線上商店的時候,我們會第一時間找到功能上的缺陷,並且決定新增某些新功能。於是我們就會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新增新功能,讓我們的軟體不斷變得更加成熟。

  創業失敗的十大必踩深坑

  創業失敗理由千千萬,本文將為你總結出最無法容忍的十大創業深坑。但願後來者可以心似明鏡不再吃創業前輩們吞過的苦果。為什麼說創業難?因為前路漫漫,栽倒在這十個坑裡的創業者最多。

  第一坑:不夠聰明

  聰明在這裡無關真正定義上的IQ。創業IQ也叫EIQ,是對整體巨集觀形勢的揣度。很多創業者自己百分之一百地理解自己的專案,卻不怎麼懂得為何市場能夠接受這個創意或者市場為何要否定自己想法。除此外,創業者同樣不明白為什麼那麼多偶發不可控、毫無規章可言的創新卻能生龍活虎地落地。甚至連自己產品真正的競爭者都有誰,他們都可能不清楚。創業者們大多對自己所涉及的領域瞭解程度非常淺薄:他們雖然經常口若懸河,但事實上他們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講了些什麼。許多創業者失敗是失敗在他們自己並不懂創業是為何,只是匆匆過客想分杯創業大潮羹而已。更糟糕的是那些自以為在各類專案遊說活動中如魚得水的創業者,實際上在其他人眼裡他們儼然已成了覆舟之戒。如果創業者無法審時度勢,無法站在旁觀者角度分析自己的利弊,那麼這種創業者當然也就無法獲得成功。

  第二坑:分不清敵我

  創業者經常失敗,因為他們分辨不出朋友和敵人的差別。他們的EIQ察覺不出前方究竟是康莊大道還是懸崖峭壁。創業者既找不到優秀的兼職會計也不清楚要怎樣評估所請法律顧問的技能和經驗。他們還失敗在尋覓不到既聰明又忠誠的聯合創始人和員工。哪怕運氣好遇上了優秀人才,也不知道要怎樣最大化利用自己的人才儲備。他們創業失敗在於區分不出沒頭沒腦的天使投資人和有頭有腦的天使投資人。創業之路水深千尺,創業者興致勃勃參與到這場對決,卻對遊戲規則淺嘗輒止,如何成功?

  第三坑:拿不到充足的「正確」投資

  創業者經常失敗,因為他們無法在恰當的時間用適合的估值融到正確的投資。太多創業者花費掉自己大把錢、朋友大把錢和家裡大把錢——於是每次家人朋友一問起公司最近怎麼樣,創業者就會心煩意亂——畢竟家人朋友總會關心他們的錢花到哪兒去了。創業者失敗在於他們不知道如何為自己的公司估值,也不知道如何按時間理性安排融資從而優化公司整體估值。創業者失敗在於他們無法理解公司每次需要花多少錢才能實現里程碑式的成長。或者說,創業者們必須懂得學會去尊重他們的投資人,他們要做到定期與投資人進行業務交流——尤其當創業者打算持續從這些人手上獲得融資的話。

  第四坑:不切實際的願景

  雖然說是說,人總要心懷願景相信奇蹟出現,但出來創業還是不要幻想發生這種類似大海撈針概率的事件吧。創業者們失敗就是因為自己不切實際的願景太多。他們相信自己一定能改變世界,一旦這個世界不歡迎他們的創意,那這是整個世界的錯,不是他們的問題。創業者們往往沉浸在龐大的自我腦補世界裡,他們想要的太多並且堅信自己離顛覆整個行業成為該死的有錢人僅僅一步之遙。

  第五坑:糟糕的情商

  創業者經常失敗,因為他們言行放肆無禮,因為他們不看場合不分時宜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其中一些創業者甚至以此為名,從而也引發爭議不斷——大家心知肚明就好了——但這些創業者變得這麼目中無人一般都是在他們成功開辦了一家高知名度新公司之後才發生。如果創業者無法從善如流聽取他人意見、缺乏自信、脾氣暴躁,而且無法包容對立觀點,那麼這些創業者失敗又何足為奇?最糟糕的創業者就是那些無法為他人承擔一絲一毫責任心,卻無時無刻不在給其他人找茬推卸責任,將自己的錯誤歸結到別人頭上的人。

  第六坑:「錯誤」的工作夥伴

  創業者經常失敗,因為他們結識了錯誤的人。「錯誤」這個詞在這裡涵義很廣,其中包括公司創始人說什麼都附和的員工,也包括一些創業者並不熟識他人嘴裡所謂的「老好人」,還有利用創業者開發自己銷售、增加自己業績的渠道合夥人,獅子大張口的法律顧問以及那些宣稱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專家學者們。優秀的創業者知道如何帶有目的地篩選合作者,畢竟彼此之間是長期聯盟關係——所以一定要想清楚這個物件值不值得花大量時間與他合作。然而,絕大多數創業者失敗就失敗在自己心裡並沒有這款選擇過濾器。

  第七坑:虛假的銷量

  創業者經常失敗,因為他們總是不能在恰當的時間用適合的價格將產品推銷給正確的客戶。創業公司的銷售方式明顯不同於知名大公司的銷售方式,後者處於有條不紊的從容狀態。優秀的創業者需明白公司究竟賣什麼產品或服務、適合何種人群、品牌價值在哪裡,還需要知道如何吸引目標正確的第一批客戶。創業者會失敗也在於在融資競爭中使用瞞天過海的銷售數字,尤其在研發資料上,作假情況太過普遍。

  第八坑:拒絕市場營銷

  創業者經常失敗,因為他們的公司對於在整個市場的存在感太低。創業者往往不願意花錢在市場營銷和公關上,錢越少時這種情形越甚。實際上,這是創業者的一個大誤區。先關上門閉門造車,將公司產品或服務打磨得光鮮亮麗再去閃亮登場才是最浪費金錢的決定。聰明的創業者重視公司及產品宣傳,而且每每無所不用其極,尤其是數字媒體時代:要知道,如果你的客戶根本不知道你的存在,他們要如何選擇購買你的產品呢?

  第九坑:不知變通

  創業者經常失敗,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為意料之外的狀況作出正確的反應。在創業者眼裡任何創業活動都千篇一律,他們只需要如法炮製依約登場就可以成功。行走在通往成功的大道上,誰能說這就是一條道到西,連彎都不用拐呢?然而,不成功的創業者們就是一個車軲轆一路朝前滾,不管不顧地只走自己的直路。哪怕全世界都在說你們走岔路了前面是死路,你們應該換個方向朝這邊走,他們依然頭也不回徑直埋頭衝,直到不出他人所料筆直墜下懸崖。

  第十坑:無法做出有利於公司出路的判斷

  創業者經常失敗,因為他們不懂得及時為公司止損,找到最適合公司的出路。你可以說這是一種直覺或者形勢判斷,不過事實上當公司將產品或服務推向市場的那一刻起,未來發展方向的成敗已經有了若隱若現的蹤跡可尋。一旦理清公司競爭資源和競爭過程,未來在這個行業裡是走是留也能估摸個大概來。未來出路是融資上市還是被競爭者併購收至麾下?是人才收購還是資本重組?優秀的創業者能在公司成立當年便敏銳察覺公司未來出路是哪一個,然而失敗的創業者依然在敲碗等待奇蹟。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提供的,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