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四大洋中海洋麵積最小的洋

  北冰洋***Arctic Ocean***,又稱北極海,位於北極圈內,大致以北極點為中心。2012年8月25日,北冰洋海冰面積達觀測史以來最小。

  北冰洋

  北冰洋麵積1405.6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大洋麵積的3.6%。平均深度1200-1300米,為世界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分之一。最深處為南森海盆,深度為5450米。北冰洋是世界最小最淺和最冷的大洋。大致以北極圈為中心,位於地球的最北端,被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環抱著,有狹窄的白令海峽與太平洋相通;通過格陵蘭海和許多海峽與大西洋相連,是世界大洋中最小的一個,古希臘曾把它叫做“正對大熊星座的海洋”。1845年,英國倫敦地理學會命名,經漢文翻譯為北冰洋。洋名Arctic源於希臘語,意指正對著大熊星座的海洋。***

  1自然介紹

  北冰洋***6***北冰洋,洋名***Arctic***源於希臘語,意即正對大熊星座的海洋。1650年,德國地理學家B.瓦倫紐斯首先把它劃成獨立的海洋,稱大北洋;1845年倫敦地理學會命名為北冰洋。改為北冰洋一則是因為它在四大洋中位置最北,再則是因為該地區氣候嚴寒,洋麵上常年覆有冰層,所以人們稱它為北冰洋。

  面積:1475萬Km²,約相當於太平洋麵積的1/14。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4.1%,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小最淺的洋。

  位置:大致以北極為中心,介於亞洲、歐洲和北美洲之間,為三洲所環抱。北冰洋跨經度360°,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廣的大洋。

  範圍:在亞洲與北美洲之間有白令海峽通太平洋,在歐洲與北美洲之間以冰島-法羅海檻和威維亞·湯姆遜海嶺與大西洋分界,有丹麥海峽及北美洲東北部的史密斯海峽與大西洋相通。

  深度:平均深度約1200米,南森海盆最深處達5449米,是北冰洋最深點。

  北極地區北極圈以北的地區稱北極地方或北極地區,包括北冰洋沿岸亞、歐、北美三洲大陸北部及北冰洋中許多島嶼。北冰洋周圍的國家和地區有俄羅斯、挪威、冰島、格陵蘭***丹***、加拿大和美國。北極地區有幾十個不同的民族,其中因紐特人分佈最廣。

  北冰洋北冰洋是以北極點為中心的周圍地區,是一片遼闊的水域。位於北極圈內的北冰洋,整個面積為1310萬Km²,是世界四大洋中最小的一個,只有太平洋麵積的1\14。因此,北冰洋又被稱為北極海。北冰洋海水的總容積為1690萬Km³,平均深度為1296米,最深處***利特克海溝***為5449米。北冰洋佔北極地區面積的60%以上,其中2\3以上的海面全年覆蓋著厚一米半到四米的巨大冰塊。

  由於洋流的運動,北冰洋表面的海冰總在不停地漂移、裂解與融化,北極地區的冰雪總量只接近於南極的1/10,大部分集中在格陵蘭島的大陸性冰蓋中,而北冰洋海冰、其他島嶼及周邊陸地的永久性冰雪量僅佔很小部分。

  北冰洋表面的絕大部分終年被海冰覆蓋,是地球上唯一的白色海洋。中央北冰洋的海冰已持續存在300萬年,屬永久性海冰。

  面積1478.8萬平方千米,是太平洋的1/14,大西洋的1/7,印度洋的1/6,佔世界海洋麵積的4.1%。北冰洋平均水深1225米,為太平洋的1/3;最大水深5527米,不及太平洋的1/2。其2/3以上的面積屬於大陸的水下邊緣,即在北冰洋的周圍具有非常寬闊的大陸架。

  北冰洋北冰洋海岸線十分曲折,形成了許多淺而寬的邊緣海及海灣。海岸型別中有侵蝕海岸、峽灣式海岸、三角洲型海岸及瀉湖式海岸。在亞洲大陸沿岸的邊緣海有巴倫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東西伯利亞海以及楚科奇海。北美洲沿岸有波弗特海、格陵蘭海。北冰洋島嶼眾多,僅次於太平洋而居各大洋之第二位。島嶼總面積約為380萬平方千米,均屬大陸島,多分佈在大陸架上。流入北冰洋的主要河流有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及馬更些河和育空河。在北冰洋周圍之各邊緣海,有數不清的冰山,高度雖然比不上南極的冰山,但外形奇異。冰山順著海流向南漂去,有的從北極海域一直漂到北大西洋。由於漂流路線不固定,所以給航行在北大西洋上的船隻帶來很大的危害。北冰洋有常年不化的冰蓋。

  在北極點附近,每年近6個月是極夜***10-次年3月***,這時高空有光彩奪目的極光出現,一般帶狀、弧狀、幕狀或放射狀,北緯70°附近常見。其餘半年是極晝。

  由於氣候嚴寒、冰層覆蓋,對北冰洋調查的規模都較小,直到20世紀30年代以後才陸續在冰上建立漂浮科學站,開展一些較為系統的考察。1937年蘇聯用冰上飛機在北極登陸並在北冰洋建立了北極1號漂浮科學站。40年代,美國、加拿大等國從空中進行過20次極冰登陸,並建成8個海洋站和1個科學考察站。國際地球物理年***1957~1958***期間,除飛行活動外,還增加了許多連續觀測的漂浮站,並用核動力潛艇考察了冰蓋下面的情況。

  北冰洋是如何起源的?海洋地質學家通過長期研究認為:北冰洋的形成,它和北半球勞亞古陸的破裂和解體有著很大關係。洋底的擴張過程,起自於古生代晚期,而主要是在新生代實現的。它是以地球北極為中心,通過亞歐板塊和北美板塊的洋底擴張運動,而產生了北冰洋海盆。北冰洋底所發現的“北冰洋中脊”,即為產生冰洋底地殼的中心線。在本洋底還同時發現了與北冰洋中脊相平行的。

  北冰洋兩條海嶺棗羅蒙諾索夫海峽和門捷列夫海峽***即老大洋中脊***,說明北冰洋的海底擴張運動,曾進行過不只一次。2000萬年前,北冰洋最多隻算是一個巨大的淡水湖,湖水通過一條狹窄的通路流入大西洋。然後在1820萬年前,由於地球板塊的運動,狹窄的通道漸漸變成較寬的海峽,大西洋的海水開始流進北極圈,慢慢形成了今天的北冰洋。這是瑞典科學家分析了2004年從北冰洋海底採集的沉澱物後,得出的上述結論。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馬丁·傑克遜等人前不久發表報告說,他們從北冰洋中部靠近北極的羅蒙諾索夫海嶺採集了428米厚的沉澱物,其中一段5.6米厚的沉澱物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段沉澱物形成於1820萬年前至1750萬年前,分成顏色不同的三段,其最下層是黑色沉澱物,其中含有很多沒有分解的有機物,這說明當時北冰洋底無法獲得足夠的氧來進行降解。 傑克遜說,從1820萬年前開始,連線北冰洋和大西洋的費爾姆海峽***夾在格陵蘭島與斯瓦爾巴特群島之間***開始變寬,“我們猜想***當時***淡水從北極水面流出,而較重的海水則從下面流入”,這些缺氧的海水導致了黑色沉澱物的形成。

  隨著費爾姆海峽的擴張,海水開始從水面湧入北冰洋,它們吸收了氧氣後才沉入水底,這樣水底開始出現氧氣和海洋生物,對應的沉澱物也變成了灰色。最後,北冰洋的淡水全換成了海水,在海底開始出現氧化鐵、氧化錳以及海洋生物化石。

  瑞典科學家說,他們還無法確定北冰洋形成的準確時間,不過這一過程可能經歷了約75萬年。

  2地理位置

  北冰洋北冰洋位於北極周圍,大致以北極為中心,被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所環抱。儘管它是世界上最小、最淺和最冷的大洋,但卻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就海上運輸來說,北冰洋航線是蘇聯歐洲部分與遠東地區聯絡的捷徑,從摩爾曼斯克到東方的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之間的航距為10400公里,走此航線比繞道蘇伊士運河要近13700多公里,比繞經好望角的航線要縮短20000多公里。北冰洋在航運上的最大缺點是通航期短暫,除巴倫支海南部全年不凍外,蘇聯、美國和加拿大北部沿海一年僅有50%或1\3的時間能夠通航。即使在短暫的通航期內,也必需靠破冰船開道,而且運載能力有限,船舶噸位一船為4000~5000噸。通過北冰洋上空的空中航線,1957年首航成功,它是東亞、北美、西歐和北歐間最短的空中通道,從日本的東京經阿拉斯加和北極到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航空線,比原來的航程縮短2,700公里。另外,巨大的冰蓋、冰島、冰山和浮冰雖不利於船隻的行馳,但對潛艇的活動十分有利,如由於冰的遮蔽可以使潛艇擺脫飛機和偵察衛星的監視;浮冰的漂流有礙於監聽裝置的追蹤;由於冰與冰之間的擠壓和冰與水之間的沖刷而產生的噪音,使艦艇的聲納裝置受到干擾等。蘇美兩國越來越多的核潛艇在北冰洋的冰下游弋,一則說明這裡的戰略地位重要,二則也利用了這裡的有利條件。總之,北冰洋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其重要性更加突出,許多國家都加緊了在這個地區的活動,特別是美蘇兩國都在北冰洋沿岸地區建立了許多針對對方的、包括核武器在內的軍事基地。

  北冰洋北冰洋被陸地包圍,近於半封閉。通過挪威海、格陵蘭海和巴芬灣同大西洋連線,並以狹窄的白令海峽溝通太平洋。

  根據自然地理特點,北冰洋分為北極海區和北歐海區兩部分。北冰洋主體部分、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東西伯利亞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及加拿大北極群島各海峽屬北極海區;格陵蘭海、挪威海、巴倫支海和白海屬北歐海區。北極圈以北的地區稱北極地方或北極地區,包括北冰洋沿岸亞、歐、北美三洲大陸北部及北 北冰洋中許多島嶼。

  北冰洋陸棚發達,最寬達1200公里以上。峰頂一般距水面1000-200米,個別峰頂距水面僅900多米,有劇烈的火山和地震活動,它把北極海區分成加拿大海盆、馬卡羅夫海盆***門捷列夫海嶺將該海盆分隔為加拿大和馬卡羅夫兩個海盆***和南森海盆。海盆深度均在4000-5000米之間。北冰洋中部還有許多海丘和窪地。格陵蘭島和斯瓦爾巴群島之間有一帶東西向海底高地,是北極海區與北歐海區的分界。北歐海區東北部為大陸架,西南部為深水區,以格陵蘭海最深,達5500多米。

  3海底地形

  北冰洋是四大洋中面積最小、海岸最曲折、島嶼眾多的一個洋。總面積1230萬Km²,佔海洋總面積3.6%,體積1700萬Km³,佔海洋總體積的1.24%。

  北冰洋的水平輪廓近乎一半封閉性的地中海,海岸十分曲折破碎。島嶼的數量和麵積僅次於太平洋居第二位,有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島***217.56萬Km²***,加拿大的北極群島***130萬Km²***是世界第二大群島。

  北冰洋北冰洋是深度最淺、大陸架面積寬廣的一個大洋,平均水深1205米***一說1117米***,最大深度為5527米***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北,低於北緯82°23′、東經19°31′的利特克海溝***,水深不足200米的面積約440萬Km²,約佔總面積的35.8%;水深超過3,000米的面積僅佔15%***其中4,000米以上的只佔2.17%***。

  北冰洋海底地貌突出特點就是大陸架非常寬廣,特別是亞歐大陸北部最寬,一般400~500公里,最寬處近1,700公里***水深50~150米***,阿拉斯加以北大陸架較窄,僅20~30公里。這些大陸架大部原為陸地的一部分,第四紀冰期以後才下沉成淺海的。北冰洋海底地貌的另一特點是起伏不平,一系列海嶺、海盆、海槽和海溝交錯分佈。

  北冰洋中部有一橫貫的海底山嶺——羅蒙諾索夫海嶺,自新西伯利亞群島經北極到埃爾斯米爾島,全長1,800公里,寬60~200公里,高出洋底3000米,嶺脊距海面約1000米左右。洋底山地坡度大、陡峭,有火山噴發,系構造斷裂褶皺山,山脈由沉積岩和變質岩組成。海嶺把整個北冰洋分為兩部分,面向北美洲為加拿大海盆,面向亞歐大陸的為南森海盆,兩部分在海流、海水運動方向和水溫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差異。在加拿大海盆以西有一條門捷列夫海嶺,長1500公里,相對高度小,坡度平緩。在南森海盆外側有一北冰洋中央海嶺,又稱南森海嶺、加克利海嶺或奧托·斯密特海嶺,由幾條平行海嶺組成,自拉普帖夫海經格陵蘭島北端到冰島接大西洋海嶺。總之,對北冰洋海底地貌的瞭解還很不夠,但已知大部為冰覆蓋的北冰洋不是陸地,不是群島,也不是一個完整的深海盆。

  4自然環境

  北冰洋地區大陸與島嶼的海岸線曲折,沿亞洲和北美洲海岸都有較寬的大陸架。

  北冰洋陸棚發達,最寬達1200千米以上。中央橫亙羅蒙諾索夫海嶺,從亞洲新西伯利亞群島橫穿北極直抵北美洲格陵蘭島北岸,峰頂一般距水面1000-2000米。海盆深度均在4000-5000米之間。在北冰洋中部還有許多海丘和窪地。

  北冰洋北冰洋氣候寒冷,洋麵大部分常年冰凍。北極海區最冷月平均氣溫可達-20--40℃,暖季也多在8℃以下;年平均降水量僅75-200毫米,格陵蘭海可達500毫米;寒季常有猛烈的暴風。北歐海區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水溫、氣溫較高,降水較多,冰情較輕;暖季多海霧,有些月份每天有霧,甚至連續幾晝夜。北極海區,從水面到水深100-225米的水溫約為﹣1至﹣1.7℃,在濱海地帶水溫全年變動很大,從﹣1.5-8℃;而北歐海區,水面溫度全年在2-12℃之間。此外,在北冰洋水深100-250米到600-900米處,有來自北大西洋暖流的中間溫水層,水溫為0-1℃。 北冰洋是世界上條件最惡劣的地區之一,由於位於地球的最北部,每年都會有獨特的極晝與極夜現象出現。每年10月到來年3月,冬半年為“長夜”;4月至9月,夏半年為“長晝”。經過一個“白天”和一個“夜晚”,就是一年。每逢長夜來臨,大自然只有美麗的月光和五彩繽紛的極光,給人們帶來光明和安慰。在那無邊的冰原上,陣陣五顏六色的極光,像突然升起的節日煙火,一下照亮半邊天;他時而如舞在半空的彩條,時而像掛在天際的花幕,時而如探照燈一樣直射蒼穹。但極光的美,無法掩飾北冰洋惡劣的氣候。這兒千里冰封,終年雪飄,天氣嚴寒,冰山林立,這裡的海冰,約有300萬年的歷史。

  冬季,80%的海面被冰封住,就是在夏季,也有一多半的海面,被冰霸佔。但即使在這樣寒氣逼人的天地裡,海藻依然生機盎然,海豹、海象時常出沒於冰水之間;強悍的北極熊是捕魚能手,狡猾的北極狐常尾隨在後面,企圖不勞而獲分享剩骨殘肉。成群的魚、雪魚,長的又肥又壯;善於用冰雪造屋的愛斯基摩人,過著豪邁的遊獵生活。在北極地區土著人、因紐特人世世代生活和居住在這裡,至少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過去的漫長歲月中,他們過著一種沒有文字、沒有貨幣、卻是自由自在、自給自足的生活。隨著時代的推移,因紐特人已經開始接受現代文明,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北冰洋洋流系統由北大西洋暖流的分支挪威暖流、斯匹次卑爾根暖流、北角暖流和東格陵蘭寒流等組成。北冰洋洋流進入大西洋,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水流偏向右方,沿格陵蘭島南下的稱東格陵蘭寒流,沿拉布拉多半島南下的稱拉布拉多寒流。

  冰蓋與冰川

  北冰洋水文最大特點是有常年不化的冰蓋,冰蓋面積佔總面積的2/3左右。其餘海面上分佈有自東向西漂流的冰山和浮冰;僅巴倫支海地區受北角暖流影響常年不封凍。北冰洋大部分島嶼上遍佈冰川和冰蓋,北冰洋沿岸地區則多為永凍土帶,永凍層厚達數百米。

  極光

  在北極點附近,每年近六個月是無晝的黑夜***10月-次年3月***,這時高空有光彩奪目的極光出現,一般呈帶狀、弧狀、幕狀或放射狀,北緯70°附近常見。其餘半年是無夜的白晝。

  5海洋資源

  北極熊***5***北冰洋雖是一個冰天雪地的世界,氣候嚴寒,還有漫長的極夜,不利於動植物的生長,但它並不是人們想象的寸草不長,生物絕跡的不毛之地。當然比起其它幾大洋來,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是比較貧乏的。海島上的植物主要是苔蘚和地衣,南部的一些島嶼上有耐寒的草本植物和小灌木;動物以生活在海島、浮冰和冰山上的白熊最著名,被譽為北極的象徵,其它還有海象、海豹、雪兔、北極狐、馴鹿和鯨魚等。由於氣溫和水溫很低,浮游生物少, 故魚類的種類和數量也較少,只有巴倫支海和格陵蘭海因處在寒暖流交匯處,魚類較多,盛產鯡魚、鱈魚,是世界著名漁場之一。

  夏季在西伯利亞沿岸一帶鳥類很多,形成獨特的“鳥市”。值得注意的是,北冰洋海域的礦產資源相當豐富,是地球上一個還沒有開發的資源寶庫,特別是巴倫支海、喀拉海、波弗特海和加拿大北部島嶼以及海峽等地,蘊藏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估計石油儲量超過100億噸。斯匹次卑爾根的煤儲量約80多億噸,煤層厚、質量優、埋藏淺,蘇聯和挪威已聯合進行開採,年產煤100多萬噸;格陵蘭的馬莫里克山的鐵礦,儲量20多億噸,系優質礦。此外,北冰洋地區還蘊藏著豐富的鉻鐵礦、銅、鉛、鋅、鉬、釩、鈾、釷、冰晶石等礦產資源,但大多尚未開採利用。 礦物 大陸架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沿岸地區及沿海島嶼有煤、鐵、磷酸鹽、泥炭和有色金屬。如伯朝拉河流域、斯瓦爾巴群島與格陵蘭島上的煤田,科拉半島上的磷酸鹽,阿拉斯加的石油和金礦等。

  海洋生物海洋生物相當豐富,以靠近陸地為最多,越深入北冰洋則越少。鄰近大西洋邊緣地區有範圍遼闊的漁區,遍佈繁茂的藻類***綠藻、褐藻和紅藻***。海洋裡有白熊、海象、海豹、鯨、鯡、鱈等。苔原中多皮毛貴重的雪兔、北極狐。此外還有馴鹿、極犬等。

  6水文特性

  北冰洋位於北極圈內,終年獲得的太陽輻射熱很少;在其上空,由於冬季是一穩定的高壓區,雲量很少;再加上洋麵廣佈著冰蓋,在這些因素的共同影響下,使其成為世界最冷的大洋。氣溫終年很低,並多暴風雪。寒季***11月至4月***平均氣溫在-30°~-40℃之間,最低達-52℃;暖季***7~8月***平均氣溫不足6℃。平均年降水量僅75~200毫米,以降雪為主。故北冰洋水文的最大特點是:水溫低,大部分海域海水在0℃以下,因而有大面積的常年不化的冰蓋和浮冰。

  北冰洋在寒冷季節,北冰洋一片雪白,冰蓋面積以三月份為最大,可達1,140萬平方公里,佔北冰洋總面積的87%;在7-9月寒季,岸邊冰雪大部融冰,周圍“冰山”、浮冰到處漂浮,但北冰洋中心部分仍為冰蓋所覆。九月份冰蓋面積最小,約700萬Km²,佔北冰洋總面積53.4%,但不是連片的冰蓋,而是由面積一至幾十平方公里的大小冰塊組成的冰叢,厚2.5米到4~5米,表面平坦或波狀起伏,較堅固。北冰洋除冰蓋外,還有由極地群島上陸棚冰入海而形成的冰島或冰山。冰島流速慢、表面平、面積大***可達600~700Km²***,厚度達30~35米;冰山分佈在冰島周圍邊緣,面積小。

  北冰洋由於海底地形的關係,具有獨特的環流系統,大致以羅蒙諾索夫海嶺為界,以東為順時針環流,以西為逆時針環流,在拉普帖夫海也有一小的逆時針環流。從海流的性質來看,以寒流為主,暖流僅在巴倫支海有斯匹次卑爾根暖流、北角暖流,格陵蘭島西南端有西格陵蘭暖流和白令海暖流,影響範圍很小。流入北冰洋的水除北大西洋暖流外,還有亞、歐、北美三大洲的一些河流,這些水流使北冰洋水量增多,水面升高,並以洋流的形式向格陵蘭海和白令海流出,形成東格陵蘭寒流、拉布拉多寒流和千島寒流,與大西洋和太平洋進行著水量平衡的交換。在流入水量中90.1%來自大西洋,太平洋僅佔8.1%,在流出水量中,大西洋佔98.27%,太平洋僅佔1.35%。北冰洋由於氣溫低、蒸發弱,周圍大陸上有大量河水流入,故海水鹽度較小,平均鹽度為30~32‰,是四大洋中鹽度最低的大洋。西部北歐海區***巴倫支海和格陵蘭海***稍高,為34.5~35‰,濱海地區為33‰;東部北極海區較低,平均28~32‰,濱海地區海域最低,僅為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