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四大洋中最深的是印度洋
四大洋是地球上四片海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的總稱,也泛指地球上所有的海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閱讀。
世界四大洋中最深的是:印度洋
印度洋簡介
印度洋 ***Indian Ocean ***是世界的第三大洋。位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包括屬海的面積為7411.8萬平方千米,不包括屬海的面積為7342.7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20%。包括屬海的體積為28460.8萬立方千米,不包括屬海的體積為28434萬立方千米。印度洋的平均深度僅次於太平洋,位居第二,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839.9米,不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872.4米。最深為9074米。其北為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西為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為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印尼***和馬來半島;南為南極洲;中為英屬印度洋領地。
印度洋在古代稱為"厄利垂亞海",最早見於古希臘地理學家希羅多德***前484-前425年***所著《歷史》一書及其編繪的世界地圖中。"厄裡特里亞"***ERYTHREA***希臘文原意為紅色,全名意為紅海。
"印度洋"這一名稱相對出現得較晚。公元1世紀後期的羅馬地理學家彭波尼烏斯·梅拉可能是最早使用此名的人。公元10世紀,阿拉伯人伊本·豪卡勒編繪的世界地圖上也使用了這個名字。近代正式使用印度洋一名則是在1515年左右,當時中歐地圖學家舍納爾編繪的地圖上,把這片大洋標註為"東方的印度洋",此處的"東方"一詞是與大西洋相對而言的。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東航尋找印度,便將沿途所經過的洋麵統稱之為印度洋。1570年奧爾太利烏斯編繪的世界地圖集中,把"東方的印度洋"一名去掉"東方的",簡化為"印度洋"。這個名字逐漸被人們接受,成為通用的稱呼。
英文名稱:Indian Ocean
法文名稱:Océan Indien
概況
印度洋***Indian Ocean***,位於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之間,大部分在南半球。面積7492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21.1%,是世界第三大洋。平均深度3854米,最大深度為阿米蘭特海溝,達9074米。
印度洋海溝
1.阿米蘭特海溝 深9074米
2.蒂阿曼蒂那海溝 深8047米
3.爪哇海溝 深7450米
4.維馬海溝 深6492米
5.鄂畢海溝 深5714米
6.模里西斯海溝 深5564米
7.查戈斯海溝 深5408米
地理特徵
位置與範圍
印度洋在地球儀上的位置印度洋西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斯特的經線同大西洋分界,東南以通過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至南極大陸的經線與太平洋聯結。印度洋的輪廓為北部為陸地封閉,南面則以南緯60°為界,與南冰洋相連。
印度洋的主要屬海和海灣是紅海、阿拉伯海、亞丁灣、波斯灣、阿曼灣、孟加拉灣、安達曼海、阿拉弗拉海、帝汶海、卡奔塔利亞灣、大澳大利亞灣、莫三比克海峽等等。
印度洋有很多島嶼,其中大部分是大陸島,如馬達加斯加島、斯里蘭卡島、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明打威群島等。留尼汪島、葛摩群島、阿姆斯特丹島、克羅澤群島、凱爾蓋朗群島為火山島。拉克沙群島、馬爾地夫群島、查戈斯群島,以及爪哇西南的聖誕島、科科斯群島都是珊瑚島,馬達加斯加島是南迴歸線穿過最大的珊瑚島。
地貌
第一,印度洋的水平輪廓,北部封閉,南部開敞。印度洋北部海岸線曲折,東、西、南三面海岸陡峭平直。
第二,印度洋底展布著突出的"入"字型大洋中脊,特殊的東經90°海嶺,巨大的水下衝積錐等,構成印度洋複雜的海底地貌景色。
第三,印度洋的主體位於赤道帶、熱帶和亞熱帶範圍內,故被稱為熱帶海洋。
第四,由於印度洋與亞洲大陸的互動作用,印度洋北部形成世界上特有的季風洋流。
屬海
塞席爾拉迪格島海岸的岩石地形印度洋屬海較少。內海有紅海和波斯灣;邊緣海有西北部的阿拉伯海,東北部的安達曼海,東部的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大海灣有西北部的亞丁灣和阿曼灣,東北部的孟加拉灣,澳大利亞北面的卡奔塔利亞***Carpentaria***灣、南面的大澳大利亞灣。在南極洲海域也有一些屬海。海岸線除北部比較曲折之外,大部分平直,少島嶼。大島有馬達加斯加島、索科特拉***Socotra***島、斯里蘭卡島,還有塞席爾群島;火山島有葛摩***Comoros***群島、馬斯克林***Mascarene***群島和凱爾蓋朗***Kerguelen***群島;珊瑚島有馬爾地夫群島。大陸邊緣地帶包括大陸棚和大陸坡。大陸棚一般比較狹窄,大陸棚較寬的海域有阿拉伯海、安達曼海、孟加拉灣和大澳大利亞灣,最寬處在澳大利亞至新幾內亞島之間,約965千米。大陸坡陡峻之處坡度10°-30°,一般坡度較小。在印度河、恆河入海口外的海域,有面積寬廣的水下衝積扇,被水下峽谷所切割。
島弧帶
島弧帶從緬甸至澳大利亞延伸達5150千米,可分為兩列平行的島鏈:內弧屬火山島,有大、小巽他群島***包括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帝汶島等***;外弧為非火山島,有安達曼群島、尼科巴***Nicobar***群島、明打威***Mentawai***群島等。島弧的外緣--爪哇海溝為印度洋最深的水域,最深點7450米。印度洋中央的海嶺可分為3支:北支為阿拉伯--印度海嶺;西南支為印度洋西南海嶺,它與大西洋--印度洋海嶺相連;東南支為中印度洋海嶺,它與印度洋東南海嶺相接。北支海嶺和西南支海嶺是結構複雜的海底山脈,寬度400-970千米,相對高度1830-3050米,海嶺的中脊為裂谷帶,地貌極為崎嶇險峻;東南支海嶺從中印度洋海嶺至阿姆斯特丹島的寬度達1450千米,裂谷很少。印度洋中央的海嶺被大小不一的斷裂帶所切割,例如歐文斷裂帶,即延伸至阿拉伯海盆和索馬利海盆,海底岩層位移達320千米。印度洋東部海域1962年發現的東印度洋海嶺***或稱「東經九十度海嶺」***,南北直線延伸約4990千米,為印度洋中最長最直的海嶺。海嶺之間為一系列海盆︰北部和西北部有阿拉伯海盆、索馬利海盆;中部自西而東,有馬達加斯加海盆、中印度洋海盆、科科斯海盆和北澳大利亞海盆;南部最重要的是克羅澤***Crozet***海盆。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印度洋是在中生代***距今6500萬-22500萬年前***南半球貢德瓦納古陸解體時,印度、澳大利亞大陸、南極大陸、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的漂移而形成的。
海底
地貌錯綜複雜,除洋底中部有呈"入"字形的大洋中脊外,東部尚有東印度洋海嶺和島弧、海溝帶,在海嶺、海丘、海臺之間分佈著許多海盆。印度洋的大洋中脊,包括中印度洋海嶺、阿拉伯一印度海嶺、西南印度洋海嶺和東南印度洋海嶺。中印度洋海°嶺從阿姆斯特丹島向北延伸,一般高於兩側海盆1300-2500米,平均寬度達800千米左右,由於被一些與之垂直或斜交的斷裂帶切斷錯開,中脊裂谷表現時斷時續的特徵,因此中印度洋海嶺形態崎嶇破碎。中印度洋海嶺向西北延伸形成阿拉伯一印度海嶺,高度較大,繼續向西北延伸,進入亞丁灣和紅海;中印度洋海嶺從羅德里格斯島向西南分出西南印度洋海嶺,經愛德華太子群島,接大西洋一印度洋海嶺;中印度洋海嶺至聖波爾島向東南連線東南印度洋海嶺,再向東連線太平洋一南極海嶺和東太平洋海嶺。印度洋海底除中脊海嶺外,還有許多近似南北向的構造帶。這些構造帶相互平行,綿延很遠,其中東印度洋海嶺,走向與東經90°經線一致,是世界上最直的一條海嶺。它北起北緯10°附近的安達曼群島,南至南緯3l° 的斷裂海嶺,長約5 000千米,東西寬約150-250千米。由於它沿著東經90°分佈,故又叫東經90° 海嶺或卡彭特海嶺。大洋中脊呈"入"字形,將印度洋分成三個海域。
第一,東部海域區被東印度洋海嶺分割,兩側有中印度洋海盆和西澳大利亞海盆。中印度洋海盆南北縱貫,北部為恆河水下衝積錐所掩蓋的斯里蘭卡深海平原。西澳大利亞海盆北部與深海溝相接,東南部被海嶺、海丘和海臺分割,海底地貌複雜。
第二,西部海域區海底地貌最複雜,它被海嶺和島嶼分割,分為索馬利亞海盆、莫三比克海盆和馬達加斯加海盆。
第三,南部海域區海底地貌比較簡單,分為三個海盆:克羅澤海盆、大西洋一印度洋海盆和南極一東印度洋海盆。印度洋大陸架平均寬度比大西洋狹窄,大陸坡的坡度也較小,大陸邊緣地貌的突出特點是大陸隆或海臺較多且分佈較廣。印度洋大陸隆有的是濁流或大陸坡滑動崩塌、使大量的碎屑物質堆積於深海平原邊部而成,也有的原是大陸'的一部分分異沉降而成。在非洲沿岸有厄加勒斯海臺和莫三比克海臺,馬達加斯加島南部有馬達加斯加海臺。在澳大利亞沿岸有埃克斯默思海臺和納徹臘利斯特海臺。印度半島西側有查戈斯一拉克代夫海臺。