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是如何獲得暴利的

  星巴克***Starbucks*** 是美國一家連鎖咖啡公司的名稱,1971年成立,為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店,是世界領先的特種咖啡的零售商,烘焙者和品牌擁有者,其總部坐落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下面一起看下?

  近期,關於星巴克在中國的“暴利”頗受關注。 一杯同樣規格的拿鐵咖啡,在孟買的價格是14元人民幣,而在北京的價格則高達27元人民幣,此外,星巴克同規格的咖啡在芝加哥、倫敦的售價也大大低於北京。同時,根據業內人士的揭祕,星巴克該款咖啡的物料成本還不足4元。

  而在央視報道了星巴克的暴利說之後,坊間對此產生了兩種爭論,一種是就此指責星巴克進行“明晃晃的價格歧視”,並呼籲工商部門“嚴打價格雙重標準”;另一種則是力挺星巴克,認為星巴克不是壟斷企業,“它願意賣多貴就多貴”,質疑央視不懂市場經濟,做無意義報道。

  從經濟學角度來說,對於產品的定價方法大致有三種,一種是基於成本的定價,即根據原材料成本加其他攤銷費用,制定出產品的市場價格;一種是基於競爭的定價,即根據市場競爭對手的價格作為自身定價的基本目標;另外一種是基於需求的定價,即根據市場消費的的需求狀況來制定產品的價格。從星巴克的定價來看,是基於市場需求的定價,也就是認知價值定價。

  事實上,在市場經濟時代,成本並不是決定產品最終價格的主要因素,產品的稀缺性或市場對於產品價值的認知,才是決定產品價格的主要原因。比如蘋果手機,材料費只有1000多元,但終端市場的售價卻是其3-5倍;Levi's鏡架出廠價為170元,批發價漲到500多元,零售價則為千元以上;一件阿瑪尼西裝在代工廠生產的時候,最低用料的價格只有區區百元人民幣,而銷售價要到數千元以上……但面對這些品牌廠商的“暴利”,很多消費者明知廠商在其中坐擁巨大利潤,仍會主動購買,這就說明消費者對於這種產品本身之外,包括消費體驗、品牌認知、價值定價是認可的,星巴克在這方面體現得尤為明顯,比如光顧星巴克的消費者具有較強購買力的消費群體,星巴克也成功地把“小資”、“白領”、“品位”和其品牌捆綁在一起,形成良好的互動體驗,使“喝星巴克”被認為是一種消費時尚和一種生活享受。所以,產品被認可,利潤再高也能賣;產品不被認可,售價低於成本也無人問津,這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一流企業賣標準,二流企業賣品牌,三流企業賣產品,四流企業賣苦力。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段話,做標準和做品牌也一直是很多企業的願景,尤其在市場充分競爭和開放的今天,品牌從來就是企業成長最重要的驅動力之一,上佳的產品質量與成功的品牌營銷仍是中國企業需要努力進行的工作,尤其是中國製造業,向來就有“8億件襯衫換一架飛機”的尷尬,貼牌闖世界只能在價值鏈的最低端苦苦掙扎,進而喪失了做品牌的機會,喪失了對市場的定價權,也喪失了企業發展的機會。

  所以,儘管我們看到星巴克的“暴利”,但決定這種暴利的是市場對這個品牌的認可,星巴克在中國的成功也印證了這一點,簡而言之,這就是品牌的力量,對比星巴克的一杯咖啡,希望更多的中國企業能夠得到一種啟示,一種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